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沈泽勋 《商品与质量》2010,(34):158-158,154
在工程实践中,一般采取控制大体积混凝土施工中的温度(混凝土内外最大温差不超过25℃)和降低混凝土的约束力来保证大体积混凝土的质量。本工程中采取了有效的技术措施,并在工程中成功应用。供大家参考。  相似文献   

2.
温度裂缝、收缩裂缝的控制与预防是大体积混凝土施工的关键技术之一。在大体积混凝土筏板基础工程建设中,通过优选原材料、优化配合比、降低混凝土入模温度、循环水冷却等措施控制混凝土内外温差,最大温差实测结果远小于25℃,保证了施工质量。通过实时温度监测,获得混凝土温度、温差的发展规律,明确大体积混凝土降热控温和养护的关键期。  相似文献   

3.
大体积混凝土工程施工的控制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大体积混凝土浇筑水化热温度过高造成混凝土温度裂缝的问题,提出控制混凝土内外温差的多项施工措施.  相似文献   

4.
通过实地监测了某医院直线加速器机房工程的大体积混凝土温度变化,简要分析了大体积混凝土温度应力裂缝的形成机理,阐述了控制混凝土内部温差的因素和具体实施措施,可有效的提高大体积混凝土结构的耐久性,并将控制方法应用到工程实例中。说明了控制措施的可行性和有效性,可为大体积混凝土施工中裂缝控制提供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5.
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是现代大型土木工程中的特种技术。针对武汉天兴洲长江大桥承台大体积混凝土的特点,提出了切实可行的裂缝控制施工技术措施,并按照规范进行了大体积混凝土裂缝控制的热工计算,计算结果表明承台大体积混凝土浇筑后内外温差满足不超过25℃的规定要求。实践证明所采取的技术措施对裂缝控制效果是明显的,对类似大体积混凝土工程的设计和施工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6.
某高层建筑框架一剪力墙结构转换层施工中,采用降低混凝土温度应力、减少构件内外温差和分两次连续浇筑大体积混凝土的措施,有效控制温差裂缝。同时,采用分层共同支撑转换层荷载等方案,节约了支撑体系费用。  相似文献   

7.
内外温差引起的裂缝问题是大体积混凝土最主要的工程问题,通过工程实例,对某桥大体积混凝土承台的裂缝进行控制,并通过计算验算措施的可行性,有效地防止裂缝的产生.  相似文献   

8.
大体积混凝土体积庞大,混凝土浇筑后释放出大量水化热,由于体积较大,聚集在混凝土内部的热量不易散发,混凝土内部温度较高,造成混凝土内外温差较大.由于约束的影响,在混凝土的升降温过程中会引起混凝土内部温度应力剧烈变化而导致混凝土结构产生有害裂缝,施工难度较大.结合南京某综合大楼基础底板大体积混凝土工程施工实例,施工前用有限元分析模拟大体积混凝土温度场,根据分析结果制定施工方案,优化混凝土配合比.现场埋设了温度监控点,施工中根据监控信息随时调整养护方案,从而做到信息化施工.实践证明理论分析得出的温度变化规律与实测结果基本符合,采取的施工方案安全可靠,上述综合防裂技术措施的应用确保了该工程大体积混凝土防裂目标的实现.  相似文献   

9.
桥梁大体积混凝土质量控制的一个重要方面是温度控制,本文通过对宁波甬江特大桥承台大体积混凝土在施工过程中的温度场与温度应力进行仿真分析,计算了大体积混凝土内部温度场及仿真应力场,从而采取了相应温控措施,并对分析计算结果与实测结果进行对比分析,表明该温控措施有效地控制了混凝土的最高温升和内外温差,对类似工程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0.
大体积混凝土的施工技术要求比较高,特别是在施工中要防止混凝土因水泥水化热引起的温度差所产生的温度应力和温度变形裂缝。大体积混凝土的养护主要是控制混凝土中心和表面的温差,保持一定的湿度,防止产生裂缝。如何控制温度进行混凝土养护是大体积结构施工中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1.
为了控制大体积混凝土的水化热温度,对控制混凝土早期裂缝提供依据,了解温度对混凝土早期力学性能的影响,采用镍铬-镍硅型热电偶传感器对混凝土内部温度场进行了实测.结果表明,混凝土浇筑初期内部温度场沿深度呈抛物线分布,最高温度为58℃,在浇筑后3 d出现,持续1 d左右,混凝土中心与表面最大温差19℃.通过实测的温度场分布情况,可以直接了解混凝土内部温度变化趋势,对控制水化热温度和温度裂缝起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2.
分析了大体积混凝土三维水管冷却温度场的计算原理与方法,利用有限元软件对影响冷却效果的三个关键因素,即冷却水温、通水流量和水管管径进行了仿真计算及敏感性分析。结果表明:冷却水温参数对大体积混凝土影响的效果高于通水流量和水管管径;在通水200 h后,以25 ℃水温为基准,水温每降低1%,混凝土内部最高温度下降约0.066 ℃;以0.6 m3/h通水流量为基准,流量每增加1%,混凝土内部最高温度下降约0.026 ℃;以20 mm管径为基准,管径每增加1%,混凝土内部最高温度下降约0.049 ℃。  相似文献   

13.
根据桌工程地下室大体积混凝土施工过程中水化热的现场测试结果,通过理论计算并结合现场环境分析了各温度测试点随时间和沿厚度方向的变化情况。分析结果表明,地下室板底的温度由于受周边淤泥土的包裹,温度消散速度较慢,板底温度接近板中心区温度,比板面混凝土的温度高出较多。实测结果,板项与板底的温差已超过25℃,因此当底板下地基土的散热效果较差时,对板厚较大的地下室板底实施降温,同时对底板面混凝土采取保温措施。对减少混凝土内部的温差,防止混凝土裂缝的出现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14.
对纤维增强高性能混凝土在高温下的力学特征和剥落趋势进行了试验研究.制备3种类型的混凝土:普通混凝土(NSC)和高性能混凝土(HPC1、HPC2).高性能混凝土为分别在普通混凝土中加入5kg/m^3的聚丙烯纤维或40kg/m^3的钢纤维而制成.在龄期达到120d时加热试件,温度分别为100℃、300℃、500℃和700℃,然后冷却,测试其抗拉强度、抗压强度、弹性模量和超声脉冲速度.对比试验在室温20℃下进行.结果表明:NSC和HPCI的残余强度在500℃、700℃几乎为线性降低;而HPC2的残余强度在300℃则急剧降低,在两种HPC中,均发生了爆裂剥落现象.  相似文献   

15.
为了保证建成后的某工程大体积混凝土的耐久性和抗裂能力,结合工地现场混凝土的实际用料情况,对混凝土的徐变性能开展了试验研究,同时进行了自生体积变形性能测试和导温、导热、比热、线膨胀系数及绝热温升试验.根据大体积混凝土4个不同龄期的室内受压徐变试验结果,拟合出大体积混凝土的徐变度曲线和计算公式等成果,获得了该工程所用混凝土的徐变特征及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16.
在大体积混凝土工程中,由水泥水化热引起的温度应力导致混凝土开裂这一技术难题一直没有得到解决。采用钢渣矿粉来制备C30、C40强度等级大体积混凝土,实验结果表明,钢渣大体积巍凝土具有很好的抗渗性能和低收缩值;同时应用混凝土结构的温度收缩裂缝控制理论,对阳逻电厂三期工程混凝土进行了温度应力计算分析,证明该大体积混凝土工程具有很好的抗裂性。  相似文献   

17.
分析了横向开裂混凝土内氯离子的侵入机理及其主要影响因素,建立了基于双重孔隙介质模型的修正Fick定律氯离子扩散模型,并对持续加载下的开裂钢筋混凝土梁构件进行了氯盐干湿循环侵蚀试验。试验采用浓度为5%的NaCl溶液,在进行15个干湿循环后,借助快速氯离子含量检测RCT(Rapid Chloride Testing)法,对各裂缝处不同深度的氯离子含量进行了测定。试验结果表明:1)干湿循环侵蚀作用下,开裂混凝土表层0~20 mm范围内氯离子含量出现峰值,故可取表层对流区深度为15~20 mm左右;2)当表面裂缝宽度小于0.3 mm时,等效氯离子扩散系数平稳增大,模型的预测精度较高;当裂缝宽度大于0.3 mm后,等效氯离子扩散系数快速增大,氯离子侵入受对流作用的影响加大;3)受弯开裂混凝土等效氯离子扩散系数的劣化因子与裂缝宽度有直接关系,建议采用二次幂函数或分段函数来进行描述。  相似文献   

18.
为了研究碾压混凝土的抗裂性能,分析了碾压混凝土弹性模量、极限拉伸、徐变、干缩、自生体积变形、温度变形等变形性能和胶凝材料的水化热、碾压混凝土的绝热温升、导温系数、导热系数和比热等热学性能.对国内外试验研究资料的整理分析后得出碾压混凝土具有比常态混凝土更优越的抗裂性能.提出理想化抗裂性能评价指标,其值越大,混凝土的抗裂性能就越好;临江电站混凝土的抗裂性能分析结果进一步验证了强度等级相当的碾压混凝土抗裂性能明显优于常态混凝土.  相似文献   

19.
采用ABAQUS有限元软件质量扩散模块,对再生骨料混凝土材料在标准干燥条件(环境湿度H=60%下,温度T=20℃)内部水分迁移进行了试验研究和有限元分析.研究表明:计算值和试验结果吻合得较好,为后续的再生骨料混凝土干缩应力的分析打下了初步基础;随着干燥龄期的发展,水分的蒸发首先从再生骨料混凝土表面开始,并迅速达到平衡值,然后逐渐扩展到再生骨料混凝土的内部,扩展的速度极其缓慢,最终达到与环境湿度平衡,而且在扩散过程中,水分浓度呈梯度分布;粉煤灰和膨胀剂的添加均减小了再生骨料混凝土水分扩散的速率.  相似文献   

20.
大体积混凝土水化热温度场三维有限元分析   总被引:42,自引:0,他引:42  
利用结构有限元分析程序Super SAP对大体积混凝土温度场进行模拟计算,对计算结果进行了分析,寻找大体积混凝土温度场分布存在的规律,为Super SAP在大体积混凝土温度场预测中的应用提供理论分析的依据。理论分析表明,表面边界条件不同,温度场的分布存在规律性的变化,边界条件相同时,温度分布存在对称性,反之不存在对称性,并且基础沿厚度方向的中心截面具有对称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