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该文尝试解析在市场经济日趋成熟的中国都市中,建筑批评所出现的与以往不同的新特征,从广义和狭义两方面剖析当代建筑批评现象。并依据对于当代建筑批评狭义与广义的讨论将消费文化中建筑批评方法由表及里分为趣味批评与社会文化批评,探讨大众消费文化场景下建筑批评的不同方法,及其对当今建筑学发展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一、建筑文化、文化热与文化危机建筑之于人的真正重要性在于它同生命活动本质与内在的关联,或者说,在于它鲜明而深刻的人文关怀和根本的属人性。当代建筑活动中出现的许多问题和矛盾,如基本目标的迷失、价值意义的混乱。思想行为的盲目、场所感的消失等等,在很大程度上正是缘于对建筑人文价值与人文属性的漠视或遗忘,而漠视和遗忘的原因又显然在于现代人严重地割裂了建筑活动同生命活动的根本联系。因此,重新关注并努力恢复这种联系就成为当代建筑文化建构中最迫切最根本的课题,也是建筑批评的核心任务。在近年来有关建筑的思考和探…  相似文献   

3.
建筑批评有什么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结合当代中国建筑行业的现状,指出建筑批评在建筑知识生产过程中的重要意义.指出建筑批评在更宏观的文化批评中的地位,分析有价值的批评缺乏的原因,并得出"建筑批评是建筑思想的催化剂"的结论.  相似文献   

4.
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在建筑领域特别是在建筑文化方面引起了激烈的冲突,中国传统文化与世界其他文化、地域性特征与设计方法趋同性之间的矛盾冲突表现得尤为明显。本文从哲学角度探讨建筑文化全球化与传统文化的关系,提出将建筑文化全球化与中国传统文化进行“视域融合”,创造“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中国现代建筑的观点。  相似文献   

5.
梁晶  卢菁 《四川建筑》2002,22(1):20-22
本文从哲学思考的角度探讨我国现代建筑设计与传统文化的关系。引入“历史性”、“效果历史”等哲学观念,剖析了“崇洋”和“崇古”两种错误做法,提出与中国传统文化进行“视域融合”,创造“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中国现代建筑的观点。  相似文献   

6.
倪蕾 《江苏建筑》2004,(2):2-6,31
本文从城市建筑与文明进程、文化价值及美学特征的关系入手,在城市建筑与文化的完整地、广泛地、密切地联系以及城市建筑体现文化价值的必然性、典型性、深刻性等方面对“城市建筑文化”这一命题进行了论证,并对城市建筑既是文化的栽体,又是文化的一种形态作了说明。  相似文献   

7.
建筑批评的环境与氛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徐千里 《新建筑》2001,(1):53-55
建筑批评是建筑活动的重要内容。我国当代建筑批语产落后的原因既有理论与方法的,又有批评环境的。真正意义上的批评离不开健康的批评环境和欢迎批评、尊重批评的氛围;而营造客中环境和氛围,又有赖于批评对自身功能与目标的正确定位。我们应当更广泛、更牢固地树立一种真正属于“建筑”的批评意识,以唤起整个社会对于建筑批评的自觉。  相似文献   

8.
文章将“批评主义”和“后批评主义”的争论放入西方当代建筑学发展谱系和时代变迁背景中考察,认为由这场有趣的观点上的分化至今所带来的政治结盟与理论上的复杂多变,并未形成这一故事的结束,而仅仅是开始。文末呼吁同行在众多元素尚不能汇入一种新的、整合的建筑实践理论之前进行“仔细的反思”。  相似文献   

9.
本文通过结合现代中国建筑行业的发展现状,分析建筑批评在建筑创作和发展中的作用,指出建筑批评在更宏观的文化批评中的地位,阐述建筑批评是建筑思想的催化剂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批判的地域主义   总被引:35,自引:0,他引:35  
沈克宁 《建筑师》2004,(5):45-55
批判的地域主义持一种辩证和批判的态度它对以全球化和大同文化为主导的现代主义建筑持强烈的批评态度,它也对地方和地域主义,尤其是那种矫情的、浪漫风的和风景化的地域主义持批评态度。它强调场址、地点和地形、地貌在建筑设计中的作用,它也保持了现代建筑的进步和解放的思想。这是一种严肃的具有生命力的、进行自我反思和批判的建筑思想。  相似文献   

11.
建筑具有双重属性:它既是物质财富,又是精神产品;既是技术的产物,又是艺术、文化的创作。校园建筑是校园文化和学校历史的载体,是一所学校发展的年轮。高校校园建筑记载着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历史,体现着不同时期的办学理念和人才培养目标的内涵。因而,研究高校校园的建筑风格和文化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文中以哈尔滨工程大学为例,论述了如何传承高校的特色建筑风格和建筑文化并在传承中有所创新。  相似文献   

12.
在本文中,作者综述了关于建筑批评问题的一系列重要立场,其中包括关于语言和诠释理论的一些探讨。在论述的过程中,作者提出了对于“批评是什么”的一种解释,以及最近的理论探索是如何增强批评的高度和力量的。  相似文献   

13.
建筑既是文化的产物,又是文化的载体,既是功能的容器,又是精神的符号。建筑为人的生存而生成,受人类生活方式的变更和对生存状态的美好期待的激励而演变而发展;适宜的建筑行为的过程和结果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维向度上体现出充分的人道性;建筑是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状态的感应器,是维系人与环境关系的中介;建筑具有效用与文化的双重价值特征,但效用价值是即时性的,而文化价值却具有永恒的意义。如金字塔流芳百世并  相似文献   

14.
《建筑创作》2019,(2):78-91
如果“鼓”是建筑的“骨”“肉"“皮”,SP“墨”将成为建筑的“血”和“神韵”。这座当代国家美术馆既是散发文化精神的"石鼓”,又是聚集艺术的“墨宝”。  相似文献   

15.
建筑的宁静 ,既是一种景观 ,也是一种理想和文化 ;建筑的宁静 ,既是一种神态和心情 ,又是一种信念和境界 ;建筑的宁静 ,既是一种特色和风格 ,又是一种历史和传统 ;建筑的宁静 ,既表现在建筑的单体的庄重与雅致 ,又表现在建筑的群体的浪漫与协调 ;建筑的宁静 ,既蕴含着人类对理想居住的追求 ,也包含着人们对自然的尊重。本文在对建筑的宁静加以分析的基础上 ,提出了创造建筑宁静的创作建议 ,对高等建筑教育尤其是建筑学教育具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16.
与其说我们研究的是银行建筑的演变过程,不如说是在探寻人类的经济发展历史。不同时期的经济环境、社会发展、文化形态都会在“建筑”这面镜子中一览无余的折射出来。它既是历史文化所烘培出的至宝,又是带动人类发展进步的基石。通过对银行建筑的研究,使当今建筑设计师能科学的认识银行建筑的过去、现在、将来,在实践中体现出银行建筑设计的时代特色。  相似文献   

17.
大跃进--读解库哈斯的CCTV新总部大楼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朱涛 《新建筑》2003,(5):4-6
雷姆·库哈斯的中央电视台新总部大楼既是现代建筑史上对摩天楼空中联结问题的一系列探讨的一个延续,又是对当代中国“大跃进”①文化氛围的一个象征。  相似文献   

18.
高介华 《华中建筑》2003,21(1):11-14
综合报道了“建筑与文化2002国际学术讨论会”的情况,并从“理论探索”“创作实践”“室内设计”“生态建筑设计”“‘中国建筑文化研究文库’首发”“讨论会《倡议书》”等六个方面归纳叙述了本次“讨论会”的重要学术成果。  相似文献   

19.
高介华 《华中建筑》2000,18(4):8-11
该文对2000年8月下旬在成都市举行的“全国第六次建筑与文化学术讨论会”所取得的收获与成果作了扼要的综合报道,诸如:(1)推进“中国建筑文化研究文库”编纂出版计划的切实实施;(2)将“山水城市”学说推向广泛的大众学术论坛;(3)“建筑文化学”的理论探讨继续深化;(4)密切联系实际,继续倡导从文化高度审视,提高建筑创作的人性、人民性和精品意识;(5)从实际出发,触及建筑教育问题;(6)提出对于保护历史建筑文化具有现实意义的《倡议书》。  相似文献   

20.
文章从建筑文化的内涵论证了必然产生的民族性、地方性和相对应的时代性、世界性。及其对立统一的关系。提出多元并存,以我为主,创作具有世界性、时代性、民族性、地方性的“新而中”的建筑。批评了殖民地建筑文化和“西而古”建筑风格,并指出其产生的根源与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