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滨河型村庄的广场空间是村庄公共活动的重要载体,以广场空间为中心往往集聚了村庄主要的公共服务设施,然而,曾经承载村民重要活动的滨河型村庄广场,正面临着功能不匹配、活动弱化和活力缺失的局面。在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下,如何通过广场空间的优化,带动公共活动的集聚,进而实现乡村的活力复兴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本文以宁波市西南丘陵地区几个滨河型村庄为调查案例,通过PSPL活动行为调查法对其广场空间进行详细的调研,结合其空间特色抽象归纳为五种广场模式,从活动空间要素、活动设施要素和绿化环境要素三方面,选取影响广场空间活力的主要要素,提出广场空间微更新的原则与资源要素组合模式,为相关研究和规划实践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在我国儿童占比日益攀升和城市户外空间被严重挤压的背景下,儿童户外活动场所的建设和维护是当前我国儿童友好城市的研究重点。文章借鉴扬·盖尔提出的PSPL调研法,改善传统调研方法研究"纯空间"或"纯活动"的弊端,联系儿童活动特征与场所空间特点,提出合理客观的儿童户外活动场所绩效评价体系。并以南京老城区作为实例,选取城市公园、城市广场、体育场和大学校园四类场所,分析其评价得分情况,总结提出构建"大型优质化+小型普及化"场所网络体系,达成"体育场+大学校园+小学"共建共享协议,运用"经营性+公益性"管理运营模式以及执行"活动场所联盟名录"评估监督机制等建议,从而构建城市儿童户外活动场所系统,提升城市儿童友好性。  相似文献   

3.
以西班牙首都马德里市中心蒂尔索德莫利纳广场为例,阐述了面状公共空间的概念和高品质面状空间的特点,介绍其发展历程的同时,运用扬·盖尔提出的PSPL方法,实地调查了该面域开放空间的特征,记录了冬夏两季共六天、每天四个时间段的市民公共生活情况,并对调研结果进行数据处理和分析。通过对该场地的整体分析,总结出一个有品质的面状城市公共空间应具备的特质及其与公共生活质量的相关性,为我国当前城市面状公共空间建设提供有益的借鉴与参考。  相似文献   

4.
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的发展也越来越繁荣,但随之而来的城市问题也逐渐增多。车辆的急剧增加给公共空间、城市道路系统带来了很多问题:如占用非机动车停车位、占用慢行空间、给出行人带来不便等,而慢行空间及交通几乎被人们忽视。文章以赤峰市哈达西街片区为例,通过丹麦城市规划师扬·盖尔的PSPL(public spacepublic life survey)调研法,对该片区的慢行行为和慢行空间质量进行研究。通过调研查找出该区域慢行空间所存在的问题,深入分析该慢行空间问题,并提出改善策略。  相似文献   

5.
中国老城区的生活型街道因其分布密度较高,与城市生活结合紧密,紧邻居住小区,是老年人活动频繁的场所。为了探究生活型街道空间的适老性,文章通过PSPL法对上海四平路社区中的3条空间环境差异性较大的临近街道进行“公共空间”与“老年人公共生活”调研分析,深入剖析街道公共空间中老年人的现实需求、分布特点与行为活动特征,总结老龄群体的行为活动特征与空间环境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昆明城市规模扩大的过程中,景观趋同现象越发显著,城市文化特征逐渐减弱。城市公共空间作为市民公共交往活动的重要场所,是地域文化的重要载体。从昆明官渡古镇地域文化提炼出发,运用PSPL法,调查提出存在的问题有:原有公共空间被占用,失去了公共性;空间功能形式较单一,对人文景观资源的发掘和利用还不够;空间通达性仍有待提高;空间无序,人车干扰,环境质量欠佳;空间舒适性不高。提出改进策略:加强政府的引导和支持作用,充分发挥居民和商家的能动性;加强交通整治,增强官渡古镇的通达性;相关部门与官渡地区原住民协商,共同开展传统的节庆活动,推广当地传统文化。  相似文献   

7.
在存量规划背景下,乡村公共空间的后期使用及空间优化提升格外重要。文章以绵阳洛水村公共空间为研究对象,基于PSPL调研法全面了解乡村典型公共空间的功能性、安全性、舒适性、文化性等现状空间品质特点,结合存在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绵阳市洛水村典型公共空间的功能丰富、景观提升、设施完善、管理优化等具体激活更新策略,并为同类乡村地区提升乡村公共空间的适配度、改善村民生活质量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文章以晋江市福林村为例,运用PSPL调研法,对村落区域内公共空间使用情况进行调研,经过数据处理与分析,总结空间格局、形态、功能、环境、设施等方面的存在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改造建议。  相似文献   

9.
在存量更新时代背景下,社会对城市中的历史街区品质的优化和提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文章借助扬·盖尔的PSPL调研法,对城市老旧街道的公共空间品质建立评估标准,并以温州城西历史街区内的主要街巷为例,对其公共空间物质性及使用人群的行为特征进行调研分析,发现街区存在街区品质下降、文化发展乏力、活力发展不均和人群满意度分化等问题,并基于现状提出街道优化的策略性建议,为街区的更新和相关研究的发展提供一定的借鉴。  相似文献   

10.
文章以合肥市老城区微型公共空间为研究对象,通过PSPL调研法对五种类型的微型公共空间进行评价和分析.研究发现:合肥市老城区内,社区类、公共游览类微型公共空间普遍有较好的基础设施建设,其余类型相对较差;公共游览类微空间和交通类微空间的穿行活动占比最高,停留活动占比与微空间品质、微空间面积有直接联系,质量越好、设施建设越多,居民对其使用越频繁、满意度越高,空间活力程度越高.基于以上研究结果,文章最后提出清理被占用微型公共空间、加强空间开放与可识别性、注重空间设施人性化设计等措施,期望自下而上地改善城市老城区微型公共空间的质量.  相似文献   

11.
张明明  殷利华 《城市建筑》2022,(19):175-178
大学校园绿地是在校师生、周边居民休闲游憩的重要场所。为提升华中科技大学青年园的绿地空间品质与活力,增强使用者的游览体验,本文运用PSPL调研法对青年园五种不同植物空间进行研究。分析不同植物的空间特征,统计各区域不同时段人群人数、年龄结构,记录人群静态活动与动态活动。结果表明:(1)青年园草坪区与荷塘区空间开敞,东侧与西侧密林区空间荫蔽;(2)傍晚人数最多,荷塘区人流量最大;(3)静态活动受空间私密性、座椅情况、蚊虫情况的影响较大。最后从植物种植与公共设施方面提出改造策略,以期能为师生、居民提供更佳的游憩场所,并为大学校园绿地的规划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PSPL调研法是依托空间与人群行为的互动关系进行公共空间和公共生活关系研究并用以指导设计实践的主要方法。开放式大学校园具有社会共享性和公益性,能集中体现公共空间类型与人群行为特征。选取山东建筑大学15处校园公共空间,从空间包容度和空间承载力两个维度进行7项16个指标的活力评价。结果表明校园公共空间的活力主要受可达性和空间设施数量的影响,受空间整洁度、意象化等感官要素影响不大。结合校园开放包容度调查,从开放意愿、空间要素、导览设施、空间组群等方面提出了校园空间改进建议。  相似文献   

13.
14.
文章以成都市金牛区曹家巷工人村为例,结合PSPL(Public Space&Public Life Survey)调研法对此老旧社区研究范围内的慢行行为和慢行空间品质进行调研分析,总结出研究范围内慢行空间环境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进而归纳总结影响慢行空间品质以及慢行活动的内外因素;最后以研究范围内人的行为模式为导向探讨适...  相似文献   

15.
该文以老旧社区微空间为研究对象,首先,对社区微空间类型与特征进行了界定。然后针对社区微空间与居民生活紧密关联性,反思当前旧改中单一的大拆大建模式的不可持续性,借鉴扬·盖尔的PSPL调研法,以生活性问题为导向对社区微空间质量进行客观的评价,并以空间性需求为导向对社区微生活进行详实的调查,进而提出将微空间的生活化和微生活空间化作为社区微空间的两种优化策略,并以钢花120社区为例,进行了详细的阐释,倡导一种面向社会生活网络营建的居民自组织的社区微更新策略。  相似文献   

16.
由于学校建筑使用对象的特殊性,在防火设计上必须进行严谨的分析与合理的实施。通过对太原理工大学一号教学楼的实地调研,从总平面设计、平面设计、安全疏散、内部装修及消防设备等方面做出了细致的分析,并对现存的问题提出一些建议和解决措施,以此引起对学校建筑防火设计的普遍重视。  相似文献   

17.
作为红谷滩新区的一朵璀璨明珠,秋水广场一直以南昌市新名片的形象展示在世人眼前,但秋水广场在吸引各地游客的同时也存在着管理上与使用上的不足。笔者基于环境心理学的基本原理对秋水广场的场地及活动设施进行了分析,并根据现场调研作出了白天和晚上秋水广场人群活动的行为地图,总结出了人群的活动特点,分析了这些特点与该环境之间的关系,并提出了广场使用及管理建议。  相似文献   

18.
这块空地荒芜多年并且被用作停车场,是我们这个城市很难找到解决方案的数百处类似场地之一,我们努力寻求一十方案可以把这个地方所有的不协调之处联系起来,比如临近的老Borbanic监狱,以及附近道路上复杂的交通情况,但是最主要的是这种空间所具有的完全默默无闻的感觉.  相似文献   

19.
针对上海火车站南广场的使用情况的一个调研过程记录,基于真实、全面、细致的原则归纳总结再现了几个周期的空间使用情况,旨在为今后的南广场改造提供理论数据.  相似文献   

20.
建于明清两代的棠樾村前广场具有出色的规划学价值,作为村落为扩大自身影响力的重要产物,广场发展出完备而优美的体系,使棠樾成为徽州地区最为著名的村落之一。论文拟从广场规划设计的原动力,基于传播学的设计手法和广场的设计结构等方面深入探索广场的规划理念,并阐述了广场是如何作为连接点和缓冲带,在村落规划中组织并协调起牌坊群和居住区等区域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