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海拉尔-塔木察格盆地的岩浆活动主要分为海西期和燕山期。盆地内岩浆岩年龄分布在84~129Ma之间,岩浆岩主要为安山岩、玄武岩和凝灰岩;在盆地中部断陷带油气勘探中发现了CO2气藏,其CO2稳定碳同位素、伴生稀有气体氦和氩同位素组成特征,指示中部断陷带天然气藏中的CO2主要为壳幔混合成因,CO2气藏主要分布在乌北苏仁诺尔断裂构造带、乌南洼槽和巴彦塔拉断裂构造带,但是其分布范围与燕山期岩浆岩体不太吻合,笔者认为有火山岩浆活动带分布的地区不一定都会有CO2气藏。苏2井CO2气藏的成藏特征,反映了断裂活动对CO2生成和聚集的控制作用,指出由切割南屯组及其以下地层的深大断裂沟通的南屯组和铜钵庙组是寻找具有经济价值CO2气藏的有利层段。  相似文献   

2.
海拉尔—塔木察格盆地经历了多期建造与改造。基于新2D和3D地震、钻井与实验分析资料,采用原型识别、断裂构造变形解析技术,对盆地原型、演化进行了深入研究。认为盆地经历了晚侏罗世—早白垩世初期泛火山盆地、早期伸展断陷盆地、中晚期走滑盆地、抬升扭压变形转入晚白垩世坳陷盆地,末期构造反转变形及新生代构造运动的复杂构造演化历程,对油气成藏过程产生重要控制作用:南屯期低角度伸展断裂系统沿北东东向以相对分隔的箕状断陷型式广泛分布,控制着早期断陷沉积充填和烃源岩的赋存;伊敏期高角度走滑断裂系统沿北北东、北东向呈"S"形局部分布,决定了烃源岩的热演化程度和成熟范围;伊敏末期主成藏期也是早期构造定型和晚期构造形成期;伊敏期末及自垩世末构造反转,控油断层再活动调整形成次生油藏;先存南屯期主洼槽区及边缘的断裂隆起带和缓坡断阶带有利油气富集,稳定洼槽区易形成岩性油藏聚集带。  相似文献   

3.
海拉尔—塔木察格盆地地质特征与油气富集规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海拉尔-塔木察格盆地位于蒙古—大兴安岭裂陷盆地群的东部。通过对多条横切构造走向的区域大剖面研究,证实了盆地由复式断陷组成。盆地在南屯伸展断陷期发育大量相对分隔的半地堑、小型地堑,随着盆地伸展构造变形,转入伊敏走滑期新发育的断陷叠置在先期发育的断陷之上,再经历构造活动隆升反转,形成了22个复式断陷组成的构造格局。断陷复合和叠加过程,决定了复式箕状断陷湖盆的地质特点、成藏条件,制约了主控因素与配置关系,决定了油气的分布规律。南屯期复式箕状断陷控制烃源岩的赋存,伊敏期走滑盆地控制烃源岩的演化,伊敏期末及白垩纪末构造反转活动控制油气的运聚和成藏。多期叠加的复式断陷主洼槽控制油气的形成与分布,富烃主洼槽内或边缘的断裂隆起带和缓坡断阶带两带富油。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海拉尔—塔木察格盆地南贝尔凹陷多期构造变形特征与沉积充填类型、烃源岩发育特征、圈闭类型、输导体系等油气成藏的主控因素间的相互响应配置关系研究,从盆地及凹陷内部2个层次分析了构造样式的控油作用。指出从盆地级别角度来看,南贝尔凹陷多期构造演化过程塑造了非旋转地堑/旋转半地堑—滚动半地堑—复式半地堑—走滑半地堑等多种凹陷结构变形。不同凹陷结构决定了沉积体系充填类型及砂体展布特征,并影响了烃源岩的形成与分布,形成了垂向上不同层位的多样生储盖组合,进而控制了多层位不同油藏类型的叠置复式成藏组合。而从凹陷内部构造变形分析得出发育的构造样式可划分为裂陷期断陷型、断拗期张扭型、反转期扭压反转型3期3大类18种类型,裂陷期发育的断陷型构造样式控制下形成的圈闭是原生油藏油气聚集最有利的场所;反转期发育的挤压构造是形成次生油藏的有利指向;断拗期及反转期发育的构造样式构建了多种类型断—砂输导体系。总体上断陷盆地多期构造变形特征对生、储、圈、运等油气成藏的关键因素具有控制作用,从而决定了油气的分布规律。   相似文献   

5.
渤海湾盆地是典型的中新生代断陷盆地。以渤海湾盆地为研究对象,将断陷盆地的输导体系主要分为断裂型、断裂-砂体型、断裂-不整合型三种类型。对于断裂、骨架砂体及不整合单因素的输导能力评价,相关学者提出了一些定性及定量的评价指标,但是对于其复合输导能力,目前并没有相关的表述。在综合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采用模糊加权评价对输导体系的输导能力进行了评价。  相似文献   

6.
塔木察格盆地是大庆油田海外重要的油气资源生产基地。基于盆地构造运动的动力学性质及构造演化特征,自下而上将盆地划分为断陷层、断-坳转换层和坳陷层3个构造层,断陷阶段的被动裂陷作用使地层发生掀斜隆起,从而形成大量与地层倾向相反的反向断层;伊敏组沉积末期,在区域压扭应力场作用下,盆地发生强烈反转,形成了大量早期伸展中期压扭晚期反转的断层。分析已钻探的油气藏类型及其分布规律,认为反向断层和反转断层对油气藏的形成具有控制作用。根据生储盖组合的配置关系,盆地纵向上划分为上、中、下3套含油气系统,不同含油气系统间油气呈互补分布,其中以南一段为主的下部含油气系统是最重要的产油层系,油藏类型以反向断层遮挡的油气藏为主;平面上受控于控藏断层,下部油气主要沿反向断层呈条带状分布,上部油气大多靠近反转断层聚集。分析反向断层和反转断层的控藏机理,认为研究区发育反向断层背靠低隆起油气成藏和反转断层控制次生油气成藏2种成藏模式。  相似文献   

7.
海拉尔和塔木察格盆地深部地壳构造与油气勘探方向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海拉尔和塔木察格盆地的油气勘探近来倍受关注,但盆地的“非典型沉积岩”的成因、布达特群原油的来源及成因仍不清楚。从地幔热液流体、同位素地球化学省、盆地中地壳低速高导层分布的研究表明,作为特殊储集层的非典型沉积岩是地幔富碱、碱土金属流体的Na、K、Mg 交代作用的产物;而作为太平洋型块体的中蒙块体有着巨大的油气资源潜力,盆地中地壳的低速高导层制约了油气田的分布。因此,海拉尔和塔木察格盆地的油气可能为深部无机成因,根据这一思路,布达特群潜山带可望找到更多大型油气田。  相似文献   

8.
塔木察格盆地是一个经历了多期构造演化形成的复杂断陷含油盆地,为了深入认识该盆地的油气聚集规律,通过对其地构造演化与沉积体系类型响应关系、同沉积断裂带及构造转换带对砂体的控制作用进行分析,明确了油藏类型及其分布规律。研究表明:塔木察格盆地经历了初始裂陷期"窄盆浅水"—强烈裂陷期"窄盆深水"—坳陷期"广盆浅水"的盆地演化过程,分别沉积充填了扇三角洲 ̄滨浅湖、扇三角洲 ̄水下扇 ̄深湖/半深湖、三角洲 ̄滨浅湖沉积体系;识别出5种控制沉积砂体类型及分布的同沉积断裂坡折带类型,构建了断裂坡折带、构造转换带控砂的砂分散体系模式;沉积充填体系类型的差异性及砂分散体系样式造成不同的油气聚集特征,形成了多层位构造油藏、岩性油藏的复式成藏组合特征。  相似文献   

9.
油气输导体系研究是油气成藏机理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采取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研究思路,综合应用录井、测井、地震、分析测试等资料,识别苏北盆地海安凹陷泰州组油气运移范围和路径,指出了油气运移的优势通道,分析了海安凹陷泰州组输导体系的特征及其组合方式.泰州组一段3套骨架砂体和系列断层相互配置,形成了连通砂体型、断层型、砂体—断层复合型3种输导体系类型.输导体系类型决定了该区的油气成藏模式,在泰州组一段1砂组,以连通性较差砂体为输导体系,发育岩性油气藏和构造-岩性油气藏;在2+3砂组中,以断层或砂体—断层为输导体系,发育构造油气藏.综合研究表明,海安凹陷泰州组的砂体和断层是油气运移优势通道,以连通砂体为主要运移通道的油气藏常形成于距烃源层较近或相邻的层位;而以断层为垂向运移通道的油气藏常在断层带附近多层叠置.  相似文献   

10.
以梁家楼成藏组合体成藏地质要素演化规律分析为基础,认为该区输导体系样式决定油藏储层沉积类型及体系域类型,输导体系类型与含油圈闭类型密切相关,输导体系空间展布决定油藏空间组合形态,因而陆相断陷盆地成藏相合体模式可以表述为与输导体系相关联的储层和圈闭。  相似文献   

11.
松辽盆地深层断陷发育特征与油气富集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松辽盆地断陷层系由70多个彼此分割、规模大小不一的断陷组成,不同的断陷发育程度与油气富集程度差异很大。通过对断陷特征及伴生火山岩的研究,发现由于晚侏罗世和早白垩世太平洋板块以不同方向、不同速度向东北亚板块的俯冲作用,松辽盆地断陷在发育阶段受不同区域构造作用的影响,造成了不同断陷发育时期和发育规模。晚侏罗世东北亚板块受太平洋板块的正向俯冲,松辽盆地区地幔上隆、地壳减薄,形成类似"三联点"的断陷分布特征。由于受构造应力传递的滞后效益的影响,在三联点附近的断陷发育早、伸展作用强、断陷规模大、断陷沉积厚,而远离三联点的断陷发育特征则相反。在早白垩世,控制断陷发育的区域构造应力场由拉张作用转变为张扭作用,且作用范围仅限于东部断陷区和古中央隆起带两侧断陷,这一区域的断陷持续的裂陷,而其他区域断陷则停止发育,从而进一步扩大不同断陷发育的不均衡性。持续发育型断陷规模大、断陷层厚、发育多套烃源岩层系,油气富集程度高,勘探潜力大;晚期发育型断陷次之,早期发育型断陷因断陷规模小、断陷层厚度薄,勘探潜力极小。  相似文献   

12.
准噶尔盆地南缘霍-玛-吐断层活动特征及成藏过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准噶尔盆地南缘霍-玛-吐断层的野外观测为基础,对断层岩显微构造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该断层大致经历了3次构造运动.结合前人对该区断层岩以及三级河流阶地的年代学研究结果,确定了该断层3次活动的时间分别为早更新世晚期、中更新世晚期至晚更新世早期、晚更新世末期.根据断层岩中发育的包裹体的均一温度、断层带中方解石脉的碳氧同位素测定结果,确定了该断层的最小贯穿深度为6 500m,至少断至侏罗系的烃源岩.对准噶尔南缘油气成藏条件的分析结果表明,霍-玛-吐断层向下断至侏罗系烃源岩,并在侏罗系主力烃源岩大量生、排烃之后,经过3次启闭过程,对应了3次成藏过程.断层目前处于封闭状态,可对油气藏形成遮挡.对成藏过程进行的分析表明,霍尔果斯、玛纳斯、吐谷鲁构造的中部成藏系统成藏条件最为有利,是有利的勘探远景区.  相似文献   

13.
准噶尔盆地腹部断裂活动对油气聚集的控制作用   总被引:8,自引:4,他引:4  
准噶尔盆地腹部发育NE、NW向为主的基底断裂和盖层断裂,侏罗系主要发育NE、NW向三角洲沉积体系.基底断裂的早期"显性"活动控制了主要二级构造带的边界、古凸起(古梁)展布、主断裂分布及四大压扭构造带的展布方向.后期NE向基底断裂的"隐性"活动导致上部盖层破碎,使早期的二叠纪古凸起带成为浅表断裂破碎带.河道水系的冲刷下切极易取其走向,从而控制了三工河组和西山窑组的主河道及主砂体沿NE向主断裂构造线及早期凸起带的展布,进而也就控制了油气藏的分布.基底断裂活动控制了油气的早期原生成藏与晚期调整次生成藏和再分配,盖层断裂通过与基底断裂的(反)树丫型、阶梯型、交叉型3种耦合方式形成花状构造、正反转构造组合而控制成藏,两类断裂在活动期和静止期控藏作用各不相同.腹部凸起区及斜坡上部为"三位一体"断控砂体次生成藏模式,凹陷区和斜坡下部还可能存在低幅度背景相控砂体原生(—混生)成藏模式.油气沿古梁聚集的构造本质是基底断裂显性及隐性活动的上延穿层效应.基于这2种模式,提出了岩性油气藏的有利勘探领域和勘探方法.  相似文献   

14.
鄂尔多斯盆地西缘断裂特征与油气运聚研究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李振宏  张军  郑聪斌 《石油物探》2005,45(3):246-250
针对鄂尔多斯盆地西缘断裂复杂的特征,采用地震剖面解释方法,总结归纳出3种主要的构造样式,即逆冲推覆、扭动构造及反转构造。不同构造样式在平面上的分布各异,其中,逆冲推覆构造的下盘是油气聚集的有利场所。断裂对沉积体系控制作用的分析表明,在海相和湖相沉积体系中,单一断裂以及断裂组合的坡折带位置都是油气富集的主要区域;断裂的多期活动性,不仅改善了断裂附近储层的储集性能,而且造成了储盖组合的横向差异和纵向叠加,油气运聚受断裂活动差异的控制。  相似文献   

15.
珠江口盆地靖海凹陷中新统发育大量密集分布、走向多变、延伸长度有限、断距小、倾角陡且互相切割及平面上呈多边形几何特征的小型正断层。综合研究认为,该系列小断层为非构造成因的多边形断层。多边形断层是由于地层超压诱导的周期性压力释放而形成的微裂缝,超压成因以快速沉积造成的不均衡压实为主,带动水热增压作用和矿物脱水作用。靖海凹陷由始新世-渐新世裂谷断陷期,过渡为早中新世-中中新世的裂后热沉降期,沉积由近海浅湖相过渡为深海-半深海相,沟通断陷期陆相及浅海相烃源岩和坳陷期深海-半深海相储集层的长期断裂不发育,缺乏油气垂向运移的主要通道,成为制约该期成藏的关键因素。多边形断层在靖海凹陷中新统珠江组和韩江组中广泛发育,可作为油气运移的输导通道,起到对油气运移分流调节作用,控制成藏区带分布,对靖海凹陷裂后热沉降期油气成藏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西湖凹陷断裂系统特征及其控藏机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东海陆架盆地西湖凹陷断裂系统复杂,断裂组合样式多样,前人较少涉及凹陷整体断裂系统及其对油气成藏控制作用的研究。为此,基于地震资料解释成果,系统研究了该区断裂的展布特征和活动特征,探讨了断裂系统对油气成藏的控制作用。结果表明:1以渐新统花港组底界和上中新统柳浪组底界为界,可将断裂系统垂向上分为下部(张性)、中部(压性)和上部(张剪性)3套断裂系统;2下部张性断裂系统主要有断阶型、多米诺型、地堑、地垒等多种断裂组合样式,主要形成于凹陷裂陷发育阶段,断裂对沉积地层的控制(或改造)作用显著;3中部压性断裂系统主要有正"Y"、反"Y"字形和简单后冲型断裂组合样式,形成于凹陷反转期,上盘地层存在不同程度的剥蚀;4上部张剪性断裂系统剖面上为悬挂断裂,平面上呈带状和雁行状组合,形成于凹陷区域沉降阶段,对地层控制作用微弱。结论认为:断裂系统中不同性质的断裂对油气聚集的控制作用存在显著差异,深大断裂宏观上控制油气田的分布,裂陷期断裂是油气运移的主要通道,而反转期断裂形成有效圈闭,区域沉降期断裂则改造原生油气藏。  相似文献   

17.
柴达木盆地尕斯断陷断层封闭性及其对油气运聚的作用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影响断层封闭性的主要因素包括:断层的活动性、泥岩涂抹系数、断层两盘的岩性对置关系、断面压力与泥地比的关系。将这4个主要影响因素作为评价参数,结合盆地构造演化,综合研究了柴达木盆地尕斯断陷内断层的垂向、侧向封闭性和封闭史。结果表明,柴西地区断层的封闭性在时空上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性,并在油气运聚过程中起到不同的作用:当断层作为油气运移通道时,可以连接源岩和圈闭,并且控制着油气在垂向上的运聚层位和运聚时期,如Ⅶ号、Ⅺ号等断层;当断层作为遮挡体时,控制着油气聚集圈闭的形成,如乌南断层;断层活动开启还会引起油气藏的破坏和油气的再分配,如油砂山、南翼山地区的断层。  相似文献   

18.
运用断层相关褶皱理论对位于塔西南坳陷东部的玛扎塔格、玉北1及和田南构造带进行了几何学与运动学特征分析。研究表明,玛扎塔格断裂带主要发育深浅2套断裂系统,深部断裂系统形成断层传播褶皱,浅层为冲断构造;玉北1构造带构造变形主要集中在古生界,发育复合叠加型断层传播褶皱;位于西昆仑山前的和田南断裂带为逆冲前缘带,由多个滑脱层共同作用形成构造楔。加里东晚期-海西早期、海西晚期及喜马拉雅期是影响该地区构造形成和演化的主要时期。该地区油气成藏受断裂控制影响明显,喜马拉雅期该地区的地层发生大规模掀斜改造,使得麦盖提斜坡枢纽部位与巴楚隆起南缘构造带成为油气富集的有利区带。  相似文献   

19.
柴达木盆地断裂组合特征及油气成藏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地震勘探资料和平衡剖面恢复技术对柴达木盆地在不同构造动力学背景下形成的断裂构造系统进行了研究,并结合盆地油气成藏规律,将断裂构造对油气成藏的制约关系进行归纳总结.该盆地总体构造变形程度较高,主要发育断裂及其相关褶皱,其中断装以逆断层和走滑断层为主,并伴有少量的同沉积正断层、滑脱断层、反转断层等.早期构造活动微弱,后...  相似文献   

20.
本文通过断层精细解释与三维模拟技术结合应用,分析油气优势运移路径,建立充注层优选模式,进一步细化、深化油藏动力学理论研究。三维模型显示断层面形态存在多样化,整个断面对储层的封堵性也存在差异,针对断面三维要素及流体运移势能特征分析,研究断层疏导油气的最优势通道,并通过断面封闭性分析论述断层对油气向储层注入的控制作用。油气运聚成藏过程受断层面形态及其横向封闭、开启状态控制,油气在势能约束下沿断层面优势路径向上运移,只有路过储层处于开启段,为油气充注入口,且势能较入口低的位置也存在开启段,为储层流体出口,在势能差的作用下,油气才会规模性的进入储层,油气在密度差异作用下向构造高部位聚集成藏,建立了断层开启段组合、油气优势运移路径沟通的"高势进,低势出"油气充注模式。本次研究创新性对断层面结构要素开展三维研究,应用流体势分析方法,识别出断层疏导油气的优势路径,同时提出"高势进,低势出"的油气充注模式,对油气勘探开发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