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王德新 《江西建材》2023,(12):193-194
文中以芹坂村为例,在明确发展导向的前提下,落实上位规划传导,盘活闲置资源、集约节约用地,补齐基础短板、完善公服配套,合理划分产业空间、预留发展用地,从历史文化保护与活化利用等方面对村庄空间布局进行优化,激发村庄内在发展活力,为乡村振兴奠定了扎实基础。  相似文献   

2.
王蒙 《山西建筑》2022,(9):37-40
乡村振兴的根本在于产业振兴,而现代农业示范区是农业产业的高级形式,是乡村产业振兴的引擎阵地.面对"融合度低、小而不优、用地严控、业态同质"的现实发展困境,提出"明晰产业、结构优化、空间集聚、分类分策"四大规划策略,引导现代农业示范区产业、功能、用地合理发展,协调各政府部门、各街乡、企业、村民的发展诉求,合理引导乡村振兴...  相似文献   

3.
本文以福建省宁德市赤溪镇乡村振兴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为例,探讨了乡村振兴背景下产城融合发展的重要性及其规划布局。通过对园区的规划理念、产业定位、空间布局等方面的分析,阐述了产城融合在乡村振兴中的实际应用与成效,以期为其他地区的乡村振兴发展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4.
受区域产业重组和产业提升改造的影响,浙江省乡村地区大量腾退企业用地的二次开发利用成为一个重要命题。文章以绍兴市柯桥区大量村庄的调研数据为基础,分析了乡村地区腾退企业用地二次开发存在的困境。同时结合乡村振兴内涵和要求,提出了产业重构、配套完善、空间重塑、环境修复以及文化再生的二次开发路径,以期助力乡村的发展和振兴,实现经济、环境和人文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5.
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及农业产业强镇的核心及基础。本文以广西柳州市鱼峰区白沙镇乡村振兴规划中的产业规划实践为例,立足于白沙镇现状产业优势及产业困境,从“明确思路—优化布局—建立体系”的视角统筹提出产业振兴规划框架,探索乡村振兴背景下的农业产业强镇产业发展策略、空间布局及体系构建。  相似文献   

6.
研究乡村振兴规划各要素的作用机制,以鲅鱼圈熊岳镇的乡村振兴规划为例,印证规划逻辑的可行性,将乡村规划着眼点从空间布局转向兼顾长期产业融合发展支持,逐步构建从经济内生动力到空间外延形态的逻辑,使乡村规划兼顾经济学、地理学和规划学,将区域村庄作为整体思考,协调各村落之间的联系与差异,注重将规划方案与村情结合。  相似文献   

7.
乡村旅游是现代旅游向乡村发展的一种新业态,通过开展乡村旅游,可以有效满足市民的闲暇游憩需求,同时对促进农村产业发展、带动农民致富、改善农村居住生活环境具有重要作用。本文以《上海市乡村旅游布局规划》为例,重点研究了乡村旅游规划中的三方面问题。一是产业提升研究。通过分析人群需求,提出了特色旅游产品组成和产品提升策略;通过对旅游功能与空间距离的相关性分析,提出了不同旅游业态分布的引导建议。二是空间布局研究。通过对自然要素、产业要素、文化要素和规划要素的叠加分析,提出了空间结构优化策略;同时提出了分区管控方案,针对不同分区的发展导向和发展规模进行了优化引导。三是用地管控研究。针对现状和拟新增的旅游景区,建立了多要素评估量化系统;对满足相应指标的景区,纳入到规划项目库中。同时乡村旅游的开展,需要配置一定比例的"吃、住、行、游、购、娱"等配套服务建设用地,本文研究了配套服务建设的用地比例和规模。  相似文献   

8.
十九大报告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明确了新时代农村的发展方向。文章结合福建南安水头镇呈美村旅游规划建设,从旅游产业发展规划以及空间布局优化产业格局,从基础设施、村容村貌提升、农房管控、文化保护、生态文明建设以及旅游服务配套,旅游景观风貌提升等详细规划,打造生态文旅新型乡村模式。乡村旅游带动乡村振兴,成为乡村发展破局的典范。  相似文献   

9.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以来 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乡村振兴,关键是产业振 兴。乡村国土地域系统及其产业组成要素之间 的协调性决定了乡村持续振兴的能力。我国陇东 地区乡村在长期的农业生产及城镇化发展中产 业—空间矛盾尤为显著,迫切需要国土空间规划 背景下的乡村产业—空间量化分类的探索性研 究,客观反映乡村的发展程度,科学把握乡村 发展差异和特点。本文充分剖析了国家与地区 相关政策,进而通过分析该地区的产业-空间问 题,基于“人地关系”协调理论构建“产村互动” 耦合发展模型,以具备典型特征的陇东黄土高 原沟壑区显胜乡村庄为研究对象,从产业与空间 两大系统确定了19个评价因子,通过对评价因子进行赋值计算、运用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GIS)软件等手段,评价 探析其产业—空间耦合互动的时空演变规律及内在机制,在规划响应方面得出如下启示:以科学 评价现状为基础,分类引导乡村产业空间振兴;以统筹空间布局为核心,打造镇村一体发展新单 元;以加强生态修复为策略,同步经济效益与空间效应;以延续历史文脉为补充,实现文化引领三 产深度融合。  相似文献   

10.
摘要  从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到 2013 年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中“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相关文件指引, 再到十九大报告提出的“乡村振兴”策略,乡村问题一直都被国家高度关注。为助力国家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本刊编辑部以“乡村振兴”为主题组 织学术笔谈,邀请了六位专家学者就乡村规划或建设中的重难点问题进行深入探讨。针对我国乡村的经济发展与生活环境两方面的共性问题,肖大 威教授提出要统筹内外资源协调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发展,促进乡村提升内生动力,以支撑带动地区经济,并且重视乡村与外界的网络联系,将乡村 自身的发展与城镇化结合,实现乡村“宜业”建设。同时,改善乡村物质空间,注重文化传承,积极探寻“宜居”模式,实现“宜业宜居”的建设 与发展。关于大城市周边地区乡村振兴,陈晨副教授认为应充分利用大城市“以城带乡”和挖掘乡村地区“内生发展”两种动力。一方面,善用城 市对乡村的带动作用,找准乡村发展的定位;另一方面,根据大城市周边乡村地区的产业基础,挖掘具有根植性的地方产业,善用社会资本和人才 优势,统筹规划,破解土地发展的瓶颈。贫困地区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耿虹教授指出可以采用“产业在地性培育、空间适应性建设、文化活态性传承” 的振兴路径,即首先以脱贫与发展为根本目标,推动乡村产业向可持续的培育发育形态转型,提升乡村产业抗性;同时通过有序组织乡村空间建设, 促进生产与生态发展,保障生活环境健康与安全,并为保护与传承乡村文化创建新的适应性设施环境与景观环境,进而保证乡村振兴总体目标的稳 步实现。为了解决以往乡村规划不落地的问题,蔡穗虹主任提出创新性的规划模式,包括充分衔接县和乡镇级国土空间规划,不能触碰管控底线; 用好政策组合拳,提高村庄规划对乡村振兴的空间响应;盘活零散低效闲置的建设用地,为农村发展新需求提供空间;采用镇域统筹、镇村联动的 编制方法,促进乡村地区合力发展;推动村庄规划成果入库备案,提高管理水平等一系列措施。 王竹教授从“阿者科”村实际建设中总结经验,表 示乡村振兴不能以“任务和指标”为导向,不能自上而下,而应是以“问题和目标”为导向,开展“上下双向联动、体制内外结合”的组织机制创新, 最终达到“再造本土”的目标,推动乡村振兴真实下的“经营与永居”。针对乡村发展过程乡村景观剧变的现象,陆琦教授提出了“山水·田·居” 的乡村景观营造模式,其中,“山水”表征的是自然景观,强调保护生态;“田”表征的是生产景观,在生产方式改变的情况下,新形成的生产场 地也应充分考虑人与自然的对话性;“居”表征的是聚落景观,也是乡村景观营建的关键。如上述专家所述,乡村振兴涉及乡村的产业发展、生态 保护、人居环境、文化传承、乡村治理等诸多方面,只有正确处理好这些问题,才能真正实现乡村振兴。  相似文献   

11.
党十九大报告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为乡村发展指明了方向。乡村景观作为农村地域的一项重要基础资源,迫切需要重新审视其对于乡村振兴的价值,并提出符合新时代需要的发展路径。文章在分析乡村景观建设现状问题的基础上,借鉴国内外乡村景观发展的成功经验,提出乡村景观与当地生产、生活和生态空间等协同发展模式,通过乡村景观与产业融合发展、与村民生活创新发展、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等路径,重塑乡村生产、生活和生态景观,有效提高村民经济收益,改善村庄居住环境,实现自然与文化景观的合理保护与开发,全面推动乡村振兴。  相似文献   

12.
乡村振兴战略及研学旅游政策的推动,促进了乡村研学旅游的蓬勃发展。乡村研学旅游是实现乡村产业升级和拓展的有效途径,并对城乡经济互动和文化交流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是实现乡村振兴的有效途径。本文以宁波梅山青少年研学基地为例,在分析梅山村资源禀赋的基础上,基于产业互融、文化互动、空间共享的“农文旅”融合发展理念,从主题策划、功能分区、空间布局、研学线路等方面着手,探索产业融合发展的乡村研学基地规划设计路径。  相似文献   

13.
乡村农业生产力水平决定其生产关 系,并构成了乡村社会关系结构的总体特征, 进而形成相应的村落空间环境格局。当乡村 生产力水平发生根本变革,它也带来了一系列 改变,乡村传统空间布局也因此面临被改变、 被放弃的挑战。本文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 理论视角,运用经济发展阶段理论,分析指 出我国乡村空间在新的生产力动力下将迎来 空间重构的大趋势。乡村空间布局应适合新 的生产力、生产关系和社会关系演进的客观 规律,从而促进乡村生产力的解放和可持续 发展;乡村空间布局优化和重构应发挥自然 资源和传统文化优势,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 发展传统乡村空间遗存,采用分类指导、多元 融合、包容增长、统筹谋划和科学布局,实现 乡村振兴的战略目标。  相似文献   

14.
伴随着城镇化和工业化快速发展,聚 落空间结构发生变化。具有产业发展基础,区位 和经济条件较好的产业聚集型乡村聚落变化更 为显著。本研究提出了衡量产业聚集型乡村聚落 空间要素与其空间演变影响因素量化关系的方 法,并以浙江省宁波市5个典型产业聚集型乡村 聚落为研究样本进行实证检验。检验结果表明, 研究样本空间模拟结果与实际空间格局较为吻 合,模拟精度较高,说明该方法具有一定科学性 与应用性,从而建立了产业聚集型乡村聚落空间 演变模拟模型。模型显示:道路通达性因素对 居住用地、绿地与开敞空间用地等建设用地影 响程度显著,地形地貌因素与非建设用地变化 更为相关,而生产环境因素并非是产业聚集型乡 村聚落空间演变的主导因素。  相似文献   

15.
在实施乡村振兴和城乡一体化发展战略的背景下,上海的乡村建设面临转型发展。浦东尝试通过大数据技术,以定量研究方式对其乡村空间进行意象性评估,探寻乡村空间发展的特征和现状问题。针对评估的问题导向,借鉴德国的城乡等值发展理念与经验,从浦东乡村的产业重构与特色发展、聚落空间的优化与整合提升、乡村生态的维护与人文特色营造三个方面,结合实践案例,提出浦东的乡村振兴发展路径与策略。  相似文献   

16.
我国城镇化进程伴随着城镇建设用地紧张与乡村建设用地不集约并存的矛盾,优化乡村空间布局、提高用地集约度是大势所趋,但实际操作如"合村并居"等产生了一些问题.针对以上困境,文章引入"不确定性(uncertainty)"和"弹性(flexible)"规划思想,建立了运用于村庄居民点布局优化的弹性规划方法,从沟通式规划、空间弹性、时间弹性等维度制定了规划策略.并尝试将该方法运用于山东省D镇的乡村振兴规划实践,制定了符合当地实际的村庄布局与整治规划弹性策略.  相似文献   

17.
随着我国城镇化建设进入精细化治理的中后阶段,以人口和空间等资源要素收缩为表征的乡村问题日益凸显,制约着乡村资源的利用效能和人居环境的质量提升。传统单一增量主导的乡村规划思路已不适应新阶段乡村振兴的目标和要求,乡村收缩需实现从“被动反应”到“主动适应”的策略转变,研究针对乡村人口、空间、土地等规划要素的发展困境,有机融合上位国土空间规划要求和村民诉求,剖析其与乡村户籍与土地制度之间的内在关联,提出高效集聚激活乡村服务设施与产业功能的发展策略,为实现弹性转换乡村低效存量空间和规模的发展路径提供理论依据,进而引导乡村通过“精明收缩”实现振兴发展的战略目标。同时结合南京市浦口区汤泉街道瓦殿村的村庄规划编制实践,从整合优化特殊空间管控、集聚优化居民点布局以及村庄精准分类、转换低效用地盘活存量空间资源,编制专项规划保障村庄动态渐进式可持续发展四方面为乡村适应性发展提供规划理论和实践支撑。  相似文献   

18.
《Planning》2019,(22)
乡村振兴是新时代党和国家解决"三农"问题的国家战略。湖南作为传统的农业大省,也配套出台了《湖南省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谋划了湖南省乡村振兴战略落实的蓝图。湘菜产业作为与乡村地区产业联系紧密的产业,其发展对于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具有重要推动作用,本文从乡村振兴战略与湘菜产业的关联性分析入手,发现乡村振兴战略下,乡村地区湘菜产业发展面临着产业人才缺乏、品牌效应不高、特色发展融合发展内涵不足,体制机制缺失等问题,并提出针对性的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19.
中共十九大将"乡村振兴"上升为国家战略,是城乡发展的重要结构性转变。鉴于此,文章以重庆南岸区为例,运用"三生"空间(生态-生产-生活)的研究方法,分析了重庆市南岸区乡村生态空间脆弱、生产空间受限、生活空间不便三个关键问题;构建以乡村振兴目标为导向的"三生"空间规划研究体系;提出具体乡村生态空间开发保护与空间管制方法、产业组合模式选择与构建、乡村居民点体系完善与公共服务设施配套标准三位一体的乡村空间规划策略,以期为乡村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一定的借鉴。  相似文献   

20.
实现乡村振兴需要产业支撑和良好载体,全域旅游面向区域多个村庄范围内的资源整合、产业融合和社会参与,为乡村振兴提供广阔平台.因此,乡村振兴可以尝试突破单一村庄规划或产业规划的单线思考,基于区域整体视角统筹区域内各乡村发展.文章以温州市泽雅镇为例,依托全域旅游构建,提出"文化IP引领"理念下,多元文态与形态、业态、生态四态融合发展的乡村振兴发展策略体系.通过四大具体策略振兴乡村新文化、新空间、新产业、新景象,进而促进全域乡村均衡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