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绿色基础设施是城市韧性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城市韧性的重要支撑。城市公园绿地通过提供多种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来增强城市的可持续性和韧性。对城市公园绿地韧性的测度研究是探索城市韧性研究的微观路径。从生态智慧研究中获得启发,重新理解"社会生态系统韧性""干扰"等含义,尝试将"社会生态系统韧性"与"生态系统服务"理论进行关联研究,通过生态系统服务来表征社会生态系统韧性的本质内涵,基于生态系统服务供需匹配构建城市公园绿地韧性测度的体系框架,并提出通过多情景规划的路径达到"供需动态匹配",进而实现城市韧性提升的目标。通过生态系统服务供需匹配构建城市公园绿地韧性的测度体系,为城市韧性提供了一种新的研究思路和方法途径。  相似文献   

2.
新冠疫情影响下,社区防疫作为抗击疫情的最后一道屏障发挥重要作用,守住底线才能获取最终胜利。目前虽然已经取得阶段性成果,但疫情也暴露出社区防疫的短板,反映出社区防疫韧性较差,刚性不足,面对重大公共危机时处理能力有限。基于智慧城市的理论视角,以韧性城市理念为依托,以提高社区防疫的韧性为目的,从社区智慧防疫构建、管理手段提升及规划发展等方面进行分析,以期为后疫情时代社区韧性防疫体系的构建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在对思维、韧性、韧性思维等相关概念进行界定的基础上,对韧性类型、韧性属性、韧性效应、韧性改善途径展开探讨;论述了韧性思维的特征和核心、韧性思维与韧性实践等问题。从认识韧性与城市生态环境系统的关系、重视韧性思维对城市生态规划的影响、赋予城市生态规划以韧性规划的基本特征、设置韧性指标评估城市生态规划的韧性水平、确立以人为主体的韧性生态规划原则、将城市功能—气候变化—韧性规划加以协整考虑等方面,阐述了对基于韧性思维的城市生态规划的诸项议题的认识。  相似文献   

4.
湿地得天独厚的物理、生物等性能,使之成为野生动植物栖息天堂,也为人类提供了丰富的再生资源.当代生态城市里的湿地之用,不仅体现在其难以替代的"功能性"上,也体现在其极具"美学价值"的风韵上.惠风荡繁囿,白云屯曾阿;景昃鸣禽集,水木湛清华;青芜卑湿地,白露泬寥天;鸣磬微尘落,移瓶湿地圆.藏身于大都市里的湿地野趣,隔绝尘嚣,...  相似文献   

5.
技术与城市:泛智慧城市技术提升城市韧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评估第四次工业革命背景下出现的一系列泛智慧城市技术在城市发展运行过程中的作用,对于科学理性认知技术与城市多主体之间的关系,进而引导未来技术发展与城市规划设计、建设和治理的协调发展至关重要。聚焦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以下简称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泛智慧城市技术的具体应用情况,通过多渠道资料进行相关案例的系统性搜集,对不同类别、不同服务主体的10种核心技术的主要应用情况进行归纳总结,最终评估其在提升城市韧性等方面的具体作用,并提出问题与展望。  相似文献   

6.
智慧城市不仅改变个人信息生活的质量,也运用于城市公共安全、制造生产、环境监控、智能交通、智能家居、公共卫生、健康监测、金融贸易等多个领域中,使社会各种资源的效用发挥到最大化,促进企业降本增效,提高政府公共服务能力和城市管理效率。智慧交通、智慧商业、智慧公共安全、智慧居民健康和教育、智慧环境等城市系统,构成了智慧城市的"神经元"。"智慧城市"在延展和拓宽城市信息化内涵的同时,也推动建设新一代宜居生态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7.
正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提出:将推进智慧城市管理作为一项重要内容,到2020年建成一批特色鲜明的智慧城市。智慧城市是适应时代发展新趋势、推动国家信息化与城镇化同步发展的重要载体。智慧城市运用现代思维和技术,全方位地提升城市治理水平和服务效率,是未来城市发展的方向。  相似文献   

8.
《城乡建设》2024,(2):22-23
<正>编者按随着时代的进步与经济的发展,城市高质量发展已成为社会共同关注的焦点。从宏观角度看,城市高质量发展是实现经济持续增长、社会和谐稳定、生态环境优美的重要保障;从微观角度看,它关乎每一个市民的生活品质与幸福感。为此,本刊聚焦“实施城市更新行动,推动宜居韧性智慧城市建设”,对上海、福州、深圳、苏州、青岛、大理等地的城市更新经验、做法,以及在实践中取得的显著成效进行特别报道,以期为其他城市提供借鉴与启示。  相似文献   

9.
当前可持续发展理论、生态环境修复理论及风景园林规划设计理论的思想源头被大家不约而同地认为是中国古代先哲张载正式提出的"天人合一"思想,也有很多人把"天人合一"的思想当作解决当下人类社会生态环境问题的金钥匙与灵丹妙药。"天人合一"是中国古代哲学的源头,是古代先贤们的宇宙观、全息观与价值观的集中体现。论文从宗教的天人合一、政治的天人合一、科技的天人合一、人与自然的天人合一及生态哲学的天人合一等几方面,研究了天人合一的本来含义,进而讨论天人合一的本意与天人合一的当今之用。研究认为人类应该运用科学技术研究、了解、熟悉、掌握自然规律,让自然为人类服务,有限度地改造自然、征服自然并利用自然。  相似文献   

10.
寒区城市面临冬季寒冷和城市病的双重挑战,特别是寒区大城市,在生态本底相对脆弱的情况下,还要面对巨大的人口压力。提高城市生态承载力、增强城市韧性,是寒区城市可持续健康发展的合适方向。通过分析寒区城市面临的特殊挑战,梳理已有研究和规划实践经验,结合城市生态韧性“规模—密度—形态”的研究和调控框架,提出一系列规划策略。其中,基于规模韧性的策略包括控制城市增长边界、高标准建设生态基础设施、重视常绿植被配置,基于密度韧性的策略包括控制城市密度、调节组团密度、增加冬季环境状况作为密度控制补充依据,基于形态韧性的策略包括优化城市外围形态、促进城市多中心组团发展、设置更多可接近的蓝绿空间、针对冬季需求采用更细致的规划布局手段等。  相似文献   

11.
张浪 《园林》2021,(2):1-1
城市是人口及各种活动的聚集地.自18世纪工业革命以来,城市化的高速发展,导致城市人口急剧膨胀.至2008年,世界范围内城市人口已占总人口数的50%以上,预计到2050年将有67亿人生活在城市,发展中国家将是城市化发生的主要区域.城市化的快速发展,深刻改变了人类及其共存物种赖以生存的环境条件,改变了生态系统结构和生态过程...  相似文献   

12.
周梓卉  李振兴  石羽 《建筑科学》2023,(2):202-206+234
随着城市发展对生态环境的肆意破坏,城市面临自然灾害威胁时,没有足够的能力抵御自然灾害并维持其基本功能的正常运转。城市生态韧性是评估城市生态系统抵抗自然灾害功能的重要指标,对城市中人与自然和谐共处有着重要意义,其概念的提出为城市防灾建设、可持续性发展问题提供了创新途径,城市韧性建设和城市生态要素的合理安排是该领域研究的重要出发点。本文在梳理了城市生态韧性的国内外研究进展、当前研究的薄弱之处,并展望城市生态韧性建设的研究方向,以期通过探索城市生态韧性的应用模式,利用生态手段进行城市韧性建设,为构建生态韧性城市的理论与方法提供科学依据,进而为城市健康安全可持续性发展建设提供研究参考。  相似文献   

13.
赵晶 《智能建筑》2023,(11):111-113+117
在安全城市建设中,数字化工具也要更具韧性,要系统分析物理世界的风险,统筹数字世界的工具的适配能力。以多样性应对未知风险,以模块化阻隔风险放大,以冗余度提高承灾能力。让智慧城市也更具有韧性,从而应对日益多发的不确定性挑战。  相似文献   

14.
15.
本文选取了城市体检八项指标中的生态宜居和安全韧性两项指标为研究对象,通过梳理国内外相关学者研究及国内相关标准,构建了综合指标体系库,运用统计分析、理论分析及问卷调研等筛选方法,将"自上而下"的理论研究与"自下而上"的群众调研相结合,对指标体系库进行优化筛选.选取西宁、嘉兴、迁安不同行政区划等级、不同地理区位的城市对指标进行实证校验,构建出空间→结构→服务→承载→人居"由表及里"的生态宜居指标体系,以及自然灾害防治、公共安全卫生防治、安全事故预防、疏散避难及应急救援的安全韧性体系.同时,本文结合新数据与新技术的应用,选取了公园可达覆盖率、灾害天气道路通行能力及林荫路覆盖率三项指标进行了关键技术的探索.  相似文献   

16.
韧性城市理论引导下的城市防灾减灾规划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规划师》2017,(8)
随着大量人口和经济向城市集聚,城市成为各种灾害和风险的多发地,城市脆弱性不断加重,城市安全和城市韧性的问题已经成为城市规划建设过程中的一个重要议题。文章基于韧性城市的概念和内涵,借鉴国际经验,从规划观念、技术思路和系统方法三个方面分析韧性城市视角下的防灾减灾规划与传统的防灾减灾规划的差异,并以深圳为例,探讨基于韧性城市理论引导下的城市防灾减灾规划,从防灾、减灾和救灾三个方面提出城市安全运行框架与应对策略,增强城市韧性。  相似文献   

17.
分析了国内智慧城市建设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智慧城市云平台的构架,论述了智慧城市云平台建设目标、实施步骤及建设运营模式,剖析了智慧城市云平台的产业链。  相似文献   

18.
智慧城市的形成,改善了人们的生活,同时也促进了智慧旅游的构成及发展。而在智慧城市的引导下智慧旅游的构成,可以在很大程度上促进我国旅游业的发展。当然,实现此目的的前提条件是智慧旅游合理构建,能够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作用,突出旅游景点的特色。  相似文献   

19.
韧性将城市视作一个有生命力的系统,当其遭受灾害时,系统自身能够抵抗和吸收灾害带来的影响以维持城市的基本运转,能够在危机中迅速恢复到原来的状态并通过自身的调适和学习,达到更好的状态以应对同类型的灾害.有研究表明,关于城市韧性的能力主要包括冗余能力、稳定能力、适应能力、吸收能力及恢复能力,其中吸收能力和恢复能力是城市韧性的...  相似文献   

20.
<正>四平市地处东北亚区域的中心地带,是东北地区重要的交通枢纽和物流集散地。"十二五"期间,四平市将重点实施"一核三带"战略布局,突出"南接北融"开放合作格局,大力推广"双向城市化"等城镇化建设模式,优先发展"一核三带"中心镇、节点镇。以智慧城市为契机,力争实现从机械制造到智慧制造的四化融合,形成以区域总部经济,信息产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