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全国出口预包装食品致敏原成分标识调查分析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我国出口预包装食品企业遇到的致敏原成分标识技术性贸易壁垒进行了调查分析,主要包括食品企业涉及致敏原种类、应对国外食品致敏原标识管理的情况,以及在食品致敏原方面亟待满足的需求,并根据食品企业在食品致敏原标识方面的现状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2.
目的 了解我国市售预包装食品中致敏原标示现状。方法 在我国26个省(自治区、直辖市)随机抽取市售18大类共计986份预包装食品,收集分析其致敏原标示信息,并采用ELISA法检测361份样品中乳类致敏原含量。结果 致敏原总体标示率为44.7%(441/986),除八大类致敏原外,芝麻标示率最高20.6%(91/441);在标示致敏原的样品中,61.9%(273/441)采用主要致敏原方式标示,76.4%(337/441)致敏原标示在配料表下方,93.4%(412/441)标示的字体未突出;乳类致敏原检测发现,80.3%(290/361)样品准确使用了致敏原标示,13.0%(47/361)含有隐蔽致敏原,6.6%(24/361)存在过度标示。结论 我国预包装食品致敏原总体标示情况较好,但存在一定的隐蔽致敏原风险以及预防性致敏原标示准确度较低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目的 建立食品中致敏原虾源性成分的PCR检测方法。方法 选择虾的16S rRNA基因作为物种鉴定的特异性标记基因, 设计适合于PCR扩增的引物, 进行虾的16S rRNA基因特异性和灵敏性检测。结果 通过对14种虾、5种蟹、24种鱼、12种贝类以及章鱼等56种样品进行PCR检测, 结果表明, 可以很好地鉴别虾源性成分。为研究食品加工过程对检测灵敏度的影响, 以虾肉和鱼肉为代表, 进行133 ℃热处理30 min的过程, 检测灵敏度可达到在鱼肉粉中检出0.05%含量的虾源性成分。结论 该方法特异、灵敏、准确, 适于食品中致敏原虾源性成分的检测。  相似文献   

4.
预包装食品致敏原成分标识管理已经在我国主要贸易国家和地区实施多年,其管理的行业基础是预包装食品生产管理体系中严格的致敏原控制。介绍了致敏原交叉污染的风险分析方法,包括风险评估、风险管理、风险交流和风险评审。  相似文献   

5.
预包装食品致敏原成分标识管理已经在我国主要贸易国家和地区实施多年,其管理的行业基础是预包装食品生产管理体系中严格的致敏原控制。介绍了致敏原交叉污染的风险分析方法,包括风险评估、风险管理、风险交流和风险评审。   相似文献   

6.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升,在保证食品质量安全的基础上,人们更加关注饮食的科学与健康。据全球统计,普通人群发生食物过敏的几率约为是5%,某些特定人群比例还会再高。因此,食品致敏原的管理与检测作为近10年来的新兴领域,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与发展,我国近几年在食品致敏原的管理与检测方面也取得了不小的进步。本期《特别报道》力邀该领域专家与学者齐聚一堂,深入食品致敏原的管理与检测领域进行探讨与交流。  相似文献   

7.
食物致敏原及其检测技术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来随着食物过敏发病率的增加,有关食物过敏的研究越来越受人们的重视,食物过敏已成为当前食品安全领域较为突出的问题。介绍了食物致敏原的性质、种类,详细论述了两类主要的食物致敏原检测技术,并对食物致敏原检测技术的发展趋势和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随着食物过敏发病率的增加,有关食物过敏的研究越来越受人们的重视,食物过敏已成为当前食品安全领域较为突出的问题。介绍了食物致敏原的性质、种类,详细论述了两类主要的食物致敏原检测技术,并对食物致敏原检测技术的发展趋势和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9.
主要介绍了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和欧盟、美国、日本等中国主要贸易国家和地区对食品中麸质致敏原成分标识管理的法规和标定,并对中国食品中麸质致敏原成分标识管理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简要地进行了分析和展望.  相似文献   

10.
食品致敏原是指食物中能使敏感个体产生免疫反应或过敏反应的蛋白质。食品过敏通常发展为系列反应,表现为支气管哮喘、变应性眼炎、荨麻疹、血管水肿、过敏性休克等,严重的甚至导致死亡。目前大约有160多种食品含有可以导致过敏反应的食品致敏原,主要包括八大类:蛋品、牛奶、花生、黄豆、小麦、树木坚果、鱼类和甲壳类食品。  相似文献   

11.
无致敏原(包括无麸质、牛奶、坚果和鸡蛋等致敏原中的一种或者几种)食品能极大满足过敏人群的需要,具有非常巨大的市场需求。介绍了无致敏原食品的发展状况,揭示了我国无致敏原食品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发展我国无致敏原食品产业的对策。   相似文献   

12.
目前食物致敏原检测已经成为食品安全领域面临的重要话题。花生是一种主要的食物致敏原, 开展食 品中花生致敏原检测技术研究, 对预防过敏反应, 快速诊断病情, 保障食品安全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综述了近 十年来花生致敏原检测技术的研究进展, 介绍了花生的致敏机制, 分析了不同检测方法的优缺点, 举例说明了 这些方法的实际应用, 讨论了该领域面临的挑战, 旨在为花生的致敏原检测、脱敏技术等研究提供有价值的参 考意见。  相似文献   

13.
快速检测方法是指可在短时间内完成样品检测的方法。目前有关食品微生物检测的快速检测方法包括PCR技术、ATP生物发光法、基因芯片技术、质谱法等。本文基于快速检测方法的发展历程及其在食品微生物检测中的实际应用,深入分析其在食品微生物安全中的作用与优势,以期为食品行业健康发展提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14.
食品中的蛋白过敏原及其检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概述了食品中的致敏原对人体的危害,当今人们对它的检测手段及讨论.  相似文献   

15.
目前由于对食品中致敏原标识的重点和难点的认识相对模糊,国内外诸多食品生产企业还未能有效应对该项法规。对2007~2009年欧盟、美国、加拿大和澳大利亚等国家和地区的食品中致敏原标识预警信息进行分析,统计分析出该措施对不同类别国家、不同致敏原以及不同无特定致敏原食品的影响,为企业执行该项措施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6.
当前沙门氏菌传统的国家标准检测方法不能满足食品安全监管高效性的需求,尤其是针对非预包装食品这种较易腐败变质的食品。研究针对非预包装食品利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分子层析方法得出一个快速、简单、准确的沙门氏菌检测方法。通过对60批普通基质食品(面食制品、乳制品、肉制品)和40批复杂基质食品(凉菜类、生鲜蛋类)模拟不同程度被沙门氏菌污染的实验,采用国标法和PCR分子层析法对比检测。结果显示:普通基质食品PCR分子层析法检测灵敏度更高,可达1 CFU/mL~10 CFU/mL的阳性菌添加浓度;复杂基质食品尤其对生鲜蛋类食品,两种检测方法的灵敏度均较低。故对沙门氏菌的增菌液进行了优化,在沙门氏菌的增菌液缓冲蛋白胨水(buffered peptone water,BPW)中添加一定比例六水氯化镁,即利用提高增菌液渗透压和降低pH值抑制其他肠道菌群的生长的原理,使其检测灵敏度提高,由104CFU/mL的阳性菌添加浓度降低至102CFU/mL的添加浓度,灵敏度提高了100倍;经特异性试验验证,PCR分子层析法具有较强的抗干扰能力,样本体系中存在其他干扰菌株的脱氧核糖核酸(deoxyribonucleic acid,DNA)亦不会影响沙门氏菌的检测。PCR分子层析法检测时间只需22 h,对比需要6 d检测时间的传统国标方法的检测效率提高6倍。  相似文献   

17.
传统的人力食品安全检测已经被更科学的检测方法和精密的检测仪器所取代,为了避免因为检测漏洞导致食用者食用后出现中毒或者身体不适,食品微生物检测技术随着科技的发展不断优化。快速检测方法作为食品微生物检测中的一种新型检测方法,其对于食品微生物检测的作用还在探索过程中。本文以现阶段常用的检测技术为依据,分析快速检测方法在食品微生物检测中的应用和其优点。  相似文献   

18.
文章以食品快速检测方法为研究对象,首先对食品快速检测技术进行了简单的介绍分析,随后分析探讨了食品快速检测方法现状,接着探讨了当前食品快速检测方法存在的问题,最后结合问题,提出了一些针对性建议,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对市售预包装食品中转基因成分状况进行抽样分析,并对转基因食品标识制度进行探讨。方法 采用GB/T 38505—2020《转基因产品通用检测方法》,以大豆加工产品、玉米加工产品、油菜加工产品、水稻加工产品、马铃薯加工产品5个转基因作物加工产品为研究对象,通过检测10个能覆盖所有商业化转基因品系的片段,同时对玉米、大豆、油菜、水稻和马铃薯5大作物的内源基因进行检测。根据扩增结果可判断样品是否含有转基因成分。结果 抽检的42种产品中,共检出6批次大豆类制品、1批次马铃薯类制品、3批次玉米类制品含有转基因成分。结论 现有的预包装食品中有一定比例产品可检出转基因成分,需要进一步严格规范食品标识制度。  相似文献   

20.
国外食品标签中致敏原名单调整方法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食物致敏原名单是食品中致敏原标识措施最关键的内容之一,确定对措施采取国影响最大的几种致敏原是有效食品中致敏原标识管理的关键。因此综述了CAC食品致敏原名单、调整标准以及各国调整结果,提出了我国调准致敏原名单的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