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段婷婷 《城市建筑》2021,(2):58-59,62
近年来,城市中出现的带有时代性的建筑无一不体现出文化导向的特色.这种将文化导向作为基础的城市更新设计模式传承了城市的文脉,更改变了城市原有的刻板形象,将城市与历史等元素相互结合,有助于城市内部各文化产业的升级,如旅游业、教育业等.总之,文化导向下的城市更新设计研究可进一步吸引企业投资,对当代的文化产业发展形成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2.
沈子清 《华中建筑》2024,(9):128-132
要连云港南城凤凰古镇作为具有丰富历史文化遗产和独特文化特色的地区,其城市更新的研究不仅关乎物质空间的改善,更涉及到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平衡。该研究以凤凰古镇为研究对象,从文化导向的视角出发,基于现状分析,提出“统筹规划,梳理交通”“重塑街巷,文化碰撞”“突出核心,打造地标”三个更新方法,深入探讨其城市更新规划的策略与路径。此次凤凰古镇的城市更新规划研究,不仅促进了古镇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还为提升城市形象、促进文化旅游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对实现古镇可持续发展具有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3.
从回忆到回归--城市更新中的文化解读与传承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姜华  张京祥 《城市规划》2005,29(5):77-82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文明的发展,历史文化的遗存成为人类最珍贵的精神财产之一。经济的发展、城市的扩张却往往导致城市更新过程中对历史文化的漠视与忽略。在对目前城市更新反思的基础上,本文对文化解读和文化传承作出了新的诠释,并以南京市评事街历史风貌区作为实证。  相似文献   

4.
城市更新类创意地产项目的运营与设计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邓刚  沈禾 《时代建筑》2010,(6):62-65
文章以上海"红坊"、"半岛1919"为例,阐述城市更新类创意地产项目的发展机会、项目效益的平衡、决定项目投入强度的因素等方面。此外,文章探讨了运营状态对项目的影响,以及该类项目的重要特征。  相似文献   

5.
莫琳君  肖映辉 《福建建筑》2010,(1):32-34,23
城市更新在城市发展中起着新陈代谢的作用,我国的城市更新正处于市场化转型时期,存在着多方利益主体之间的利益分配矛盾,要在各利益主体间平衡这种矛盾,就必须引入多方参与的机制。本文以GIS技术为基础,以福州市鼓楼区城市更新为例,针对各利益主体的不同目标导向,试图归纳出不同目标下的城市更新模式及更新时序,为研究区域的城市更新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工业建筑》2013,(8):48-51
通过对巴塞罗那城市发展背景及城市更新模式的分析,阐述旧城保护和滨海区改造的措施和对城市发展的意义。提出文化政策是巴塞罗那成功改造的关键,并从制定文化战略规划、重视文化设施建设及积极举办文化活动方面分析文化政策的作用,提出对我国城市更新的借鉴与启示。  相似文献   

7.
应用"城市政体"理论,对1973年以来台北市城市更新过程中政府、市场和社会三者动态博弈格局以及由此引起更新策略、法令及实施等方面的变化进行了分析。认为在不同的政治经济背景下政府力量、市场力量和社会力量逐步进入城市更新领域,形成了不同类型的"城市更新政体",可分为"管制型"、"增长型"和"服务型"3个阶段。台北市城市更新由早期"政府主导"模式演变为政府、市场和社会"多元合作"模式。全球化背景下政治、经济和社会多元化发展是其内在动力,并通过城市更新实践在城市空间上得以体现。认为我国城市更新过程中,应更加重视多元合作机制的构建,充分调动和发挥各利益群体参与城市更新的积极性,尤其应重视培育和发挥社会力量。  相似文献   

8.
鲁蠡 《城市建筑》2023,(8):39-41
近年来,我国处于城市发展模式转型期,城市更新实践中城市文化的积极作用逐渐被人们所重视。目的在于通过研究以城市文化为导向的更新实践,探索城市片区复兴的有效途径。研究工作在总结我国城市更新实施背景和发展趋势的基础上,以四川泸州老窖营销总部片区更新项目实践为例,对酿酒文化进行了深度分析,在设计中既有对“有形”文化标识的演绎,也有“无形”酿造哲学与当代规划思想的融合,酿酒文化基因转译为城市更新的设计策略,发挥导向作用,通过文化地标打造、文化与产业融合、文化活动植入,最终实现了该片区的活力再生。  相似文献   

9.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相关的城市更新活动几乎贯穿了整个英国的城市发展。最近的一次高潮是从1980年代开始旨在解决内城衰落问题、重新赋予内城活力的城市复兴。从英国的城市复兴历史来看,中央政府一直都对其有所影响,并根据社会经济背景的变化进行改革,使之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本文将从城市政治经济的角度,分析1980年代以来英国城市复兴组织的演变和特征,以期对中国有所借鉴。总的来说,这一时期英国城市复兴组织的特征是合作和权力下放,可以大致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1980年代至1990年代末,以城市开发公司的盛行和中央政府指导下的合作为特征;第二阶段是1990年代末至今.以授权地方、半官方机构进行管理为特征。  相似文献   

10.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相关的城市更新活动几乎贯穿了整个英国的城市发展.最近的一次高潮是从1980年代开始旨在解决内城表落问题、重新赋予内城活力的城市复兴.从英国的城市复兴历史来看,中央政府一直都对其有所影响,并根据社会经济背景的变化进行改革,使之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本文将从城市政治经济的角度,分析1980年代以来英国城市复兴组织的演变和特征,以期对中国有所借鉴.总的来说,这一时期英国城市复兴组织的特征是合作和权力下放.可以大致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1980年代至1990年代末,以城市开发公司的盛行和中央政府指导下的合作为特征;第二阶段是1990年代末至今,以授权地方、半官方机构进行管理为特征.  相似文献   

11.
英国“文化引导”型城市更新政策的实践和反思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董奇  戴晓玲 《城市规划》2007,31(4):59-64
为了应对传统工业城市衰退,文化引导型城市更新思想随着西方新自由主义潮流开始兴起,并成为一项在英国颇有影响的城市规划更新策略。对格拉斯哥来说,如何充分发掘它的传统历史文化资源,吸引更多的外来投资,从而从根本上改变城市的形象,成为一项现实的迫切的任务。但是,这种早期的基于经济导向的策略还是存在着相当的局限,对文化本身的发展相当有限,也没有给当地居民带来实质性利益,特别是对城市贫困人口来说。所以,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让经济成果在社会中再合理地分配,以体现社会公平原则,达到社会总体和谐发展的目标。  相似文献   

12.
1949-2019年中国城市更新的发展与回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市更新一直是国际城市规划学术界关注的重要课题。中国城市更新自1949年发展至今,内涵日益丰富,外延不断拓展,对其70年发展历程的回顾,有助于理解中国城市更新特定的诞生逻辑、阶段问题与经验教训。根据我国城镇化进程和城市建设宏观政策变化,将中国城市更新分为相应的4个重要发展阶段。并且,对每一个阶段城市更新的政策背景、代表性案例、更新思想、学术活动以及更新制度建设进行总结分析,归纳中国城市更新的阶段性特征。最后,在历史演化与经验总结的基础上,提出中国城市更新应倡导多元价值观、多元更新模式、多学科交叉与合作、多元主体参与和共同治理的方向转型。未来,建设科学化、系统化和制度化的城市更新体系,将成为规划工作的重点内容。  相似文献   

13.
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极化的加剧,城市贫困群体开始涌现,城市贫困空间逐步形成。为了加深对这一现象的理解,本文通过引入城市"社区衰退"这一概念,把城市贫困空间植入一个动态的过程之中进行研究。首先,对城市社区衰退现象加以界定,指出社区衰退与贫困空间及城市再生之间的联系;进而,结合国内的相关研究成果,揭示中国当前的城市社区衰退的现状;最后,对国外有关社区衰退的理论成果展开评析和综合,并以此为基础,提出一个城市社区衰退的解释模型,试图为开展中国的城市社区衰退和城市再生研究奠定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4.
城市复兴中的城市设计   总被引:7,自引:3,他引:7  
吴晨 《城市规划》2003,27(3):58-62
在城市复兴 (UrbanRe generation)的理论框架下对有关城市设计的内容进行了进一步的分析与研究。从基本的概念入手 ,对城市设计在城市复兴中的重要作用 ,城市设计的要素 ,国家城市设计框架 ,城市设计的评估与管理 ,城市设计与空间总体规划的关系等问题进行了阐述与分析。  相似文献   

15.
陈金令 《城市规划》2005,29(9):22-25
对于都市再生效益评量指标,不仅需要定性的分析,更需要定量表示。研究通过完整的资料调查和适当的统计程序、经由专家学者答卷并检查,应用模糊阶层分析法建立了权重体系,建构出较为符合真实状况的综合指标体系,为评判都市再生效益的优劣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6.
城市复兴中的合作伙伴组织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吴晨 《城市规划》2004,28(8):79-83
较为全面地阐述与分析了“城市复兴”理论框架中的一个重要部分——合作伙伴组织的概念、组织模式等诸多要素,对于更加深入地了解这一场城市运动有着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戚冬瑾  周剑云  赵睿 《城市规划》2019,43(10):67-68
分析传统规划方法在城市更新中所面临的困境。应用横断面规划的方法分析广州新中轴南段城市更新地区的形态特征,拟定各分区的发展愿景和规划策略。城市设计方案通过控制性规划定义为7种形态区划类型,编制形态条例作为城市更新的指引。强调横断面规划以形态分区为基础,提供了从现状形态分析到规划愿景设计再到形态条例的连贯性工作方法,把城市(社区)发展愿景转译为强制性的形态条例关键是要形成社会共识,该方法可适用于城市更新或"微改造"。  相似文献   

18.
面对全球经济衰退和地方可持续发展的严峻挑战,英国政府自2010年以来,为消除传统规划缺乏应变能力及效率低下等弊端,进而重构可持续的空间规划体系,在规划编制体系和规划执行机制等两个层面,推动了一系列政策创新:包括压缩上位规划层级,强化地方决策权力,建立沟通协调机制,注重评估审查环节,兼顾开发灵活性等.英国规划创新存在诸多现实争议,如新规划体系能否体现可持续发展诉求,地方间协作机制能否替代区域空间战略,地方规划能否胜任开发管理需求,地方社区能否在邻里规划中发挥主导作用等.尽管如此,政府权力、社会组织和市场利益之间多方制衡的自我修正机制,为规划体系的持续调整和良性发展提供了制度保障.  相似文献   

19.
城市再生:我国新型城市化的理论与实践问题   总被引:23,自引:0,他引:23  
张平宇 《城市规划》2004,28(4):25-30
阐述了西方城市开发概念的变革和城市再生的理论问题;回顾了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城市更新改造的经验和教训;面对新型城市化趋势,从6个方面论述了我国城市再生的理论与实践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