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陈炳德 《核动力工程》1994,15(5):460-464
在高温高压实验回路上进行了水在竖直管内向上流动的临界热流密度(CHF)实验研究。共获得117组数据,实验参数为:压力p=6.37~14.7MPa;质量流速w=571~5466kg/m2·s,进口欠热度△hi=96~744kJ/kg;出口含汽xc=-0.094~0.702.用数学回归整理成经验关系式。该式与实验数据的总均方根偏差为5.33%.同时,将Ahmad和张振杰氟里昂与水模化转换因子在应用范围内作了一些数学处理,实现了计算机快速双向模化转换,并用氟里昂和水的CHF数据对上述两种模化方法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这两种模化方法都能较好地模拟单通道内水和氟里昂竖直向上流动沸腾的CHF现象.其总均方根偏差在10%以内。在本实验参数范围内,张振杰模化结果在数据分布和均方根偏差上稍优于Ahmad法.  相似文献   

2.
对三维内翅片管内低质量流速的高、中、低压汽液两相流摩擦阻力进行了试验研究。试验段是由24×2不锈钢管机加工成的三维内翅片管,长1.5m。试验参数范围:压力P=3.92~12MPa;质量流速G=390~982kg/m2·s;热流密度q=0.201~1.86MW/m2;平均干度Xp=0.038~0.332。本文采用相同管长和直径的光管两相流摩擦阻力乘以倍增因子的方法来计算内翅片管两相流摩擦阻力,对所得到的试验数据,按非线性回归,得到了上述参数范围内内翅片管两相流摩擦阻力的经验关系式。  相似文献   

3.
在压力p=4-14MPa,质量流密度G=400-2000kg/m2·s,内壁热流密度q=0-750kw/m2的参数范围内,进行了螺旋管内高压汽水两相流动磨擦阻力的试验研究。螺旋管分水平放置和垂直放置;有电加热和绝热两种;管内径是12mm和10mm,螺旋直径均为115mm。另外还有一受热水平直管用来进行比较。通过理论分析和试验数据回归得到了一个经验关系式,用来计算水平或垂直放置的螺旋管内的汽水两相磨擦阻力。  相似文献   

4.
在中压热工水力回路的喷放段上设计一定的破口面积,模拟小破口失水事故喷放进行了瞬态热工水力特性实验。本实验的工况参数范围为:压力p=0.7-2.2MPa,过冷度Δsub=50-120℃质量流速G=1750-2800kg/m^2.s,热流密度q=0.3-1MW/m^2。  相似文献   

5.
在高温钠沸腾试验回路上,对液钠沸腾两相流动密度波型不稳定性进行了广泛而又系统的实验研究,并理论分析了液钠沸腾两相流动密度波型不稳定性发生的区域、机理、临界条件等特性以及系统压力、质量流速、入口过冷度等对这些特性的影响。实验参数范围如下:系统压力P:2600-1.1×105Pa;入口过冷度Tsub:25.6-226.8℃;热流密度q:8.0×104-4.76×105W/m2;质量流速G:42.9-383.0kg/m2·s。  相似文献   

6.
采用热块骤冷实验技术、非稳态一维数值分析方法和多元回归分析技术对竖直圆形元件管内下降流过渡沸腾传热特性进行了研究,建立了一组以CHF点和最小膜态沸腾点(MIN)为基础的过渡沸腾传热特性两点模型,和可以反映压力、流量和入口过冷度对过渡沸腾曲线影响的多变量数据分析模型。采用一维非稳态数值分析方法建立热块及试验管的精细温场分布,推导管内壁温度和热流密度,采用本文的模型和多元回归分析技术整理实验数据,得到一组过渡沸腾传热特性的半经验关系式,其适用于:G=70-2256kg/m2·s;P=0.3-16MPa;ΔTsub=6℃-75℃;预测结果与实验数据吻合较好。对主要流动参数对过渡沸腾传热特性的影响作了趋势分析和机理浅析。  相似文献   

7.
目前,计算临界热流密度的关系式很多,这些关系式都是在一定参数范围内,根据实验数据整理得到的方程式,THAS-2程序带有W-3,D&W-2和WRB-1三个临界热流密度关系式,本文还把前苏联编制的临界热流密度数据表格计算关系式加入到THAS-2中。  相似文献   

8.
苏光辉  郭予飞 《核动力工程》1998,19(1):12-14,20
在低压自然循环水回路上,对垂直上升管内两相流动密度波不稳定性进行了实验研究,实半记录了不同工况下的脉动曲线,用多元线性回归这实验数据进行拟合,得出一个低压两相自然循环密度波的稳定性判据准则式,实验参数范围为,系统压力P=0.21~1.75MPa,质量流速G=345~1947kg/m^2.s,进口对冷度△Tsub=6~60℃,加热功率Q=2.3~24kW。  相似文献   

9.
用热块技术对低压、低质量流速下垂直环形通道中水的过渡沸腾传热进行实验研究,实验范围是:压力P=2.5-10.9bar,质量流速G=74.2-223.9kg/m2s,进口过冷度△Tsub=5.5-32.4℃。用一维和二维模型对实验数据分析处理,得到许多不同工况下的过渡沸腾曲线,并对影响过渡沸腾传热的主要因素进行了分析。实验发现,管壁的热流密度值在过渡沸腾区域有较大波动,表明过渡沸腾这种传热方式所固有的不稳定性。得到了一个预测过渡沸腾传热的公式,并和其他关系式进行了比较。  相似文献   

10.
明岗  张洪济 《核动力工程》1998,19(3):224-229
对中压下水在三维内翅管中的下降沸腾两相流与传热性能进行了试验研究。试验压力P=3.9-10.2MPa,质量流速G=360=-1280kg/m^2.s,热流密度q=1.0×10^-5-1.5×10^6W/m^2,入口过冷度△tsub=2-5℃,平均干度数Xm=2.5-30%。揭示了摩擦阻力压降和传热性能随主要参数变化的工与光滑管中的传热及流阻、三维内翅管中上升沸腾两相流动时的传热与流阻性能进行了比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