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介绍了武夷山打造旅游品牌具备的基础条件,分析了武夷山旅游品牌建设中存在的问题。认为武夷山旅游品牌的提升,应该首先做好资源保护与规划工作,同时积极开发富有自身特色的旅游产品,在此基础上要着力打造武夷精神。  相似文献   

2.
<正>1川藏旅游廊道建设的路径选择以产业生态理念为引领,优化廊道资源的配置。不能孤立地看待旅游廊道发展,而要像自然界的生物圈一样,形成相互影响、相互关联的产业生态。着重秉持"旅游廊道+",推动旅游廊道建设与川藏两地新型工业化和城镇化、交通路网建设、旅游资源开发、服务产业配套、生态环境保护等协同发展。  相似文献   

3.
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建设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一项重要举措,自2016年以来,国家连续投入资金支持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建设工作,取得了一系列成效,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重要的实践经验。本文主要围绕我国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建设资金投入和体制机制建设等方面,总结我国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建设取得的成效以及分析存在的问题,为今后国家公园建设与发展提出相关举措与建议。  相似文献   

4.
道教文化是一种重要的旅游资源,武夷山是道教名山,道教文化旅游价值高。但在"人类中心主义"的背景下,武夷山生态破坏严重。为缓解现代人日益恶化的生存环境,把对旅游文化的研究置于道教和生态相互关照的视角下,分析和解决旅游所涉及的主要问题,能丰富武夷山文化遗产的内涵,提升宗教旅游的教化功能。  相似文献   

5.
针对西安旅游市场产品的同质化制约西安旅游业的微观发展的现象,文中从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视角出发,通过整理市场调查问卷数据,分析西安旅游产品影响因子的差异性.研究结果发现:旅游核心吸引物、品尝风味小吃、旅游线路组合、旅游服务是最为重要的产品差异化影响因素,西安应该着力在这几个关键因素上制定西安旅游发展策略与市场化差异性产品开发,以增强西安旅游业的核心竞争力.  相似文献   

6.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旅游信息化已成为新的发展趋势。文章以民族特色小镇——镇远为个案,从提升古城古镇品牌知名度、促进特色小镇转型发展、推进民族地区全域旅游发展等方面论述了构建信息化平台的价值。但反观现实,镇远小镇在信息化平台建设方面存在旅游产品咨询渠道不畅、游客互动体验有待提升、景区交通环境亟待整治、旅游服务质量监管不力等方面的困境;利用"互联网+"提出信息化平台建设的对策包括:建设旅游服务官方网站、设立智慧旅游体验中心、建立智慧旅游交通平台、建立电子管理政务系统等,旨在为游客提供智能、个性、高效、便捷的旅游服务。  相似文献   

7.
天津市为独特的"双城"发展模式.伴随着城市空间格局的变迁,天津市外环线的交通功能发生了深刻变化.本文基于城市空间结构与城市交通协同发展的规律,通过大量的交通实测数据,深入分析了新形势下天津外环线交通需求的特性以及"双城"发展战略对天津外环线交通的影响,以期为新形势下适时地制定合理的外环线交通管制策略,构建适应"双城"空间发展的城市交通发展战略提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8.
文章运用文献综述法分析了我国近30年的国家公园相关论文,发现其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国家公园的概念界定、国际经验比较与借鉴、利益相关者研究、国家公园体制机制研究、试点地区案例研究五个方面。研究方法多为定性研究,以比较研究和实地考察法为主。研究存在研究成果数量较少、研究方法较为单一、研究深度不够、研究参与学科较局限等不足。针对这些不足,文章提出国家公园的概念定义、生态研究、利益相关者研究、国家公园与旅游关系研究、法律法规及规划研究等未来国家公园的多个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9.
基于TOD模式的蓬莱市旅游交通规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TOD模式与城市旅游交通规划结合,能够实现交通对旅游的支撑作用以及交通与土地利用之间的和谐互动.蓬莱市旅游交通规划从公共交通为主导、创造人性化交通环境的理念出发,探索了城市旅游交通规划中TOD模式的技术途径,即功能明确的旅游公交专线规划,无缝整合旅游换乘枢纽与核心景区,以公共交通为主体的交通组织,新区组团公交枢纽建设,完善的慢行交通体系构建,节约型旅游停车供给.  相似文献   

10.
生态文明旅游是在生态文明建设的背景下,根据时代的需求发展起来的新型旅游发展方式,其强调的不仅仅是以往生态旅游发展中的旅游资源客体,更加重视旅游主体游客以及旅游业相关管理部门等在生态文明旅游发展中发挥的作用。通过对生态文明下旅游发展特征、模式与路径进行分析探讨,提出了乡村旅游、自然保护区旅游、民族文化区旅游等生态文明旅游发展模式。采用科学系统的生态文明模式发展生态文明旅游有利于促进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