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在Gleeble-3500热模拟试验机上进行49Mn VS3钢的变形-连续冷却膨胀测定,结合金相-硬度法得到试验用钢的动态连续冷却转变曲线(CCT曲线)。结果表明:49Mn VS3钢的Ac1、Ac3分别为741℃、803℃。当冷却速度为0.5~5℃/s时,得到组织为铁素体和珠光体;冷却速度为7℃/s时,主要为细长的针状铁素体+块状铁素体+珠光体+少量贝氏体;10~15℃/s时发生贝氏体转变;15℃/s出现马氏体转变;冷速为20~40℃/s时,则只发生马氏体转变,得到完全的马氏体组织。随着冷却速度的增加,硬度呈先缓慢增大后线性上升。  相似文献   

2.
利用膨胀法结合金相-硬度法,在Formast-F全自动相变仪上测定了60mm厚Q690D钢连续冷却转变静态CCT曲线,研究了冷却速度对显微组织、硬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当冷速小于1℃/s时,转变产物为铁素体、珠光体和贝氏体;当冷速为1~3℃/s,转变产物为铁素体、贝氏体;当冷速为5~40℃/s,转变产物为贝氏体、马氏体;当冷速大于40℃/s时,转变产物为完全马氏体;当冷速小于20℃/s时,显微硬度逐渐升高;当冷速在20~100℃/s时,显微硬度在390 HV左右。  相似文献   

3.
采用DIL805淬火膨胀仪、金相显微镜及显微硬度计,研究了ES355Al钢连续冷却过程的相变及组织转变规律,分析了冷却速率对ES355Al钢相变及组织演变的影响。结果表明:过冷奥氏体在冷却过程中发生铁素体转变、珠光体转变、贝氏体转变和马氏体转变。在冷速为0.2~1℃/s时,发生铁素体析出和珠光体转变;在冷速为2~7℃/s时,发生铁素体析出、珠光体转变和贝氏体转变,其中7℃/s为珠光体转变结束的临界冷速;,2℃/s、15℃/s分别为贝氏体、马氏体开始转变的临界冷速。ES355Al钢的显微硬度随着冷速增加而增加,由冷速0.2℃/s时的170 HV5增加到20℃/s时的350 HV5。  相似文献   

4.
采用DIL805L淬火变形膨胀仪,并结合金相-硬度法,绘制了一种轴承钢GCr15Si Mn的连续冷却转变(CCT)曲线。结果表明:试验钢在连续冷却过程中存在珠光体、马氏体和二次碳化物,当冷速小于8℃/s时,室温得到全部珠光体组织,大于15℃/s时,室温得到全部马氏体组织,介于两者之间是珠光体和马氏体的混合组织;随着冷速的增大,网状碳化物数量减少,且出现半网状的趋势,当冷速达到20℃/s时,网状碳化物基本消失;硬度值随着冷速的增大而增大。  相似文献   

5.
使用DIL805L型膨胀仪分析了曲轴钢的相变规律,得到了其奥氏体连续冷却转变曲线(CCT)。结果表明,试验钢的临界点为:Ac1=682 ℃,Ac3=765 ℃;当冷速为0.2~5 ℃/s时,转变产物为铁素体+珠光体;当冷速大于5 ℃/s时,转变产物为铁素体、珠光体、贝氏体与马氏体的混合组织;当冷速增大到15 ℃/s时,转变产物为贝氏体和马氏体组织;冷速越大冷却后马氏体含量越多,硬度逐渐增加。  相似文献   

6.
通过Gleeble热模拟机测定热轧圆钢以不同速度连续冷却到室温的膨胀曲线,结合金相组织和硬度试验,绘制出一种高耐磨合金钢的CCT曲线,并分析不同冷速对组织演变的影响。结果表明:当冷速在0.05~0.1℃/s时,转变产物为铁素体+珠光体;当冷速为0.15℃/s时,转变产物为铁素体+珠光体+少量的贝氏体组织;当冷速为0.2~0.35℃/s时,转变产物为铁素体+珠光体+贝氏体+马氏体;当冷速为0.5~1.5℃/s时,转变产物为贝氏体+少量的马氏体;当冷速大于2℃/s时,转变产物全为马氏体。  相似文献   

7.
采用 Gleeble-3800热模拟试验机对EH460船板钢进行1050 ℃下变形30%和850 ℃下变形30%的双道次压缩试验。绘制了在不同冷速下连续冷却过程中钢的膨胀曲线,并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了不同冷速下试样的室温组织。结合膨胀法与金相法,利用 Origin 8.0软件绘制了船板钢的动态 CCT 曲线。结果表明,当冷速为0.1~3 ℃/s 时,所得室温组织主要是铁素体和珠光体;当冷速大于5 ℃/s 时,出现粒状贝氏体组织,随着冷速的增加贝氏体逐渐增多,铁素体与珠光体逐渐减少;当冷速为10~15 ℃/s 时,珠光体消失,组织为铁素体与粒状贝氏体;随着冷速进一步增到 20~50 ℃/s 时不再发生铁素体相变,仅为粒状贝氏体组织。  相似文献   

8.
采用MMS-200热模拟试验机首先测得07Ni5DR低温压力容器钢的临界相变点,然后测定了900℃变形40%后不同冷速连续冷却过程中钢的膨胀曲线,并检验不同冷速下试样的室温组织。结果表明,钢的临界相变点为Ac_1=640℃,Ac_3=753℃。当冷速为1℃/s时,所得室温组织主要是铁素体和粒状贝氏体;当冷速为10℃/s时,出现马氏体组织,铁素体减少;当冷速为15℃/s时,不再发生铁素体相变,组织为贝氏体和马氏体。随着冷速进一步增加,组织以贝氏体和马氏体为主。结合膨胀法与金相法,利用Origin 8.0软件绘制了07Ni5DR钢的动态CCT曲线。  相似文献   

9.
利用热膨胀仪测得不同冷却速度下的膨胀曲线,采用切线法确定各冷速下的相变温度,结合显微组织和维氏硬度检测绘制出37Mn5钢的CCT曲线。结果显示,当冷却速度<5℃/s时,组织为铁素体和珠光体;冷却速度在5~40℃/s时,组织中形成贝氏体,冷速在5℃/s时开始发生贝氏体转变,10℃/s时开始发生马氏体转变;当冷却速度≥40℃/s 时,组织全部成为板条马氏体。  相似文献   

10.
利用热膨胀法和金相-硬度法,研究了冷却速率(0.1~35℃/s)对不含硼和含0.001 5%硼(质量分数,下同)的65钢过冷奥氏体连续冷却转变的影响。结果表明,65钢在连续冷却过程中,当冷速为0.1~5℃/s时,组织为铁素体加珠光体;冷速为5~15℃/s时,主要是珠光体;冷速为15~35℃/s时,主要是板条马氏体加少量珠光体。随着冷却速度的增加,不含硼和含0.001 5%硼的65钢硬度值均逐渐增大。在相同冷速下,相比不含硼的65钢,含0.001 5%硼的65钢铁素体晶粒和珠光体片层间距更小、总体硬度更高。为获得具有优异拉拔性能的索氏体,对于不含硼65钢,其冷速应控制在5~10℃/s,对于含0.001 5%硼65钢,其冷速应控制在10~15℃/s。  相似文献   

11.
在Gleeble-3500热模拟试验机上对欧标R350HT钢轨钢进行不同冷却速度的热模拟试验,观察显微组织并测量硬度,绘制试验钢的连续冷却转变(CCT)曲线。结果表明,在冷却速率为0.5~2.5 ℃/s时,组织以珠光体为主,有少量先共析铁素体。当冷却速度为3 ℃/s时,组织中出现马氏体。由于珠光体轨钢中不允许有马氏体组织,因此冷却速度应小于3 ℃/s。同时,随着冷却速率的增大,直至10 ℃/s,珠光体开始转变温度降低,这是因为随着冷却速率的增大,在高温区停留时间缩短,珠光体转变来不及发生,并且发生珠光体相变需要较大的过冷度。随着冷却速率增加至20 ℃/s,组织基本上为马氏体。当冷速大于20 ℃/s后,组织为单一马氏体。因此,马氏体临界转变冷速为20 ℃/s。  相似文献   

12.
在实验室利用Gleeble-3500热模拟试验机对Nb-V微合金化H型钢进行了连续冷却转变与形变热模拟试验,研究了形变温度和冷却速度对试验钢组织和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连续冷却转变过程中,冷速为1 ℃/s时,组织中开始出现少量贝氏体;冷速大于7 ℃/s时,不发生珠光体转变;冷速为15 ℃/s时,不发生铁素体转变。形变热模拟条件下,冷速≤1 ℃/s时,形变未改变试验钢的组织类型,其组织均为铁素体+珠光体;冷速为5~10 ℃/s时,形变显著改变试验钢的组织形态;形变温度越低,其组织中铁素体含量越高,铁素体与贝氏体组织越细小;形变温度为800~850 ℃,冷速控制在3~5 ℃/s时,试验钢可获得强韧性较好的细小准多边形铁素体与贝氏体的复合组织。  相似文献   

13.
利用淬火变形膨胀仪(DIL805A),结合金相显微分析和显微硬度测量,研究了冷却速率(0.2~75 ℃/s)对10B21冷镦钢过冷奥氏体连续冷却转变的影响.用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镜观察试验钢在不同冷却条件下的显微组织,研究了不同冷速对钢的组织和硬度的影响,绘制了其CCT曲线.结果表明,10B21钢连续冷却过程中,冷速为0.2~15 ℃/s时,组织为铁素体、珠光体;当冷速≥20 ℃/s时,开始出现羽毛状贝氏体;冷速为45~60 ℃/s时,主要是羽毛状的上贝氏体;冷速为75 ℃/s时,主要是板条马氏体.  相似文献   

14.
采用德国巴赫DIL805A热膨胀仪、金相显微镜和显微硬度计,研究了钢SM490YB连续冷却过程组织变化规律,分析了不同冷却速度对钢组织的影响。结果表明,钢SM490YB连续冷却过程中发生了铁素体析出、珠光体转变、贝氏体转变和马氏体转变,且珠光体转变结束临界冷速为30℃/s、贝氏体转变开始临界冷速为3℃/s和马氏体转变开始临界冷速为15℃/s;在不同冷却速度通过影响C原子的扩散来影响马氏体的开始转变温度。  相似文献   

15.
利用DIL805A膨胀仪测定了ER70S-G钢的过冷奥氏体连续冷却转变(CCT)曲线,并结合金相-硬度法确定过冷奥氏体在不同冷却速率下的组织转变。结果表明,ER70S-G钢连续冷却过程中,冷速在0.1~0.6 ℃/s范围内时,组织为铁素体+珠光体;冷速为0.8 ℃/s时,组织为铁素体+珠光体+贝氏体;冷速在1~20.0 ℃/s范围内时,组织为铁素体+贝氏体。  相似文献   

16.
采用膨胀仪、光学显微镜和维氏硬度计研究新型槽帮钢的连续冷却转变行为,获得连续冷却转变(CCT)曲线。结果表明,CCT曲线存在高温铁素体-珠光体转变区、中温贝氏体转变区和低温马氏体转变区。随着冷却速度的增大,室温硬度不断提高,微观组织由铁素体-珠光体向贝氏体和马氏体过渡,最终形成单一马氏体组织。在实测冷却曲线中,当冷却速度小于0.14℃/s时,组织主要为高温铁素体-珠光体转变区;当冷却速度为0.14~0.81℃/s时主要为高温、中温复合转变区,室温组织主要为铁素体、珠光体和贝氏体;当冷却速度为0.81~1.62℃/s时为高温、中温和低温复合转变区,室温组织为铁素体、珠光体、贝氏体和马氏体;当冷却速度为4.05℃/s时为中温、低温两相转变区,高温转变区消失,室温组织为贝氏体和马氏体;当冷却速度高于8.10℃/s时,为马氏体单相转变区。随着冷却速度由0.06℃/s提高到40.5℃/s,微观组织由铁素体-珠光体过渡为贝氏体-马氏体,直至单相马氏体组织,其室温显微硬度由195 HV5(冷速为0.06℃/s)增大到515 HV5(冷速为40.5℃/s)。  相似文献   

17.
利用膨胀法结合金相-硬度法,在Gleeble-3500热模拟机上测定了65Mn钢连续冷却转变动态CCT曲线;研究了冷却速度对组织的影响。结果表明,当冷却速度小于10℃/s时,转变产物为铁素体和珠光体;当冷却速度为10~40℃/s时,转变产物是铁素体、珠光体和马氏体;当冷却速度大于40℃/s时,转变产物为完全马氏体组织。  相似文献   

18.
利用DIL805L淬火相变膨胀仪研究了齿轮钢16Mn Cr的过冷奥氏体连续冷却转变行为,结合金相-硬度法,绘制静态CCT曲线。结果表明:试验钢在冷速小于0.2℃/s时,室温下获得铁素体+珠光体组织,冷速大于0.5℃/s,室温下试验钢中出现贝氏体组织,冷速大于5℃/s,试验钢中出现马氏体组织;随着冷速的增加,铁素体、珠光体减少,铁素体的形态由多边形向针状发展,硬度由146 HV30增大至380 HV30。由于Mo推迟了铁素体、珠光体转变,降低了获得铁素体的临界冷速,试验钢获得铁素体+珠光体组织的冷速范围较窄。  相似文献   

19.
孙岩  安治国  宋月 《金属热处理》2021,46(6):209-212
将DIL805L淬火相变膨胀仪与金相分析手段相结合,绘制了一种高扩孔钢的连续冷却转变曲线。结果表明,冷速在0.5~1 ℃/s时,室温组织是铁素体+珠光体;冷速超过2 ℃/s,开始出现贝氏体;冷速超过25 ℃/s时,铁素体消失;冷速大于40 ℃/s时,马氏体出现。另外,Si、Mn的配合有助于粒状贝氏体组织的形成,微合金元素Ti与N结合可细化晶粒,间接提高成形性能。  相似文献   

20.
针对一种新研制的高速铁路弹条用钢,用Gleeble1500测定了弹簧钢的连续冷却转变曲线,采用金相显微镜观察不同冷速下的显微组织,测定不同冷速下钢的显微硬度.结果表明:当冷速在0.05~1℃/s时,组织为铁素体和珠光体;当冷速为2℃/s时,析出马氏体组织;冷速为5℃/s时,组织全部为马氏体组织;随冷却速度的进一步增大,马氏体逐渐细化,钢的显微硬度也逐渐增加.对该钢进行了正交热处理实验,通过对实验数据的分析,得出该钢的最佳热处理参数:淬火温度890℃,保温时间20min,回火温度410℃,回火保温时间50mi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