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海绵城市建设是践行生态文明思想、实施控碳减排战略的重要举措,公园绿地是居民使用频率较高城市开放空间,是实施海绵城市的重要载体。中新天津生态城中新友好公园运用湿地、植草沟、卵石沟、雨水花园、蓄水模块等海绵设施实现了对雨水的调蓄、净化、再利用,通过构建地形设计挡风系统、湿地草原生态系统和城市雨水收集系统,将公园景观与海绵设施结合,为海绵城市和公园景观规划建设提供便利条件,也为北方盐碱地区建设公园绿地海绵城市项目提供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2.
项目的年径流总量控制率目标为75%,分析了项目的海绵化设计方案,建设2759m2的透水铺装强化公园的径流控制;应用景观绿地蓄积雨水,设计290m2的下沉式绿地提高公园对雨水的调蓄能力,计算得到公园的蓄水容积为86m2,大于设计调蓄容积,项目的年径流总量控制率可以达到设计目标。建模分析了项目实际的年径流总量控制率,为82%,表明公园的海绵化建设对径流控制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3.
根据海绵城市建设经验,低影响开发雨水设施的规划建设,能够有效改善城市暴雨管理和面源污染等问题。巴彦呼舒镇旧城改造植入海绵城市理念,通过对公园绿地、城市道路、附属绿地等典型开放空间的改造规划,有机组合低影响雨水设施,实现旧城区域雨水的积存渗透和调蓄净化,缓解了人、暴雨、旧城之间的矛盾。  相似文献   

4.
城市绿地作为海绵城市的重要载体,其海绵化设计将直接影响海绵城市的建设效果。针对我国海绵城市建设中绿地设计存在的问题,通过文献研究、案例分析等方法,对海绵型绿地的概念内涵、设计方法和分类设计要点进行了探讨。辨析了海绵型绿地的概念内涵,提出了核心设计目标和广义设计目标,及多专业协同的设计流程。公园绿地宜秉持"多功能"理念,将绿地功能与雨水控制利用有机结合在一起,提升绿地功能复合度和海绵功能。建筑与小区绿地在设计中要坚持"以人为本",通过海绵设计建设高品质生活环境。道路绿地应协同处理好径流污染、积水内涝等问题,以某道路绿地为例,阐述了在北方寒冷地区通过统筹红线内、外绿地,协同实现多目标雨水系统的具体方案。海绵型绿地建设应将绿地功能与海绵功能相结合,通过多专业配合和公众参与协同实现多目标,满足城市土地资源的高效利用。  相似文献   

5.
城市广场作为海绵城市的主要节点,海绵化设计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以南昌市新建区心怡广场"海绵化"改造为例,用容积法计算出径流控制总量,合理划分了3个汇水分区,并在每个汇水分区布置了不同的海绵设计技术。通过增设植草沟、雨水花园、调蓄池可有效控制广场的径流总量,实现雨水的错峰排放。而在雨水花园和调蓄池设置溢流管,可满足暴雨重现期5年以上,多余的雨水径流可排入附近市政雨水管网中,最终实现"小雨循环利用,大雨不内涝"的目标。  相似文献   

6.
郑州市轨道交通10号线一期工程车辆基地周边市政管线尚不完善,为减少车辆基地雨水外排流量,车辆基地根据海绵城市相关要求,设置下沉式绿地及蓄水池,并结合车辆基地各部分功能及雨水流量特点进行分区,雨水量分区内部消化,多余水量统筹调蓄,调蓄后车辆基地雨水出口流量在市政雨水管线承受能力之内.  相似文献   

7.
通过分析典型的城市内涝发现,导致全国各地城市内涝灾害严重的主要原因为各地入汛早、暴雨增多,城市雨洪调蓄能力差、排水设施标准低。叙述了海绵城市内涵和功能,介绍了国内外海绵城市建设发展概况和海绵城市建设优秀案例,重点分析了海绵城市建设过程中在内涵认识和措施建设上存在的主要误区,结合我国海绵城市建设现状阐述了低影响开发设施体系是一个由源头控制、中途控制、末端控制共同构成的系统,探讨了低影响开发的主要措施,下凹式绿地、雨水花园和透水铺装。并对海绵城市未来的发展提出了建议,以期提高对海绵城市的认识,促进海绵城市建设实践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海绵城市是指通过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充分发挥建筑、道路和绿地、水系等生态系统对雨水的吸纳、蓄渗和缓释作用,有效控制雨水径流,实现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城市发展方式。5年来,海绵城市建设步伐逐渐加块,2015年国务院出台《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后,全国纷纷响应,各地海绵城市规划方案相继出炉。海绵城市的顶层设计逐渐明晰,推进了全国各地海绵城市建设的铺开。  相似文献   

9.
海绵城市建设中,为了实现对雨水控制的定量计算,若采用模型模拟需要详实的数据基础,推广起来存在诸多问题。本文以径流系数为主要分析手段,运用较为简便的方法对成都市活水公园进行海绵型公园改造前后的雨水控制各项指标做了定量计算,利用芝加哥雨型进行雨量分配,对改造前后公园外排水流量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进行海绵型公园改造后,5年一遇降雨外排水流量削峰率达74%,峰现时间延后25min。外排水流量径流系数为0.278,年径流总量控制率大于85%。对3年和5年重现期的雨水控制效果均较好。此计算方法可用于面积不大的海绵城市试点区域或海绵型公园的雨水控制计算,所需数据量小,操作性强,具有可重复性和实用价值。可对海绵城市建设中的雨水控制指标计算提供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10.
以贵安新区"两湖一河"海绵公园规划设计为例,探讨水环境高度敏感区域海绵城市设计方法,从外部市政雨水、场地内部雨水、汇入支流、内源污染四个角度系统研究了城市水系公园的海绵城市设计思路及技术措施;同时构建了水质监测系统,系统保障水源安全。  相似文献   

11.
雨水调蓄池作为海绵城市建设中发挥关键性作用的灰色基础设施中的重要部分,其形式和容积影响着海绵城市建设的雨水控制效果。以位于广州市南沙区某新建工程区为研究对象,概化区域并构建SWMM模型,模拟评估了布置的LID设施对区域径、出流的控制情况,并设置不同容积及形式的调蓄池,模拟其在不同重现期设计降雨条件下对峰值流量的控制效果,发现不同形式的调蓄池对雨水控制的效果不同,且各容积分流式调蓄池均存在一个使峰值流量削减率达到最大的“最优”偏移量。以控制系统出流量峰值为目标确定研究区在管网末端以380 m3/万m2硬化面积的设置标准布置截留式调蓄池,或以350 m3/万m2硬化面积、偏移量为0 m的设置标准布置分流式调蓄池为宜。  相似文献   

12.
正海绵城市建设是国家城市建设的最新要求,可有效提升城市生态环境与宜居水平。如何在新区空间规划之初,结合其功能定位与场地原生态格局落实海绵城市建设理念,构建海绵格局是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关键。本文以四川成都丘陵地区某产业新城为例,提出了此类区域海绵格局构建的方法。海绵城市是指通过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充分发挥建筑、道路和绿地、水系等生态系统对雨水的吸纳、蓄渗、缓释等作用,有效控制雨水径流,实现自然积存、自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内涝成为城市发展过程的一个突出问题,为减轻内涝灾害造成的损失,北京市颁发了《雨水控制与利用工程设计规范》(DB 11/685-2013),提出建筑与小区开发过程中应保证雨水调蓄设施容积、下凹式绿地比例、透水铺装使用率等3项指标,通过建立模型分析这些措施的雨洪控制利用效果。在此基础上,以北京市2011~2013年的实际降雨为例,研究了蓄水池和生态调蓄措施(以雨水花园为代表)在雨水径流控制效果方面的差异。  相似文献   

14.
海绵城市作为新型的城市建设方式,已融入到新型城镇化战略和水安全战略中。雨水资源利用规划是构建海绵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文章基于海绵城市理论,通过建筑屋顶、天然水面对雨水资源的集蓄利用、下沉式绿地设施对雨水资源的减排下渗等措施,对云南省沧源佤族自治县开展雨水资源利用研究。通过基于海绵城市的雨水利用规划,将雨水用于绿地浇灌、道路喷洒,可实现雨水资源综合利用率大于3%。雨水资源作为一种可再生资源,合理地收集与利用,不仅能有效缓解水资源供需矛盾,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还具有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的功效。  相似文献   

15.
针对建筑小区尺度海绵措施的径流减控效果实际应用问题,选取北京城市京水小区为研究区域,应用XPDrainage构建水文水力学模型,通过海绵措施改造情景设置与模拟,系统分析调蓄池、下凹式绿地和透水铺装等3种典型海绵措施的径流减控效果。结果表明:洪峰减控效果为下凹式绿地调蓄池透水铺装,径流量减控效果为调蓄池下凹绿地透水铺装,各类海绵措施对10年一遇以下重现期降雨径流的削减延迟效果较好,当降雨重现期达到10年一遇及以上时,径流量和洪峰流量削减比例不同程度降低,对于高重现期降雨蓄滞效果不显著,研究结果可为北京城市小区海绵措施改造提供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6.
以厦门市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区内某住宅小区为例,在分析项目现状条件和主要问题的基础上,结合海绵城市建设目标,提出海绵化改造思路。此小区建成时间较短,居民主观改造意愿不高,首先将小区外防护绿地和建筑垃圾堆放场地空间改造为可用作雨水调蓄的干湿塘。在降低施工对居民影响的基础上,实现海绵城市的建设目标,同时也为周边居民提供了休闲娱乐空间,提升了居民的获得感,为海绵城市建设改造工程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17.
由于城市内涝防治系统涉及专业多、工程建设时序不确定等原因,给新区建设过程中统筹考虑区域排水防涝安全带来较大的难度。以东南某城市新建区域为例,在研究区域原市政工程建设方案的基础上,开展汇水分区、新建道路高程设计、新建排水设计、设置调蓄绿地(公园)等市政工程设计优化,提高了新建管道的排水效益,增设超标雨水的行泄通道和调蓄空间,从而完善区域内涝防治系统,有效降低区域的内涝风险;同时从高程设计、挖填方量、道路纵坡等方面分析优化措施的可实施性。  相似文献   

18.
<正>海绵城市,是在城市环境污染愈发严重、水资源日益紧缺的背景下,应运而生的城市建设理念,其本质是转变传统城市建设理念,在以人为本与以生态为中心的两种思维中找到平衡点,实现城市与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现在海绵城市的相关研究以低影响开发技术、雨水的利用和管理、城市排水系统、防洪工程技术为主,但是海绵城市建设不仅限于此,它还涉及到水土保持、棕地修复、地下水补给、公园绿地营造,以及城市微气候调节等,甚至影响  相似文献   

19.
为了客观、准确地评价城市小区海绵城市建设效果,研究提出了一套以小区海绵度为综合指标,包括资源利用和生态环境改善两方面效果的海绵城市建设小区雨水综合利用效果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并利用所提出的方法对具有长期监测资料的北京某小区的雨水综合利用效果进行评价,结果表明,该小区在资源利用效果方面评价结果为优秀,生态环境改善效果方面评价结果为优秀,综合效果评价海绵度等级为优秀。提出的评价方法计算方便、可操作性强,既可用于海绵型建筑与小区的效果评价,也可为海绵型道路、广场、海绵型公园及绿地的效果评价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城市雨水利用工程设计中的若干关键技术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不透水面积增加导致雨水排泄负担加重,城市内涝更为严峻和频繁。城市雨水利用作为缓解这些问题的一项重要措施在我国逐步受到重视。由于缺乏系统、完善的工程设计方法,该项技术推广应用的速度、范围和效果受到限制。依据北京10年来的研究成果和工程设计与建设经验,探讨了雨水利用工程设计中的设计降雨、雨水池容积、溢流堰标高、调控排放调蓄池容积、绿地下渗设施规模、透水地面结构等技术关键的计算、设计方法和技术要点;提出了通过时间频率曲线推求较短历时设计降雨过程的方法;将雨水池的容积分成回用容积和调蓄容积,应用逐日调节计算法和数值模拟法分别进行计算;提出了调控排放系统调蓄容积的水量平衡估算法;建立了透水砖地面的设计流程。成果可为指导城市雨水利用工程建设、促进城市雨水利用技术的推广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