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 毫秒
1.
建设项目团队信任机制演化及管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设项目团队信任是项目成功的关键因素。在回顾团队信任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从信任机制演化过程入手进行建设项目团队的信任管理。从整合的角度分析建设项目团队信任发展的快速信任和传统信任两大阶段特点,提出建设项目团队信任基于任务、知识、认同、情感的信任和敏捷信任的五种演化机制,最后针对不同阶段的信任发展特点及信任机制,给出在不同发展阶段中改善建设项目团队信任管理的各种策略。  相似文献   

2.
郭慧锋  余波 《建筑经济》2020,41(5):71-76
随着项目交付模式的不断优化,IPD模式作为一种最大程度提高效率、改善项目绩效的新型项目交付模式应运而生。由于我国IPD项目团队业主方与承包方之间信任问题较为突出,进而影响了团队的合作,阻碍了IPD模式在我国的应用。通过文献分析法梳理出业主方与承包方之间的信任影响因素,再运用因子分析法得出业主方与承包方的信任关键影响因素,主要是问题解决机制、团队的公平性和声誉。针对这两大核心参与方之间信任关系的建立提出有效的建议,从而达到突破信任障碍、形成良好合作氛围的效果。  相似文献   

3.
对中国管理情境下的PPP项目和组织间信任的概念进行界定;通过整理和分析大量文献归纳出组织间信任问题研究的现状,并指出其不足及对PPP项目中信任问题研究的启示;最后,总结了现有文献对于组织间信任动态特征描述归纳为四个方面,并纳入同一研究框架之下,得出PPP项目中信任的动态演化过程,进而提出PPP项目中信任提升与维持的策略建议。  相似文献   

4.
在分析传统项目交付方式下激励机制相关模型的基础上,结合项目集成交付(Integrated Project Delivery,IPD)区别于传统项目交付方式的特点,假设联盟内各团队风险中性,通过构建激励基本模型,分析了以团队为单位进行激励时激励机制的设计方法。通过对激励模型的分析,得出IPD 模式下设计团队激励机制时应该通过设计线性激励契约来促使联盟内成员为项目的公共利益而合作,以创造最大化的联盟值为目标,达到各团队努力水平的帕累托最优。  相似文献   

5.
针对集成交付( IPD)中合作组织间合作创新动力因素及如何协调的问题,运用计划行为理论分析合作动力的影响因素,基于 IPD 模式特殊的协作方式和利益分配方式构建了施工承包方及设计方的演化博弈模型,分析参与方跨组织管理能力、管理效率、收益池分配比例、违约奖惩对合作概率的影响。据此,从主动力、源动力及助动力 3 个角度出发,提出提升合作动力的建议。  相似文献   

6.
与传统的项目交付模式相比,综合项目交付模式(IPD)能极大地缩短工期、减少成本。IPD模式是目前工程项目管理的发展趋势,其精髓是要求各参与方协同合作。因此,参与者间的合作关系对IPD模式成功实践具有重要作用。通过分析各参与者之间的收益和成本,构建出IPD团队进行合作关系的得失矩阵,应用演化博弈理论构建出复制动态方程,并进行了局部稳定性分析,得到整个过程的演化稳定策略(ESS)以及影响演化方向的关键因素,包括各参与者对收益的依赖程度、目标的一致性、信任等。  相似文献   

7.
工程项目IPD模式及其应用障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工程建设业的不断发展和设计技术的不断革新,工程项目的交易模式也经历着不断的演化。然而,工程建设业仍然面临着生产效率低下、工期延误、成本不易控制等问题。IPD模式的出现为这些长期存在的难题提供了新的解决思路,使得工程项目从多个方面得到了优化和改善。通过对IPD模式与传统项目交易模式的对比,总结出其特点和应用过程,并从一体化进程、合同以及BIM技术的应用三个方面对IPD模式的演化过程进行了研究。针对其应用现状,深入剖析了IPD模式在应用中的障碍问题。  相似文献   

8.
在BIM的视角下,IPD实现了信息共享,通过IPD项目团队成员间的协同合作,项目执行阶段的各种问题能够有效避免。一支具备公开的信息共享渠道,风险共担原则和合理的利益分配的团队对一个IPD项目极为关键。本文首先介绍了IPD的背景,定义及特点,总结了IPD模式实施流程区别于传统交付模式的关键点,随后在此基础上提出了IPD项目团队的组建过程及方法,归纳了各团队成员的责任,并为IPD在我国的发展给出建议。  相似文献   

9.
构造工程项目动态联盟的演化博弈模型,分析其参与者间的博弈演化过程,模拟不同赋值点向均衡点演化的轨迹,发现系统演变的长期均衡受到支付参数的影响,动态联盟的预期收益、组建的风险成本和联盟资源是影响组建工程项目动态联盟的重要因素。基于上述分析,提出基于动态联盟的工程项目深度合作路径。  相似文献   

10.
结合工程项目团队授权赋能动态研究,通过分析工程项目施工不同阶段的工作属性、资源获取条件的变化,提出对项目团队授权赋能动态调控的客观需求。然后将团队发展划分为五个阶段即:形成期、震荡期、执行期、高效期、解散期,通过分析不同阶段中能力、团队沟通与团队文化三方面的变化,说明团队逐渐成熟,为团队授权赋能动态性调控提供实施条件。  相似文献   

11.
个体间知识转移是提升项目绩效的重要途径,目前知识转移的研究多集中在静态层面,而知识转移会随团队发展阶段的不同而变化,因此研究工程项目团队内部个体知识转移的演化过程具有重要意义。以知识转移过程为焦点,探讨不同知识主体在各知识转移过程中的行为特征,将知识转移过程模型置于工程项目团队情境下,分别探讨知识转移在形成期、动荡期、成熟期和解散期的形成和破坏机制,构建知识转移在工程项目团队发展各阶段的演化过程模型,据此提出项目经理领导力是推进工程项目团队内部知识转移的关键因素,并阐述各阶段项目经理领导能力和领导行为的适用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12.
医院建筑项目是非常复杂且具有挑战性的建设项目。传统的交付模式无法满足人们对医院建筑建设、运营方面的高要求,为此开展面向医院建筑项目的IPD模式应用研究。在对IPD模式发展现状整理的基础上,阐述医院建筑项目IPD模式的适用性。分析采用IPD模式的医院建筑项目特点,并以上海市某公立三甲专科医院项目为例,对IPD模式在国内的应用进行探索性研究。  相似文献   

13.
建设工程项目中参与单位之间特别是业主和承包商之间的负面关系成为困扰建筑业发展的一大难题。业主和承包商之间存在负面关系,其重要原因是缺乏信任。文章在对信任产生机制进行综述的基础上,提出了建设工程项目中信任产生的因素,即受信方特征和施受信双方关系特征。分析了各项因素对信任产生的作用,并最终构建信任产生机制的概念模型。  相似文献   

14.
集成项目交付,即IPD 模式的出现为建筑业长期存在的因各参与方信息流通性差、专业之间缺乏合作、利益方目标与项目目标不一致等原因导致的项目实施效率低下、工期延误、成本失控问题提供了新的解决思路。分析了IPD 模式的基本特征、将其与传统的项目交付模式比对,IPD 模式更加关注通过参与方协同工作,利益方目标与项目目标绑定提升项目效率。从项目组织结构、合同协议、实施过程、技术支撑4 个方面构建了IPD 模式的管理框架,以期实现良好的项目合作氛围,优化项目管理过程,并指出IPD 模式在我国的发展与应用的障碍。工程参与者应尽快转变传统的固化思维,主管部门主动引导项目参与方广泛合作交流,积极从政策和法律层面上营造该模式在我国实施的大环境。  相似文献   

15.
This article uses case studies to explore the IPD contractual approach from the standpoint of trust. It comprises two case studies of comparable IPD healthcare projects: Project A utilizes a single multi-party contract and lean construction; while Project B is transitional IPD-like by nature, incorporating a joining IPD agreement in addition to several two-party contracts. On Project B, team players are co-located and benefit from having past business relationships with one another. Project A, however, lacks these two attributes. These case studies identified attributes that establish and promote trust in IPD projects. These findings validate a theoretical IPD-Trust schema already established in the current published research; furthermore, the findings introduce seven new trust-building attributes leveraged by IPD. Additionally, the study compared trust across the two projects, and found that having pre-existing trust resulting from past business relationships, forming the best team, and co-locating project parties could be even more effective in creating trust than having a single multi-party contract with lean implementation without these attributes. This research also found that a single multi-party contract is more effective at building trust than multiple two-party contracts, since the latter pose the risk of inconsistently defined roles and responsibilities, and variable risk allocation across different agreement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