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打顶时间与留叶数对烤烟产质量及内在化学成分的影响   总被引:32,自引:2,他引:32  
进行了不同打顶时间及留叶数的组合,对烟株叶片大小、株型等农艺性状,及烟叶产质量、内在化学成分等方面影响的试验.结果表明:在本试验设置的处理范围内,随着打顶时间的推迟和留叶数的增加,烟株的株高和节距呈逐步增加的趋势;打顶时间的早晚和留叶数的多少对中、下部叶片大小影响较小,但影响这些部位叶片的单叶重,对上二棚及顶叶的开片及单叶重都具有深刻的影响;留叶数偏少或打顶时间过迟,烟叶的产量会受到一定影响,而留叶数过多,均价、上等烟比例将受到影响,综合产、质量效益以留叶18-20片为最佳;另外,低留叶水平,推迟打顶时间对烟碱含量具有显著的降低作用,高留叶水平时,本试验设置的不同打顶时间对烟碱含量的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2.
通过大田试验,分析了施氮量、留叶数、打顶时间和留叶方式对津巴布韦引进烤烟品种T29主要经济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T29各主要经济性状指标不存在留叶数与氮肥互作效应;T29的产量、产值对氮处理和留叶数处理反应不敏感,施氮量对其上等烟比例、中等烟比例、级指、百叶重的影响也不显著,但留叶数超过21片/株以后,显著降低了上等烟比例和百叶重.足叶打顶产量最高,产值、上等烟比例、级指则以现蕾打顶最高.L2留叶方式综合经济性状最好.在中等土壤肥力条件下,建议T29的栽培措施为:施纯氮量60.0 ~ 90.0 kg/hm2,留叶数21片/株左右,现蕾期打顶,采用12的留叶方式.  相似文献   

3.
贵州烟区烤烟K326株型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贵州烟区烤烟K326株型特征,设置植烟密度和留叶数2个试验因素,研究了不同栽培技术对K326株型的影响。结果表明,留叶数14片的烟株栽后75~90 d表现为筒型-筒型,叶面积最大叶片出现在顶部,生育期165 d左右,烟叶产值量、均价较低,下等烟比例偏高,上部叶烟碱含量较高,糖含量较低,糖碱比偏低,化学成分欠协调,烟叶感官质量最差;留叶数20片的烟株栽后75~90 d表现为高台型-筒型,生育期155 d左右,烟叶产值量、均价及橘色烟比例均较高,等级结构合理,上部叶烟碱含量适中,糖含量较高,糖碱比较高,化学成分较协调,烟叶感官质量较好;留叶数24片的烟株栽后75~90 d表现为高台型-高台型,生育期155 d左右,烟叶产值量、均价及橘色烟比例均较高,上部叶烟碱含量较低,化学成分较协调,烟叶感官质量最好。3个移栽密度中55 cm×100 cm的处理烟株叶绿素相对含量高,光合指标较优,叶面积指数较大,冠层下可见空隙比例较小,平均叶片倾斜角较小,光能利用率高,且产值量、均价及上中等烟比例高,烤后烟叶等级结构合理,烟叶感官质量较好。贵州烟区K326品种打顶后的理想株型为高台型-筒型,植烟密度18 195株/公顷、留叶20片能得到较好的烤烟产质量。  相似文献   

4.
依据烤烟分级国家标准,对四个不同留叶数处理的烟叶分别进行了部位、颜色和大等级的统计分析,研究不同留叶数对烤烟部位、颜色及大等级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留叶数16片的中部叶和上等烟比例为最高,留叶数20片的上等烟和中部叶比例最低;颜色与留叶数关系不大,差距较小;留叶数16片和18片的烟株烤后没有出现青烟,杂色烟四个处理都有,以留叶数20片的比例最高,16片的比例最低。  相似文献   

5.
采用双因素随机区组试验,研究密度、留叶数及其互作对烤烟(云烟97)光合特性、经济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密度、留叶数及其互作对烤烟光合特性、经济性状产生显著影响,且留叶数效应较大,密度和互作效应较小.同一留叶数下,随密度增加,光合速率(Pn)、气孔导度(Gs)、胞间CO2浓度(Ci)、蒸腾速率(Tr)、叶绿素含量均表现出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低、中密度下,Pn、Gs、Ci、Tr、叶绿素含量随留叶数增加,均逐渐升高,高密度下则先升高后降低.不同处理的光、CO2响应曲线类型均相同,但曲线参数存在差异,低、中密度下,随留叶数增加,最大Pn逐渐升高,高密度下则先升后降.相同密度下,烤烟产量、产值均随留叶数增加而显著上升;留叶数一定时,随密度增大,产量呈上升趋势,但产值先升后降.综合分析,密度16 500株/hm2、留叶23片/株效果最好;理论适宜密度、留叶数范围分别为17 093~17 665株/hm2、21.3~23.1片/株.  相似文献   

6.
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不同施氮量和留叶数对烤烟中烟100产量和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施氮量和留叶数对中烟100的农艺性状和经济性状均有显著影响;各处理烟叶还原糖、总糖、总植物碱等化学成分差异性都达到极显著水平;施氮量90 kg/hm2、留叶数18片和22片处理的化学成分较适宜,感官质量较佳。综合分析认为,在当地生态条件下,施氮量为90 kg/hm2,留叶数为18~22片,中烟100有较好的产值量和较佳的烟叶质量。  相似文献   

7.
为优化烟叶结构、探索高海拔烟区适度密植条件下的施氮和留叶技术,采用云烟87品种,在四川盐源烟区(海拔2 350 m)进行了施氮量与留叶数调控对烤烟等级结构、部位结构、产量和品质影响的田间试验。结果表明:试验的9个处理组合中,施纯氮90.0 kg/hm2、单株留叶16片的处理组合,中部叶比例最高,上等烟比例和上中等烟比例较高;烟叶均价最高,产量适中,产值较高;中部叶感官品质最好,上部叶感官品质较好;烟叶外观品质和化学成分协调性较好。综合考虑烟叶等级和部位结构、经济性状、化学成分、外观及感官品质,在盐源高海拔烟区中等肥力土壤上,种植密度20 800株/hm2时,以施用纯氮90.0 kg/hm2、单株留叶16片为宜。  相似文献   

8.
在不同种植密度和留叶数条件下,对烤烟不同生育期各部位叶片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0D)、过氧化物酶(POD)、多酚氧化酶(PPO)和淀粉酶及丙二醛(MDA)含量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上、中、下3个部位烟叶中的SOD和淀粉酶的活性总的趋势是上升的,MDA的含量上升,而POD和PPO的活性则表现为下降。2)随着留叶数减少,各部位叶片中SOD、POD、PPO和淀粉酶活性减弱,MDA含量增加。3)综合分析认为,1100株/667m2,留叶数24片/株的处理效果最好,其次是1300株/667m2与22片/株处理,1100株/667m2,留叶数18片/株处理的效果较差。   相似文献   

9.
为探索云烟97在云南省昭通市的适宜栽培措施,进行了株行距、施氮量和打顶留叶长度对云烟97的农艺性状和中、上部烟叶常规化学成分影响的L9(34)正交试验.结果表明:各处理烟株株高有极显著差异,茎围、节距、有效叶数、腰叶长、顶叶长和顶叶宽有显著差异,脚叶长宽和腰叶宽度无显著差异.顶部第1、3片叶在打顶15d内,叶片长宽生长量呈上升趋势,之后趋缓.株行距50 cm×120 cm、施N 75kg/hm2、打顶留叶长度(20±5)cm,烟株第3片叶叶长和叶宽增长量最大,分别为16.2 cm和4.9 cm.株行距60 cm×100 cm、施N 60 kg/hm2、打顸留叶长度(30±5)cm,烟叶化学成分的协调性较好.在种植密度16665株/hm2的条件下,云烟97的栽培株行距50 cm×120 cm或60 cm×100 cm,施N 75 kg/hm2,烟株打顶留叶长度(20±5)cm或(30±5) cm比较适宜.  相似文献   

10.
施氮量和留叶数对烤烟红花大金元产质量的影响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施氮量和留叶数对红花大金元生长发育、产量和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施氮量和留叶数以及其互作效应对烟株的农艺性状和经济性状影响显著。施氮量90 kg/hm2,留叶数18~22片的处理田间长势强,经济性状优;施氮量45~90 kg/hm2时,烟叶水溶性糖含量较高,总氮、总植物碱含量适宜,化学成分协调,感官质量较好,香气质、香气量、余味、总得分都较高。综合评价结果表明,在中低施氮量水平下(45~90 kg/hm2),单株留叶18~22片时红花大金元在湖北利川的产质量表现最佳。  相似文献   

11.
均匀设计在烤烟栽培技术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均匀设计,研究烤烟施氮量、种植密度和留叶数对烤烟单叶质量、产量、产值、化学成分、香气成分和感官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在黔南烟区地膜覆盖栽条件下,以每667m2施纯氮7.0~7.5kg,密度1100~1200株(行距110cm,株距50~55cm),留叶数20~22片为宜。  相似文献   

12.
运用栽培技术措施调节白肋烟氮碱比提高其可用性的研究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对白肋烟的施氮量、打顶时期、留叶数及收获时期进行了田间试验.结果表明,氮素施用量与烟碱合成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打顶时期、留叶数和收获时期对烟碱含量高低和氮碱比的影响非常大.实施施氮187.5~225 kg/hm2、盛花打顶、留叶22~24片、打顶后20 d砍收的配套技术措施,可使烟叶烟碱含量适宜、化学成分协调、可用性提高,产量、产值也能达到要求.  相似文献   

13.
为了明确NtJAZ1基因对烟碱含量(质量分数)和烟株生长发育及品质的影响,以烤烟品种K326为材料,利用CRISPR/Cas9技术对NtJAZ1基因进行敲除,获得了纯合突变株系NK-9。测序结果表明,NtJAZ1-1在1 587~1 641 bp之间大片段缺失,NtJAZ1-2在1 547~1 548 bp之间缺失了2个碱基,导致翻译提前终止。RT-PCR检测结果表明,NK-9烟碱生物合成关键基因NtMYC2a、NtMYC2b、NtPMT和NtQPT的表达水平显著提高。田间调查发现,NK-9株系生长发育正常,株高、叶数和叶宽显著高于对照K326,但叶长显著低于K326。显微观察表明,NK-9叶面腺毛密度较对照有所降低。对现蕾期、打顶期和成熟期烟碱含量检测发现,NK-9株系中部叶的烟碱含量分别比对照提高33.26%、36.41%和39.28%。烤后烟叶化学成分分析表明,NK-9常规化学成分比例协调,烟碱含量较对照提高44.91%;中性香气成分中新植二烯、类胡萝卜素类降解产物含量明显增加,但棕色化反应产物、苯丙氨酸类降解产物和茄酮含量有所降低。说明敲除NtJAZ1基因能够有效提高烟叶烟碱含量,对腺毛发育和叶面化学成分的积累也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14.
钾肥施用方式对豫西烤烟钾含量及产质量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通过大田试验研究了不同的钾肥基肥与追肥施用比例和施用量对豫西烤烟农艺性状、主要化学成分及产值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钾肥施用量和追施比例的增加,烟株的株高、最大叶长宽及茎围逐渐改善,其中钾肥基肥与追肥施用比例为50:50时可明显改善烟株的农艺学性状.增施钾肥可显著提高烟叶中的钾素含量,提高上部叶致香物质含量及烤烟产量、产值,降低烟叶烟碱含量.钾肥追施比例增加也可显著提高中上部烟叶中钾素含量,且有利于在中低钾水平上提高烟叶的产值及高钾水平上的中上等烟比例,对中性致香物质含量及其它常规化学成分和矿质元素含量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白肋烟主要农艺性状的杂种优势及其遗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用6个白肋烟品种,采用Griffing II双列杂交模型设计21个基因型处理,利用加-显模型研究分析白肋烟7个主要农艺性状的杂种优势及其遗传特性.结果表明,白肋烟杂种优势在性状间及杂交组合间的表现存在差异,其中株高具有较强的群体平均优势表现,群体平均优势结果与纯显性效应△值的分析结果一致,这表明除叶长外的6个农艺性状表现为正向杂种优势;7个农艺性状均未表现出明显的群体超亲优势,仅株高、节距表现出较小的正向群体超亲优势.7个性状的广义遗传率(HB)在0.18~0.58之间,表明白肋烟主要农艺性状的表型变异受环境及随机误差的影响较大;狭义遗传率(HN)大小顺序为,叶数>节距>叶宽>株高>茎叶角度>茎围、叶长.遗传效应方差分量估算结果表明,叶长的遗传变异主要表现显性效应,其余性状的遗传变异由加性效应和显性效应控制,性状叶数、叶宽、节距的基因型加性效应相对较高(P<0.01).  相似文献   

16.
为了查明江西紫色土上种植模式与浓香型烟叶质量的关系,以江西省主栽烤烟品种K326为试验材料,研究种植密度与施氮量互作对烤烟产量及农艺性状的影响。结果发现,增施氮肥后株高显著增高、烟叶显著增宽、叶长/宽显著减小、烟叶鲜重/干重显著提高。当施氮量≤142.5 kg/hm2时,株距越小烟叶越宽,烟株密植能显著提高烟叶产量;但当施氮量≥142.5 kg/hm2时烟株稀植有利于上等烟比例的提高;当施氮量为165 kg/hm2时,烟株稀植有利于叶长与叶宽的增加,同时显著提高上等烟比例;当施氮量为165 kg/hm2、株距为0.5 m时,烤烟产量与产值均最高。故建议今后紫色土烤烟种植模式为行距1.2 m,株距0.5 m、施氮量165 kg/hm2。  相似文献   

17.
铝胁迫对烤烟生长和光合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明确酸性土壤条件下烟草遭受铝毒害的生理机制,以烤烟为材料,采用水培盆栽试验在营养液pH5.0条件下设置硫酸铝浓度分别为0、50、250和500μmol·L-14个处理,研究了铝胁迫对烤烟生长及光合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①烤烟在铝胁迫条件下根系活力明显降低;②根系鲜质量和干质量、茎叶生物量随铝处理浓度的升高而降低,且对烤烟根系生长的抑制效应大于对茎和叶的抑制效应;③铝胁迫条件下烤烟株高、茎围和单叶叶面积亦受到抑制,但对叶片长度与宽度的影响则不同,铝胁迫处理对叶片伸长没有明显影响,而对叶宽的抑制效应明显,导致受到铝胁迫的烤烟烟叶叶片狭长;④铝胁迫5 d时的烤烟叶绿素含量(质量分数)明显增加,但铝胁迫20 d时对其含量没有产生明显影响;⑤在50μmol·L-1(低浓度)铝胁迫条件下,烟叶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及蒸腾速率升高,而在250和500μmol·L-1(高浓度)铝胁迫条件下烟叶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及蒸腾速率明显降低,铝胁迫对烟叶胞间CO2浓度没有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8.
为合理评价和调控烤烟单叶质量,制备豫中和滇东原料产区单叶质量梯度烟叶样品,研究了不同单叶质量烟叶的外观品质、主要化学成分、感官品质及工业可用性差异,提出基于卷烟品牌需求的烟叶适宜单叶质量。结果表明,豫中和滇东产区中部烟叶的单叶质量主要分布在14.5~26.5 g和11.0~17.0 g。豫中产区单叶质量在8.5~38.5 g,滇东产区在8.0~29.0 g范围内,随单叶质量升高烟叶身份趋厚,颜色饱和度和油分改善,烟叶还原糖、总糖和淀粉含量增加,糖碱比值上升。烟叶感官品质和工业可用性随单叶质量升高呈抛物线变化,单叶质量较低的烟叶香气品质相对较差,单叶质量较高则口感舒适性明显下降。针对"中华"品牌烟叶原料需求,豫中产区中部烟叶单叶质量在17.5~20.5 g,滇东产区在14.0~17.0 g相对适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