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地铁盾构侧穿高速桥桩基的影响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庞青山  吴勇 《低温建筑技术》2017,(12):146-148,152
以佛山地铁莲塘~张槎盾构区间侧穿佛开高速桥施工为工程依托,运用MIDAS/GTS有限元程序模拟盾构开挖的全过程,采用不加固和袖阀管注浆加固两种施工工况,分析不同工况下盾构施工对地表沉降和桥梁桩基的差异沉降,结果表明,地层受盾构施工的影响范围都逐步扩展,地表沉降曲线符合Peck沉降槽规律,袖阀管注浆加固后地表沉降量减小约为4mm,桥梁桩基差异沉降减小1.3mm。  相似文献   

2.
地铁盾构隧道下穿既有高速铁路时有发生,高铁的正常运营对桥桩的沉降要求极为严格,而传统地层注浆加固的方案难以满足要求。文章依托苏州轨道交通3号线下穿沪宁高速铁路工程,使用ABAQUS对不同加固措施下的施工过程进行了三维数值模拟及系统分析,研究表明树根桩联合袖阀管注浆加固可以有效地控制隧道下穿施工后的桩土沉降变形,并据此提出了相应的沉降控制施工措施,给类似工程下穿沉降分析提供参考。实际工程验证了此加固措施的适用性和可行性。  相似文献   

3.
为了进一步确保盾构掘进过程中地面构建物的安全性,论文结合合肥市轨道交通1号线盾构区间加固采用袖阀管注浆加固方法,根据现场构建物基础、结构形式和地层情况分析的基础上,探讨了袖阀管注浆加固法在地铁盾构区间加固工程中的应用及袖阀管注浆法的施工工艺。  相似文献   

4.
隧道下穿建筑物时,注浆加固过程可能会对建筑物桩基产生不利影响。文中依托深圳某盾构隧道下穿建筑物注浆加固项目,通过PLAXIS 3D有限元软件模拟了袖阀管注浆过程对桩基产生的影响。结果表明桩的水平位移随注浆压力增大而增大,但桩的竖向位移随注浆压力增大而减小;注浆过程对土体扰动后,建筑物周边棱角处出现最大沉降,其值为2.5mm,桩的最大沉降为2.32mm。  相似文献   

5.
重叠隧道施工数值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以佛山地铁莲塘-张槎盾构区间重叠隧道为工程依托,运用MIDAS/GTS有限元程序模拟盾构开挖的全过程,采用不加固和地面加固两种施工工况,分析不同工况下重叠隧道施工对地表沉降和盾构管片内力影响,结果表明:地层受盾构施工的影响范围都逐步扩展,地表沉降曲线符合Peck沉降槽规律。地面加固后地表最大沉降量约为18.8mm,未加固地表最大沉降量约为102.3mm。洞内注浆加固后能够减小盾构管片内力。  相似文献   

6.
以呼和浩特市轨道交通2号线一期工程公主府站—内蒙古体育场站区间盾构隧道施工为背景,考虑隧道-土体-基础的共同作用,运用三维有限元软件MIDAS GTS对盾构隧道近距离侧穿砌体结构建筑物进行数值模拟,分析采用深孔注浆技术后,盾构施工引起地表沉降和砌体建筑物的差异沉降,并与现场实测数据进行对比分析。模拟结果表明:采用深孔注浆加固后,地表最大沉降为9. 66mm,砌体建筑物的最大沉降为7mm,基础最大局部倾斜为0. 27‰,满足施工控制标准,证明深孔注浆加固技术可较好地控制地表沉降,保证砌体建筑物安全和正常使用。  相似文献   

7.
以大连地铁5号线下穿哈大高速铁路高架桥为背景,区间采用隧道盾构穿越哈大高速铁路,并采取了注浆加固,由于哈大高速铁路列车最大时速可达350 km/h,两轨面差异沉降要求十分严格,沉降差值不允许超过5 mm,这些对地铁盾构下穿段的施工提出了较高要求。通过数值分析的方法模拟地铁盾构下穿高铁加固措施的效果,得出了通过对盾构下穿段进行特殊注浆加固后,可以显著减小盾构施工引起的沉降,有效保证既有高速铁路的运营安全。  相似文献   

8.
地铁隧道下穿历史风貌建筑影响的实测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两座历史风貌建筑物紧邻地铁车站,并且盾构在其下方穿越,需对建筑物的变形进行严格控制。对建筑物的保护,针对性提出地面袖阀管注浆加固、车站基坑盖挖逆作法、地连墙截断承压水、冻结、车站内水平注浆加固、优化盾构机掘进参数等施工方案及措施。通过对基坑开挖与降水、端头加固、盾构掘进等阶段的监测数据进行分析,研究了不同施工阶段对建筑物变形影响的规律及特点,实测结果表明:合理的盾构掘进参数能够将建筑物的沉降控制在较小范围内;冻结孔施工、地下水通过冻结区盾尾间隙进入刀盘前方等均可引起建筑物的显著沉降;建筑物基础与隧道之间存在淤泥质土层时,在淤泥质土层下方进行注浆不能对自重较大的建筑物进行有效抬升,但对自重较小建筑物的抬升则有一定的效果,但注浆在淤泥质土层中引起孔压的消散可导致建筑物在后期产生沉降;盾构机进入冻结体前应做好全断面注浆止水,切断前后水力联系,盾构机掘进困难时,不应随意增大盾构推力。  相似文献   

9.
李彪 《山西建筑》2014,(11):169-171
结合工程实例,对盾构隧道下穿铁路箱涵的加固技术从铁路线路、线路基础和管片背后环箍注浆三个方面进行了阐述,着重介绍了盾构穿越铁路的整个施工过程中控制沉降的技术措施,并对线路加固和注浆加固过程沉监测数据进行了分析,及时地调整了施工参数,保证了盾构穿越铁路时列车的运营安全。  相似文献   

10.
以广州轨道交通某区间下穿城市公路及桥梁工程为背景,通过现场监测数据和数值模拟手段,对注浆加固前后地层的沉降情况和桥桩的变形规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盾构施工引起的路基与桥桩最大沉降发生在隧道开挖上方且略滞后于开挖进度;采用袖阀管注浆不仅可以有效降低结构沉降、减小沉降影响范围,还可以抑制由地层应力释放引起的管片上浮;确定了线路两侧20 m为盾构施工重点监测区域;明确了下穿施工掘进速度、出土量及注浆量的变化范围。通过本项目下穿影响效应的分析,力求为今后的设计施工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盾构超近距离穿越大型立交桩基群影响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砂卵石地层中盾构隧道超近距离穿越大型立交桩基群工程特点,为确定设计方案的可行性、保证盾构施工中的桥梁安全,采用FLAC3D三维快速拉格朗日差分方法分析软件对盾构穿越桩基群进行了数值模拟,分别对桩基群加固前后的沉降和应力等进行了分析,并通过理论计算分析了盾构隧道塌落拱高度范围内土体松弛对桩基产生负摩阻力的影响,验算了桩基承载力,为满足桩基沉降变形和承载力要求,提出了注浆加固的处理措施,相应地给出了注浆的加固范围,并制定了施工应急预案。计算结果表明:桩基群经过土体加固后,可有效地减小盾构掘进造成的地层损失,立交桥的沉降、桩基承载力及结构应力均满足安全要求。  相似文献   

12.
针对盾构下穿机场飞行区过程中遇到软弱不良地质,而地面无法加固处理,为保证机场滑行道及机坪地表沉降控制,引进洞内超前注浆加固新工法。本文结合具体工程建设实例,介绍了土压平衡盾构不良地层加固超前注浆施工工法的特点,分析了该工艺的特点,介绍了其施工工艺流程以及操作要点,并分析了在施工过程之中如何控制好不良地层地表沉降。以期可以更好解决加固过程之中所遇到的设备安装维护、注浆材料的制备与调整等各项技术难题。  相似文献   

13.
为解决盾构始发近距下穿既有线沉降控制难度大、施工安全风险高等难题,以某区间盾构近距下穿既有线为例,利用有限元建立近距下穿既有线数值计算模型,分析盾构下穿施工过程中地层力学响应和变形特性及对既有线的影响,模拟注浆加固效果,结论表明:盾构下穿施工过程,对既有应力影响较小,注浆时既有线随盾构掘进的沉降曲线较为平稳,注浆对位移有一定的控制作用,研究为盾构掘进提供科学依据与参考。  相似文献   

14.
超大直径盾构下穿老旧棚户区微扰动施工控制是地下工程实践中面临的重要难题。本文以武汉地铁8号线黄浦路站—徐家棚站区间盾构下穿棚户区项目为工程背景,首先对提出全断面粉细砂层注浆加固工艺并进行浆液配比实验给出最佳浆液配比,并对盾构施工过程进行实时监测监控,根据工程具体情况对盾构机下穿掘进参数进行分析,最后提出超大直径泥水盾构穿越棚户区施工的控制措施。研究结果表明:袖阀管注浆加固工艺对超大直径盾构下穿的老旧棚户区具有较好的保护作用,现场试验确定最佳水灰配比为0.8∶ 1;盾构穿越过程中地表沉降纵向变化呈近似U型分布,横向变形出现明显沉降槽,加固棚户区老旧结构基础最大隆起值为15 mm,建筑结构整体先隆起后减弱,且沉降值控制在15 mm以内;盾构机总推力和刀盘扭矩、盾构机总推力和土舱压力、出土率和土舱压力具有变化规律一致性。研究结果为揭示超大直径盾构下穿老旧棚户区施工过程对地层和地面建筑结构的影响规律提供参考和依据。  相似文献   

15.
盾构端头加固是盾构始发、到达技术的重要环节,圆砾层进行盾构端头加固的设计及施工有其特殊性,介绍了在圆砾层采用连续墙加袖阀管注浆工法进行端头加固的工程设计实例,为盾构在类似地层进行端头加固设计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6.
结合罗湖~国贸区间重叠隧道盾构施工,采用有限元方法分析了施工阶段重叠盾构隧道的相互影响,确定了先施工下部左线隧道,对周边岩土进行注浆加固,再施工上部右线隧道,然后注浆加固的施工顺序.施工右线隧道时,对左线隧道位移和深层沉降进行监测并采取选点注浆、架设支撑的辅助保护措施.同时,对右线隧道下卧层土体进行注浆加固,保证隧道稳定及减小隧道之间影响.  相似文献   

17.
刘鹏飞 《土工基础》2019,(2):137-140
盾构工程具有地表条件复杂、穿越文物多的特点,以西安地铁6号线下穿安定门城墙为工程背景。根据安定门区域的工程地质及水文地质条件,提出了对城墙门洞基础下方地层进行袖阀管注浆预加固方案。采用midas GTS NX岩土工程有限元分析软件模拟袖阀管注浆预加固施工过程,论证了地层预加固施工方案及参数的合理性。研究表明:袖阀管设置2排,间距1.0m×1.0m梅花形布置,注浆加固深度为地面下2~10m的方案对于控制城墙基础沉降及地层稳定性是非常有效。待采集施工监测数据后,进一步研究该工法的适用条件,并为类似工程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沈阳地铁九号线滑翔站—吉利湖街站盾构区间在圆砾地层中下穿既有公铁桥。通过采取地层预注浆加固和扣轨加固等技术措施,确保盾构隧道施工引起的既有铁路的沉降值控制在允许范围内。  相似文献   

19.
以青岛地铁1号线春沟区间盾构下穿春阳路虹子河桥为工程实例,采用FLAC3D数值模拟软件,模拟分析了盾构下穿过程虹子河桥沉降变形规律,确定了盾构下穿虹子河桥沉降变形控制方案。工程实践表明,采用预注浆桥底基础加固、脚手架桥体支撑加固及盾构掘进参数调整等措施相结合的沉降变形控制技术,将虹子河桥变形及基础沉降量控制在预警值以内,可有效避免因盾构掘进施工而造成的桥梁变形、基础沉降超限等风险,可为类似工程提供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0.
黄晓晖 《土工基础》2010,24(2):14-16
甬台温高速铁路乐清试验段采用布袋注浆桩进行软基加固处理。结合现场沉降板、分层沉降管和测斜管的测试数据,对布袋注浆桩复合地基在荷载作用下的沉降与侧向位移规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布袋注浆桩对深层夹层软土地基有很好的加固效果,为布袋注浆桩的设计方法、加固机理与沉降特性研究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