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念念酒店经     
李文海(下简称李):你以设计酒店为主,本身对奢华是怎样理解的? 陈瑞(下简称陈):奢华,那是未来酒店的主流,一个是纯商务的、豪华的,另一个,高级的,但高阶层的人不能是365天都在这种状态下,他一定需要另外一种空间,环保概念出来了,人未来主流方向追求是健康。李:你的环保是用什么主题米表现的?现在所谓的环保就是要用原木,我认为这种环保是个伪概念,  相似文献   

2.
<正>UED:首先,能给我们分享一下您和古谷先生是在怎样的契机下结识的吗?大西麻贵:认识古谷先生,是我在参加全日本大学毕业设计竞赛,在福冈设计评审会(Design Review)上做发表(presentation)的时候,他为我作了点评(critic)。我以“图书×住宅”为主题,提出了一个“半图书馆半民宅的,以图书为媒,增进人与人交流”的提案,吸引了古谷老师的兴趣。  相似文献   

3.
当“神舟号”载人飞船满载中国人的期盼环绕地球14圈安全落地的时候,举国上下无不为这艘扬了国威、长了民族志气的“神舟”欢呼和自豪。在徐工集团,在徐工回转支承公司,这种欢呼和自豪却有着特殊的意义,大家在传递着这样一个信息:“知道吗?载人飞船用了我们的回转支承。”为此,我们采访了中国运载火箭研究院设备处处长吴春燕。问:作为国防科研项目,技术要求非常高,你们当时是基于什么样的考虑选用徐工集团回转支承产品的?吴处长(简称吴):徐工的回转支承是我们的第二次选择。第一次的选择是用在长征二号捆绑式火箭的生产上,…  相似文献   

4.
王小玲 《世界建筑》2008,(1):101-103
王小玲(以下简称Q):“多相”工作室是一个非常年轻的设计团队.能否简单谈谈你们成立“多相”工作室的原因或目标?  相似文献   

5.
过关1974年,从香港到广州,要一早起乘火车到罗湖。下火车后,还要步行,过木桥。木桥的中央是“英华分界”。走过“分界线”,便有几名不懂广东话的解放军战士。“证件!”一个高大的解放军战士大喝一声。我停下来,拿出香港身份证,英文写着英籍(British)。他看不懂,“甚么国籍?”,又大声一喝。我不得不说:“英籍。”“你是中国人,为甚么是英籍?”这第三声喝,我有点不耐烦,用广东话说:“我陪知,问我老豆啦!”、他哼了一声:“过!”到深圳,是“华界”海关。“有没有照相机?”“有!’“拿出来看看。”我拿出一架Nitron,…  相似文献   

6.
《世界建筑导报》2005,(2):39-40
设计论谈:您认为城市规划这个工作的内涵是什么?其重要性何在?什么是城市规划要解决的最基本和最重要的问题? 周长林:我们日常所说的城市规划其实包括两个层面,一个是真正意义上的城市规划,在我们现在的规划体系中就包括城市总体规划和控制性详细规划;另一个是规划设计,包括修建性详细规划、景观规划和局部的城市设计等。也可以说,一个是政府主导的行为,一个是市场主导的行为。我们这里主要谈的是第一种。如在美国规划是一项政府活动,它包括对政府赋予权力的执行和公共基金的支出”。  相似文献   

7.
<正>1.个人化的契机冯仕达(以下简称“冯”):在20世纪90年代你出道进行个人创作的契机是什么?刘家琨(以下简称“刘”):一个契机是在1993年,汤桦开始举办个展,我当时正准备要改行做文学,不搞建筑了。我看了他的展览以后,觉得搞建筑还是有点儿意思的。另一个契机,是受张永和的启发。他在96年做了一个工作室。我之前根本不知道建筑师还可以自己来做一个小小的(工作室)。房间也不大,几个人在那儿画,我说这种方式好像比较适合我。  相似文献   

8.
专题     
《现》:当初成立MET工作室时,有一些什么样的设想?与现实情况是否有出入? MET:刚开始时,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其实我把更多的精力倾注在如何使一个新创立的企业取得成功。这也意味着,作为设计师,我们必须承接我认为我们能胜任的项目;同时,尽力引进与我们之前的背景(为JamesGGardner工作室做博物馆和展厅设计)相类似的项目。  相似文献   

9.
布正伟 《建筑创作》2006,(7):i0023-i0024
每个历史时期的建筑话语,都会有一个中心词:20世纪50年代是“形式与内容”,60年代是“建筑美学与建筑风格”.70年代是“设计革命化”,80、90年代是“个性、创新”,90年代末至今是“特色、标志性”,在设计舞台上跌跌撞撞地走过了40多年后,我确实感受到了时代的巨大变迁,但同时也悟出了一个基本道理:绕来绕去,我们并没有跳出如来佛的手心,还是要回到人类建筑活动的“出发点”上来。尽管当今要考虑的因素(问题)要广泛、深远得多,也尽管当今我们的价值取向因历史和现状的千差万别而各有不同,但是终归还是需要我们在一定的“规则”下,去“玩”各种建筑因素(即影响建筑的各类自然因素与社会因素)的“最佳组合”与“系统整合”的这类“游戏”。  相似文献   

10.
顾平  朱波 《建筑与文化》2016,(3):248-249
朱波(以下简称“朱”)顾老师,您好,深知您在国画创作方面很有造诣,今天就您的创作做一个访谈。请问您是从何时开始创作国画的?您在国画创作道路上最深的体会是什么?顾平(以下简称“顾”):我接触中国画比较早。我的父母都是师范学校毕业,母亲虽然是教数学的,但绘画也是她的特长;父亲教语文,书法却有“童子功”。作为家庭教育的潜在影响,我很早与中国书画结下了不解之缘。可是,随着高考制度的恢复,我的全部生活伴随时代节奏转移到了“国考”之中!接着是上学、工作。但对艺术的兴趣并没有因转学理科而泯灭。工作之余我参加了县文化馆的业余美术班,不仅跟着大家一起画素描、速写与色彩,还单独拜师学习中国画。两年后,在学员们的怂恿下,我竟然考上了安徽阜阳师范学院美术系!从此便正式步入中国画专业的学习。虽然后来读硕士、博士都是偏于绘画史理论研究,但中国画的创作实践一直是自己的日课,从来没有放弃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