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3.
4.
5.
造园是一种“综合的技术”、一门“综合之科学”,这成为中国近代一些接受或接触过造园专业教育的学者的共识;同时,园艺、林业、市政、建筑等近代业已确立的学科开展了与造园相关的教育活动,相应则有汲取外来理论、立足本土传统的诸多理论探索与建设。这种知识进展与汇聚的“量变”是1951年“造园组”创立这一“质变”的历史基础。通过回溯不同背景专业学者之理论引介、探索的内容与渊源,剖析其理论建构的要旨与路径,从而还原近代学界理论争鸣与思想碰撞的整体图景,厘清由近代造园的理论探索与知识积淀到现代学科组建的内在关联,客观评价多学科造园理论建构的历史价值,加深对于风景园林学科史学脉络的连续性、整体性认识,为当下中国风景园林学科理论体系建设提供历史借鉴与参照。 相似文献
6.
以湖南大学建筑学院的四年级建筑设计课为例,介绍了高年级建筑设计教学中的特点、课程组织和反思;比照教改前后的教学实践,提出概念图解到建构实践再到性能模拟和空间生成的教学方法,形成从直觉培养到理性探究的渐进,打通设计各个阶段和各类技术之间的屏障,实现以技术和综合为核心的四年级建筑设计教学目标。 相似文献
7.
“实验建筑师”这个称谓是20世纪90年代后期在我国国内建筑界出现的一个极具代表性的名词,这个名词指代的是一批具有前沿思想的建筑师,例如王澍、张永和、崔凯、刘家坤等,他们在20世纪90年代末至20世纪初进行的创新性的设计实践,“实验性”建筑第一次展现在大众面前时,就引起了全国建筑界的建筑师们的关注和讨论。针对20世纪末出现的“实验建筑师”的建筑思想,本文的主要研究方法是对实验建筑师的建筑作品、发表的论文、访谈等核心术语进行提取和分类,提出自身的思考及感悟,并应用到实践中。最后通过个案研究的方法,阐述“实验性”景观建筑的设计方法及手段。 相似文献
8.
以苏州苏纶场近代工业街区更新建设为例,探讨在快速城市化过程中结合工业遗产保护性再利用进行旧城复兴的理念与策略。 相似文献
9.
将乡村聚落景观研究置于人类学视野之下有利于科学认知乡村所独具的人地关系价值。对山区聚落的典型代表——桂北龙脊村和瑞士弗林村的聚落景观分别展开研究,首先剖析其空间单元与社会建构、生产活动的关系,进而阐释中观层面的组团分布或受自然地理限定或以公共活动为中心,而两者在宏观格局上则因农业生产活动的不同呈现出截然不同的形态。从乡村聚落景观生成的源头探索人类活动与空间的深度交融;通过2个跨文化案例的比较研究,剖析乡村聚落景观多样性的成因——自然要素、文化要素、生产要素与空间要素之间丰富的关联,揭示乡村聚落景观的多元价值内涵。 相似文献
10.
针对当下结构理性主义之于建构文化的局限,提出从结构理性到建造理性的建构理论拓展,指出这一拓展一方面符合当代建构的综合性视野,另一方面推动了当代建构的感知-智性评判.基于结构理性主义之于建构的局限性,再次解读建构的视野与评判,回应当下的建造条件,以此激发建构话语和实践的延伸与新机. 相似文献
11.
<正>建筑设计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对外开放时间最早、开放度最高的行业之一。境外设计公司一度在中国市场上享受过超国民待遇——既不需要资质、资格.还能取得超高的设计费,占据中国一线大城市的高端设计市场,任意造型的设计都能实现,让国内设计公司艳羡不已。不过近日,在纪念中国改革开放40周年,中国加入世贸组织18周年,以及新一轮中美贸易争端的背景下,外资设计公司被赋予国民待遇。 相似文献
12.
13.
14.
论“景观”的本质——从概念分裂到内涵统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首先通过表层概念、潜层概念以及拓展概念3个方面的分类阐述,指出"landscape"概念在含义与逻辑上分裂的客观现实;然后通过对"landscape"初始含义的追溯以及"landscape"客观对象本质特征的探讨和论证,指出"landscape"作为科学概念的价值基础,提出"landscape"的本质内涵,从而化解"landscape"在概念上的分裂,并为相关学科的发展提供新的理解视角;最后在前文认识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landscape""过程性"的认识观与"乡土性"的价值观. 相似文献
15.
从1930年柯布西耶提出建筑漫步这一理念开始,近百年的现代建筑均是建筑师们从不同方向、不同层面实践这一理论的成果。本文通过对萨伏伊别墅、鹿特丹艺术厅以及洞穴岩画博物馆和山西五龙庙的建筑设计分析,剖析和总结建筑漫步的空间特性。 相似文献
16.
在过去的一个多世纪里,建筑空间从哲学讨论走向现实建造,当现象学被引入建筑学之后,对空间的认识从物理空间转向知觉空间,其所对应的建筑时间也从物理显现时间向知觉隐蔽时间进一步发展。由于空间与时间在哲学层面具有统一性,时间特征、模式成为一种表现的形式反向作用于空间。基于现象学视野,当代建筑空间的表达,正经历着从空间到时间的嬗变过程。 相似文献
17.
国内高校建筑教学在"布扎"体系得影响下,往往以"正图"为设计教学和评价的核心。该文分析了这种教学体系的危害,对"正图"和"草图"概念加以剖析,提出了以"草图"为核心的设计教学体系,以提高建筑教学的质量。 相似文献
18.
人类社会的每场变革都是思维方式的变革。如果说18世纪中叶的工业革命起源于人们对动力、能源、工具性能的新追求,并利用实验科学打开了世界发展新纪元的话,今天,由于人们对速度、效率、准确、真实度及控制力的高度企盼,导致了在思维科学引导下的现代电子工程学、生物工程学及传播学的划时代飞跃,宣告了以网络、电脑、数码、光纤、多煤体为主要标志的“信息时代”的到来。21世纪随着信息技术的日新月异,越来越多的经济学家认为,科技进步和人力资本是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各国的研究资料表明,未来20~30年间,科学技术将会有重大的突破,从而导致一场新的产 相似文献
19.
从建筑设计信息研究到知识经济的思考金磊今天由于人们对速度、效率、准确、真实性及控制力的高度企盼,导致了在思维科学引导下的现代电子工程学、生物工程学及传潘学的划时代飞跃、宣告了以网络、电脑、数码、光纤、多媒体为主要标志的“信息时代”的到来。各国的研究资... 相似文献
20.
回顾中西学者关于近代以来公共空间的讨论;归纳传统中国"公"观念的三重空间维度;进而辨析公共空间的三种内涵;比较分析传统中国社会与西方现代资本主义社会公共空间的特点,指出传统中国社会公共空间是为了维护社会秩序,是一种网络化、关联化的结构,与资本主义公共空间因劳动分工的阶层化形成的明晰空间关系位置与边界不同。近代以来中国的公共空间发生着剧烈的转型与重构,对于中国传统公共空间的构造,需要更有深度的批判性思考。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