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通过X衍射法、筒氨溶液法等测试和分析了亚麻纤维的微观结构,化学成分对其染色性能的影响,实验表明,亚麻纤维结晶度70%左右,棉纤维50%左右;亚麻纤维的取向度90%以上时,棉纤维60%左右,亚麻纤维的取向度远高于棉纤维。纤维的结晶度越高,取向度越高,纤维溶胀越困难,染色时染料透越困难,上染率越低,另外亚麻纤维含有较高的杂质,也对亚麻的上染率产生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2.
涤纶超细纤维投放市场后,深受消费者欢迎。它与常见涤纶纤维相比表面积因纤度细而大大增加,这一现象带来了染色时上染速率快,染深性差等染色性能的改变。本文研究了涤纶纤维的聚集态结构与纤度对其染色性能的影响。具体分析了纤维的结晶度、取向度以及纤度与上染速率和表现得色量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对纤维上染速率及上染量影响最大的是涤纶纤维的结晶度,其次是纤维的纤度,纤维的取向度影响最小。结果也表明常用的根据纤维表面积对不同纤度涤纶纤维染成相同表观色泽浓度时染料用量的估算公式,其结果偏高。以本文研究结果的经验公式计算染料用量,根据纤度不同,可以节约染料约在18-31%左右。如果要同时考虑纤维的聚集态结构不同,则可以节约染料约11~25%左右。  相似文献   

3.
在研究木棉纤维的成分及形态结构的基础上,分析了木棉纤维染色性能差的原因,并就木棉纤维的染色现状进行了综合性分析.分析表明:通过盐效应的作用,直接染料对木棉纤维的上染率可达80%以上;活性染料对木棉纤维的上染率为50%左右,通过盐的促染作用,可提高至70%;活性染料对阳离子改性后木棉纤维的上染率可达90%.  相似文献   

4.
生物酶——纤维素酶和漆酶对木棉纤维进行预处理,研究生物酶的温度和时间对木棉纤维的微观结构、结晶度、热重等性质及染色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生物酶处理后,纤维的微观结构变化较小,结晶度基本没有变化,热降解温度降低了10℃左右。漆酶处理后木棉的吸湿率由10.08%增加到12.50%左右,较小浓度的纤维素酶处理木棉纤维后,木棉的吸湿率也增加到13%左右,浓度较大后,木棉纤维的吸湿率为11%。未处理的木棉靛蓝染色,K/S值在4.5左右;酶处理后木棉纤维的K/S值均在6以上,因此生物酶处理后木棉纤维的上染率均增大。漆酶处理后木棉纤维上染率明显增加,说明木质素阻碍染液进入纤维。  相似文献   

5.
采用活性染料对紫外光接枝丙烯酰胺的亚麻织物进行染色,比较了光接枝丙烯酰胺前后亚麻织物的上染率,研究了染色时间、pH、电解质浓度、浴比、温度、碳酸钠等染色工艺条件对光接枝亚麻织物上染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亚麻织物光接枝丙烯酰胺能够一定程度地提高亚麻织物的上染率;染色在初始染浴pH为4~5时上染率偏高;低浴比时上染率增大;对于双活性基活性染料,采用较低的固色温度50℃;如同亚麻织物原样染色,电解质硫酸钠仍起到促染作用,碳酸钠仍有显著的固色作用。光接枝丙烯酰胺引入的氨基对提高上染率贡献不大。  相似文献   

6.
对不同拉伸倍数与热定型温度工艺条件下得到的高强聚酰胺纤维进行结构和染色性能的分析讨论.结果表明:高强聚酰胺纤维对酸性染料吸附良好,可在较短时间内达到较高的上染率;一定范围内提高纤维加工时的拉伸倍数及升高其热定型温度,都有助于高强聚酰胺纤维内部结构趋于稳定,但会使染料进入纤维内部变得困难;热定型温度相对较高的高强聚酰胺纤维,使其大分子整体取向增加的同时,使分子排列变得松散,纤维内部孔隙增多,从而上染较好;在弱酸性染料上染过程中,氨端基含量相对较高的纤维其上染并不一定好,表明染料以非离子键结合的方式上染聚酰胺纤维在酸性染料上染过程中占很大比例.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木棉纤维进行常温和高温碱处理,测试了纤维的失重率及吸湿率,采用扫描电镜、红外光谱、X-衍射光谱、紫外光分光光度仪等分析手段,研究了常温碱处理和高温碱处理对木棉纤维表面形态、化学结构、结晶度及靛蓝的上染率的影响。结果表明,碱处理后的木棉纤维重量下降、吸湿率降低,当碱液浓度为1 g/L-15 g/L,90℃碱处理后的木棉纤维的上染率较30℃碱处理后的纤维的上染率低。  相似文献   

8.
以上染率表征亚麻纤维的改性程度 ,从而确定了亚麻纤维的最佳改性工艺。试验结果表明 :亚麻纤维的最佳改性工艺条件为 :改性剂浓度 40g/L ,NaOH 15g/L ,浴比 1∶2 0 ,温度 6 0℃ ,时间6 0min。  相似文献   

9.
为研究氨纶纤维经酸性染料易染改性对其性能的影响,采用现代测试手段分析了普通纤维和易染改性纤维的形貌、化学结构、结晶性能、热性能以及物理机械性能等,并选用3种酸性染料和3种分散染料对他们进行染色。结果表明:与普通氨纶相比,易染氨纶表面形貌没有差异;在化学结构上,易染氨纶纤维大分子中游离的—NH增加,氢键化的—NH减少;易染氨纶硬链段的结晶度降低,结晶完整性变差;玻璃化温度与普通氨纶相似但热性能略降低;断裂强力变化不大,而断裂延伸率降低50%;酸性染料染色时易染氨纶上染率高于普通氨纶,而用分散染料染色时两者上染率没有变化。通过易染氨纶和普通氨纶纤维性能上的差异分析,为氨纶改性及染色工艺和染色机理的研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0.
木棉纤维的结构与热性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化学分析、SEM红外光谱、X-衍射和热分析研究了木棉纤维的化学组成、结晶结构和热学性能,并与普通棉纤维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木棉纤维具有高含量的木质素和半纤维素,其胞壁很薄,中空度达90%;木棉纤维的结晶度和晶粒尺寸小于棉纤维,不过其晶粒取向度较高,红外光谱也显示木棉纤维的木聚糖结构比较特殊,具有异常高的乙酰基的取代度;木棉纤维的热分解温度明显低于棉纤维,但其热分解的温度区间较宽.  相似文献   

11.
亚麻接枝阳离子聚丙烯酰胺合成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亚麻的染色性差和色牢度低一直是制约高档亚麻织物产品开发的主要因素.采用水溶液聚合方法合成PDA,将PDA与NaOCl进行氯胺化反应,经Hofmann重排使部分酰胺基转变为活异氰酸酯基团,与亚麻纤维素大分子上的-OH基反应,在亚麻纤维素的大分子接枝上阳离子聚丙烯酰胺(PDA).采用正交实验的方法研究聚合体系温度、反应时间、PDA浓度对共聚物接枝率的影响,研究表明,通过接枝共聚阳离子型聚丙烯酰胺(PDA)能够明显改善亚麻的染色性和色牢度.并通过染色实验考察改性后亚麻织物的染色性能.  相似文献   

12.
本文应用X-衍射法、核磁共振法、红外吸收光谱法,贝克线法,分别对自动缫和立缫生丝及其丝素聚集态结构的结晶度、取向度,进行了定性定量研究,结果表明:自动缫丝和立缫丝之间的聚集态结构存在差异,自动缫生丝结晶度大于立缫生丝结晶度;自动缫丝素结晶度略大于立缫丝素结晶度;自动缫生丝及其丝素的取向度分别高于立缫生丝及其丝素的取向度。不同测定方法的结果具有一致性与可靠性。  相似文献   

13.
以共聚醚酯型改性涤纶纤维(EDDP)为研究对象,用常规涤纶纤维(PET)作对比物,对纤维结构与染色性能的关系作了较系统的研究,采用红外光谱、X射线衍射、动态粘弹谱及孔容孔径测定等多种近代仪器测试方法,很好地揭示了其内在规律,结果表明,EDDP纤维的分散染料常压可染性与它的低结晶度、低a转变点及较大的孔容值密切相关,松驰热定型后,结晶度虽会提高,孔容值会减小,然而由于无定形区尺寸的增大及a转变点的进  相似文献   

14.
棉织物经壳聚糖整理后,能明显地提高直接染料、活性染料和酸性染料对织物的上染率,同时还能提高织物的折皱回复角,但强力和润湿性能稍有降低。文中还研究了壳聚糖的脱乙酰度、分子量和浓度对整理织物染色效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本文分析了纯棉织物的非醛防皱整理剂——有机多元羧酸类防皱整理的机理。并对柠檬酸整理剂、次亚磷酸钠等各类催化剂的用量进行了优选,还分析了非醛整理剂对织物染色性能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稀盐酸水解棉纤维反应过程的综合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稀酸催化水解棉纤维工艺进行了综合实验研究,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了棉纤维形态的变化,采用X射线衍射仪测定了棉纤维结晶结构的变化.研究结果表明:盐酸质量分数的增加、反应温度的提高、反应时间的延长,对常压条件下棉纤维稀酸水解反应均有促进作用;固-液比的变化对水解反应的影响是综合的;水解反应伴随着棉纤维宏观形态和结晶度变化进行.研究获得了最佳反应工艺参数:盐酸质量分数9.5%、反应温度95℃、固-液比4∶100.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亚麻织物和亚麻棉织物采用传统工艺煮练和巨型卷染机煮练工艺的对比,发现亚麻织物需要采用重煮练、氯-氧漂白的前处理工艺才能有效去除亚麻皮并漂白,亚麻棉织物则需要采用轻煮练、氯-氧漂白工艺才能在保持织物强力的前提下较好地去除亚麻皮并漂白.  相似文献   

18.
氧气低温等离子体改性对棉织物染色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选择氧气低温等离子体对棉织物进行处理,用活性蓝KN.RG进行染色。结果表明:选择合适的等离子体处理工艺,染料的上染百分率和织物的断裂强力都会得到一定的提高。  相似文献   

19.
针对3种自制腈纶低温染色促进剂,通过测定阳离子染料对腈纶的上染速率曲线及经染色促进剂处理的纱线的断裂强力、纤维膨胀率、纤维热稳定性等,研究低温染色促进剂对腈纶染色性能及其它理化性能的影响。此外,通过X-射线衍射法和傅立叶红外光谱法分析低温染色促进剂对腈纶准结晶度的影响,结合纤维的膨胀率,探讨了腈纶低温染色的机理。结果表明:在腈纶85℃染色过程中,3种染色促进剂均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腈纶准结晶区的比重,但对腈纶的断裂强力及染色温度下的热稳定性没有明显影响。染色促进剂Ⅲ基本能实现腈纶纱线的85℃染色,并减少高温染色对腈纶纱线的损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