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以“场所空间”和“流动空间”为双重研究视角,运用卫星遥感、产业普查等数据描述空间发展态势,并基于企业总部-分支机构数据而构建起城市联系网络;据此对粤港澳地区内部建成空间的发展特征与演变趋势、网络关联的次级结构及中心城市的职能分工等做系统分析,同时亦审视广东省内非湾区与湾区地域的发展差异.研究表明,自新世纪以来,粤港澳地区呈现出沿珠江口大湾区高度集聚发展的特征,大湾区一体化趋势已经较为明显;广州、深圳、香港、澳门等城市的分工进一步差异化,且职能互补;大湾区核心地域对外链接全球城市网络,对内辐射区域腹地的“两个扇面”的区域枢纽职能已经初步形成.最后基于实证研究的结论,对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的要义做若干探讨.  相似文献   

2.
文章主要对粤港澳大湾区和长三角大湾区的建设意义进行探究。通过对两大湾区进行对比研究,探索湾区建设的既有成效意义,分别从地理空间上的集聚效应、产业结构内部的经济效能、湾区内城市间的协同作用三个角度,以实际数据进行分析研究。然后总结两大湾区建设的经验,从空间优势和湾区形态对区域发展的影响两个角度,探讨我国大湾区建设的未来发展意义。  相似文献   

3.
《规划师》2017,(11)
粤港澳三地协作治理由供水保障起步,实现了向经贸合作、环境治理等多领域的拓展,并逐步搭建了以行政协议为顶层设计,以合作联席会议、专责小组为基础的协作治理机制,推动了三地的融合发展。文章在总结粤港澳三地关系与协作治理机制演进的基础上,认为随着《深化粤港澳合作推进大湾区建设框架协议》的实施,粤港澳大湾区的协作治理机制建设将进入新阶段,建议加强区域统筹规划、构筑"四方协议+大湾区发展合作委员会+联席会议+专项合作"的协作机制、完善粤港澳大湾区法治框架,以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成为国际一流湾区。  相似文献   

4.
粤港澳大湾区跨界合作区作为新时期推动粤港澳三地跨界合作的空间载体,对于探索跨界协同规划和治理具有重要意义。国务院于2022年6月发布《广州南沙深化面向世界的粤港澳全面合作总体方案》,要求南沙建设“立足湾区,协同港澳,面向世界”的重大战略性平台。文章以该方案为基础,结合南沙新区空间方案国际咨询工作,通过深入剖析跨界合作模式、区位优势和发展瓶颈,结合国家战略制定区域发展目标,从产业、交通、人文空间3个方面提出规划策略,并进一步探索跨界治理机制,搭建“机遇研判—策略制定—机制创新”的跨界合作区规划编制框架,以期通过跨界合作区规划编制与协同治理的探索,增强南沙新区在粤港澳大湾区的战略引领和区域协作能力,推动大湾区的区域一体化进程。  相似文献   

5.
<正>从全球来看,大湾区面市,意味着一个可以与纽约湾区、旧金山湾区、东京大湾区并驾齐驱的世界级城市群,呼之欲出!事实上,众多研究机构预测,粤港澳大湾区成为世界最大湾区,只是时间问题。2月18日,《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印发,"珠三角城市群",正式升级为"粤港澳大湾区"。据统计,全球60%的经济总量来自港口海湾地带及其直接腹地,而在中国,粤港澳大湾区自身,以仅占全国0.6%的土地面积,以及  相似文献   

6.
在海洋经济日益成为世界经济主流的背景下,湾区城市群往往成为一国城镇化发展的空间头部区域,对一国参与全球竞争的格局态势产生重要影响。本研究在对近代城市群空间关系理论进行梳理的基础上,运用复杂网络分析方法,对纽约湾区、旧金山湾区、东京湾区、粤港澳湾区城市群空间关系展开实证研究。从网络整体、节点城市两个层面,对湾区城市群空间关系进行综合研判,并对跨海通道的空间关系影响进行量化分析。研究发现,四大湾区在整体格局、节点城市空间关系权重上存在较大差异;同时,各大湾区跨海通道的建设对城市群空间关系改变显著,其影响模式与程度并不与设施距离构成简单线性关系,而是与湾区陆海空间架构、节点城市与设施的空间分布方式、路网格局等要素存在复杂关联。本研究提出的湾区城市群空间关系测度方法体系,有助于深入理解湾区城市群空间关系特征及演变规律,对于湾区城市群空间发展策略的制定和优化,具备科学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7.
随着粤港澳地区经济发展,三地交流融合日益加深,粤港澳地区以"大湾区"建设作为切入点,从区域合作上升为国家战略,将成为中国经济社会转型发展新的增长极."湾区经济"是带动区域发展和引领技术创新变革的重要力量,与纽约湾区、旧金山湾区以及东京湾区这些世界级湾区相比,粤港澳大湾区在贸易、港航业、科创、制造加工等方面逐渐形成比肩世界的竞争力.未来粤港澳大湾区将在内地与港澳融合发展、区域经济转型升级、"一带一路"国际合作以及进一步扩大开放等方面发挥更为深远的战略作用.文章提出了港航业发展在粤港澳大湾区战略中重点推进的几个问题:包括综合交通一体化、航运政策创新、核心港口定位以及区域内港口资源整合.  相似文献   

8.
随着机场由交通场所向区域节点的跨越转变,临空经济区也随之相应地发生着变化,其产业和空间形态已由孤立的城市边缘空间向融入区域一体化发展转变。因此,需要对临空经济区的产生机理、空间布局规律和特点、未来发展趋势进行总结及展望。研究从梳理国内外临空经济区的文献出发,对临空经济区的概念和空间发展模式进行探讨。从机场与临空经济区的关系出发,研究临空经济区与机场、中心城市、腹地之间在产业和空间上的互动关系—集聚效应与分散效应,勾勒出临空经济空间布局演变过程:独立机场区—机场产业化区—空港都市区,结合临空经济区出现的新变化和特点,探索和展望临空经济区的未来发展趋势—航空市镇群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Planning》2019,(2)
粤港澳大湾区战略是新形势下国家贯彻"一国两制"方针、推动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大战略。从2009年首次将"湾区发展计划"列为空间总体布局协调计划的一环,到2017年,在习近平总书记的见证下签署大湾区建设框架协议,8年的时间为大湾区建设谋划了更多发展空间。本文通过分析粤港澳大湾区的基本经济情况,认为该地区产业协作已具备成熟的条件,但也存在政策联动性差等潜在问题,据此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第三次技术革命凭借"智慧"的手段,为区域协作发展和解决"城市病"问题带来了契机。本文展望的粤港澳智慧湾区,以充分利用ICT技术为基础,快速感知、收集、甄别城市群数据,通过建立跨时空调配供需关系,提供高效便捷的粤港澳跨境智慧城市群服务。本文在分析智慧城市群的内涵及相关理论实践的基础上,认为粤港澳智慧湾区建设应包括公共管理、生活休闲、产业经济、基础设施等四个维度,并提出粤港澳智慧湾区的顶层设计建议,以实现管理更协同、生活更便利、生产更高效、设施更智慧的智慧湾区建设目标。  相似文献   

11.
粤港澳大湾区大学规划发展趋势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骏 《南方建筑》2019,(5):20-25
粤港澳大湾区的战略目标是要打造充满活力的世界级城市群和国际科技创新中心。而在此过程中,以大湾区大学规划与人才培养为基础建立的科研创新平台是其中的重要环节,也是大湾区能否实现产业升级并培育原创性科技发展的关键。通过与世界著名的三大湾区(旧金山湾区、纽约湾区和东京湾区)的比较研究,以宏观的大湾区视角为起点,提出高校规划的宏观整体性,应形成多层次多结构的大学集群规划。同时依托高水平大学集群的发展实现知识创新与知识应用的统一,在城市空间上形成城校一体的良性互动格局,并提倡大学高效综合的规划发展模式,实现大湾区高校规划地域特色的文化性和艺术性。  相似文献   

12.
《规划师》2019,(11)
随着粤港澳大湾区战略的逐步推进,各城市积极谋划以把握机遇和应对挑战,内湾城市作为战略实施的关键地区,需要重点谋划空间发展策略。文章在梳理粤港澳大湾区战略实施进展与政策解读的基础上,聚焦港澳合作、国际湾区、创新驱动与区域协同等领域,研判湾区空间发展趋势与特征,并以处于内湾地区的东莞为例,分析其发展条件,并从港澳、开放、创新、协同四大空间行动策略着手提出东莞主动参与大湾区规划与建设的建议。  相似文献   

13.
<正>粤港澳大湾区是国家建设试点级城市群和参与全球竞争的重要空间载体。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方向是:创新产业、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三轮驱动。发展目标是:将大湾区建设成宜居湾区、宜业湾区、宜游湾区。对服务民生的物业管理行业,提出了由传统服务向现代服务业转型升级的客观要求,对物业管理行业而言是责任重大、使命光荣。三十多年来,粤港澳三地物业管理密切交流互动,取长补短,引领和推动了中国物业管理的蓬勃发展,创造了物业管理行业的佳话。  相似文献   

14.
正自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研究制定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发展规划"以来,"湾区"引起社会各界的热切关注和广泛讨论。"湾区"的概念不仅新颖、时尚,而且确实有很多意义和题材值得挖掘和演绎。但就"粤港澳大湾区"而言,"粤港澳"才是其关键词。与其他城市群(城市地区)相比,粤港澳大湾区具有明显的独特性:其一,这是一个跨制度的区域。粤、港、澳地域相邻、文化同源、关系向来密切,但是实  相似文献   

15.
正粤港澳合作由来已久,目前已上升为国家战略的粤港澳大湾区发展成为地理、经济、规划等多学科关注的热点。粤港澳大湾区是粤港澳"9+2"全新的发展战略,是国家应对新时期国内外发展形势、落实多项国际性战略、参与全球竞争的重要空间载体。借鉴美国纽约、旧金山和日本东京等全球著名湾区的发展经验,良好区位、高效交通、合理的城市分工、顺畅的流动与互动、适时的产业调整、第三产业发展以及创新经济和生态保护是国  相似文献   

16.
从粤港澳大湾区来看,支持香港繁荣稳定发展是重要使命,从香港来看,融入湾区发展是重要历史机遇。从现象上看,要解决香港的住房需求、产业转型、社会矛盾等核心问题,需要提供新的发展空间,在湾区建设若干重大空间平台,而要发挥这些平台的作用,要在制度上不断突破,促进香港与湾区内部的要素自由流动。但实际上,若没有彼此双方的文化认同,重大平台与制度创新都无法发挥真正价值,因此,文化认同才是实现香港融入湾区发展重大机遇的根本策略。  相似文献   

17.
《Planning》2019,(16)
广东省委书记李希强调,要抓好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带动全省各方面各领域工作,提高发展平衡性和协调性,加快"一核一带一区"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塑造成型。要高起点谋划粤港澳大湾区金融定位和目标,探索粤港澳三地金融合作的新路径,推动粤港澳金融竞合有序、错位经营、协同发展,广东中小银行如何定位自身优势资源,助力大湾区建设快速发展,已经成为不可回避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8.
随着城镇群内部联系的不断紧密和城市问题的区域化趋势,粤港澳地区提出了共同建设“绿色大殊三角优质生活圈”的目标,环珠江口湾区的独特地位、“一国两制”跨界特征使其应当成为“优质生活圈”的首要和核心地区,粤港澳三地共同建设环珠江口湾区宜居区域对于提升大珠三角城镇群的国际竞争力、探索科学发展模式、满足地区居民更高层次的发展需求具有重要意义。未来需要重点抓住区域生态环境保育、低碳经济体系、功能优化调整、紧凑都市、人文休闲网络、绿色交通网络、区域创新七个方面问题,合作开展研究,提出共同行动的纲领。  相似文献   

19.
《规划师》2015,(8)
科学合理的城乡地域划分,是完善城乡统计、制定城乡政策的科学基础。研究通过对英国城乡地域划分的3个发展历程、划分标准及划分方法的分析,提出对我国优化城乡划分和人口统计工作的启示:在指标选取上,可以人口密度尤其是相对密度为核心确定城乡划分指标,凸显"城市—区域"之间的集聚与腹地关系;在兼顾乡村方面,可以建成景观为标准进行城乡划分,避免城镇建设用地的无序蔓延和见缝插针;在数据更新上,可由空间管理部门牵头,建立部门之间合作、共享的长效运行机制。  相似文献   

20.
线性文化遗产因具有跨地区交流及包容文化多样性而具备了丰富的文化意义,同时也提供了一种在场教育的动态文化景观,这是具有国际普遍认同的文化线路(Cultural Routes)重要的价值内涵,也是传承民族记忆和唤醒文化自信的重要策略。当前,以粤港澳文化为内涵,线性文化遗产为主要载体,绿道与碧道为背景的开放空间网络组成了粤港澳文化线路的空间体系框架,具有凝聚区域文化认同的重要潜力与价值。依托文化线路构建粤港澳人文湾区的空间战略将对大湾区面向国际更具影响力、内部深度融合更具一体化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为此,提出塑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活态”湾区文化线路,调动区域深度合作和城乡共享发展,提升湾区文化凝聚力的战略思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