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百合自古供食用,名医陶弘景曾说:"(百合)人亦蒸食之。"宋王安石《百合诗》:"冥搜到百合,真使重当肉。"明汪颖《食物本草》:"百合新者可蒸可煮,和肉更佳,干者作粉  相似文献   

2.
鹿肉小档案     
李军 《饮食科学》2008,(6):23-23
鹿肉以高蛋白、低脂肪,易消化、营养丰富、味道鲜美而著称,同时还具有提高人体代谢强度和抵抗力的功能,因而一直受到人们的青睐。李时珍说:“鹿之一身皆益人,或煮或蒸或脯,同酒食之良。大抵鹿乃仙兽,纯阳多寿之物,能通督脉,又食良草,故其肉、角有益无损。”  相似文献   

3.
晨风 《中国食品》2012,(1):96-96
被誉为“洁白晶莹赛雪霜”、“烧之煮之拌之味皆美”的豆腐,自古以来,一直是家常菜的常客,不但为家庭烹饪时最方便的食品,而且“到处可买,四季皆有,雅俗共赏,贫富不择”。难怪孙中山先生对它赞誉备至,更着重它的养生功能。孙中山在《建国大纲》中指出:“中国素食者必食‘豆腐’。夫豆腐者,实植物中之肉料也。此物有肉料之功,而无肉料之毒。”这话可是有根据的,因为豆腐一坝0是人类最早萃取出的植物蛋白质,再则它能为人体所充分吸收,可“清热、益气、和脾胃”。  相似文献   

4.
食用警诫线     
《饮食科学》2011,(2):45-45
鳝鱼与狗肉不宜同食 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记载:“鳝鱼不可合犬肉犬血食之”。犬肉、犬血,都有温热动火,助阳之性,黄鳝甘而大温,同时,古人还认为“黄鳝性热能补,时行病后食之,多复。”即指能使旧病复发。同时,古人还认为二者同食,温热助火作用更强,不利于常人;且黄鳝有腥气,更不能与狗肉同煮。  相似文献   

5.
油浸笋壳鱼     
笋壳鱼因形似笋壳,故而得名,且肉多而厚,骨刺极少,肉洁白细嫩,味尤鲜香,吃口甚好,正如清代袁枚所说:“肉最松嫩,煎之、煮之、蒸之俱可;加腌芥作汤、作羹尤鲜。”  相似文献   

6.
荠菜味美,古人早已深知,并有具体记载。《尔雅》云:“荠味甘,人取其叶作菹及羹亦佳。”郑樵《通志》曰:“其甘如荠,谓此菜之美也。”王世懋《瓜蔬疏》云:“百草中可食者最多,荠菜……草中之美品。”苏易简对宋太宗说:“食无定味,适口者珍,臣只知荠汁为美。”苏轼诗曰:“时绕麦田求野荠,强为僧舍煮山羹。”南宋著名爱国诗人陆游赞美荠菜的诗句则更多,如“手烹墙阴  相似文献   

7.
张士魁 《烹调知识》2014,(11):58-59
若"中烹协"聂凤乔副秘书长于20世纪末所作"……不少文人雅士,以诗文赞颂猪肉烹饪,如苏东坡嗜食猪肉,留有脍炙人口的《食猪肉诗》:‘黄州好猪肉,价钱如泥土。富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慢著火,少著水,火候足时它自美。每日起来打一碗,饱得自家君莫管。’(引宋代周紫芝《竹林诗话》)后世‘东坡肉’即缘此而创制,对中国的猪烹调技术产生了深远影响"(《中国食经·食料篇》)评述依然,那么,享誉九百有年且始终冠"东坡"名号且恰取材自"猪肉"的这款名馔“缘”于宋苏轼并由此而折射华夏民族餐饮传承标志之文化价值与历史意义,应该无庸置辩了。  相似文献   

8.
古立 《四川烹饪》2002,(4):17-18
中式菜肴品种之多,风味之全,除了有我国烹饪原料丰富、调味料众多、烹调技法多样、火候多变、调味灵活奇妙等诸多因素之外,还有一个重要因素,那就是对不同菜肴施用不同的芡糊,这在行业中叫做“勾芡”。勾芡,就是在菜肴接近成熟时,将调匀的淀粉汁淋在菜肴上或汤汁中,使菜肴汤汁浓稠,并粘附或部分粘附于菜肴之上的过程。袁枚在《随园食单·用纤须知》中说:“俗名豆粉为纤者,即拉船用纤也。须顾名思义。因治肉者要作团而不能合,要作羹而不能腻,故以粉牵合之。煎炒之时,虑肉贴锅,必至焦老,故用粉以持之。此纤义也。”芡是由纤转…  相似文献   

9.
李海流 《烹调知识》2012,(12):45-45
糁(Sa),在文字上讲是用肉作成的汤羹。我查过字典,字典里不读这个音,但在鲁南地区都读作这个音。它的历史悠久,《说苑·杂言》中就有“七日不食,黎羹不糁”的记载。《礼记·内则》称:“糁,取牛、羊之肉,三如一,小切之。与稻米二,肉一,合以为饵,煎之。”这里所说的“糁”,颇类今糁。  相似文献   

10.
李国文 《中国食品》2001,(11):38-39
大多数中国人可能未必背得出苏东坡的诗词,但没有领教过或者索性不知道“东坡肉”或“东坡肘子”的,恐怕为数甚少。在中国洋洋大观的菜系食谱中,珍馐以一个诗人的名字来冠名,这个荣耀只能由苏东坡独享。东坡肉的发源地,应是1080年苏东坡的谪居地湖北黄州。因当地猪多肉贱,他才想出这种吃肉的方法。宋人周紫芝在其《竹坡诗话》中记载:“东坡性喜嗜猪,在典冈时,尝戏作《食猪肉诗》云:‘黄州好猪肉,价贱等粪土,富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慢着火,少着水,火候足时他自美。每日起来打一碗,饱得自家君莫管。’”1089年,苏轼调往杭州…  相似文献   

11.
鱼翅是软骨鱼类鲨或鳐的鳍的干制品。鲨鱼,又名鲛。一种鳃裂位于侧面的板鳃鱼类的通称。鲨鱼经济价值较高,除肉可供食用外,肝可制成鱼肝油,皮可制革,骨可制胶,鳍可干制成鱼翅。鲨鱼体一般呈纺锤形,水行甚速,力大难捕,故唐人段成式在《酉阳杂俎》中说它:“其力健强,称为河伯健儿,网不能制。”由此鱼翅也更显得珍贵。在我国,鱼翅入馔历史较早。据史料记载,宋代人们已会烹制鲨鱼皮为美食,“其皮刮制去沙,剪作脍,为食品美味,食之益人。”到了明代,鱼翅已作为珍食和良药被载入了经典。《宋氏养生部》云:“鲨鱼翅干,宜蒸,用…  相似文献   

12.
食粥话古     
传说“黄帝始烹谷为粥”。由此推算,我国的食粥史已有四五千年了。我国食粥,有文字记载的可以追溯到两千六百多年前。早在周代《礼记·月令》中便有记载:“仲秋之月,养衰老,援几枚,行糜粥饮食”。春秋时期的晋国重耳复国后,想犒赏他的重臣介子推,亲往绵山请介子推出山。介子推不愿受封赏避而不出。晋文公听信近臣之计,下令放火烧绵山,不幸把介子推母子烧死。当地老百姓为了纪念介子推,在其忌B严禁烧火,用“酸酪(粥)二益”祭奠亡灵。后来演变成在寒食节“煮瞌酪(粥)而食之”的风俗。《齐民要术》记载:“煮难而食之,名日“…  相似文献   

13.
诗人咏豆腐     
大豆经浸泡磨成浆,再滤出豆渣,加热煮沸后以盐卤或石膏使之凝固,便制成雪白的豆腐。豆腐营养丰富,老少咸宜,价廉物美,是极受群众欢迎的大众化食品,素有“国菜”之誉。自豆腐问世以来,诗人对此多有吟咏,读来颇具韵味。最早谈到豆腐的诗句,出自北宋大文学家苏东坡《又一首签二犹子与王郎见和》诗中。其待曰:“脯青苔,炙青蒲,烂蒸鹅鸭乃瓠壶,煮豆作乳脂为酥。高烧油烛斟蜜酒,贫家百物初何有?古来百巧出穷人,搜罗假合乱天真。”诗中引出郑馀庆“清俭重德”,以蒸葫芦代烧鹅烤鸭待客的典故,借以说明豆腐亦可做成象荤菜一样的食…  相似文献   

14.
红袍猪尾(王劲松制作)猪尾经卤煮、炸制上色,再与泡椒、毛豆等合炒而成。成菜咸酸香辣,色红诱人。罐焖黄羊肉(薛铸制作)黄羊肉治净,汆水后加山楂、腐乳、酱料等微火炖熟,再装入罐中上笼蒸制。上桌时带干馍块块泡食。  相似文献   

15.
烧卖起源于包子。最早的史料记载是在14世纪高丽(今朝鲜)出版的汉语教科书《朴事通》上“素酸馅稍麦”的记载。烧卖的主要特点是使用未发酵面制皮,顶部不封口,作石榴状。该书关于“稍麦”注释是以羞面做成薄片包肉蒸熟,与汤食之,方言谓之“稍麦”。“麦”亦做“卖”。又云:“皮薄肉实切碎肉,当顶撮细似线稍系,故日稍麦。”  相似文献   

16.
均安蒸猪     
廖锡祥 《四川烹饪》2006,(11):46-46
这首竹枝词写的是,香港美食家蔡澜先生率领的“叹世界旅游团”到广东顺德觅食,在品尝当地乡间风味“均安蒸猪”时感慨不已的情景。蔡先生不仅现场拍照留念。后来又把照片编入《蔡澜叹世界》一书中,并挥笔写就了《蒸大猪》一文。究竟“均安蒸猪”有何魅力,让见多识广、吃遍世界的蔡澜先生也“翘指叹雄哉”呢?原来别的蒸猪肉都是切片而蒸,而均安人却把一头重约50公斤的大猪整只蒸熟上桌.这道“巨无霸”蒸菜比之清宫祭神用的“福肉”(一块重约5公斤的猪肉)还要大很多。开宴前.只见两条大汉把一个长方形大木盒抬上桌。盒盖打开时.一头遍体粘满白芝麻的熟大猪赫然入目.见者无不诧然。蔡澜先生订购的这头“均安蒸猪”,让150位团友每人都能吃上两块。  相似文献   

17.
陕南民间一带,在喜庆佳日或宴请亲朋好友时,会有一盘色泽金黄、味香诱人的“鬼肉”。“鬼肉”虽名称不佳,但却是人们争相下箸的佳肴。 “鬼肉”为何物?清人赵学敏说:“深谷中产,物如薯芋状,山人得之,剖作四片,入砂盆磨作胶浆,锅煮成膏,待冷则凝结如饼块,一复剖为四片,添水再煮成膏,膏成,照前,三煮四煮,乃可食  相似文献   

18.
做菜巧用水     
炒青菜若用冷水,会使青菜硬不好吃;而加开水,炒出的青菜不易发黄,吃起来又脆又嫩。 炒藕丝一边翻炒一边加些水,能防止藕丝变老,食之鲜脆可口。 煮竹笋用沸水煮新鲜笋,不仅易熟,而且口感松脆。 炒鸡蛋一个蛋加一汤匙温水搅匀,不但不会炒焦,而且炒出的蛋量多,松软可口. 煮蛋先将蛋放进冷水里浸湿,或放入冷水中煮,蛋壳即不会破裂也容易剥离。 煎荷包蛋在蛋黄即将凝固之际,浇上一汤匙凉开水,蛋熟后又黄又嫩,色味俱佳。 炒肉丝(片)加少量水翻炒,炒出的肉丝(片)比较鲜嫩。 蒸鱼(肉)用开水蒸鱼(肉),可使鱼(肉)的外部…  相似文献   

19.
芡实,又名鸡头米,是睡莲科植物芡的成熟种仁。芡生长池沼湖泽之中,南北均有分布,尤以东南地区最为茂盛。李华《润州丹阳县复练塘记》云:“练湖幅员四十里,菰蒲菱芡之多……专利上腴。”陆龟蒙《奉酬袭美先辈吴中苦雨一百韵》诗云:“盈筐盛芡芰,满釜煮鲈鳜。”每年秋季,芡实成熟,人们都到水泽之处,割取果实,然后击碎果皮,取出种仁。芡实质硬而脆,含多量淀粉,味淡。孙思邈《千金要方》卷七九说:“鸡头实味甘平……益精气,强志意。”芡实可以粒食,也能够磨成粉,然后食用。孟诜《食疗本草》就说:“鸡头作粉食之,甚妙……蒸之,于烈日晒之,其皮即开。”唐朝人曾把芡实当作谷物的补充,但食用不如菰米那样广泛。  相似文献   

20.
药膳坊     
原料:  龟1只约重700克,水发木耳150克,长葱段75克,鹿茸片10克,生姜片10克,精盐、鸡精各适量。  制作:  1.将龟宰杀后,流尽血,去净内脏,洗净,投入沸水锅中焯水后,捞起,刮去龟表黑皮,再次洗净。  2.水发木耳去蒂,洗净,盛入盆内,加入长葱段50克、生姜片、鹿茸片、净龟、清水,上笼蒸粑后,拣去葱段不要,然后全部倒入大砂锅内,加入精盐、鸡精、葱段25克,煮至入味,即可上桌。  特点:  清鲜粑嫩爽口。  效用分析:  龟肉具有滋阴补血,益气补气之功。《本草纲目》说,“其甲以补心、补肾、补血,皆以养阴也”。木耳性味甘平,具有益气、润肺、补脑、轻身、强志、和血、美容等功效。现代科学实验研究证明,龟与木耳均对冠心病、脑和心血管病患者很有益。其药料鹿茸为名贵中药材,具有温肾壮阳、生精益血、补髓健骨之功,将三者合用,食之可益气、补血、补肾、滋阴。并适应于“四虚”患者及心、脑血管患者,提高人体免疫力等。               蒸杞三七鸡  原料:  鸡1只约重1000克,红杞27克,葱50克,三七粉8克,生姜片15克,精盐、清汤各适量。  制法:  将鸡宰杀,用待(微)沸的开水烫后,去尽毛,去内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