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CoBLOgó位于巴西圣保罗,是工厂内的附属办公楼。这座办公楼的建造采用了一种"高与低"的融合模式——从国外引进的高科技建筑设计方案与当地低技术的建设方法相结合,创造一种"热带化"的数字化美学此项目在设计与施工过程中大量运用了参数化设计、数字化环境模拟以及数字化建造技术,同时制作了指导手册发放给低技术的劳动人群,就地取材,建造参数化转动的水泥砖外  相似文献   

2.
<正>当今社会数字技术已成为建筑设计理论与方法革新的技术支点,从高校科研人员到一线建筑师均在尝试数字语境下的建筑设计新理论与新方法。一批以数字技术为支点、以革新建筑设计理论与方法为目标的建筑数字化设计研究与实践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本期专栏正是对当下建筑数字化设计研究与实践前沿成果的梳理和总结。本期专栏邀请了多位建筑学者和建筑师,从数字语境下的参数化城市设计到基于BIM的建筑模型构件化,从基于Gyroid  相似文献   

3.
高度信息化以及数字化致使建筑设计进入"图像化"时代,建筑设计的表达越来越依赖于软件性能和图像的表达。从西方产生的非线性与参数化设计作为一种设计手段,在当代中国找到了成长的土壤。就非线性与参数化这种设计手段,在体育建筑设计中的应用尝试探索设计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4.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数字化技术广泛渗透于建筑设计当中。帕特里克·舒马赫把"参数化主义"设想为继文艺复兴、巴洛克及现代主义之后一种新的时代风格,提出了"参数化主义"作为21世纪全球化风格的特点。参数化设计采用建筑设计的主要相关因素作为参照,通过建立它们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或规则来模拟影响建筑设计的行为或现象,通过改变规则或改变参数算法,使人们能获得不同的建筑设计方案。  相似文献   

5.
计算机技术的高速发展使得人工智能成为可能,建筑设计领域革命性的变革必将到来,参数化设计正是引领我们进入这样的时代的钥匙,相信这一切将是一个可以预期的未来!设计方法的更新必然带来思维方式的改变,它将使建筑师更多的”幻想”有了实现的可能。目前国内外参数化设计的技术有了长足的进步,已经有很多作品得以实现。由于数字化建造技术的相对落后,制约了参数化设计作品的实践,特别是在国内建造技术和材料技术更加落后的现实下,探索一条以低技方式呈现参数化设计作品的实践方法是当前更值得推崇的方向。  相似文献   

6.
在当代参数化建筑设计思潮的推动下,数控制造技术被引入到建筑的构件加工与建造中来,并涌现出一系列具有开拓性的建造实践和研究。本文通过一系列具有代表性的实践和研究案例对各种类型进行了说明,认为从计算机内的参数化设计到数控构件加工,再到在数字化工具支持下的现场施工组装,这一完整的数字化设计建造流程代表着信息时代建筑工业发展的...  相似文献   

7.
随着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建筑性能模拟分析、参数化设计等数字化技术开始介入建筑设计的过程中,并为绿色可持续发展的建筑设计提供新的发展理念和技术支撑。在既有城市建筑更新改造大规模研究与实践和《既有建筑改造绿色建筑评价》标准颁布实施的背景下,文章从数字技术介入建筑设计及其功用特征的角度入手,建构数字技术辅助既有公共建筑更新改造方案设计的技术方法与研究框架。  相似文献   

8.
陈道远 《华中建筑》2020,38(1):52-55
该文主要介绍了建筑学领域一种全新的设计策略:离散主义建筑设计。从对曲线建筑和"参数化"设计的审视与反思为切入点,介绍了离散主义的数学基础原理及其在设计行业具体应用方法,概括总结了离散化建筑的本质。接着通过具体的案例,分析了离散主义浪潮兴起之后给建筑产业带来的两个主要优势。指出了离散主义会是建筑学在数字化进程中又一次革命性的技术转向,将会很大程度上使得建筑设计与生产走向自动化,并且实现一定程度上设计的民主性与开放性。  相似文献   

9.
为了解决传统建筑设计中准确性不高、效率低、效果不佳、非线性建筑设计难度大等问题,本文介绍了非线性建筑的参数化设计方法,分析了非线性建筑设计中难以实现从结果到过程的设计问题,提出信息化技术、参数化设计以及这些技术在非线性技术中应用的措施,最终得出参数化设计在非线性建筑设计中应用效果良好的结论。  相似文献   

10.
师羽涵 《江西建材》2022,(9):118-119+122
参数化设计是将影响建筑设计的多种因素归纳为数学函数问题,从而解决建筑设计问题的一种设计方法,这让建筑设计有了很大的灵活性、可控性。文中通过幼儿园设计采用参数化方法进行分析和思考,探讨参数化设计对建筑设计的影响,以促进建筑设计的发展。  相似文献   

11.
袁烽  何金 《新建筑》2012,(1):4-9
多维逻辑在建筑设计中为建筑师提供了不同的思考视角.多维逻辑下的数字化建造,即利用计算机技术及数控加工技术,将建造材料进行多种手法的变化,增加其本身在空间中的维度,实规完整建筑形体的多维性营造.结合发展中国家国情,将复杂的参数化建筑付诸实践,以求不再单纯地追求高技,将技术与传统有机契合,从而使二者和谐共处.通过多个实践项目,深入说明数字化设计与低技手工施工相结合的建造方式.  相似文献   

12.
本文试图提出一种基于虚拟现实技术的环境行为参数化方式。在设计阶段,将环境行为学的因素与数字化建筑设计紧密结合起来,探讨了环境行为因素的参数在建筑形态及互动空间设计的应用,提出了建成前评价体系的初步构想。  相似文献   

13.
相较建筑性能模拟在设计实践中的普及,数字化工具对传统设计中空间品质等相对经验性知识的支持较为缺乏,建筑设计正趋于理性化。东京办公楼设计方案展示了建筑设计实践中数字化工具的另一种可能性。文章通过对室内空间开放感进行参数化建模辅助立面设计和深化,以空间感知的量化评价回应设计需求,从而展现了传统设计方法中重视的空间品质能被融入数字化设计实践中影响设计决策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4.
建筑参数化设计是建筑设计方法以及计算机科学技术迅猛发展下的产物,文章通过对某非线性建筑实例采用参数化设计进行研究,引出了参数化设计的应用原则及设计方法,随着建筑设计的日益发展,建筑形态、样式以及功能都会发生很多变化,参数化设计将成为建筑设计的新的思潮。  相似文献   

15.
本文试图提出一种基于虚拟现实技术的环境行为参数化方式。在设计阶段,将环境行为学的因素与数字化建筑设计紧密结合起来,探讨了环境行为因素的参数在建筑形态及互动空间设计的应用,提出了建成前评价体系的初步构想。  相似文献   

16.
本文粗略探究了绿色建筑的含义,相关发展的背景和发展要点以及将参教化辅助设计方法在到绿色建筑设计中的应用,展望参数化设计方法对绿色建筑未来的发展的影响。同时选取了参数化设计结合绿色生态建筑设计案例进行讨论,以求总结山对当下及未来的参数化结合绿色建筑设计都具有促进意义的设计理论和技术。文章从讨论具体的参数化设计、绿色建筑概念定义入手。收集并对比总结了国内外关于参数化设计的资料,结合绿色建筑的发展现状和未来方向,整理出参数化结合绿色建筑设计的主要层次和具体方法,通过描述梳理具体工程的建筑方案设计和深化过程中的逻辑方式和设计过程,总结和工程实践中参数化结合绿色建筑实际的可行性,最后展望未来发展参数化设计的发展前繁并提出相关观点。  相似文献   

17.
数字化技术是建筑设计中的重要工具和基础。将数字化技术应用到建筑设计中,可以有效地提升建筑设计的工作效率和设计质量。因此,正确地认识数字化技术在建筑设计中功能和作用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探讨了数字化建筑技术对比传统建筑设计的优势体现,并分析了数字化技术的发展对建筑设计的影响作用,最后结合数字化技术在建筑设计过程中的应用,提出了相应的改进方法和建议,以期为提升数字化技术的建筑设计应用水平提供相应的理论指导和建议。  相似文献   

18.
《低温建筑技术》2019,(7):19-22
编织作为中国传统形态有着由来已久的历史,在建筑设计中的发展与应用从未间断,随着近年数字技术的迅速发展,基于数字工具的参数化编织设计与建造日趋增多,使编织结构本身的复杂形态和结构问题得以精准计算和设计,极大促进了编织结构与建筑形态的有机结合。文中探索并梳理编织图形的生形理论,并以大连理工大学与清华大学联合举办的参数化编织设计工作营建造作品为例,为编织形态及结构的数字化设计提供思路和具体操作方法。  相似文献   

19.
该文阐述了襄阳全民体育运动中心项目中的襄阳体育场,在方案设计深化中遇到的复杂曲面优化、深化问题及看台设计优化迭代等问题的解决方式实践,采用参数化技术,以Rhino+Grasshopper为平台,探索一种针对基于体育场轮廓放样的双曲面优化与深化方法。该文介绍了参数化技术是如何应用于建筑设计修改及深化等方面,以及数字化技术对体育场类型项目实践的深远价值。  相似文献   

20.
建筑设计与结构设计在思维方式 和设计目标上存在较大差别,两个专业往往 是在相互妥协中完成设计,这种模式不利于 发挥结构在建筑设计中的积极作用,并有可 能造成浪费。数字技术在建筑领域中的渗透 使得建筑结构一体化的设计与建造在数字 平台上成为可能。在2014年清华参数化设计 研习班的Grasshopper班教学中,尝试使用这 一数字化设计平台进行非对称折板结构的 几何形态生成和力学模拟,并使用激光切割 和三维打印等数字化加工技术进行构件加 工,完成了一个实验性折板结构空间形态的 设计和建造。本文介绍了这一实验性教学的 相关技术问题,以及其背后的思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