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以纤维素(棉浆粕)为基材、硝酸铈铵-HNO_3为引发剂、甲基丙烯酸丁酯(BMA)为接枝单体、N,N′-亚甲基双丙烯酰胺为交联剂,采用悬浮振荡接枝聚合法合成了棉浆粕-BMA接枝聚合吸油材料。用FFIR,XRD,SEM,TG-DSC等分析手段对产物的结构进行了表征,提出了用聚合度增量法测定产物接枝率的新方法,并对产物的吸油率、保油率、吸油速率、水面浮油回收率等吸油性能及其重复使用性能进行了分析。实验结果表明,产物为棉浆粕与BMA的接枝聚合物,该产物对黏度较大和极性较强的油品有较高的吸油率,对各类油品都具有较高的吸油速率,对不易挥发的油品有较好的保油率,水面浮油回收率低于产物饱和吸油率,回收规律与吸油规律基本一致,即吸油性能较好的试样对水面浮油的回收能力也较高。  相似文献   

2.
用物理共混法制备了硬脂酸/白炭黑固-固相转变材料,探讨了该固-固相转变材料形成的机理。考察了硬脂酸含量对贮热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硬脂酸含量越高,相变焓和相变温度也越高,当硬脂酸含量达95%时,相变焓达149.88J/g。并将硬脂酸含量为70%的此材料作为填料应用于胶鞋内底,发现该材料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3.
以甲基丙烯酸月桂酯、丙烯酸丁酯和丙烯酸甲酯为聚合单体,以4,4′-双(甲基丙烯酰胺)-偶氮苯(Azo-CL-M)为光响应性交联剂,通过悬浮聚合法制备了具有光响应性和疏水性的树脂小球(Azo-OS)。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表征了吸油树脂的形貌,紫外可见光谱仪研究了材料的光异构化行为。测试了树脂对不同有机溶剂以及不同稀释程度的油品的吸油倍率,研究了树脂在紫外光和自然光条件下对甲苯的解吸附行为。实验结果表明,光响应性吸油树脂对不同种类有机溶剂的饱和吸附量不同,这与材料-油品之间的相似相容及溶剂化作用有关。树脂对菜籽油、煤油、原油等油品的饱和吸附量与油品的稀释程度有关,随着稀释程度的增加,树脂对几种油品的饱和吸油倍率逐渐增加。此外,吸油树脂对紫外光的响应特性,使得树脂在365nm的紫外光照射下对甲苯的脱附速率提高了5倍。由于吸油树脂密度比水小,能漂浮在水表面,便于吸收水面浮油,因此在海上漏油事故的处理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4.
纤维素接枝甲基丙烯酸烷基酯制备吸油材料   总被引:2,自引:3,他引:2  
以棉浆粕(纤维素)为基材、甲基丙烯酸烷基酯为接枝单体、双丙烯酸二元醇酯为交联剂,采用悬浮接枝聚合法合成了纤维素基吸油材料。用FTIR和SEM手段对产物的结构进行了表征,考察了引发剂的种类及用量、接枝单体种类及用量、交联剂种类及用量、反应温度和反应时间等因素对吸油材料吸油率的影响。纤维素基吸油材料的最佳合成条件:m(棉浆粕)∶m(K2S2O8引发剂)∶m(甲基丙烯酸丁酯接枝单体)∶m(双丙烯酸二元醇酯(B)交联剂)=1∶0.025∶1.5∶0.005,75℃下恒温反应6h;在此条件下合成的纤维素基吸油材料对大豆油、二甲苯和柴油的吸油率达到最大值,分别为16.2,14.3,13.7g/g。  相似文献   

5.
采用自制9,10-二羟基硬脂酸作为稠化剂制备了复合锂基润滑脂,探讨了基础油、炼制温度、复合组分和添加剂对复合锂基润滑脂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制备9,10-二羟基硬脂酸复合锂基润滑脂宜使用酯类油癸二酸二辛酯;最高炼制温度宜在240~250 ℃;复合组分宜使用癸二酸,且其与9,10-二羟基硬脂酸摩尔比为1/1;对T405摩擦改进剂、L57抗氧剂和T705防锈添加剂感受性较好。与传统的12-羟基硬脂酸复合锂基润滑脂相比,采用优化配方和工艺制备的9,10-二羟基硬脂酸复合锂基润滑脂在胶体安定性、热安定性、极压性能、减摩性能方面更加优异。  相似文献   

6.
采用单宁酸(TA)/Fe3+复合物(TA/Fe3+)对三聚氰胺海绵(MS)进行预处理,然后通过生物蜡乳液浸渍法对三聚氰胺海绵进行疏水改性,制备了高吸油倍率的疏水三聚氰胺海绵(MS-TA/Fe3+-Wax)。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和接触角测试等手段对三聚氰胺海绵改性前后样品进行微观形貌、结构组成和表面润湿性表征,并考察其对不同油品的吸油性能。结果表明:MS-TA/Fe3+-Wax具有高度疏水性,水接触角可达141.5°;在常温常压条件下,MS-TA/Fe3+-Wax对正辛烷、二氯甲烷、甲苯、柴油、泵油和菜籽油的吸油量为54.91~97.46 g/g,吸油过程符合拟二级动力学。疏水改性的三聚氰胺海绵材料通过挤压解吸附可实现循环使用,在处理油-水污染物方面具有潜在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7.
以对重金属离子具有良好吸附性能的牡蛎壳粉和壳聚糖为原料,采用反相悬浮聚合法制备了具有介孔结构的壳聚糖-牡蛎壳粉复合微球。通过红外光谱和扫描电镜,结合比表面积测试和孔径分析对复合微球结构进行了表征。实验考察了复合微球用量、铜离子初始浓度和吸附时间对其吸附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复合微球用量为0.1g、初始铜离子浓度为100mg/L、吸附时间为150min条件下,复合微球吸附容量为46.58mg/g,脱除率达93.15%。经过5次重复使用后,复合微球的吸附容量为38.12 mg/g,脱除率为76.24%。  相似文献   

8.
特定形貌的金属以及合金类材料因具有独特的物理化学性质,在催化剂、光学、电学、电化学等方面有着广泛的应用价值。如何有效地制备特定形貌的金属类材料是研究者关注的热点,其中电沉积是较为便捷的方法。离子液体特殊的理化性质使其越来越广泛地用作电沉积的电解液。综述了离子液体电化学沉积的最新研究进展,从金属、合金、金属纳米材料三个方面进行归纳,总结了离子液体在制备不同类型及形貌材料时所起的作用,以及形貌调控的影响因素,并指出了离子液体电沉积存在的问题及未来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9.
以油酸为原料、乙醇-水作为溶剂、亚硫酸氢钠作为磺化剂制备了磺化硬脂酸钠,收率为96.57%,通过FT-IR、~1HNMR和HPLC-ELSD对其结构进行了确证。分别用吊环法、振荡法、激光分子粒度仪测定产品的表面张力、起泡性能和分子粒径,用产品的钙离子稳定性表示产品的抗硬水性能。结果表明,在25℃,产物的CMC=5×10~(-4) mol/L,γ_(cmc)=30.46 mN/m,初始泡沫高度为8.16 cm,抗硬水(CaCO_3)性能CIS=1 284.49 mg/L,分子粒径为350.3 nm,Krafft点为16.0℃。  相似文献   

10.
丙烯酸酯系高吸油树脂的合成及性能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丙烯酸丁酯(BA)和甲基丙烯酸甲酯(MMA)或甲基丙烯酸丁酯(BMA)为单体,聚乙烯醇为分散剂, N,N′-亚甲基双丙烯酰胺为交联剂,过氧化苯甲酰为引发剂,并在体系中加入致孔剂,以程序升温的方式,采用悬浮共聚法合成了2种(甲基)丙烯酸短链烷基酯高吸油树脂P(BA MMA)和P(BA-BMA)。研究了树脂的饱和吸油率、离心保油率、吸油速度及缓释行为。实验表明,P(BA-MMA)和P(BA-BMA)吸油树脂均具有较高的吸油率,它们对CCl_4的饱和吸油率分别达36.93 g/g和39.16 g/g;P(BA-MMA)对甲苯的离心保油率达83.32%,P(BA-BMA)对煤油的离心保油率达87.16%;P(BA-MMA)对CCl_4具有较快的吸油速率,6 h基本达到吸油饱和,而P(BA-BMA)的吸油速率相对较慢,对CCl_4的吸收需要12 h以上才能基本接近饱和;P (BA-BMA)在最初的5 h内具有较快的缓释速度。  相似文献   

11.
曙光油田超稠油具有明显的4高1低特征,生产中存在周期短、回采水率低、注汽压力高等问题。经室内优选,以表面活性剂、有机扩散剂及高温粘土稳定剂为主剂,制得超稠油复配处理剂,并对其驱油、乳化、耐温、防膨等性能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复配处理剂具有良好的驱油、乳化、耐温及防膨性能。  相似文献   

12.
B酸离子液体催化棉籽油酯交换制备生物柴油   总被引:8,自引:5,他引:3  
吴芹  陈和  韩明汉  王金福  金涌 《石油化工》2006,35(6):583-586
制备了5种对水稳定性好、带—SO3H官能团的磺酸类B酸离子液体,并以它们作催化剂进行了棉籽油酯交换反应制备生物柴油的研究。实验结果表明,这些磺酸类B酸离子液体的催化活性高,它们的催化活性与含氮官能团的种类和碳链长度有关,其中,吡啶丁烷磺酸硫酸氢盐离子液体的催化活性最高。考察了吡啶丁烷磺酸硫酸氢盐离子液体的用量、醇与油摩尔比、反应温度对酯交换反应的影响及离子液体的稳定性,实验结果表明,在反应温度170℃、n(甲醇)∶n(棉籽油)∶n(离子液体)=12∶1∶0.057、反应时间5h的条件下,产物中脂肪酸甲酯的质量分数可达92.0%,且离子液体的稳定性好,可循环使用。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不中剂性能及相互作用规律的考察,解决了柴油机油通用复合剂研制中遇到的高温清性能,氧化腐蚀性能等问题。用研制的复合剂调剂的油品均可达到质量标准,其具有较大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4.
在吸油速率、吸油容量、持油性能及重复使用性能方面,高吸油性树脂比传统吸油材料具有很大的优势。分析了目前国内外高吸油性树脂研究的发展状况,指出了目前高吸油性树脂研究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供了解决的思路,简要介绍了高吸油性树脂在环保、缓释和改性添加剂等领域的应用情况。随着国家对环保治理重视程度的不断加强,高吸油性树脂以其独特的优势在环保污染处置中的应用将得到迅速发展。  相似文献   

15.
离子液体的合成与应用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离子液体作为环境友好型离子溶剂具有很多分子溶剂不可比拟的独特性能,无色、无臭、不挥发和低蒸汽压;有较长的稳定的温度范围,较好的化学稳定性,可进行阴阳离子的设计,被认为是理想的绿色高效溶剂。本文综述了离子液体的种类、特点、性质、制备方法和在各领域应用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6.
In this work, three ionic surfactants (F, G, and H) were evaluated in surfactant adsorption experiment and oil recovery tests. Both sets of tests were carried out in a surfactant flooding apparatus, using 30 psi as pressure gradient. The concentration of the solutions injected in adsorption and recovery tests were 30–80% above the critical micelle concentration, to ensure micelle formation. The results obtained showed that adsorption was higher for G (2.7 g.L?1) and the better oil recovery was for G (89.0%).  相似文献   

17.
将水、离子液体按一定比例复配作为吸收剂,以甲苯、丙酮作为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s)的典型代表,比较了不同种类离子液体-水复配吸收剂对含甲苯、丙酮混合废气的吸收效果。结果发现,1-十二烷基-3-甲基咪唑双三氟甲磺酰亚胺盐([DDMIM][NTf2])与水形成的O/W型离子液体乳化液对体系的吸收效果较好,由COSMO-SAC计算得到了甲苯和丙酮在[DDMIM][NTf-2]中的无限稀释活度系数,并计算了吸收过程的Gibbs自由能、焓变、熵变和偏摩尔超额焓等热力学数据。实验验证了离子液体-水复配吸收剂吸收芳香类化合物、酮类化合物混合废气的可行性,考察了不同实验条件对吸收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甲苯、丙酮进气质量浓度分别为15000 mg/m3和7500 mg/m3、进气流量0.024 m3/h、搅拌速率1600 r/min、吸收温度303.15 K的实验条件下,[DDMIM][NTf2]质量分数为10%的100 g复配吸收剂对甲苯的初始吸收率为94%,对丙酮的初始吸收率为95%;通过对复配吸收剂进行再生及循环吸收实验,验证了复配吸收剂回收利用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8.
吸收法回收油气工艺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吸收法回收汽油挥发的油气进行了研究,试验考察了影响油气吸收的因素。结果表明,采用柴油作为吸收剂可以有效回收油气,油气回收率可达85%以上,具有一定的工业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9.
离子液体用于燃料油脱硫是一种环境友好的新技术。综述了离子液体用于燃料油脱硫的几种方法,包括直接萃取法、氧化-萃取法、络合萃取法和烷基化法,介绍了离子液体的几种再生方法,并进行了对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