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旎 《住宅产业》2023,(4):50-53
伴随着我国素质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多样、开放、健康的教育环境成为当前教育模式转变的基本方向。面对教学模式的转变,小学建筑空间的需求也随之更新,传统单一的组织模式急需被打破,构筑开放公共空间与单一传统空间共融的新空间秩序成为现在小学建筑设计的核心问题。本文通过对唐镇新市镇C-03D-01地块配套小学项目建筑空间构成的设计研究,分析新旧小学空间秩序碰撞的关键点,尝试探索一种开放融合的设计思路。  相似文献   

2.
保护及更新设计历史建筑过程中,人们会寻求历史建筑与新建筑之间的联系,但寻求时往往较易陷入单纯模仿外在风格的误区中,忽略了历史建筑在空间、材料等方面的内在特征,造成感官贫乏、历史割裂。将现象学引入该领域后,提供了新的保护与更新设计视角,着重强调思考建筑所在场所,关注建筑空间内人的体验。基于此,本文在现象学视角下,探讨了历史建筑保护与更新设计方法。  相似文献   

3.
吴梦书 《城市建筑》2023,(1):209-212
本文主要研究历史建筑空间特征与现代教育功能需求的关系,以部分西安高校历史建筑作为研究对象,从历史建筑更新与利用视角对其空间特征与现代教育功能需求的关系进行了剖析,得到了高校历史建筑空间再利用策略。本文提出的策略有:对历史建筑活化利用,在保护中利用,利用中保护;充分挖掘建筑自身的潜力,提高内部空间使用效率;营造开放自由的空间布局,提升建筑的空间品质,重视使用者的舒适度。  相似文献   

4.
从2010年3月开始,四川大学建筑与环境学院建筑系已经和丹麦VIA大学丹麦经济与技术学院建筑系开展了五期国际联合设计交流营项目。通过联合设计交流营项目的开展,分析丹麦建筑教育的体系和特点,根据中丹学生在设计交流营中的表现得出,丹麦建筑教育注重与实践项目紧密结合,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自我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最后提出在建筑教育发展中需要改进之处。  相似文献   

5.
魏文莉 《砖瓦》2022,(8):89-91
探索中国传统建筑元素在当代建筑立面设计中的使用,从建筑遗产和文化复兴的角度探讨了历史文化街区的研究价值,以历史文化街区重要的立面空间转译设计为研究对象,对其建筑材料;立面形式及组成构件包括屋顶、墙身、台阶;立面与室内外空间关系来总结现有的历史文化街区立面转译方法和形体比例,设计逻辑和发展趋势,对未来历史文化街区更新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大学校园空间环境的更新建设已成为当下主流趋势,保护历史建筑价值与维护空间场所意象是修缮设计的关键。文章从校园空间的场所意象探究出发,以天津大学医工院修缮设计项目为实践案例,深入分析历史建筑在大学校园更新过程中的价值内涵,论述历史建筑与历史空间的存在感和重要性,为校园发展和修缮设计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7.
本文以福州三坊七巷南街地段建筑设计方案为例,从历史空间、城市规划、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等角度出发,探讨了历史风貌区建筑更新的设计出发点和设计要义。新建筑在建筑尺度与规模上形成历史街区与现代城市生活主轴的有机对话与和谐过渡,体现福州民居与现代建筑杂糅的建筑空间和形态。  相似文献   

8.
王炎初 《城市建筑》2023,(15):24-27
意大利拥有众多不同类型的历史建筑且更新经验丰富。研究意大利历史建筑的更新,对处于建设转型期的中国城市具有借鉴意义。佛罗伦萨大学圣特蕾莎校区经历了从17世纪的修道院,到19世纪的监狱,再到21世纪的大学校园的巨大转变。研究以佛罗伦萨大学圣特蕾莎校区为例,通过文献研究与实地调研,从感知历史、共享空间、复兴街区三个角度出发,总结该建筑的更新设计策略,以期为同类型的历史建筑更新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梳理日常生活中关于历史街区保护与更新的相关理论,尝试将历史街区保护与更新置入日常生活的语境中。以原有的北京东四片区历史街区的研究为基础,对北京东四片区历史脉络以日常生活的角度去解读和分析。总结出日常生活的历史建筑实践设计策略:历史街区的保护与更新应从历史地段公共空间营造,历史建筑的微更新两个方面进行展开,为后续历史街区的深入研究做好铺垫。  相似文献   

10.
在万物互联的时代背景下,基于数字化技术的历史建筑更新设计及其应用越来越受到学界和社会的重视.作为激活历史建筑、助力新型城镇化建设、探索中国文化与世界沟通的新途径,历史建筑数字化保护日益形成跨界应用的趋势.文章通过对历史建筑数字化更新设计与游戏、文旅及教育等产业领域的跨界应用分析,梳理其跨界多元交互应用的策略,进而探讨并提出历史建筑保护的文创新模式的构想.  相似文献   

11.
强调以人为本的丹麦建筑体现了艺术与功能的完美结合,它既是地理环境、气候和自然资源相互作用的结果,也与历史、文化和民族传统息息相关。如今丹麦式建筑已不仅是指建筑本身,而是一种注重细节和人性化的设计,一种以人为本和可持续发展的设计理念。丹麦的Henning Larsen建筑事务所便是这种理念的忠实拥护  相似文献   

12.
文章以无锡硕放大墙门历史保护区的更新设计为例,分析场所遗留特质,从原真性角度考虑遗留建筑的保护,从城市设计的角度考虑整体场所与建筑的功能定位方法与设计策略。借助传统建筑语境,与其相似的外表、空间之下挖掘建筑空间与场所独特的属性,是历史遗迹保护再利用的一个新方向。  相似文献   

13.
以台山五十墟为例,引入城市触媒概念,探寻触媒理论与侨墟更新的结合点,从功能重塑、空间更新、文脉传承三方面提出活化更新设计策略,涵盖历史重塑与多元利用、延续优化侨墟形态的街巷与建筑空间更新、侨墟景观节点优化更新设计、实体空间更新及外部引导和内生动力结合的触媒策略,从而实现侨墟文化的延续传承与活化更新。  相似文献   

14.
当前中国历史街区的更新和改造在城市化进程中面临诸多困境,在建筑学和风景园林学层面,主要表现在2个方面,一是以传统封闭庭院为基本单元的建筑空间与新的城市功能不匹配;二是原有外部场地景观空间缺少有效连续的协同整合。以建筑学背景深度解读了2015年度英国《建筑评论》举办的"ARMIPIM未来建筑"国际设计竞赛作品"空中庭院——常州青果巷历史文化街区城市设计",通过对常州青果巷历史街区的改造和更新重新思考了历史街区的现代表达方式,并从建筑和景观2个层面的空间设计进行尝试和突破。街区的更新改造不再局限于"修旧如旧"的照搬传统街区和建筑格局,而是在新建区域内以现代建筑的抽象设计语言创新性地表达和升级传统建筑空间形制,并通过外部场地的景观空间设计对整个街区进行整合与织补。  相似文献   

15.
文章提出现代建筑能够并需要实现对文化的表达,在文化建筑的设计过程中,以建筑空间有规律的组合,风俗传统和历史元素的融合来展现文化的内涵。通过武汉大学建筑设计教学实践,阐述如何实现建筑文化内涵与形体空间之间的转换。通过土家族乡土民俗博物馆、珞珈书院、昙花林历史地段图书馆、主题式聚落更新等设计,探索与思考如何通过空间的变化、形体的组合以及文化元素的抽象,实现文化建筑的诗意表达。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现有历史建筑更新实例的总结和提炼,对其设计中的叙事方法进行研究,从建筑叙事学的线性叙事、并置叙事、解构叙事三种叙事手法的角度,对历史建筑更新应用中的空间塑造、叙事特征、给人带来的心理感受进行了分析,对建筑更深层次的意义进行了审视。  相似文献   

17.
分析老旧工业厂区存在的诸多历史文化价值,明确对其加以改造利用作为城市可持续建设发展的重要性,强调老旧工业建筑改造更新必须注重城市历史积淀延续。探讨了改造设计过程中所需要考虑的空间逻辑、风格特点、文化共生等问题,提出一些借助已有建筑和设施基础在不同维度进行整合与拆分的设计手法,总结得出城市规划先期主导、政府公众共同参与、教育认知功能挖掘等若干改造启示。  相似文献   

18.
当今世界以可持续发展的观点,对建筑设计提出了新问题:如何利用全新的设计理念对旧建筑进行改造更新,让建筑传承历史,体现当代,连接未来,再造出全新空间。文章通过对旧建筑改造更新概念及意义的介绍,深入分析大生里设计方案的形成过程,结合场地、经济、社会因素,探讨设计师在保护历史建筑与适应当前社会经济需求之下,"置换功能-激发活力-营造场景"设计思路形成的完整过程,为旧建筑改造设计提供了可借鉴的他山之石。  相似文献   

19.
在保护历史桥梁的基础上,提出了有机更新适应性发展策略,功能有机更新,树立标志性建筑地位,保护人文环境,张扬魅力余韵,立足桥梁景观,与历史街区空间复合,交通功能有机更新一体化设计等措施,对历史桥梁有机更新之后作为城乡人们游憩的场所,对城乡人文环境的保护,提高生活质量有着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以历史街区文化遗产保护视角对贾家村景贤大道历史街区进行研究,总结出贾家村历史街区存在建筑质量较差、环境破败、开放空间不足、文化特色消失等诸多问题,通过建筑重要性、历史街区节能设计原则、历史街区更新策略等几个方面,研究历史街区的保护更新问题,利用绿色建筑节能设计方法提出贾家村历史街区保护与更新的具体措施,从而为贾家村历史街区的发展提供建议,将贾家村历史街区的文化内涵与历史特色传承下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