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流空间”视角下的新型城镇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岑迪  周剑云  赵渺希 《规划师》2013,29(4):15-20
通过剖析珠三角自改革开放以来的城镇化历程可知,珠三角城镇化是具有"流空间"特征的就地城镇化,而当前珠三角城镇规划无论是规划体系,还是规划编制,都是以"场空间"为导向的,这种规划导向与发展特征之间的不适应性,会带来一系列问题。随着区域城镇化的推进,大都市区域(城镇连绵区)将会成为未来的发展热点;在这种区域大背景下界定"流空间"体系的内涵。相比传统规划视角,"流空间"理论能更好地解释珠三角城镇化的过去;故此,基于"流空间"的视角来分析、预测新型城镇化的发展趋势,为新时期的城镇规划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以分析“流域空间”“地方空间”和“流空间”三者关系的演进作为理论切入点,对改革开放以来广东省流域生态与河流健康快速恶化的问题进行剖析。对流域城乡发展过程进行回顾,指出早期传统“地方空间”与“流域空间”(space of watershed)长期耦合发展,而至改革开放后,受到全球化“流空间”支配的新型“地方空间”与“流域空间”相分离,“流空间”使珠三角社会经济与世界的联系密切,却冲击了人与流域的关系,人地关系由依附、依赖转向凌驾式利用,是造成流域与河流的自然生态环境恶化的深层原因。由此,提出从两方面推动区域空间治理的创新:1)从“地方空间”的建构方式的调整入手,优化国土空间规划“双评价”机制,把“流域分区”作为制定区域经济空间发展战略的基础性和前提性考虑因素;2)充分发挥“河湖长制”的制度作用,通过强化部门协同推动河流治理的目标从单一功能走向多元复合功能。  相似文献   

3.
论文以“流空间”为研究视角,构建了淮河生态经济带人口、物流、资金及信息流联系网络,结合社会网络分析揭示了区域联系网络特征。研究发现,区域内资金和信息联系高于人口和物流联系,徐州市各类要素联系总强度都较高且3种中心性指标均为最高,为区域要素联系的枢纽性城市;扬州市与其附近单元联系紧密因而要素联系总强度也较高但与其他单元联系强度较弱。淮河生态经济带28个单元可划分为4个凝聚子群,由江苏板块和山东板块组成的子群内部凝聚力最强且对其他子群具有相对较强的凝聚力,其他子群内部凝聚力较弱且对其他子群影响也较弱。淮河生态经济带城市可划分为核心城市、次核心城市、一般城市和边缘城市,其中核心城市为徐州,次核心城市为阜阳、蚌埠和淮安,边缘城市往往在区域内处于边缘位置且本身经济发展水平较低。最后,基于区域网络结构特征提出政策建议,以期为淮河生态经济带争创“中国发展第四极”提供有益指导。  相似文献   

4.
空间经济学视角下的城市空间结构变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席卷全球的金融风暴促使中国不得不面临产业调整的压力,这既是危机也是机遇。随之而来的是城市的转型,城市发展需要从简单的外延式扩张走向内涵式发展的道路,实现城市空间结构的调整。这就需要重新思考城市地租理论对城市空间结构的影响。目前中国的工业、办公和居住用地的地租曲线呈现一种新的发展趋势,即工业地租曲线水平化、办公物业郊区化与集群化、居住地租曲线波浪式下降,城市规划可以借鉴这些理论来思考城市空间的结构调整与跨越式发展。  相似文献   

5.
从新马克思主义空间生产理论研究城市和区域发展问题是时下的热点研究领域,但以此视角探究我国典型区域空间结构演化的研究较少,造成该理论与中国区域发展实证之间的断联。此外,如何协调政府间的竞争发展与区域协调治理以提升区域竞争力也是重要的实践问题。本文基于新马克思主义的空间生产理论,构建资本循环、尺度重构和区域空间结构互动机制的概念框架,并以珠江三角洲(以下简称珠三角)经济区为典型案例,聚焦其自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历程。实证研究发现,珠三角每次资本转型进入新的循环都配以尺度结构的上移,从村镇到城市再到城市区域,进而推动了区域空间结构由初始的广州独大+节点分散布局到穗港发展走廊,再进一步演化为港深都市区与广佛都市区的两极化、节点互联互通的网络化发展格局。研究揭示了过往资本循环与尺度重构互促的内在关系,并提出了相应的区域治理优化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6.
从空间流视角的城际客运流和信息流出发,以腾讯位置大数据和百度指数为数据来源,对湖南省城镇空间网络结构进行定量分析,促使区域城镇空间结构研究从"经验型"向"理性型"转变。结论显示:环长株潭城市群呈现以长沙为核心的的向心性特征,长株潭作为一体化的整体格局尚未凸显;湖南省域空间格局呈现东强西弱、东密西疏的非均衡格局;高速铁路和高速公路等快速交通对区域空间具有重塑作用;信息网络对重塑区域网络有显著作用,有助于促进区域均衡化、扁平化发展,具有特色资源的城市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最后提出构建"一核五心四轴多点"的省域新型城镇体系,将邵阳和郴州纳入环长株潭城市群的统筹协调范畴。指出外围的张家界、湘西、怀化、永州及中部塌陷地区亟需加强以公路、铁路为主的基础设施建设,并进一步完善区域信息化建设,促进区域均衡发展。  相似文献   

7.
以城镇空间相互作用为研究视角,GIS为主要平台,通过改进空间相互作用模型,系统研究飞地型区域城镇体系空间结构特征。具体以靖远县为例,利用引力模型揭示区域城镇空间联系强度,采用潜力模型来反应区域城镇空间聚集程度,采用场强模型分析区域城镇空间扩散进度,对城镇空间相互作用进行定量分析,得出靖远县区域城镇体系呈现出双中心空间结构特征趋向,表现为:北部片区呈带状或通廊式城镇空间格局,南部片区核心-边缘结构特征明显,进而提出区域城镇体系建设的优化策略。  相似文献   

8.
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背景下,京津冀在智慧城市的建设也逐渐体现出集群的发展特征。文章以流空间理论为视角,在系统分析流要素与智慧城市试点选择上的对应关系的基础上,研究了京津冀智慧城市群的空间布局,并诠释了试点城市分布特征及其呈现出的空间类型;旨在分析、预测新的智慧城市试点布局上提供参考和做出策略性建议。  相似文献   

9.
《规划师》2016,(8)
近年来,随着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艺术在推进城市经济发展方式转换、激发创新驱动和重塑城市空间形态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文章通过分析城市中文化艺术要素的交换、转移和集聚现象,指出"艺术流"是一种可以左右城市空间利用和形象特征创造的特殊力量,由此从动态与人本视角探讨了"艺术流"塑造城市空间环境的多元途径,进而提出利用"艺术流"提升城市空间的规划设计举措和相关政策保障,以期为艺术介入环境空间的规划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以黟县古黄村为例,利用GIS技术和实地调查走访、拍照记录等方式进行调研,收集信息并将当前的土地利用分类现状与“三生空间”理论相结合,对古黄村的三生空间进行分类识别,构建传统村落“三生空间”用地的分类体系,有助于描绘传统村落“三生空间”格局,针对我国目前不同的传统村落类型提出相应的空间保护的发展经验和策略,并从侧面论述了村落“三生空间”体系的构建在传统村落保护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随着交通、通讯设施的日益完善与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间各类要素流动更为频繁并形成城市网络,促进城市动态“流”数据的分析成为区域空间结构研究新范式。相比单一要素流,多维要素流可以从更加综合的视角刻画城市群内部网络联系,识别城市群空间结构特征。本文通过集成百度迁徙、快递物流线路、百度指数、企业总部—分支、科技论文合作等多元地理流数据建立成渝城市群人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技术流及综合流网络,借助社会网络分析方法识别网络节点特征并结合位序—规模法则评估城市体系规模结构,利用核密度分析法识别多维要素流动主要廊道,结合优势流和DBSCAN聚类分析成渝城市群空间组团特征。结果表明:第一,在多维要素流网络中,各节点层级分化明显,成都市、重庆市是成渝城市群的两大核心,对多维要素流的集聚扩散能力突出,而其他城市普遍发育不足。第二,重庆市—成都市关联区间联系强度最高,成都市、重庆市与14个地级市组成的关联区间次之,14个地级市之间组成的关联区间最低,成渝发展主轴、成德绵乐城市带是要素流动的主要廊道。第三,在优势流约束下,成渝城市群内部形成成都—德阳—眉山、重庆—广安、南充—遂宁、内江—自贡—宜宾—泸州、乐山—雅安共5个空间聚类,其中南充—遂宁、内江—自贡—宜宾—泸州具备培育都市圈的潜力。结合本文分析结果和现有规划,建议将多维要素流网络中心度相对较高的绵阳、南充、宜宾作为次级中心城市培育,在重点发展成都都市圈、重庆都市圈的同时着力培育南充—遂宁、内自宜泸两大都市圈,促进绵阳市、雅安市、乐山市、达州市等圈群空隙城市差异化、特色化发展,强化宜宾—泸州—重庆沿江发展轴,逐步优化成渝城市群空间结构,形成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  相似文献   

12.
在城市发展中如何实现城市与区域的协调是新时期城市发展规划中关注的重点问题之一。文章从区域协调基础理论和内涵出发,对区域协调视角下的规划编制思路进行了探讨,并结合澳门实际,从城市的角色定位、空间结构、交通基础设施和区域生态安全格局等方面出发,对城市空间对于区域协调的具体响应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从而为城市发展中区域协调问题的研究提供方法和思路。  相似文献   

13.
【目的】福建西部(简称闽西)因客家的聚居而成为一个独特的文化区,福建客家传统村落是在客家文化和闽西地理环境的双重影响下所形成的物质空间,对其进行研究可填补福建传统村落区域群体类型的研究空白,并促进福建客家传统村落的区域保护与利用。【方法】采用ArcGIS空间分析工具、空间分维值和边界形状指数2种空间形态分析方法,通过民居类型、地形坡度、海拔高度、河流特征、村落空间、村落形态等村落特征信息,对闽西138个客家传统村落进行群体性研究。【结果】发现闽西客家传统村落在同一文化背景下呈现地理空间分异状态。并从3个方面进一步揭示客家文化与闽西客家传统村落空间特征的关联性:村落对自然环境空间的被动适应体现了迁徙属性;村落空间的高致密化体现了移垦属性;村落形态的强凝聚性体现了宗族属性。【结论】揭示了客家文化影响下的闽西客家传统村落的空间特征和形成逻辑,为福建客家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建设提供理论支撑,有利于推动福建客家传统村落保护从单一保护向区域群体保护的发展,并构建一个均衡的闽西客家传统村落保护体系。  相似文献   

14.
移动性(mobility)视角下的旅游流动是当今最大的全球尺度人类活动之一,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经济文化与地理现象,对自然生态环境及人文社会环境都造成了重要的影响.旅游流是旅游地理学研究中的关键性议题,也是南京大学旅游地理研究的基础领域之一.文章系统梳理了国内外旅游流相关研究进展,重点展示了南京大学旅游流系列研究成果,包括...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随着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艺术在推进城市经济发展方式转换、激发创新驱动和重塑城市空间形态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文章通过分析城市中文化艺术要素的交换、转移和集聚现象,指出"艺术流"是一种可以左右城市空间利用和形象特征创造的特殊力量,由此从动态与人本视角探讨了"艺术流"塑造城市空间环境的多元途径,进而提出利用"艺术流"提升城市空间的规划设计举措和相关政策保障,以期为艺术介入环境空间的规划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本文分析传统古镇空间结构特点与构成要素.归纳古镇空间秩序的两种模式:等级与统一,提出“家国同构”的宗法礼教制度是构成“等级与统一”秩序主要因素.诠释“等级和统一”秩序共构“异质同构”的空间机制。探究两种秩序相互转换的技术路径.并选取典型单血缘空间体系——福建省福州地区尚干古镇为例开展实证研究。  相似文献   

17.
在国家治理现代化目标下,空间管控工作重视国土资源多元价值属性的统筹平衡,是提升空间治理能力和实现高水平治理的重要举措。本文首先在解析我国现阶段国土空间管控制度的基础上,对“空间冲突”现象进行溯源,并从“部门博弈”视角对国土“空间冲突”进行模拟分析与实证,发现“空间冲突”实质是各类规划部门针对国土空间资源发展权利进行非合作博弈。其次,进一步分析“人地耦合”与“空间融合”内在关联,并提出基于“空间融合”思路的空间管控优化解释框架与规划应对路径,为各类规划部门明确事权提供指引,促使各类规划部门由博弈走向协作。最后,从逻辑认知、方法转换、范式演进3个方面进行讨论,以期国土空间管控工作更好地融入新型国家治理体系。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从物质能量流分析的角度来研究生态城市设计过程,通过物质空间以及土地使用的设计,来影响和调节物质与能量流的生产、运输、分配,消费的过程:文章运用“生命周期评价LCA”和“能量物质流分析M/EFA”两个环境分析方法,探讨了人工环境中能量物质流“综合利用效率”对生态城市设计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结合复杂科学管理的整体观理论,分析了武汉1+8城市圈原有空间结构的弊端,从分析问题的新视角、非加和定律和效用最大化定律三方面,探讨了武汉城市圈空间结构的合理化构成,有利于促进武汉城市圈的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20.
在西方,公共空间出现以来便经历着不断的变化。早期西方公共空间主要作为特权阶级开展“政治性”活动的场所。到了工业时代初期,传统意义上的“公共领域”开始形成。而1970年代末以来,由于新自由主义和资本全球化的兴起,政府在公共空间生产和管理过程中的作用逐渐弱化。这些趋势造成了西方城市公共空间公共性特征的变化。文章讨论西方城市公共空间公共性特征的发展和转变,在此基础上透过大卫·哈维构建的“空间修复”理论视角,分析资本在城市空间中的扩张和固定过程对当代西方城市公共空间所产生的影响,并归纳出当代西方公共空间公共性所表现出的模糊性、复杂性和相对性特征,为我国转型期的公共空间治理和理论研究提供借鉴和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