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用AUTODYN有限元程序研究水下非接触及接触爆炸作用下舰船双层底液舱内底的载荷特性。分别分析非接触及接触爆炸作用下,舰船双层底液舱半载与满载时内底的冲击载荷种类,探讨爆距及装载状态的不同对内底爆炸载荷特性的影响。研究表明,液舱满载时,透射冲击波是威胁内板的主要载荷形式;药包非接触、液舱半载时,液舱内部飞溅载荷是威胁内板的主要载荷形式;药包接触、液舱半载时,高速水层抨击是威胁内板的主要载荷形式,据此,总结得出舰船在服役过程中双层底液舱应采取的装载状态。  相似文献   

2.
宋敬利  张姝红  周学滨  金辉  贾则 《爆破》2011,28(3):30-33
提出了用小波变换对水下爆炸作用下船体结构应变信号进行畸变和漂移修正的方法,采用db8小波函数对原始信号,进行6层分解,对分解出的细节信号进行重构并对原始信号和修正信号进行功率谱分析,与传统的多项式最小二乘法和滑动平均法进行修正的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分析结果表明:采用小波变换方法能够准确地分离出代表信号趋势的低频成分,对...  相似文献   

3.
以船体梁在爆炸冲击波作用下发生整体塑性运动响应的理论方法为基础,首先确定了影响梁整体结构最终塑性变形的相关物理量,利用定律对该问题进行相似性分析,给出相似参数和准确相似条件。研究了考虑结构应变率强化效应造成的相似畸变问题,分析了模型缩比尺度、模型应变率大小以及不同结构材料对相似误差的影响。研究发现:随着缩比尺度的减小,或结构应变率响应值的增大,预报误差将增大;所用结构材料的应变率敏感度越高,模型预报原型的误差越大。结论可用于指导船体梁在水下爆炸冲击波作用下动态响应的模型试验设计。  相似文献   

4.
段超伟  宋浦  胡宏伟  杨青  冯海云 《爆破》2022,39(1):140-151
水下爆炸气泡载荷是造成舰船结构整体损伤的主要原因,研究水下爆炸气泡动态特性对水中兵器研发和舰船防护等方面至关重要.从水下爆炸气泡脉动的载荷特性出发,综述了气泡动力学理论、实验和数值模拟三方面的研究进展,总结气泡非球状坍缩运动过程、气泡与不同结构表面耦合作用以及自由场中多气泡耦合作用等问题的典型研究成果.在现有研究成果的...  相似文献   

5.
水下爆炸载荷作用下加筋圆柱壳的响应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运用MSC.DYTRAN软件,首先比较了网格划分密度的改变,耦合法的选取及边界条件对计算的影响。并在合理的网格划分和耦合方法选用的基础上,设置符合实际的边界条件,在壳体的迎爆面,侧爆面和背爆面各选取一个点,在分析光壳的响应的基础上,详细计算了加筋圆柱壳对水下爆炸冲击波的响应。比较分析了不同的尺寸参数对结构抗爆性能的影响,并做了综合讨论,计算中考虑了材料的应变率强化效应。在此基础上验证了增加壳体厚度,减小加筋间距和增加加筋高度等有利于提高加筋圆柱壳抗爆性能的方法,同时得到了一个适合本例计算的较优化模型。  相似文献   

6.
潜艇结构在其生命周期内不可避免会遭受水下爆炸冲击载荷作用,水下爆炸载荷引起的潜艇板架结构冲击响应往往是引起舰载设备破坏的主要因素,为保证潜艇结构安全性和舰载设备正常使用,有必要对潜艇设备冲击环境进行深入研究。潜艇在水下爆炸载荷作用下冲击环境计算涉及到攻角、炸药类型、冲击因子、水深以及舰载设备安装位置等多方面因素影响。采用数值仿真方法,对影响潜艇设备冲击环境的多方面因素分别进行研究,为潜艇结构抗冲击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水下爆炸载荷作用下加肋圆柱壳应变响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沈晓乐  宋敬利  李琛 《爆破》2016,33(1):114-117
采用加肋圆柱壳结构模型模拟潜艇结构,对其在水下爆炸冲击载荷作用下的响应过程进行试验研究。结果表明:采用应变测量的方法对结构进行模态分析是可行的;受附连水质量的影响,加肋圆柱壳结构的低阶湿模态频率较干模态频率显著下降;在爆炸载荷作用下,距离爆炸点越近结构承受的冲击作用越严重,越容易产生塑性破坏;应变的最大响应是冲击波载荷和一次脉动压力载荷共同作用的结果,第二次脉动压力对结构的动态应变响应贡献不明显。  相似文献   

8.
9.
水下爆炸冲击作用下浮动冲击平台试验安全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综合运用理论分析和仿真计算对水下爆炸作用下浮动冲击平台试验安全性进行分析,给出试验水域普通船只及人员的安全半径、试验水域岸基结构及设施的安全半径和理想的浮动冲击平台试验水域半径和试验水域深度条件,有关结论可为舰载设备浮动冲击平台试验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为研究水下爆炸气泡溃灭发生射流时对水中结构的影响,借助于商用瞬态动力学有限元软件MSC. Dytran,对固支方板在水下爆炸载荷作用下的动态响应进行研究。对底部爆炸和侧面爆炸两种典型情况进行计算,将气泡运动过程与试验结果进行对比分析,两者吻合较好,验证所建立方法的可行性。在此基础上,对射流发生时流场情况以及固支方板的响应特点进行分析,认为射流载荷是局部载荷,可以引起严重的局部破坏,在近场水下爆炸研究中必须予以重视。  相似文献   

11.
动态再结晶是热塑性变形过程中重要的材料软化、晶粒细化、组织控制和塑性成形能力改善方法,而材料发生动态再结晶过程形成的组织结构直接决定其综合性能,因此,长期以来动态再结晶一直是热成形过程中的研究热点。概述了动态再结晶的物理机理,介绍了位错密度模型、动力学模型和微观组织演化数值模拟,并对目前研究现状进行分析,展望其未来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2.
13.
介绍了金属材料断裂准则的研究进展,包括传统强度理论、现代断裂力学理论及常用断裂准则,并对各种准则的特点进行了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14.
简要阐述了水下爆破作用下建(构)筑物安全性能评价指标,综合分析了振动幅值单因素安全判据在水下爆破紧邻建(构)筑物安全性能评定中的应用,并介绍了振速-频率双因素安全判据理论研究方法及各国安全判定标准,分析讨论了两种判据在爆破振动安全评定考虑因素与应用范围上的不足。基于累积损伤机理及振动叠加理论,介绍了爆破振动持续时间及微差爆破延时间隔对建(构)筑物安全性能的影响。提出爆破振动安全判据应从爆破振动持续时间及微差爆破延时间隔这两方面加以完善,并建议在实际工程中采用最佳微差延时间隔以达到最优降振效果。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介绍了国内外水下焊条和割条的现状和近年来国内新研制应用的新材料。认为应发展新渣系、新品种的水下焊条(如低氢型、氧化铁型),开发不锈钢水下焊条和药芯焊丝,研制新型水下切割材料。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微重力下制备金属材料的研究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简述了形成微重力的几种实验方法,综述了微重力下制备金属材料的发展现状。  相似文献   

17.
18.
周勋  左长明  荣丽梅 《材料导报》2007,21(9):157-159
行波管放大链中关键气密材料的气密性与行波管放大链的性能有密切的联系,分别用IRS、XRD、XPS、SEM和EDS等对该气密材料镍铜合金进行了一系列的失效分析,对影响其气密性的因素做了相应的探讨.结果表明:锰的氧化物在晶界处析出会明显弱化镍铜合金的晶界内聚力,进而致使晶间发生断裂,气密性变差.  相似文献   

19.
试样加工对金属材料拉伸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大量拉伸试验数据进行分析比较,从样坯切取和试样制备两大方面分析了试样加工对金属材料拉伸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取样方向、取样位置、取样方法、试样形状、试样尺寸以及试样制备方法等都不同程度地影响着金属材料的拉伸性能,在实际检测工作中应正确认识这些因素对拉伸试验结果的影响,拉伸试验前应选择正确的取样部位和取样方向,加工成规定横截面和形状的试样,并避免试样在加工过程中受到热影响和加工硬化影响,同时还应尽可能提高试样的加工精度。  相似文献   

20.
Stretchable conductive nanocomposites fabricated by integrating metallic nanomaterials with elastomers have become a vital component of human‐friendly electronics, such as wearable and implantable devices, due to their unconventional electrical and mechanical characteristics. Understanding the detailed material design and fabrication strategies to improve the conductivity and stretchability of the nanocomposites is therefore important. This Review discusses the recent technological advances toward high performance stretchable metallic nanocomposites. First, the effect of the filler material design on the conductivity is briefly discussed, followed by various nanocomposite fabrication techniques to achieve high conductivity. Methods for maintaining the initial conductivity over a long period of time are also summarized. Then, strategies on controlled percolation of nanomaterials are highlighted, followed by a discussion regarding the effects of the morphology of the nanocomposite and postfabricated 3D structures on achieving high stretchability. Finally, representative examples of applications of such nanocomposites in biointegrated electronics are provided. A brief outlook concludes this Review.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