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水布垭高面板坝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水布垭混凝土面板堆石坝坝高233 m,为目前世界上已建和在建同类坝型之最高.大坝的设计基本上是按传统概念设计,但大坝的趾板设计以及上游坡挤压边墙固坡技术的采用亦有新意.简要介绍大坝布置、坝体分区与坝料设计、坝基处理、趾板、面板、分缝和止水、观测设计,以及料源规划等.大坝目前基本建成,并正在蓄水,2007年7月可实现发电,大坝监测系统显示大坝目前运行正常.  相似文献   

2.
窦向贤 《人民长江》2014,45(8):42-45
大渡河猴子岩水电站混凝土面板堆石坝为目前世界上已建和在建的同类型第二高坝,具有坝高、河谷狭窄、抗震设计烈度高等特点,其勘测设计工作难度大。经过大量试验研究并结合工程特点,设计人员在坝体变形控制、基础处理设计、防渗止水结构、结构抗震设计等方面采用创新方法,吸收了300米级建坝理念进行设计。详细介绍了大坝布置、坝体分区与坝料设计、坝基处理、趾板、面板、分缝和止水、大坝抗震措施设计等。可为类似高地震裂度区狭窄河谷上的面板坝设计、施工提供参考借鉴。  相似文献   

3.
大岗山拱坝坝高210 m,地质条件复杂,地震烈度高,拱坝设计具有挑战性。根据大岗山水电站地形地质条件,采用数值分析方法及模型试验,对大岗山拱坝体形、坝体应力、基础处理、坝肩抗滑稳定、抗震设计、温控设计等进行研究分析,结合现场施工以及监测资料表明:大岗山拱坝设计安全可靠、技术可行、经济合理。大岗山拱坝设计经验对地震烈度高、地质条件复杂的高拱坝设计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4.
面板堆石坝作为一种经济、安全、可靠的坝型。近20多年来得到长足发展。简要介绍了我院设计完成的九甸峡和西流水等高面板堆石坝的设计情况,为各种复杂地形、地质条件下面板坝的设计和施工积累了经验,也为面板堆石坝推广和应用开辟了广阔的市场。  相似文献   

5.
基于第2版《水工设计手册》中的国内外已建高拱坝参数,采用数值统计回归分析法,考虑坝高对拱坝厚高比的影响,给出了拱坝厚高比经验计算公式,进而提出了拱坝底厚建议计算公式。与现有拱坝底厚建议计算公式的比较分析表明,该建议计算公式的相关系数、标准方差等回归指标均优于第2版《水工设计手册》的建议计算公式,且多数计算值也比第2版《水工设计手册》建议计算公式的计算值更接近实际工程设计值,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6.
苗尾水电站大坝上游土工膜心墙土石围堰高达65m,为保证该高土石围堰的结构安全,对围堰布置、围堰结构型式、堰体防渗及堰基防渗体系进行了细致的设计与论证。设计过程中进行了非线性有限元分析,获取了堰体及防渗墙力学性态、渗流性态,揭示了施工期及正常蓄水条件下围堰的力学演化过程,为围堰设计提供了理论支撑,在此基础上论述了围堰设计及相关施工情况。  相似文献   

7.
文章介绍了潮白河小高坨跌水橡胶坝工程概况,通过对工程大坝设计情况的分析,综合考虑地形、地质、材料及管理因素,确定采用橡胶坝作为河道挡水建筑物,阐述了橡胶坝选址、水利设计、防渗设计、稳定性计算等设计过程,本工程可为类似工程大坝设计提供参考或借鉴。  相似文献   

8.
通过河北省洋河引洪灌区多年试验研究,总结出引洪渠道有关计算参数,采用清水理论设计、浑水参数校核的设计方法,取得了良好的实用效果,从而代替了多年来引洪渠道设计选用外地经验公式的做法。  相似文献   

9.
高地震烈度区特高拱坝抗震设计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汶川地震后,我国西部高地震烈度区的一系列200 m级到300 m级超高拱坝工程建设要求尽快加强当前拱坝抗震设计研究的力度.为此,对当前拱坝抗震设计现状进行了分析,并从设计角度对高地震烈度区特高拱坝抗震设计的设计思路、设防标准及与之对应的控制标准进行了进一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0.
杜华 《红水河》2014,(4):17-20
笔者通过对高湿度高山风力发电场、电力电缆生产厂家的走访、调研,结合规程规范对风电场接线设计、电缆集电线路选型、敷设工艺要求、运行维护注意点等事项进行了充分有效的沟通、交流并进行经验总结。  相似文献   

11.
廖小青  谢秋菊 《红水河》2011,30(2):22-24,35
论述风电场设计中,应用Gumbel分析法和风压法计算风电场50年一遇最大风速.分析场址空气密度下和标准空气密度下最大风速的比例关系.通过合理确定风电场50年一遇最大风速,为风电场选择安全的风机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2.
低风速地区的风能开发已经成为当前中国风电开发的重要方向。然而,中国关于低风速风电场风能资源特点及计算过程中应考虑的重点问题却研究甚少。文章结合河南省荥阳风电场风资源分析过程,对低风速风电场风资源特点进行了简要剖析,希望对今后的低风速风电场开发提供借鉴和帮助。  相似文献   

13.
为改善及解决大型风电场接入电网后的局部电压稳定和无功裕度等问题,基于某风力发电场实际运行情况,建立了包含双馈风电机组(Double-Fed Induction Generator,DFIG)和静止无功补偿器(Static Var Compensator,SVC)的风电场无功功率协调模型,并提出了一种多目标且综合考虑两者之间协调配合的控制策略。该协调策略以风电场内各个节点的实时测量数据为基础,为满足算法的实时性要求,采用改进混沌蚁群算法求解包括风电场公共连接点(Point of Common Coupling,PCC)在内的各节点电压稳定度最好及总体无功裕度最大的多目标优化控制模型,改善PCC点母线在内的局部电网电压水平并且提高风电场内部无功裕度。以西北某风电场为例进行仿真,结果表明,无功电压协调控制策略能够较好地改善风电场的局部电压稳定性,且提高该区域的无功裕度。  相似文献   

14.
林芸 《云南水电技术》2007,(4):79-82,87
云南省地处青藏高原的东南部,属山地高原地形,山区面积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94%,其风能资源主要由风速的地形效应形成,风能资源较为丰富的地区一般位于海拔较高的山地。风能资源评估中,对于验证后的测风数据,须根据风电场附近气象站等长期测站观测数据,用相关分析的方法将其订正为一套反映风电场长期平均水平的代表性数据,要求长期测站与风电场现场测风数据的相关性较好,且长期测站与风场应具有相似的地形条件,方能用于数据订正。但在地形起伏较大、气象站点往往位于坝区且分布相对稀少的云南省,难以达到以上要求,风速相关系数都偏低,数据订正工作面临着很大的困难。本文针对这一情况,结合建设中的大风坝风电场,立足于大量的合理性分析,对数据订正方法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5.
分析了峡谷风电场风速相关性、风速垂直和水平切变、湍流强度等风能资源主要特性,提出了峡谷风电场微观选址程序和方法,指出了峡谷风电场微观选址可能的受制约因素并给出了风电机组与主要障碍物最小建议距离。经工程案例分析结果验证该设计方法基本可行,对同类风电场微观选址设计具有一定的借鉴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6.
高海拔山地风电场是今后一段时期风电发展的重要领域,风能资源分析和微观选址在高海拔山地风电场建设中具有重要作用。以拉马(以下缩写为"LM")风电场为例,论述了高海拔山地风电场风能资源分析和微观选址的方法和实际操作,为今后同类高海拔山地风电场建设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7.
银帮情  蒙卫喜 《红水河》2011,30(1):78-81
近年来,国内的风电开发处于蓬勃发展的阶段.风电开发与地理环境、风力资源分布情况密切相关,风能评估、微观选址工作是风场建设初期最重要的工作内容之一.文章主要结合国内风电场建设特点,对招远夏甸风电场开发、建设过程中风力资源和微现选址过程中的问题进行分析,为以后的风电项目建设积累经验.  相似文献   

18.
测风塔在风能资源开发利用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从风电场开发、建设、运营、管理的全周期角度,全面描述了测风塔技术的应用现状及作用,系统地阐述了测风塔在风能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的应用成果.首先在风电场前期开发过程中,对利用测风塔进行的风资源评估、风机微观选址、风电场边界层气象特性分析等方面进行了阐述;其次在风电场业务运营期间,对气象信息实时监测以及气象信息在业务中的运用进行了分析;最后对运营管理过程中的各种应用进行了总结.  相似文献   

19.
对大型风电场接入后的电力系统暂态稳定性进行了研究。从理论上分析了基于双馈感应电机的风电机组的暂态稳定机理;基于双馈风电机组的动态数学模型,通过仿真计算研究了大型风电场并网对电力系统暂态稳定性的影响,分析比较了在同一接入点接入双馈风电机组与接入同步发电机组对电力系统稳定性的影响,仿真计算进一步验证了理论分析的结果;最后得出结论:基于双馈风电机组的风电场对电力系统暂态稳定性的影响要好于在同一接入点接入相同容量的同步发电机组。  相似文献   

20.
张奔  徐伟  冯浩 《人民长江》2016,47(9):100-105
针对风电场现有的有功控制策略引起的场内各机组疲劳损伤不均匀问题,从风力机的疲劳载荷和疲劳寿命角度出发,借助于雨流循环计数法分析风电场疲劳分布与功率控制的关联,得到机组疲劳分布与运行参考功率的变化规律,从而建立了风电场疲劳优化方程。采用实质编码遗传算法,高效搜索优化方程的最优解。仿真结果表明,该方法在保证风电场有功出力实时跟踪调度机构给定值、且不损失发电量的前提下,改善了场内各机组疲劳的均匀性,延长了风电机组的使用寿命,降低了风电场的维护成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