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高密度老城区因早期规划建设较为粗放,绿地系统不完善,又无法大规模新增公园绿地。本文以深圳市罗湖区为例,探索高度建成区中的社区公园规划和建设思路,通过挖潜增绿、优化布局、精准提升,形成规模效应组合发力,构建山水融城的大公园体系,走出社区公园存量发展的创新之路。 相似文献
3.
深圳市社区公园建设与发展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社区公园是与城市居民日常生活最密切相关的一类公园绿地,对社区居民的和谐共处起着重要作用.深圳市率先开展社区公园建设,近5年建设成果突出.从了解深圳社区公园的发展历稃出发,在剖析社区公园的概念及特点,研究国内相关领域的研究概况,全面调查统计深圳社区公园建设现状的基础上,分析了目前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相关的工作建议,为今后社区公园的建设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4.
基于社区生活圈视域明晰公园绿地规划完善的方向是后疫情时代中国城市健康可持续发展的现实需求,也是立足社区寻找公园绿地均衡公平布局和增效提质路径的理论需求。辨析社区生活圈空间属性并以此为视域对公园绿地规划理念、研究和方法进行评述,得出以下结论 :(1)社区生活圈协同关联的物质、社会和行为空间属性是其区别其他基本单元的亮点所在;(2)当前公园绿地规划基本能够衔接社区生活圈物质空间规划,但有待给出物质、社会与行为空间属性协同优化的解决方案;(3)必须正视公园绿地的需求及供需匹配关系,它们是现阶段完善公园绿地规划理念、研究及方法的出发点和着力点。旨在为公园绿地规划提供适应社区生活圈构建及存量更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的策略。 相似文献
5.
6.
公园风景园林可改善市民的生活环境和城市的生态功能,同时也具有保健、游览、娱乐、美学、文化传承等社会功能,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创造了巨大潜力。公园风景园林的发展规划应本着"以文化为本、以人为本"的基本思想,符合城市文化底蕴、人民休闲需求、城市发展规划需要,在传承历史文化的前提下,不断满足不同游客的需求,发展规划合理、美观、安全、休闲和富有底蕴的公园风景园林作品。 相似文献
7.
休闲已成为现代社会人们生活的必需品,社区体育公园则为此提供了必要的空间场所。文章首先剖析了社区体育公园概念和内涵,然后从社区体育公园的数量、等级规模、功能布局、服务半径和设施配置等内容出发,着重从供给和需求两个层面来分析影响其规划建设的基本因素。供给方面的主要影响因素包括经济水平、政府政策、用地可行性、和经营管理等,而需求层面的主要影响因素则包括居民消费方式转变和主体差异需求等。在此基础上,提出社区体育公园规划建设的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8.
人群职业分异对社区公园游憩需求的影响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职业分异对社区公园游憩需求的影响,对提升社区公园的游憩功能有积极的指导意义。以上海3处社区公园为研究对象,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分析了社区居民对公园绿地的游憩偏好及需求,以霍兰德"人格兴趣职业分类法"将城市社区中参与游憩的居民职业划分为不同类别,并用卡方检验和对应分析法,揭示社区居民对公园游憩需求及偏好在职业层面的分异特征,并构建与其相适应的、人性化的城市社区公园的优化设计对策。研究结果表明,3个社区公园内游憩居民的职业构成存在明显差异,且不同职业居民对社区公园游憩功能的需求、偏好和满意程度也不尽相同;职业分异对社区公园游憩偏好的影响要远强于其对游憩需求及满意程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在界定社区公园概念的基础上,从任务、选址、地形处理、内容及原则等方面总结了社区公园设计的理论研究,结合社区公园实例,针对社区公园应用中突显的种种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以使得社区公园设计更加完善。 相似文献
10.
11.
12.
城市中心区的综合公园是提升周边社区生活品质的关键场所,也是城市生态和文化基础设施的重要节点。步行可达性对综合公园的日常使用至关重要,也是理解其潜在供需及周边中小绿地级配合理性的途径之一。直观、尽量精确且顾及尺度层级的步行范围评估有助于理解公园-社区可达性,并为确定具体干预位置和策略提供参考。以石家庄市长安公园为例,首先使用泰森多边形工具划分综合公园就近服务范围,然后抓取范围内所有住宅建筑至综合公园入口的百度地图规划路径,并根据不同距离阈值划分步行范围,发现综合公园周边的社区之间存在显著的空间差异。研究结果表明:在距离长安公园1 500m步行范围内,居民人口达14.28万人,占长安公园就近服务范围居民总人口的65.7%;周边中小绿地可以补偿服务4.58万人,但仍有2.88万居民位于合理的步行距离外。建议结合微更新理念,增设或调整公园和小区入口等以扩大现有综合公园的有效服务范围,在服务盲区内增建中小绿地以增加受惠居民的数量。 相似文献
13.
社区公园中自然环境要素的恢复性潜能评价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进入21世纪,快速城市化进程下高密度、快节奏的城市生活环境引发人群精神紧张、生活压力大等精神健康问题,加剧了精神疾病的蔓延。已有研究证实,社区公园作为一种"恢复性环境"能够有效缓解人群精神压力。但是,其内部不同环境要素的配置组合对人群恢复性潜能的影响程度有待深入研究。以重庆渝中区3个社区公园为研究对象,实施网络调查,运用联合分析法的基本思路,选取社区公园内草地、灌木、乔木、花卉、水体、置石、山体坡地和动物8类自然环境要素,开展不同要素类型效用、同种要素规模效用和群体需求差异效用3个方面恢复性潜能的度量评价。结果发现,草地(W=27.82%)恢复性潜能最高,大面积草地覆盖(U=47.6)、大片树林(U=23.8)、疏松灌木丛(U=16.1)、大量花卉(U=21.2)、大面积湖泊(U=32.7)、零散置石(U=6.3)、少量山体坡地(U=5.5)和少量动物(U=19.2)等自然环境要素组合的社区公园具有高恢复性潜能。 相似文献
14.
社区公园是老年人户外活动的主要场所。研究社区公园空间与老年人户外活动行为的关系,对于满足老年人活动需求、应对人口老龄化问题具有重要意义。以南京市郑和公园为研究对象,在实地测绘的基础上,定义公园空间的类型,并分析各类空间的构成特征。选取公园中5个样本空间进行观测,从时间和空间2个维度分析老年人公园活动的行为特征。针对占公园活动人数绝大多数的8种活动,运用数据分析和Arc GIS技术对行为与空间的关联性进行分析,结合访谈和Nvivo质性分析发现,空间的尺度、围合性与开敞性、是否受干扰、景观质量、庇护性是老年人活动空间选择的主要动因;座椅、遮阴要素、大面积铺装、照明设施、置物设施等则是老年人需要的空间要素。 相似文献
15.
16.
"公园"是伴随着19世纪西方工业革命带来的城市化进程加剧而产生的一种典型的现代城市公共空间,并逐步发展成为区域尺度的公园系统。梳理了近代重要都会武汉的早期市政规划成果中有关公园的具体内容。从市政建设视角,考察中国早期公园系统规划的变迁历程和内在特质,展现近代精英阶层理性吸收西方先进经验、深刻联系本土现实、以民族主义的市政规划等物质空间改造进行社会改良的积极尝试;揭示了"公园"产生与"城市化"之间的深层逻辑关联,以及本土特色的公园系统规划的生成机制和深远影响;尝试从溯源角度解析其对当前我国公园城市建设的有益启示。 相似文献
17.
介绍了国内外景观保护的概况,通过对比深圳东海岸两大专题公园的规划要点,研究了公园管理与规划的合理模式,比较了两大公园规划上存在的区别,从而更好地保护公园区内的自然资源,达到改善生态环境的目的。 相似文献
18.
19.
公园规划是公园发展建设的龙头。规划具有时效性,随着时间的推移、社会的发展,城市会发生巨大的变化,城市公园也随之发生很大的变化。于2004年修订的新一轮北京市总体规划已开始执行,北京市绿地系统规划也进行了修编,在这种形势下,北京市市属各公园的总体规划也需要按照变化的情况进行修改完善,为今后的工作打下基础。以北京市市属公园为例,从总体规划编制工作的历史概况、公园规划修编的必要性、市属公园建设发展的现状及存在问题、规划中对主要问题的解决途径和方式等方面,总结了公园规划修编工作中的实践体会。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