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热湿环境下人体热反应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7,自引:4,他引:17  
采用问卷方式,对热湿环境下人体热感觉、对空气湿度的感觉、吹风感觉及热舒适感觉进行了研究,分析了空气相对湿度对热舒适的影响,给出了高温高湿条件下人体热反应的规律。并在分析人体散热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个可以对热湿环境中人体热舒适进行预测的数学模型。  相似文献   

2.
大连夏季凉亭下热环境特征与人体热反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稳态的空调环境由于削弱了人体的热适应能力从而影响了人的身体健康,同时单调的稳态环境使人产生了乏味、厌倦的心理。动态送风强调人的热适应能力,认为合理的动态环境不仅可以满足人体的热舒适需要,更能满足人体健康要求,仿自然的送风方式才是最佳的动态送风方式。本文对大连夏季室外凉亭下的环境特征和人的热舒适性做了主观问卷调查研究,通过对428个有效样本的研究与分析,回归得到了人体热舒适投票值TCV与人体平均温度和周围空气温度之间的关系式,在满足该式的条件下,人体平均温度在35.7~36.5℃之间,空气温度在25.5~30.4℃之间变化,且空气相对湿度保持在40%~60%,风速在0~1.5m/s之间波动,人体都可以达到热舒适状态,并发现人们在室外自然环境下往往感觉吹风不足,这点正好与传统空调中人们易产生吹风感的抱怨相反,从而为适当提高送风速度与温度,节约空调能耗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3.
陈翀 《山西建筑》2007,33(27):35-36
对影响人体热舒适度的室内物理参数及瞬态热的影响关系进行了详细分析,并对不同行为方式下人体主观因素进行了阐述,指出设计人员在设计时应考虑诸多因素,不同的行为方式采取不同的设计,以使人体达到热平衡的理想状态。  相似文献   

4.
我国湿热地区自然通风建筑热舒适与热适应现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2008—2009年为期1年的广州某高校自然通风建筑现场调研的基础上,对23周共计921人次的调研数据在热环境、人体热反应及适应行为等方面进行了分析,得到了我国湿热地区典型自然通风建筑的室内热环境全年变化特征,获取了热感觉与标准有效温度的确定关系,验证了修正的PMV模型的适用性,分析得到我国湿热地区自然通风建筑的期望因子为0.8,同时获得了调整服装、开窗与使用风扇等适应行为的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5.
对焦作地区热计量住宅的地暖及散热器用户进行了持续2个供暖季的现场调查,测量了室内热环境参数,并调查了居民的热舒适状况.通过对比分析发现地暖和散热器用户的服装热阻、热感觉及热期望反应均具有统计学上的显著意义.与散热器末端相比,地暖用户拥有较低的热中性温度及可接受温度下限.采用地暖末端提高了人们对低温环境的接受度,同时降低了对高温环境的期望.在满足人体热舒适的同时,地暖末端还可节省供暖能耗.以PMV为评价指标的国际标准并不完全适用于我国分户热计量采暖建筑.本研究为采暖末端的选择以及室内热环境的参数设计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6.
华南典型湿热气候区的人体热舒适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实验室研究的方法对华南地区的人体热舒适性进行了研究.通过对不同性别、不同年龄、不同地区的人体热舒适进行分析,得出性别在舒适区域对人体热舒适性影响不大,不同职业及年龄对人体热舒适影响较大,尤其是不同职业的影响.根据本文实验研究的特点,通过粗略的统计方法得出80%满意率的作用温度范围,与ASHRAE 55-1992和ISO7730标准进行比较后得出,本次实验的舒适区域要宽泛一些,相对湿度对热感觉的影响要高于前人的结论.  相似文献   

7.
2008年夏季对广州某高校学生在自然通风建筑中进行了501人次的热舒适现场调查,调查内容包括热感觉、热舒适度、热可接受度及潮湿感,并对相应的室内干球温度、相对湿度、黑球温度和风速等热环境参数进行了测试记录。通过对数据的整理分析发现,自然通风建筑的夏季室内温湿度均高于ASHRAE标准的舒适区域,但人们对该环境有较好的适应性。调查结果表明,我国湿热地区自然通风建筑的热中性温度为28.1℃(ET*=29.3℃),可接受的热环境温度的上限为29.7℃(ET*=30.9℃),相对湿度上限为78%。  相似文献   

8.
以成都地区为例,从地区气候特征与气候适应性分析其对节能住宅建筑热工设计的影响,为节能住宅热工设计中的室内外气候计算参数的选择与确定,提供科学与实践的依据。  相似文献   

9.
基于我国湿热地区人群的气候室实验结果,从心理热反应、生理热反应和生理-心理关系等多方面对国内外研究结果进行了系统对比与分析,发现现行国际标准不适用于我国湿热地区,生理热习服和心理热适应是其重要原因。考虑热习服和热适应的影响作用,建立我国湿热地区人群的生理热调节模型与心理-生理模型,是掌握其基础热舒适反应规律、合理制定热环境标准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0.
聂危萧 《城市住宅》2021,28(5):69-71
气候适应性设计是应对气候变化和改善人居环境的有效手段.针对广州湿热环境,在总结气候适应性理论基础及规划实践基础上,提出从方案模拟到方案设计的技术框架,并以广州市典型新建居住小区为例,从场地设计、建筑布局与设计、住区外环境等方面设置不同的规划情景方案,通过模拟评估对比,最终形成居住区气候适应性设计优化方案.  相似文献   

11.
湿热地区气候适应性城市空间形态及其模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全球变暖,资源紧缺,国际社会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的形势下,气候对城市能源消耗和环境舒适性的影响逐渐成为城市设计领域所关注的重要课题。气候是城市空间形态最为关键的决定因素之一,本文以湿热地区城市设计为例,通过传统经验总结与计算机模拟相结合探索一种与气候相适应的节能舒适型的城市空间形态与模式,并以此引导城市设计自觉遵循与表达气候诉求。  相似文献   

12.
西关大屋、竹筒屋是为应对岭南地区湿热气候环境,先民们探索出来的具有岭南特色的民居形式。本文主要从现状分布较为广泛的广州西关地区作为研究对象,分析西关大屋、竹筒屋所在地区的街区形态、地块尺度、西关文化等要素,研究西关大屋、竹简屋的平面布局形式及其主要特点:最后指出,厅堂、天井、冷巷是广州民居为适应岭南湿热气候环境所必备的通风设备。期望对位于湿热环境气候条件下建筑设计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尤其是住宅建筑设计。  相似文献   

13.
采用经典热舒适研究方法,于2008年夏季对我国湿热地区典型人群受试者作了气候室实验,在凉-暖范围内6个不同温湿度组合的工况下进行了问卷投票和生理指标测试。结果显示,受试者的热中性温度为26.9℃(修正温度);受试者夏季偏爱稍凉的热感觉(-0.2);潮湿感中性对应的水蒸气分压力约为3500Pa;热中性对应的平均皮肤温度为33.2℃;平均皮肤温度与皮肤湿润度是预测热感觉与热舒适的重要参数;心率与热感觉存在线性关系,血压在偏凉环境下与热感觉呈线性关系,在偏暖环境下变化不大。  相似文献   

14.
采用气候室实验与现场调研相结合的方法,对我国湿热地区分体空调建筑人群进行了冬夏两季的气候室实验,针对当前环境、热经历、气候和季节4个适应要素展开了一系列对比分析,得到湿热地区人群的热适应特征为:季节和气候性适应体现在生理热反应上,前者表现为夏季与冬季相比心率下降,出汗量增多,皮肤温度下降,后者表现为与温带气候相比,湿热气候人群的出汗量减少,皮肤温度降低;环境控制度和热经历对心理热反应产生影响,较高控制度环境与较低控制度环境相比,较凉经历与较热经历相比,热感觉随环境的变化更敏感,可接受的热感觉范围更宽。  相似文献   

15.
为研究湿热地区住宅建筑外围护结构优化设计方法,对湿热地区典型城市武汉进行了实地调研。在室内平均热感觉和室内操作温度回归曲线的基础上,利用武汉地区全年标准气象数据模拟计算得出建筑室内热舒适率;结合当地实际构造情况,运用正交实验的方法,分析了窗墙比、窗户类型、外墙构造、屋顶构造、建筑朝向5种建筑方法不同组合作用下室内热舒适率的变化情况。最终给出湿热地区住宅建筑外围护结构的优化设计方法,将为该地区建筑节能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17.
张颀  徐虹  黄琼  刘刚 《新建筑》2015,(3):110-115
中国古代建筑具有良好的气候适应性。通过对北方地区典型古代大空间建筑的现场调查测试,在掌握其室内外热环境基本情况的基础上结合文献梳理和数据分析,挖掘其气候适应性措施;并将北方地区古代大空间建筑与同地区古代民居建筑、南方地区古代大空间建筑进行比较,进一步揭示其气候适应性特征,以期为当代建筑设计提供启示。  相似文献   

18.
不同城市自然通风建筑热舒适状况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通过上海、长沙自然通风建筑内进行的人体热舒适调查研究,并结合有关文献中北京和天津热舒适研究的成果,对我国目前不同城市自然通风建筑内热舒适状况进行探讨。结果认为,我国自然通风建筑内热中性温度均略高于ASHRAE推荐范围,采用实测的舒适温度作为空调温度可节约大量的能量。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以深圳市新洲小学为例,探讨以热舒适为核心的空间设计策略,应对高密度城市环境,构建利于通风降温的形体策略与气候空间系统.结合前期风热环境模拟与建成后的实测数据,验证其热舒适调节的有效性.在构造层面,对课室通风降噪表皮系统进行风热耦合模拟,优化课室内热环境舒适性.综上,研究基于热环境优化,整合了空间设计、计算模拟与现场实测等方法,为湿热地区高密度城市的教育建筑性能提升探索了适宜的技术路径.  相似文献   

20.
通过对能量、气候、建筑的思考, 首先定义了气候环境系统下的能量系统、建 筑开启系统与人体反应系统,继而借助于建 立在气候分析与热舒适理论之上的、以被动 式气候调控策略为主导的生物气候学方法模 型,从能量的流动维度,探索生物气候语境下 的建筑设计语言及范式。同时,在可持续发 展的当代议题下,为重新思考低能耗建筑的 自主性法则提供了知识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