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Planning》2020,(1):61-65
以楚科奇人独特的死亡实践为例,从人类学视角探求其背后因由。西伯利亚东北部楚科奇族群中长期存在的"自愿死亡"①习俗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自杀,而是在达成某种协议的情况下,由亲人协助完成的一种死亡实践。"自愿死亡"通常上被解释为一种因该地区恶劣的生活条件导致的协助自杀行为。这一现象固然与自然环境和生存条件有关,但自愿死亡实践应源于楚科奇人信仰、世界观、生死观以及对人和自然间关系的理解。  相似文献   

2.
文化人类学研究方法对高等教育创新研究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化人类学即专门研究文化的人类学。这门学科最近迅速发展。文化人类学受到重视的原因在于其跨学科的研究方法 ,这种研究方法可以为其它学科的创新带来启示。本文从文化人类学的田野工作、背景分析和交叉文化分析等视角论述其对高等教育的启示。田野工作的启示是再一次强调了实践的观点 ;背景分析、交叉文化分析的启示在于综合、比较的重要性。教育创新如果缺乏上述方法 ,可能就会成为一句空话。  相似文献   

3.
《新建筑》2020,(2)
建筑社会学和建筑人类学是当前建筑学跨学科学术研究中的两个新兴领域,都研究建筑与社会、人之间的关系,概念相近,也容易被混淆。研究对建筑社会学和建筑人类学展开辨析,比较两者之间的研究特征。建筑社会学和建筑人类学在当代研究语境下都更偏向于一种研究范式,两者之间存在差异性,也存在一定的兼容性。  相似文献   

4.
《Planning》2018,(1)
耶鲁大学萧凤霞(Helen Siu)教授将她40年华南研究的成果付梓成书,这部书一方面可以理解为历史人类学视角的中国研究,另一方面又包含了作者的华南研究对历史人类学的诸多理论思考,包括文化、权力、空间、人的能动性以及结构化过程等。笔者尝试从本书中萧凤霞的10多篇民族志研究,依据历史人类学的脉络来梳理萧凤霞在40年华南研究中的理论贡献,希望有助于理解40年来历史视角如何影响了中国的人类学研究,思考历史视角如何融入中国人类学以及对人文社会科学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越南河仙是18世纪由来自广东的鄚氏家族建立的港口城市。本文通过对河仙历史时期城市空间营建的复原,分析其城市格局呈现的权力、族群和信仰三类典型空间,揭示其营建策略背后的身份建构目的。指出以鄚氏为代表的华人移民如何在河仙塑造“中国化”的城市空间;后其意义被本地居民与其他族群所转写,重构为“本地化”的城市空间特征。以跨学科视角梳理河仙的城市营建史,考察城市空间变迁背后的社会动因,拓展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城市史研究的视角。  相似文献   

6.
恒久的记忆     
记忆是理解个人、社会和文化认同的关键.对记忆的重要性的研究跨越了广泛的视角和学科,从哲学、社会学和人类学,到地理学、景观设计学、城市发展研究、建筑学,以及其他与建成环境相关的跨学科研究.在数量繁多的学术著作中,对"记忆"和"场所"之间关系的探究呈现出两种不同的思想轨迹,即"场所记忆"(memory of place)和...  相似文献   

7.
飘梁记     
通过对滇南传统民居飘梁过程的实时纪录,全面深入地展示了即将濒临失传的地方传统建筑营造仪式,为全面理解中国传统建筑文化提供了不可多得的第一手素材。同时,对飘梁仪式所做的社会文化内涵分析也是运用人类学、社会学等跨学科理论研究中国传统民居的一次初步尝试。  相似文献   

8.
《Planning》2014,(12)
人类学研究中的一些基本概念和研究方法,同纪录片的创作有许多相通之处。人类学是研究人、人类文化以及人类社会的起源、成长、变迁及进化过程的一门学问。从人类学的视角来分析,纪录片的文化意义主要反映在对弱势群体的人文关怀、促使人类在文化变迁过程中的反思与自省以及内心对"他者"和"他文化"的理解与尊重等方面。人类学的这种整体论视角给纪录片的主题选择及拍摄方法提供了诸多启示,从而使纪录片的文化意义更为深刻。  相似文献   

9.
以围绕大湄公河流域所开展的香港大学风景园林本科教学实践为基础,概述了一种风景园林的批判性研究和实践形式。通过3个主要的挑战来定义批判性景观规划:1)保持文化-技术立场;2)采用跨学科方法;3)透过过程导向视角理解发展。将批判性景观规划定义为一种应用型的批判性研究实践,并从风景园林学科的特点出发提出开展批判性景观规划的方法。提出了一系列相关建议,包括用围绕特定地点展开的社会及自然过程的建构代替传统的场地分析,以及用文化-技术立场的建构代替传统的设计和规划概念的生成。这些建议适用于景观教学,亦可被设计研究及景观实践所采用。  相似文献   

10.
正当技术性研究反思自己的"见物不见人",人文社科研究意识到自己遗忘了"物"。在"地方性"普遍遭遇危机的背景下,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的交流日益密切。我们对地方的空间化理解在加深,重新探索物质形式在地方进入历史过程中的建构作用,审视"身心"与"身外之物"的关系。上述共同求索逐渐生发出"建筑人类学"的召唤。听到这种召唤的人,追寻着同一种美妙境界:天、地、水、和人同时浮现出来的时刻。"建筑人类学"并非指向其字面意义上的跨学科或分支学科,它只是一个有自身气质和理念但没有清晰边界的标签。在这个名目之下,一批志同道合、试图突破学科限阈的学人已经走到一起。我们奉行问题导向,而不限于学科路径方法。"建筑学"和"人类学"在此都是广义的,代表着多个相关领域,包括规划、景观、地理、历史、考古、心理、社会、民俗、艺术、认知科学等等。只不过,建筑学与人类学因为共享着某种"综合性",使  相似文献   

11.
A new generation of thinking is emerging in the manipulation of ground systems that, with the aid of parametrics, is enabling a new level of design precision and ecological calibration. Anne Save de Beaurecueil and Franklin Lee describe how with Diploma Unit 2 at the Architectural Association in London, they are working towards their goal of fusing architecture, landscape and contemporary art through an engagement with articulated ground organisations. Copyright © 2009 John Wiley & Sons, Ltd.  相似文献   

12.
Jorge Mario Jáuregui of Metrópolis Projetos Urbanos (MPU) has been responsible for more than 20 projects for the Favela-Barrio (slum-to-neighbourhood) Programme implemented by the Rio de Janeiro city government, and two large-scale urban redevelopment projects for President Lula's PAC (Growth Acceleration Programme). Here Jáuregui describes the strategies behind his work and specifically the transformation of public space that was undertaken at the Complexo de Manguinhos in northern Rio as part of the PAC scheme. Copyright © 2011 John Wiley & Sons, Ltd.  相似文献   

13.
In an era of change and uncertainty, the need for resilience is high on urban agendas. To date, multiple resilience concepts have been adopted into urban design with minimal substantiation. Resilience theory can potentially improve practice by rebalancing contemporary discourses in order to better value procedural aspects of urban design. The paper establishes theoretical links between urban design and resilience, where the integration of social and ecological systems, and the ability to enable adaptability and transformability, are key. In pursuit of shared principles between the two fields, a literature review identifies cross-cutting themes of diversity, social capital, innovation and learning.  相似文献   

14.
ABSTRACT

In this paper we draw upon the articles included in this special issue to question how to re-politicise co-design and participatory design (PD). Many authors in these fields have recently made a plea to re-engage with ‘big issues’ as a way to address this concern. At the same time, there is an increased attention into the micro-politics of the relations that are built-in co-design and PD. These two approaches are sometimes presented as working against each other with a de-politicising dynamic as a result. The editorial hypothesis of this issue is that designing visions can turn the tension between addressing the big issues and close attention to the particularity of relations into a motor for re-politicising design. Through engaging with literature, the articles presented in this issue, and two fieldwork cases that explore this dynamic, we discovered that paying careful attention to the activity of designing visions can support re-politicisation. While visions enable us to develop relations with close attention to their politics, building relations supports a more political approach to designing visions on issues. We argue that vision-making can particularly support re-politicisation when it enables the articulation of the political by relating its situated reality to how it unfolds in space and time.  相似文献   

15.
都江堰广场:一个叙事场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都江堰广场,运用当地深厚的创作素材,以水和乡土景观作为设计语言,讲述了一段古老的历史.玛丽·帕多瓦教授对这个以2 000多年灌溉历史为背景而设计的水文化广场进行了较为全面的评介,尤其回顾和分析了该项目对当代景观设计学中水元素的运用,以及它在场所营造和城市再生方面的意义.认为该广场创作出了一个用当代景观语言讲述都江古堰、地域历史、当地百姓和民间传说的现代人文景观.  相似文献   

16.
周林松 《工程机械》2007,38(7):25-28
对装载机铰接转向机构的性能进行4个方面的性能指标分析,其中包括转向力臂的最大值、转向行程、转向力臂的变化量,以及左右转向液压缸的力臂差和行程差,得到了转向过程中左右液压缸的力臂差和行程差之间的互成正比关系的结论.同时建立以综合转向性能最优为优化目标的优化设计模型,并对原转向机构、前期改进的转向机构和此次进行优化设计所得的转向机构的性能作出比较分析,确认了此次优化所得的机构为综合性能最优的铰接转向机构,为装载机铰接转向机构的改进及新产品研发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介绍铰接型混凝土护坡砌块(ARMORFLEX块)在营口市海防堤应用情况,并对取得效益进行分析,提出该项产品和技术不仅适用于南方,在北方地区应用也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8.
孙志刚 《工程机械》2004,35(3):50-50
我公司有多台柳工产ZL40B和ZL50C型轮式装载机,由于地处黑龙江东北部,在冬季时各种物料冻结,铲装阻力很大,加之长年三班制满负荷作业,造成转向铰接板轴及座孔磨损、变形较严重,最大时直径增大10mm。车辆在行驶中摇摆、抖动,铲装时冲击较大,并且日趋严重,已经无法使用。由于铰接  相似文献   

19.
对高空作业车转台的结构设计进行讨论,主要考虑结构的利用效率、整车轻量化设计、简化工艺生产制造流程、降低整车制造成本等问题。探讨板式结构的转台在整车设计中存在的利弊,并以结构分析为手段,运用ANSYS对高空作业车的回转机构进行有限元分析,研究板式结构回转机构在结构设计中的可应用性。以某折叠臂高空作业车回转平台的设计为例,通过受力计算结果得出结论:该板式结构转台的设计能满足整车性能、安全性,以及轻量化和工艺简单化的要求,可以运用到实际的工程机械设计中。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