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基于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居住区风环境受到了建筑从业者的高度重视。在严寒地区,风环境既需考虑夏季通风,又需考虑冬季防风,给该地区住区风环境改善增加了难度,但目前相应研究较少。由于水体会对风环境产生影响,滨江住区的风环境需特别关注。为此,研究以哈尔滨松花江南岸滨江住区为例,采用Fluent模拟研究了滨江住区布局与风环境的关系。基于滨江住区中53个居住地块的风环境模拟结果,发现高层布局的风环境优于其他垂直向布局。除高层布局外,在水平向布局中,混合式布局优于行列式布局;而围合式布局则因不满足夏季通风,其风环境最差。此外,道路走向、建筑密度、容积率、建筑位置、建筑与江岸夹角等要素均对住区风环境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为了分析高层住区居民特征对室外空间声环境评价的影响,从受访者基本特征和行为特征入手,对天津市和南京市的典型高层住区室外空间进行声环境评价问卷调查,通过统计分析查明了受访者特征对高层住区声环境评价的影响机制,证明了声环境评价与受访者年龄、性别、在空间的停留时间、具体住区的空间环境等因素相关。  相似文献   

3.
陈帆  李妍 《建筑与文化》2015,(3):157-159
基于人们对居住环境舒适度要求的提高及生态节能的需要,高层住区的风环境设计显得尤为重要。本文首先通过使用PHOENICS软件数值模拟的方法对杭州市港湾家园住宅小区的风环境进行分析,然后进一步依据我国现有风环境评价标准对其风环境优劣进行了评价。  相似文献   

4.
建筑布局形式会显著影响住宅小区的微环境。以青岛市居住区最常采用的3种建筑布局形式(行列式、围合式、点群式)为研究对象,采用城市微气候模拟软件ENVI-met进行数值模拟,研究了不同建筑布局居住区的室外微环境特征。结果表明:不同建筑布局的微环境存在较大差异,围合式和行列式建筑布局比点群式更易产生热岛效应。  相似文献   

5.
城市河流对住区热环境具有显著的改善作用。以深圳气候条件为参考,探讨河流与建筑布局对滨河住区热环境的影响,对改进滨河住区布局,提高住区热环境舒适性有重要作用。研究运用CFD模拟技术方法,分析在不同建筑布局模式下,基于河流影响的住区温度、相对湿度和风速的变化情况;以标准有效温度SET*为评价标准,探讨滨河住区建筑布局与热舒适的关系;基于河流产生的良好微环境气候效应,对住区建筑布局提出优化方法,为营造生态、舒适的滨河住区环境起到重要作用。研究表明,减小建筑面向盛行风的垂直投影面积、创造利于河流风向的通风降温廊道、以及营造相应的住区开敞空间等,是改善滨河住区热环境舒适性的主要建筑布局方法。  相似文献   

6.
山地住区建筑组合与布局设计要素体系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山地富于变化与流动,具有很强自然生态的肌理性,有利于创造山地住区空间层次丰富的结构形态。本文力求从空间控制—组合方式,结构控制—平面布局,层次控制—竖向关系,轮廓控制—立面组合4个方面来进行分析,构建系统化的设计体系,便于形成随地赋形的生态有序的规划布局,使建筑、空间与场所和谐共生。  相似文献   

7.
在分析上海当前高层住区建设中存在问题的基础上,对上海高层建设热潮进行深刻的反思,最后提出上海高层住区环境的若干优化措施。  相似文献   

8.
在地震发生时,居民的疏散避难是一个以人为主体、空间为客体的活动。避难场所不仅仅是公共服务设施空间布局时需考虑的问题,它与人的避难需求和避难行为特征密切相关。选取南京市12个高层住区进行实地调研和问卷调查,通过行为地图的研究方法来收集第一手数据。通过详细剖析各个样本住区避难场所的相关数据,分析和归纳高层住区居民选择的避难场所的空间特征——避难距离、可达性和均衡性,阐述了空间特征的影响要素。从人的角度出发,对避难场所的规划和设计提出了服务半径、可达性、空间选址和空间布局方面的规划策略。  相似文献   

9.
高层住区风环境与居民室外活动时的安全与舒适、住区内污染物的扩散与空气自净、冬季建筑的防风节能等问题密切相关。文章运用PHOENICS软件,在夏季与冬季主导风影响下,模拟比较了不同住宅底层架空形式下合肥地区某点式布局高层住区风环境状况。并对模拟结果进行了分析,总结出S形、Y形、I形三种不同形式的底层架空处理相对于未架空处理住区内部人行区域风场均匀性、空气新鲜程度得到明显改善,同时又兼顾了建筑冬季防风节能。  相似文献   

10.
[目的]住区景观与人们的日常居住与生活感受密切相关,现阶段高层住区中人群俯视状态下对住区绿地的感知偏好将作为指引住区户外空间绿化设计的重要参照之一,亟须探讨不同俯视高度下人群感知偏好特征与住区户外空间绿化形态间的联系。[方法]以南京市3个典型高层住区为例,借助无人机航拍、激光雷达扫描、三维视觉模拟等多种技术方法及数学决策手段厘清人群处于不同高度下的俯视感知偏好特征与俯视绿化形态特征各项指标间的相关性。[结果]研究发现:户外空间中绿化复杂度及绿化三维可视体积大小显著影响人群俯视感知及偏好,其中宁静度、自然度是反映高层住区中人群俯视偏好的关键感知特征。[结论]研究结果对于完善住区规划设计相关法规,塑造符合人群全方位感知偏好的高品质住区户外空间环境具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1.
朱天禄 《住宅科技》2007,27(4):40-45
在充满着地域、历史、文化的丰富内涵的城市中,历史民居建筑有其独特的象征一这些具有鲜明的历史民居建筑,已构成了这座城市的地域特征。因此,了解、保持和运用这些具有地域特征的建筑元素,是延续和保护一幢历史建筑、一个历史文化街区乃至一座历史文化名城的重要责任。  相似文献   

12.
建筑技术的提升使城市中高层双子楼极为常见,双子楼建筑的相互作用在建筑之间形成了独特的风环境。为了分析双子楼布局方式对建筑风环境的影响,探索双子楼设计的基本原则,文章选用数值模拟方法,研究不同风向角和错位距离条件下两栋平行建筑之间的风环境,采用放大因子、无量纲空气流量、冠层平均速度和界面交换速度等指标对其进行评价,得出不同风向角和错位距离下双子楼风环境各个评价指标的变化情况,并基于评价结果和城市季风特征,给出了高层双子楼的设计布局建议。  相似文献   

13.
随着社会发展,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与精神需求同公共服务设施资源短缺的矛盾日益加深。伴随着我国住区体制的转型,住区的结构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传统的公共服务设施的布局方法已经不再适用当今的生活居住模式。本文从体制变革背景下的住区组成、千人指标和住区人群组成等角度浅析住区公共服务设施布局优化的方法,进而提出相应可持续的设施管理建议。  相似文献   

14.
建筑围护结构热工特征是影响住区热环境的重要因素。本文通过缩比模型实验研究了不同建筑围护结构形式下其外表面温度的变化规律。采用数值模拟方法详细分析了建筑外表面反射率及围护结构保温形式对对住区热环境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提高建筑表面反射率可有效降低围护结构表面温度,进而缓解局地热岛;与外保温相比,相同围护结构热阻下采用内保温住区内部日间空气温度峰值可降低1.5℃以上。  相似文献   

15.
李茜 《山西建筑》2011,37(28):9-10
从社会维度这一方面探讨了高层住区邻里空间的设计理论,重点对人对邻里空间的需求、邻里空间中人的行为特征、邻里空间归属感进行了研究,指出维系邻里居民交流与情感的相接,是满足居住于高层住宅的居民人文精神需求最直接、有效的方式。  相似文献   

16.
全球一体化作为当代文化的重点,已渗透到生活的各个层面,对全球各地的地域建筑文化产生了冲击。作为城市和建筑个性的地域文化面临着逐渐衰落和消亡的危险,如何保护、继承和发展地域建筑文化成为当代建筑文化的使命。本文以关中传统民居为研究对象,从民居的平面布局、形式等方面剖析,归纳总结了关中传统民居的地域特质,并初步提出现代地域建筑要传承传统建筑特色,为现代地域建筑设计提供有效思路,以供商榷。  相似文献   

17.
袁小景 《山西建筑》2011,37(34):18-19
简单叙述了镇平城隍庙的建筑概况,较详细地介绍了城隍庙大殿的平面布局及结构特色,并分析了其建筑特征,对研究该地区的古代建筑文化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8.
李静 《建筑技术》2012,43(12):1124-1126
基于三维RNG k-ε湍流模的CFD数值模拟方法,对两种典型室内布局下的套室分别进行室内自然通风模拟研究,获得了一定风速下卧室、客厅等关键部位的风压、风速分布等流场情况;得到典型布局下的通风量。并对自然通风效果进行评价,结果表明建筑室内布局对室内的自然通风效果有一定的影响。隔墙会改变压力、速度的分布,从而影响室内通风;能形成穿堂风的布局是自然通风的理想布局。建筑设计师应设计合理的建筑室内布局,以提高自然通风效果,从而促进建筑节能。  相似文献   

19.
回顾了我国关于城乡土地集约化利用评价指标与方法,包括综合指标体系方法、最优集约度法和各类信息技术方法及其研究进展,提出并分析了我国农村住区集约度的概念与基本特征,指出从"经济属性、社会属性、文化属性、空间属性和村民满意度(4+1)"方面,建构我国不同地域农村住区规划开放式数据库基本框架的思考,为建立全国范围典型农村住区类型的三维数据库打好基础,有效分类指导我国不同地域的新农村规划建设。  相似文献   

20.
张忆 《山西建筑》2009,35(14):17-18
针对传统的高层建筑功能比较单一,服务空间体系较为封闭的特点,高层建筑呈现出集多种功能在单个整体内协调发展的新型建筑形式,在阐述了高层商住综合体建筑类型和特征的基础上,对其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以促进高层建筑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