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社区卫生服务设施是保障居民健康生活的基础,是健全城市公共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基于"城市人"理论,以使用者和设施运营者"自存-共存"平衡状态下的共识为目标,构建"基于理性的需求共识和物性的规划匹配以及面向典型人居的要素干预"的社区卫生服务设施评价及规划方法。以武汉市为例,采用社会调查、回归分析、最优化分析等方法,辨识社区卫生服务设施"需求方"满意度的共识,并对典型生活圈的要素进行提取和对比,从服务范围、人居属性、道路属性及设施属性等方面提出优化策略。 相似文献
3.
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迅速推动了社区服务设施的线上化,线上和线下生活服务相互补充融合,促使线上线下社区生活圈逐步形成。然而,社区之间的线上化程度和服务水平存在较大差异,通过对武汉市8个典型社区进行访谈、问卷调研,构建回归模型,发现其原因主要与社区的居民年龄、建成年代、地理区位和设施完备度相关,据此分为郊区新建、郊区传统、中心区新建、中心区传统4类线上线下社区生活圈,进行比较分析后发现:新建社区生活圈由于年龄结构年轻化,有更强的线上设施使用意愿;传统社区生活圈因中老年人居多而更倾向于使用实体设施;中心区社区生活圈的配套设施较为完善,线上生活占比主要受居民使用意愿影响;而郊区社区生活圈地处城市外围,建成年代和设施完备程度不一,居民线上生活占比与个人信息化水平及社区建成年代关联性较大。 相似文献
4.
本研究立足于步行友好性视角,选取武汉市三个具有代表性的居住区作为研究案例,从中观层面探讨了影响居住区步行友好性的三个关键因素:道路连通性、公共设施易达性、土地混合利用程度。研究发现我国城市居住区步行友好性在历时性上呈逐渐降低的趋势,结合国外的先进经验及对我国相关规范的反思,提出了我国城市居住区步行友好的设计策略。 相似文献
5.
6.
文章以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影响下的武汉市为例,基于ArcGIS 10.6创建武汉市3397个居住区内29324个确诊病例的空间分布信息,在研究其分布特征的基础上探讨武汉市的居住环境、医疗布局和区域规划等对当前疫情发展和防控的影响,提出城市在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的相关规划策略:提倡组团式混合布局的城市功能区划;创造低密度分散型的城市居住环境;强调快速应急医疗设施的"平疫转换"与分级布局;营造"绿色、开放、友善"的城市公共空间;建立基于大数据和云平台的城市风险预警体系。 相似文献
7.
8.
我国目前已经进入全域休闲化发展阶段,以人为本、人民城市等理念的提出也意味着如今的规划越来越重视居民个体的生活需求。在此背景下,文章依据不同的出行时间、距离及频次,划分“社区—城镇—都市”三级休闲生活圈,并提出各圈层休闲规划要素及管控指标,构建休闲生活圈体系框架。然后,以嘉定新城为例,结合高德地图POI数据探究休闲生活圈体系规划的具体内容,并与嘉定新城空间规划对接。这将补充现有城市专项规划,有助于高品质人居生活的落实保障,具有服务未来城市人居生活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社区生活圈休闲空间配置效率关乎休闲空间能否满
足居民美好生活的需要。从《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标准》提出
“生活圈居住区”到《社区生活圈规划技术指南》提出“社区
生活圈”,社区生活圈以公共绿地为主的休闲空间规划相关规
定日趋完善;《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标准》明确了公共绿地配
套规模和复合利用,《社区生活圈规划技术指南》拓展了休闲
空间范畴、复合利用范围,《城市绿地规划标准》等标准规范
从指标整合、设施设置两方面进行有效补充;但系列标准规定
对休闲空间系统挖潜整合不深入、利用范围规定不完善、功能
实现措施不到位,导致根据标准规范编制的城市绿地系统规划
中休闲空间服务要素配置效率不高。选取3个城市近期编制的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案例进行分析,印证生活圈有关绿地标准规
范解读结果。基于此,提出研究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下城市绿地
系统规划中社区生活圈规划理念高质量运用策略的思路,将休
闲空间纳入公园体系,对规模、布局和功能进行系统性整合,
并以岳阳为例进行实践,总结出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中“整理资
源构建完整系统、复合利用提升效率品质、精准供给保障规模
覆盖、规划指引控规精准继承”四大社区生活圈规划理念运用
策略,保障休闲空间服务要素高效配置,以期为城市绿地系统
规划中社区生活圈理念应用提供借鉴经验。 相似文献
10.
11.
12.
基于时空间行为的城市生活圈规划研究——以北京市为例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在北京的城镇化发展由“外延式”走向“内涵式”的深度发展时期,着力解决职住错位、交通拥堵、环境污染、公共设施配套不足、与周边地区发展不平衡等城市生活问题成为城市发展的重要议题.居民对重构紧凑、完整、便捷、网络化的城市生活空间的诉求日益强烈,城市空间结构亟需调整.在贯彻新型城镇化建设“以人为本”的思想,结合国内外城市生活空间研究与生活圈规划实践进展,梳理、总结已有研究中城市居民时空间行为特征,提出构建以“基础生活圈-通勤生活圈-扩展生活圈-协同生活圈”为核心的城市生活圈规划理论模式,并在北京的实体空间上进行了实践探讨.认为基于时空间行为的城市生活圈规划可以推进公共服务在不同阶层、不同地域空间上的均等化,是解决目前城市问题,优化城市生活空间结构,促进区域协同发展,切实提高居民生活质量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3.
残疾人作为典型的弱势群体,确保其基本生存空间需要是城市规划的重要责任,也是人本思想的重要体现。本文从"城市人"规划理论中典型城市人与典型人居的匹配关系切入,用满意度来衡量残疾人追求空间接触机会的水平,以南京市域为实证范围,采取半结构式访谈法,对南京市老旧小区、保障性小区、农村社区三类典型人居共计6个样本单元进行满意度总体评价,并通过对残疾人出行场所的偏好分析,识别最高满意度样本单元(凤栖苑社区)的人居特征,以及不同类型人居单元的残疾人出行空间偏好差异。研究发现,残疾人聚居存在对"家及周边"这一空间范围的强偏好与对突破"家及周边"空间弱依赖的双重特征。为提升残疾人对聚居空间的满意度,研究提出下一步规划应遵循"从全面到重点、从基础到提升"的原则,在空间供给时应优先强化"家及周边"这一空间范围内的残疾人出行保障,再拓展"家及周边"范围外的残疾人偏好场所。 相似文献
14.
15.
16.
本文基于“城市双修”理念对武汉市城市公园类型进行新的划分,综合考虑人群需求和公园供给能力,利用POI点数据构建公园服务压力指标,以确定具体的公园布局优化方案。研究表明,武汉市的城市公园布局现状呈现出非均衡状态,要实现其均衡性,须新增历史文化公园10座、社区公园4座、生态公园4座、特色公园6座、游园5座、综合性公园5座,同时结合街道层面的人口数据,经GIS工具处理后得到须增设的城市公园在各街道的具体布局。该研究对建设城市生态文明、实现区域精细化管理、共同构筑“公园城市”具有较好的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17.
乡村社区生活圈规划对于建设美好乡村社区、完善城乡空间具有重要意义.文章以乡村社区生活圈的内涵、研究进展为出发点,从居住、交通、工作、公共服务、休闲、公共安全等六方面对白竹村社区生活圈现状进行分析,并针对各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规划建议. 相似文献
18.
村庄规划是村域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和落实空间用途管制的法定依据,也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实现村庄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但传统村庄规划较少考虑居民行为方式及活动空间特征,实用性不足。基于此,文章将乡村社区生活圈理论引入实用性村庄规划,尝试构建“三级四类五目标”的规划框架:首先,在行政村空间范围内,依照居民行为方式将活动空间划分为基础生活圈、便捷配套生活圈、外延生活圈;其次,在3个圈层内对村庄的生产、生活、生态、治理四类要素进行梳理,以宜居、宜业、宜游、宜养、宜学为目标确立村庄规划的主要内容;最后,将此框架引入新岐社区的规划中加以验证。 相似文献
19.
面对母婴需求的独特性与母乳哺育设施供给的特殊性的双重交织,现有公共服务设施供给理论与实践面临新挑战。基于“城市人”理论,构建“识别—匹配—平衡”三阶段研究框架,以“需求导向的人居供给、使用导向的人居配置、发展导向的人居运营”为要点,结合苏州案例展开实证。从“出行偏好、使用特征、满意度”识别特定人群需求,并与现状人居“供—配—营”匹配分析,辨析需求与供给分异存在的问题及内因;提出母乳哺育设施供给从关注“配置率、标准性、覆盖度”到“选择度、适用性、满意度”的优化调适,探讨“响应出行偏好、匹配特定使用、提升使用品质”的对策。母乳哺育设施供给优化探索将助力公共服务设施供给理论创新、助力儿童友好型城市建设。 相似文献
20.
文章以"生态修复、城市修补"的理念为指引,剖析双修工作对独立工矿区城市建设问题的适用性和指导性,基于对白云鄂博矿区的实地调研和规划编制,研究"双修"在改善独立工矿区生态环境品质、生活条件水平以及产业竞争力方面的具体规划方法,针对生态环境、产业转型、城市功能、综合交通、公服设施、城市形象方面提出相应的规划策略,为独立工矿区改造搬迁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