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复合型生物絮凝剂产生菌的发酵性能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对复合型生物絮凝剂产生菌F2和F6的发酵性能进行了研究。经鉴定,F2和F6分别为放射根瘤菌和球形芽孢杆菌,二者均具有良好的高效产絮遗传稳定性。在相同的发酵条件下,砣与F6的混合培养较二者单独发酵更利于生物絮凝剂的生产,发酵24h即进入对数生长的后期,时间缩短为纯培养的1/2,同时最佳絮凝率提高至95.2%。F2与F6混合培养的最佳发酵时间为24h,混培比例为2:1。发酵时间为24、48、72、96、120h时,投加量在5mL/L左右出现一个絮凝高效区。当发酵时间为24h、投加量为5~12mL/L时絮凝率〉91.4%,平均值达到93.0%,复合型生物絮凝剂的这一特性可以有效避免发生返混现象,并提高了抗负荷冲击能力。  相似文献   

2.
利用生物制氢废液制取絮凝剂及除污效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发酵法生物制氢反应器排放的废液为培养基,考察了复合型高效产絮菌F2-F6制取生物絮凝剂(BF)的最佳发酵条件。试验结果表明,在初始pH值为7.0、发酵周期为21h、摇床转速为140r/min、发酵温度为30℃、制氢废液不灭菌的条件下,制取的BF对高岭土的最大絮凝率〉93.0%。同时,考察了制取的BF对生活污水、墨汁废水和高浓度中药废水的净化效果,结果表明对浊度、色度和有机物的去除率分别达到98.7%、96.9%和62.6%。  相似文献   

3.
以生物制氢废液筛选产絮菌及产絮条件研究   总被引:3,自引:3,他引:3  
生物絮凝剂因具有安全无毒、对环境无二次污染等优良特性而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但生产成本过高限制了它的工业化应用。为此,开展了利用生物制氢废液筛选高效产絮菌的研究。经分离筛选得到有较强产絮能力的菌6株:BF-1、BF-2、BF-4、BF-6、BF-7、BF-9,这6株菌利用生物制氢废液为底物所产的生物絮凝剂均对高岭土悬浊液的絮凝率〉65%。以各株产絮菌的个体和菌落形态特征及生理、生化指标为依据,结合16SrRNA分析确定了这些产絮菌的菌属;通过静态试验,确定了产絮菌的最佳生长和产絮条件。这一技术的开发,使生物制氢工艺可实现全程清洁生产,也为废水的资源化利用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4.
利用制氢废液生产微生物絮凝剂不仅可以降低絮凝剂的生产成本,而且还能实现生物制氢的全程清洁生产。然而制氢废液的成分复杂,COD浓度及pH值变化幅度较大,会对产絮菌的产絮能力产生较大影响。基于此,研究了前期分离得到的6株产絮菌的形态、生理生化特性以及它们对不同废液成分利用能力的差异。以实际废液为底物的发酵试验结果表明,在乙醇型发酵的废液中,BF-2、BF-4、BF-6的产絮能力相对较强;BF-2、BF-4、BF-7在丙酸型和丁酸型发酵的废液中具有较强的产絮能力;混合型发酵的废液最适合BF-6和BF-9产絮。处理高岭土悬浊液的正交试验结果显示,乙醇含量是影响絮凝率的关键性因子,最佳乙醇含量是1100mg/L,最适合的产絮菌是BF-6;乙醇、乙酸、丙酸、丁酸含量分别为1100、900、200、300mg/L,是适合BF-6产絮的最佳组合成分。  相似文献   

5.
采用平板划线法从活性污泥中分离筛选到一株絮凝活性较高的菌株B-6,通过单因子试验,分别考察碳源、氮源、初始pH、培养温度及培养时间等因素对其产絮凝剂能力的影响,确定最佳培养条件.结果表明,该菌株产絮凝剂的最佳培养条件为:以葡萄糖为碳源、酵母膏为氮源、初始pH 7.0,培养温度为35℃、培养时间为72h时,该菌株所产絮凝剂对高岭土悬浊液的絮凝率达到93.6%.研究了生物絮凝剂对生活污水、泥浆废水、洗煤废水和印染废水的絮凝效果,发现除印染废水外,该生物絮凝剂对其余3种废水均具有一定的絮凝效果,其中对于泥浆废水絮凝效果最好,絮凝率可达92.2%.  相似文献   

6.
混合菌利用制酒废水产生微生物絮凝剂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从成都某污水处理厂活性污泥中分离、筛选了2株絮凝剂产生茵,初步鉴定为蜡状芽孢杆菌(Bacillus cereus)和膜璞毕赤酵母(Pichia membranifaciens).利用制酒废水替代成本较高的传统培养基对这两株菌的混合菌(HXJ-1)的最佳产絮条件和絮凝剂的最佳絮凝条件进行了研究,得出了HXJ-1的最佳产絮务件:废水COD为12 000 mg/L,C/N值为20:1,相对接种量为10%(体积分数,菌体浓度为1×108个/L),初始pH值为3.6(制酒废水自然pH),摇床转速为120r/min,培养温度为30℃.在此条件下,发酵24 h所产生的絮凝剂XJBF-1)对高岭土悬浊液的絮凝率平均为89.50%.以浓度为l g/L的高岭土悬浊液(93 mL)为试验对象,得出了XJBF-1的最佳絮凝条件,即:絮凝体系的pH值为7;絮凝剂用量为2 mL;以l%的CaCl2为助凝剂,其投量为5mL.  相似文献   

7.
利用沼液制备微生物絮凝剂及产絮条件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降低微生物絮凝剂发酵成本,采用以牛粪和秸秆为底物的大型沼气发酵工程厌氧消化的沼液作为制取微生物絮凝剂的替代培养基,并优化了产絮菌F2-F6的发酵条件。结果表明,经预处理并添加5 g/L的K2HPO4、2 g/L的KH2PO4和2 g/L葡萄糖且灭菌后,絮凝菌可以利用其进行正常产絮。利用响应曲面法对发酵条件进行优化,得到絮凝菌利用沼液作为替代培养基进行发酵的最佳条件是:发酵温度为29.5℃、培养基初始pH值为7.5、接种量为8.5%、发酵时间为23 h,在最优发酵条件下絮凝率为87.13%。  相似文献   

8.
用富集-分离-筛选的方法从花园土壤中分离纯化得到两株具有较高絮凝活性的絮凝剂产生菌。通过研究2B菌株在不同培养时间的生长情况、培养液中pH值变化情况及絮凝活性等,从而得出絮凝活性与菌生长量成正相关,且该菌产生的絮凝剂对高岭土悬浊液具有较高的絮凝活性和稳定性。环境因素对絮凝剂产生的影响研究表明,2B菌株产絮凝剂的最佳培养基为查氏培养基;菌产絮凝剂的最佳培养条件:初始pH值为7~9,培养温度30℃,培养时间为72h,通气量为150r/min。研究表明,2B菌株所产絮凝剂絮凝高岭土悬浊液的最适宜pH在大于7的偏碱性条件下,Ca^2 、Mg^2 和Al^3 等金属离子对其絮凝具有促进作用,絮凝率可高达94.6%。  相似文献   

9.
采用活性炭/超滤膜(PAC/UF)组合工艺去除饮用水中的17α-乙炔基雌二醇(EE2),考察了EE2初始浓度、过滤速率、PAC投加量、水体中的阴离子合成洗涤剂及有机物等因素对PAC/UF组合工艺去除水体中EE2的影响.结果表明,单独UF对EE2的截留效果极差,截留率约为5%;PAC/UF组合工艺可有效去除水体中的EE2,且去除率随活性炭投加量的增加而线性增加;水体中的有机物和阴离子合成洗涤剂会降低组合工艺对EE2的去除效果.  相似文献   

10.
从活性污泥中分离出36株菌株,培养、筛选得到具有絮凝活性的菌株9株,其中有一株絮凝活性较高,命名为B-8,同时考察了培养时间、温度、pH和碳源对絮凝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培养时间72h,最佳温度为37℃, pH为7.0,葡萄糖为最佳碳源时,该微生物所产生的絮凝剂的絮凝效果最好,絮凝率可达95.75%。  相似文献   

11.
制酒废水培养复合型生物絮凝剂产生菌的研究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为了提高微生物絮凝剂的产量,增强其絮凝效果和稳定性,扩大其应用范围,利用制酒废水培养了4株酵母菌类絮凝剂产生菌,并考察了它们的最佳培养条件。混合培养的结果表明,具有最高絮凝率的混合菌株为HJ4,其最佳培养条件是:相对接种量为15%,培养基初始pH值为4.5,碳氮比为20:1,废水的COD为12000mg/L,在该条件下所产絮凝剂的絮凝率可达94.7%。混合菌株HJ4所产复合型絮凝剂MBF4对实际废水的色度和浊度的去除率均在80%以上,对COD的去除率为20%~90%,说明利用制酒废水培养混合型酵母类絮凝剂产生菌是完全可行的。  相似文献   

12.
不少研究表明,17α-乙炔基雌二醇(EE2)是雌情活力最强的类固醇雌激素.通过响应曲面法(RSM)优化EE2的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联用(HPLC/MS/MS)检测中的多离子检测反应(MRM)条件,获得EE2的最优碎片电压为182.0 V,最优碰撞能为54.0 V.配合固相萃取(SPE)预处理技术,采用HPLC/MS/MS内标检测法检测了重庆主城区嘉陵江表面水与污水水样中的EE2浓度,方法检测限为0.1 ng/L;线性范围为0.51~99.37 ng/mL;精密度试验中RSD为0.276%;重复性试验中RSD为8.788%;加标回收试验结果良好;单个混合样品分析周期为28.0min.  相似文献   

13.
一株絮凝剂产生菌的分离鉴定及其絮凝活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分离、筛选从通辽市的灌溉区土壤中得到一株微生物絮凝剂产生菌(X1),其产生的絮凝剂对高岭土悬浊液的絮凝率可达96%。对该菌进行生理、生化特性分析并以细菌的16SrDNA通用引物对其基因组进行PCR扩增,得到了长度为1 500 bp左右的片段,经纯化、测序后在Gen Bank上进行同源性比较及系统发育树的构建,结果表明该菌与Bacillaceaebacterium KVD-1959-03的同源性达97%,初步鉴定其为芽孢杆菌属。X1菌所产絮凝剂对铬黑T废水和赖氨酸废水的絮凝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4.
生物絮凝剂Pullulan絮凝Pb2+的性能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进行了生物絮凝剂Pullulan絮凝水中Pb^2+的试验,探讨了Pullulan与电解质AlCl3的复合比、絮凝溶液pH值以及初始Pb^2+浓度对絮凝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在Pullulan与AlCl3用量比为4:1.1、溶液pH值为6.5~7.0、Pb^2+初始浓度为10、25、60、100mg/L时,分别投加8、25、40、80mg/L的Pullulan,对Pb^2+的去除率可达最高,分别为73.86%、76.30%、77.07%、81、19%。6次重复性试验表明Pullulan的絮凝效果具有较高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15.
采用常规稀释法和划线纯培养法,从三个污泥样中分离出194株细菌,经过初筛和复筛获得14株产高效MBF的菌种。它们所产MBF对所选四种废水均有一定的处理效果。在对各菌株进行絮凝活性的遗传稳定性检验后,得到I-41菌株,其为小细杆状,革兰氏染色阳性的兼性厌氧菌。伴随试验过程获得了产MBF的菌株筛选模式图。  相似文献   

16.
沿湖泊沉积物垂直高度取表层(SL,0~2 cm)、中层(ML,14~16 cm)、底层(BL,28~30 cm)3层底泥微生物为对象,研究了湖泊沉积物对17β-雌二醇(17β-estradiol,E2)的生物降解效能.结果表明:无论在好氧还是厌氧条件下,E2及其副产物雌激素酮(estrone,E1)的降解行为与沉积物沉积深度和环境温度有密切关系:底泥沉积深度愈深,E2降解速率愈低;在微生物活性温度范围内,环境温度愈高,E2降解速率愈高.好氧条件下,湖泊沉积物中E2降解反应的k值为0.002~0.120 h-1·g-1·L;厌氧条件下,k值为0.002~0.057 h-1·g-1·L.由于诱导驯化及有机物竞争关系减小等原因,向反应体系中再次添加E2后,其k值增大约34%.湖泊沉积物中硝化细菌的存在对E2降解具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7.
分别探讨了山梨酸钾、月桂酸单甘油酯两种防腐剂对复合型生物絮凝剂防腐保质方面的影响,同时考察了复合型生物絮凝剂的絮凝率以及细菌总数等指标.试验结果表明:添加两种防腐剂能够有效延长复合型生物絮凝剂絮凝率的高效稳定性,同时有效抑制细菌等微生物的生长繁殖.综合防腐剂价格、絮凝率稳定性以及抑制细菌总数效果等因素,确定单独添加0.50 g/L山梨酸钾或单独添加0.15 g/L月桂酸单甘油酯为最佳处理,保质期从原来的3个月延长到9个月.  相似文献   

18.
以多孔聚氨酯泡沫为载体,对固定化絮凝剂产生菌进行摇瓶及发酵罐连续培养试验研究,并通过比较不同初糖浓度、菌龄、转速和发酵周期对固定化XN1菌的生长及其产絮凝剂效能的影响,优化了连续生产絮凝剂的条件.结果表明:在摇瓶中,利用糖浓度为2%的初培养基,在150 r/min、28℃下培养60 h即可获得较高活性的固定化细胞;将固定化细胞接种于1%糖浓度的发酵培养基中,振荡速率调至100 r/min,每8 h更换一次培养基,可连续生产12批次高活性絮凝剂,絮凝活性均在78%以上.采用2 L发酵罐优化工艺,连续生产12批次絮凝剂仅需6.5 d,且所得絮凝剂的絮凝活性均在85%以上,与游离菌生产絮凝剂相比,生产效率提高了453.8%.这说明利用多孔聚酯泡沫颗粒作为固定化载体、分段培养、连续发酵生产絮凝剂的方法是可行的、经济的.  相似文献   

19.
高效微生物絮凝剂产生菌的筛选及其絮凝特性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某污水处理厂初沉池污水中分离筛选出一株高效微生物絮凝剂产生茵YS2,初步鉴定为克雷伯氏茵。该菌株产生的微生物絮凝剂对高岭土悬液具有良好的絮凝效果,最佳条件下的絮凝率为95%。絮凝活性分布试验结果表明,YS2所产生絮凝剂的活性成分全部存在于离心后的沉淀中。其发酵茵液在pH值为5~7、投量为2%(体积分数)、助凝剂采用CaCl2且其投量为0.8g/L时对4g/L的高岭土悬液的絮凝效果最佳。该微生物絮凝剂也可用于废水脱色,但脱色时间较絮凝时间要长。  相似文献   

20.
《Planning》2013,(2)
目的观察Th17细胞及白细胞介素-17(IL-17)、IL-21和IL-22在克雷伯菌肺炎(KP)患儿外周血中的变化,探讨其在克雷伯菌肺炎临床诊治中的意义。方法采用流式细胞术(FACS)检测36例KP患儿与32例健康儿童外周血Th17淋巴细胞亚群的表达情况。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血清中IL-17、IL-21和IL-22的水平。结果 KP组外周血Th17细胞占CD4+T细胞8.15%±3.46%,显著高于健康组5.37%±4.12%(P<0.01)。KP组血清IL-17水平高于健康组(23.13±6.27 pg/mL比12.53±6.64 pg/mL,P<0.05);IL-21和IL-22表达水平与健康组相比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儿童KP感染者外周血Th17细胞比例明显升高,并伴有IL-17水平的升高,提示Th17细胞及其产生的细胞因子IL-17在克雷伯菌肺炎免疫失调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