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Advantages are considered for a combined system for metering and regulating heat consumption, and data are given on the reduction in heat consumption without deterioration in conditions in such a system.  相似文献   

2.
Metrological aspects are considered of improving the accuracy in metering heat energy. It is shown that the measurement error is dependent on the measurement algorithm. A study is made of the systematic error in measuring leaks in an open heat-supply system.  相似文献   

3.
热沉是表征吸热型碳氢燃料吸热能力的特性参数,准确高效地计量热沉是吸热型碳氢燃料在高超声速飞行器中工程应用的前提和关键技术。根据功能模块划分设计理念,研建了一套高精度、集成自动化的热沉定值系统。在此基础上,依据JJF 1059《测量不确定度评定与表示》的相关规定,分析了热沉定值系统的不确定度主要分量并进行了不确定度评定。结果表明,热沉定值系统的扩展不确定度为2.48%(k=2)。热沉定值系统的建立不仅为吸热型碳氢燃料的吸热能力提供了计量保障,而且也为后续热沉标准物质的研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4.
简要介绍了集中供暖换热机组的基本原理,结合实际应用,详细阐述了分户计量式集中供暖换热机组的多种控制方案,包括热水温度控制、热水流量控制(工频控制、温差变频控制、压差变频控制)和热水系统压力(补水)控制,并对相关控制方案进行了对比分析,最后给出了相应的结论.  相似文献   

5.
简要描述了以TDC-GP2为核心的超声波热能表的设计思路,介绍了它的系统结构和测量原理,为解决集中供暖的分户计量提供了一种高性能、低成本的新型热能表。  相似文献   

6.
本文针对热泵空调系统在冬季低温工况下制热能力衰减问题,通过换热器设计优化,研发出基于喷射补气的余热回收型热泵空调系统,并进行了性能实验研究.结果表明:研制的准二级压缩电动客车热泵空调系统在低温条件下具有较好的制热性能.在环境温度为-20℃,车内温度为20℃,余热量为1.8 kW的制热工况下,相比于无余热回收工况,系统制...  相似文献   

7.
基于空调排风的空气源热泵的节能特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了空调系统的排风热和空气源热泵的性能参数,并比较了空气源热泵在以空调系统排风和室外空气为低温热源时的性能参数,得出了在以空调系统排风为低温热源时能较大的改善空气源热泵的性能参数.最后分析了以空调系统排风为低温热源时空气源热泵的节能性.  相似文献   

8.
当前工业能源消耗中所排放的低品位余热量大面广,若采用高效的余热利用技术将这部分余热回收,将具有显著的节能效果。工业余热热泵技术可以实现余热品位的提升或容量的扩大,一方面可以将回收的热量应用到工业流程中,另一方面可以在区域供热及供冷方面发挥作用。本文分析了压缩式热泵、吸收式热泵与化学热泵的特点与发展趋势。目前三种热泵技术都在工质、循环以及系统创新方面得到了较大的发展,但是在容量、能效比、温升与可靠性方面存在不可兼得的瓶颈问题。此外,工业余热根据种类以及温度品位的不同,适用场合与特点也各不相同。但目前在余热回收利用的设备与系统方面,缺乏针对不同余热特点的指导性设计准则。未来的研究需要集中在发展效率高、容量大、热适应性好、稳定可靠的热泵技术,形成各余热热泵互补利用的广谱化设计准则。同时需要通过对余热的热、电、冷、储、运的网络化利用进行余热系统高质化集成,实现工业余热的高效利用。  相似文献   

9.
多套管式换热器结构简单,清洗、维修方便,易实现加工制作,提出多套管式换热器对套管换热器进行传热强化.在设定条件下编写程序,对多套管换热器进行优化设计,计算显示在相同条件下多套管式换热器与单套管换热器相比传热系数有较大的提高.系统中设置回热器,有效节约能源.该系统在有余热、废热可以利用的场合节能效果更加显著.  相似文献   

10.
网络方法是便于计算机模拟复杂结构换热器特性的有效方法。减少轴向导热量是提高换热器效率的有效措施之一。以填料间壁式换热器的热网络模型为基础 ̄[1],定量地分析了轴向导热对换热器性能的影响,确定了轴向导热对换热器性能影响最为严重的部位;为设计和制造高效率的填料间壁式换热器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1.
土壤源热泵地下垂直埋管换热器常用传热模型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介绍了土壤源热泵的国内外研究现状以及三种常用的埋管换热器传热模型,分析了这三种模型各自具有的特点和适用条件.并对传热模型的选取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为特定条件下如何选取合适的模型提供了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12.
The concept of measuring the heat energy for billing purposes in heat supply systems is formulated on the basis of representing the heat energy as a heat carrier, associated with its thermodynamic condition and mass.  相似文献   

13.
An audit method for instrument metering of thermal energy is given. It is based on predicting the relative divergence of measured readings of heat carrier flow rate channels in a closed heat supply system. Ways of improving heat prediction reliability are suggested. __________ Translated from Izmeritel’naya Tekhnika, No. 4. pp. 35–39, April, 2008.  相似文献   

14.
新风除湿系统通过置换室内空气和控制室内湿度营造健康舒适的建筑环境。但家用整体式新风除湿热泵受限于安装空间,存在除湿能效低、能力不足等问题。本文提出一种基于四换热器构型的热泵热回收型新风除湿系统,既能全面回收内外部冷能,提升除湿能力和能效;又能通过空气流路和制冷剂流路的转换产生多种运行模式,满足各种应用场景下的新风除湿需求。系统仿真和样机的实测结果表明,在名义制冷工况下的除湿能效SMER高达3.27 kg/(kW·h),相比三换热器系统提升35.2%,相比二换热器系统提升59.6%。  相似文献   

15.
介绍了热泵技术的原理及分类,分别对空气源热泵、水源热泵、土壤源热泵、太阳能热泵空调系统的运行原理、特点、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方法进行了分析;总结对比了这四种空调方式的优缺点,为不同地区选用热泵空调机组提供了参考依据。结论指出,通过合理热泵空调形式的应用,可以大大节约空调能耗,为我国节能减排工作做出重大贡献。  相似文献   

16.
通过土壤源热泵系统的运行性能分析,认为采用系统热回收的方案,夏季既能减少向地下排放热,又能提高冷水机组的工作效能;春、秋季节地下换热器的换区运行,能平衡各井区被吸收的热量,还能使各井区得到较长间隙的恢复;冬季因系统热回收运行,地下换热器出水大于16℃,使空调机组与热水机组的工作效率高且稳定.  相似文献   

17.
根据规范中有关公式,代入相关参数进行详细推导计算,得出各部分热阻,进而计算出各类典型岩土的单位埋管深度换热量指标;并利用GLD地埋软件验算,结论相符,可简便应用于实际工程设计。  相似文献   

18.
该文介绍了一种能回收利用工业废气制冷和制热的溴化锂冷热水机组;采用高效的“水-碳钢“热管换热器,传热效率高;分析了节能效果,论证了本机组有较好的节能效果。本机组可推广到很多具有废热可用的场合,具有很好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9.
介绍了国内外利用热管对空调排风进行热回收的研究状况及应用,对RW25T型空调列车的空调系统及用于排风热回收的热管换热器的工作过程进行了分析,用热仿真软件icepak对夏季工况进行温度场仿真模拟,通过模拟不同风速下新风预冷后的温度,得到该换热器的热回收效率及热回收量与进口风速的关系,论证了该热回收装置的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20.
在福州地区以天然能源为热泵冷热源的应用前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夏热冬暖地区城市-福州的气候、水文条件为基础,结合一住宅全年空调负荷的DOE-2.1模拟结果,分析在福州采用天然能源作为热泵的冷热源的应用前景,结果表明:(1)全年绝大部分时间内适合利用空气作为冷、热源;(2)闽江、内河周边的用户适合采用水源热泵;(3)温泉聚集地区不适合采用地下水和岩土作为冷源;(4)夏季适合联合使用岩土和辅助散热装置作冷源,冬季只使用岩土作热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