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老子的生命哲学以其博大精深的生命智慧引发了弥久不衰的思想魅力.文章结合时下我国高校教职工生命状况和职业发展态势,着重发掘和整理老子生命哲学中的“贵生轻物”的人文关怀、“贵柔不争”的处世艺术、“生死自然”的达观态度、“死而不亡”的终极超越等独特的生命智慧.认为一名优秀的高校教职工,应既“育人”也“育己”,把握自己的定位,顺应生命的本性,纯真而自然地让个体生命之花自由而全面地绽放.  相似文献   

2.
保护生命、使人"活着",不再是生命教育的最终目的。如何生得有意义,活得更精彩,让生命质量更高,生命的长度和宽度得到最大限度的扩展,是值得我们去探讨的问题。文章试图把以儒、道、佛为主线的中国传统文化用现代心理学的理论框架进行重构,从中国传统文化中生命教育的内容、生命教育的目标、生命教育的方法和生命教育的特点及其当代价值等四个方面挖掘其中蕴含的价值观念和心理健康理念,探讨中国传统文化的生命观对大学生生命教育的启示,让更多的人能关注中国传统文化中蕴藏的深邃智慧,丰富我国生命教育的内涵和外延。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中国哲学追求生命境界的原因和内容的分析及其凸显的与哲学本性的契合,彰显中国哲学的生命关怀。  相似文献   

4.
追求生命境界的中国哲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中国哲学追求生命境界的原因和内容的分析及其凸显的与哲学本性的契合,彰显中国哲学的生命关怀.  相似文献   

5.
“道”作为人们生存的法宝蕴藏着无尽的生命智慧。基于对老庄之“道”独到的把握与体认,宋明理学的开山祖周敦颐援道入儒,其宇宙生成观、自然观、名节观无不闪烁着道家天和、人和、境和等生命智慧。  相似文献   

6.
受中国传统哲学理念的启示,在大学生心理咨询中应强调他们自省内观的态度,采用“居静”、“参悟”的东方行为疗法,促使他们领悟自然之道,以达到内心的平衡与和谐,形成少私寡欲、自我解脱的心理境界,最终塑造独立自信、随性自然的理想人格.  相似文献   

7.
为了研究老子修身思想对当下个体生命提供的实践路径,选取了老子修身理路为研究对象,考察了老子修身的旨意、途径和境界。在研究过程中发现,老子修身之理路以“复归于道”为核心,同时老子强调修身即是将道修诸于身,使得主体内在感通“道之性”、外在践行“道之用”。进而表明,老子修身之理路的实践面向和彰显个体生命的真朴本性的研究目的;也为个体生命在面临身与心的分离时,提供身心相交养的路径。  相似文献   

8.
运用文献资料、逻辑分析等方法,从生命体验角度分析滑雪运动审美价值。滑雪运动生命体验是人在生存、实践、超越这几种基本活动样式形成的生命活动之链上活动的一种方式,呈现出对身体、心理、精神的整体促进。滑雪生命体验与审美价值表现在:力与势的美强健筋骨,激活人的自然生命活力;节奏美充盈心性,拓宽人的社会生命内涵;意象美观照精神,提升人的精神生命境界。  相似文献   

9.
“敬畏生命”是史怀泽伦理思想的核心,以生命意志为逻辑出发点,强调爱与公正对于生命价值的重大意义,其思想中隐含了“上帝之爱与相对公正”和“人类中心主义的陷阱”两大悖论;相比较而言,以“轮回说”为基础的佛教“众生平等”思想和“不杀生”戒律则从利人类的动机出发,强调生命的可贵和对自然万物生命的尊崇,最终达到促进宇宙整体和谐的目的。两种宗教情感的升华,充分发挥了宗教在促进社会和谐方面的积极作用,成为提升人类道德境界、改善现代社会环境的一剂良方。  相似文献   

10.
“自然无为”是老子思想中的重要观念。“自然无为”不是无所作为,而是尊重客观规律、顺其自然,通过“无为”的方法达到“无不为”目的。老子哲学蕴含着丰富的生态智慧和人文精神,通过遵循万物之道,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无为而无不为,实现人民自我化育;以百姓之心为心,民为邦本。运用现代思维方式分析老子哲学,将老子的“自然无为”思想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结合起来,实现老子思想的现代应用。  相似文献   

11.
高琪 《饰》2008,(1):45-47
本文的研究对象是陕北绣花鞋垫,它是具有中国本原哲学观念的民间刺绣艺术之一,是实用性和精神性相结合的产物.本文从绣花鞋垫的图腾意义、蕴涵的宇宙生命观以及制作者--陕北妇女所具有的传统文化意识三个方面来探究其哲学内涵,以期了解它在非艺术领域创造的艺术语言.  相似文献   

12.
在二战这一特殊时期,冯至和川端康成对生命有着相同的体悟:生命与自然融为一体;孤独是生命中挥之不去的情绪;死亡是司空见惯的生命现象;生与死相生相克又相依相存。二者的生命意识又有各自特点:冯至是一种入世的生命观,川端康成是一种超世的生命观。二者观点“和而不同”的背后有着文化的因素。  相似文献   

13.
生命精神作为了解万物的存在和价值的核心,是生命体意识的精髓。它是从天地的构架上发现的。天地作为一切生命体的发源处,标志着生命体生成和变化的构图,其构图中有生命发挥的方式。《周易》的生态价值观以宇宙的模式为基层,以自然的现象为实质,以乾坤的卦象为标志。生命精神,就宇宙模式来说,发挥为时空间性的结构;就自然现象来说,呈现为生态性的关系;就乾坤卦象来说,表现为全一性的方式。而且,宇宙具有一种生命力,是由时间的流动性和空间的占有性而发挥的。从生命精神来看,万物之间的对立、紧张、冲突都是达到更高层次和谐的“可持续性”的方式,可以说,这里既有生命的实在性,又有实在的生命性。《周易》的世界观以自然生态界的循环过程为内容,从中集中照明生命性的原理,本质上蕴涵着真正的人间观,即作为实在的人和作为人的实在,这既是“生命共同体的善”的所在,又是所谓“可持续发展(sustainable development)”的世界。  相似文献   

14.
郭淑新教授的新著《敬畏伦理研究》通过对敬畏伦理的起源、哲学基础、本质内涵等进行研究,并发掘儒、道、释传统哲学中的敬畏伦理思想,开拓了中国生命哲学研究的新视野,提示人们对自身的生存方式予以反思,重新找回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15.
儒学的传统地位影响和决定着传统中国人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对民族的生命观、价值观、世界观起着强烈的主导作用,孔子着力提倡的诚信尚德、克己复礼、学而优则仕、人格平等是人生哲学思想中民族生命意识的闪亮点,孔子所创立的儒家思想的精华--道德文化成为现代社会人们应该重新思索的新课题。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传统学校道德教育中师生生命价值缺失这一现状的反思与批判,从凸显人的生命价值的视角,阐明生命体验是学校道德教育的应然选择,生命体验是寻回师生失落的生命价值和师生发展的内在需求,是学校道德教育的应有之义.由此,学校与教师必须更新传统学校道德教育观,注重个体的生命践履,建构主体际性的关系,培养富有道德创新能力的人.  相似文献   

17.
以神话哲学视角探讨《庄子》生命意识与上古神话的关系,认为《庄子》的生命意识接受了神话的变形、化生观念,在生命本源上由形象的“气”抽象出根本的“道”,结论是:《庄子》的生命意识在一定程度上是原始先民生命思考的哲学提升.  相似文献   

18.
"天人合一"、"人我合一"、"身心合一"三个基本问题对应着当代社会三大矛盾:人和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人自身。这三大矛盾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内容。中国哲学是科学发展观的哲学基础之一。  相似文献   

19.
新形势下大学生的生命观有着新的特点与变化,据此对大学生进行生命教育也愈加显示出其重要性。首先分析了当代大学生所面临的生命困惑及其生命观现状,着重从回归教育本真、促进心理健康、把握生命真谛、构建校园和谐等方面阐释了大学生生命教育的价值及意义。  相似文献   

20.
当代中国哲学创新是近些年来国内学术界关注的重要问题。中国哲学在西学东渐中返本开新,迄今经过了若干发展时期,涌现了诸多大家流派。以今日全球化的视角观察,我们认为,传统"以物观物"的视阈形成了诸多局限,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中国哲学的发展。当今中国哲学的研究者如能突破"以物观物"的哲学视阈,转化到"以道观物",方能站在哲学原初的立场,即重返哲学的本位,方能全面、深入地审视自身与他者的关系,实现"道通为一"的哲学形态。这将对当代中国哲学的创新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