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以巴赫金"狂欢化"诗学理论解读莎士比亚的早期喜剧《温莎的风流妇人》,并从狂欢化形象和狂欢化语言方面分析剧中狂欢化的具体表现,揭示莎士比亚喜剧中浓厚的狂欢式世界感受及其代表的民间诙谐文化美学。  相似文献   

2.
英国现代主义女作家弗吉尼亚·伍尔夫在其最后一部小说《幕间》中通过对现实生活与历史剧的交替描写,展现了战争阴影笼罩下英国乡村的生活图景。以巴赫金狂欢化理论为依据,分析《幕间》中的“狂欢化”因素,包括历史剧与观众的互动、历史剧中的戏仿以及小说中的文字游戏,从中暗示伍尔夫在环境的影响下小说创作形式的改革及其对完善英国文学、唤起人们社会责任感所做的最后努力。  相似文献   

3.
巴赫金从传说写进神话这一过程,早在巴赫金有生之年的19世纪20—30年代,就已经出现了。此后出现了不少以巴赫金为原型的小说,比如康·瓦季诺夫的小说《山羊之歌》。重读这部小说,对于理解巴赫金和巴赫金小组的思想脉络,无疑大有助益。也许,要想研究作为思想家的巴赫金,这倒也不失为一个颇有价值的途径。  相似文献   

4.
从<以斯贴记>故事叙述的结构、情境、人物形象和叙述语言的反讽入手,运用巴赫金的狂欢化理论对犹太民族反败为胜的"大团圆"结局进行分析.挖掘<以斯贴记>中蕴含的喜剧性,明晰喜剧性的实质喜剧精神在文本中的表现.  相似文献   

5.
狂欢化的历史传奇小说——王小波《青铜时代》研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青铜时代》是王小波小说中一部以古代传奇故事为蓝本的历史传奇小说 ,也是最为荒诞、最难理解的一部小说。王小波以古今交融的对话式手法 ,以诙谐欢快的笔锋、丰富奇妙的想象 ,对人间的苦难和生存的荒诞性进行了犀利的反讽和深刻的揭示 ,并寄寓了对于理想、人性和历史的沉思。本文借鉴俄文艺理论家国巴赫金的狂欢化理论 ,探讨和解读这部充满奇情异彩的历史传奇小说 ,从小说的内容、形式、人物、情节、语言诸方面说明其独树一帜的狂欢化文学特色  相似文献   

6.
奥斯丁对于18世纪“日趋流行”的书信体小说传统的承传,既是出于她本人对这种形式的着迷,也是她写作策略的主动选择,更是书信的特殊功能所决定的。本文以文本细读、个案分析的方式,从叙述的替代物、人物描写的媒介、故事发展的催化剂三方面论述书信作为对话的书面形式在小说《傲慢与偏见》中为透视主题所起的作用,从新的角度领略经典之魅力。  相似文献   

7.
分别以分形学、混沌学、全息论的观点,阐述了《周易》的世界观和"占事知来"的原理。认为《周易》对天之道、地之道、人之道和太极、阴阳、八卦的全息系统做了详细的描述和深刻的论证。  相似文献   

8.
荀子是先秦思想家,他对语言有深刻的认识,他的语言观主要体现在《正名》中.从其名实关系论、制名枢要论、语词功能论、结构系统论及语言时空观五个方面来看,并与索绪尔的语言观作比较,可以看出荀子对中国语言学的贡献是巨大的.  相似文献   

9.
10.
在韩礼德系统功能语法基础上发展起的评价理论更关注语篇的意识形态,通过对《未选择的路》中情感、判定和鉴别三个层面的态度资源分析,揭探究作者弗罗斯特如何用这些资源向读者传达他的思想情感和人生感悟。  相似文献   

11.
运用互文性理论解读《紫色》与《对抗的力量》,认为两部小说在表现女性主义思想方面有许多相似之处。分析了两部小说中的母亲形象、女性的社会贡献和关于女性联盟的思想,认为这两部作品在诸多主题上构成了文本互文,可互为参照,互为指涉。  相似文献   

12.
《书》为政史资料之祖,《易》为群经之首,《周易通义》引《书》释读《易》,具有重要的认识论、方法论价值。《周易通义》在《书》、《易》之间搭建了一座沟通彼此的桥梁,其以《书》训《易》"以经训经"的做法,不但展示了《书》、《易》之间密切的联系,也为人们进一步探寻《书》、《易》关系提供了崭新的路径。《书》、《易》之间存在着枝本相通的关系:《书》是其一之枝,《易》是唯一之本;借枝可通本,借枝为通本;《书》、《易》意旨统一。  相似文献   

13.
从主人公艾克成长过程角度解读福克纳的小说<熊>,分析主人公及其主人公成长中有影响的人和物.在艾克成长过程中至少有两次精神上的顿悟对其人生现、价值观和世界观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其一是对大自然的认识,其二是对其家族史的发现.这两次不同寻常的心灵感悟促使艾克做出了放弃祖传的家业去追寻自己的理想的抉择.  相似文献   

14.
库切2007年出版的小说《凶年纪事》彻底解构了传统小说的线性叙事模式,尝试了在小说上进行艺术创新。他的创作既吸收了现代主义的元素,又借助了后现代主义的表现形式,杂糅了虚构与非虚构,在《凶年纪事》中以其独特叙述方式向我们展示了一个多声部的世界,在消解了深度感、历史感和主体性之后进入了一个文化“杂语”的时代。通过对《凶年纪事》的复调结构的探讨,小说人物间的杂语共鸣的剖析,以及小说内部蕴藏的音乐结构的探索,从多方位来寻找现代文学和后现代文学的烙印。  相似文献   

15.
自开埠以来,上海便一直走在中国城市发展的最前沿,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和频繁的商业活动促使上海形成了中西交融的城市性格和文化精神.文学是现实生活的反映,关于上海的城市叙事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且形成了独特的海派文风.随着历史的发展,上海叙事在当代文学中又呈现出新的面貌.王安忆的《长恨歌》与金宇澄的《繁花》作为当...  相似文献   

16.
17.
18.
《金瓶梅》是一部世俗风情小说 ,统领《金瓶梅》全书的思想脉络是因果论 ,作者的目的是劝诫人们止恶向善。宿命论是封建迷信。但是 ,作者在用宿命论诠释人物命运的本意 ,也在于劝诫人们止恶向善 ,同时 ,这样做 ,也更符合其时代特征。  相似文献   

19.
从启蒙话语建构和知识分子自我发现的角度探讨了新文化运动的低落如何影响了鲁迅《野草》的写作。启蒙话语的建构是以有效的对话关系为基础的,因为缺乏共同的精神自觉,知识分子与一般民众之间始终无法形成有效的对话关系。启蒙话语既然难以完成建构,知识分子或退守,或复仇,或沉默,不过是发现和体认了自我深深的无力感,正是这种心理造成了《野草》黯淡、低沉的情绪基调。  相似文献   

20.
以巴赫金的对话理论为基础,衍生出五种对话关系,以《习近平用典》现有英译文本为例分析其英译效果,为用典英译提供系统、有效的方法,以利于传递典籍的深层思想,赋予中国传统文化现实意义,进而使习近平总书记的治国理念能更好地传递给世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