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SA改进的煤炭气化新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目前,煤炭气化方法仍然受到原有的实践和经济问题的限制。据SA科学杂志报道:为了克服传统气化工艺存在的许多问题Natal大学化学工程系D.M.Meadows按照一种新的气化器模型设计了一套完整的装置,并准备在工业中应用。标准的气化器接受煤炭、蒸汽以及氧气,产生一种可燃气体,其主要成份有一氧化碳、氢和二氧化碳。通过两种同时发生的反应完成该过程,氧化产生能量:C+O_2(1);气化消耗能量:C+H_2O、CO+H_2(2)。一氧化碳和氢构成燃料,二氧化碳是一种不希望出现的稀释物。气化器中给入空气做为原料之一,可燃气则会被不受欢迎的隋  相似文献   

2.
王飞  朱玉芹  周霞 《广州化工》2011,39(10):47-48,67
介绍了几种主要煤气化技术的发展情况,评述了各煤气化技术的优缺点,煤种适应性,各自的煤气质量和应用领域,工业化放大的不同特点,气化效率的不同,对环境的不同影响等。可为计划上马煤化工项目的用户选择气化技术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煤炭地下气化工业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杨兰和  余力 《化工学报》2001,52(11):1012-1016
介绍了唐山刘庄煤矿煤炭地下气化工业性试验的气化条件、气化炉结构、测试系统、基本原理及试验结果 ,采用测氡技术对气化工作面移动速度和长度进行了探测 ,并对试验结果进行了分析 .地下气化工业性试验的成功表明我国煤炭地下气化向商业化应用迈出了一大步 ,进一步证明了长通道大断面两阶段地下气化新技术工艺的合理性及可行性 ,便于在我国衰老报废矿井利用中推广  相似文献   

4.
5.
针对中国煤炭地下气化炉形式单一、产量较低的现状,介绍了地下气化炉联合布置的各种形式,为地下气化规模化和产业化提出了一条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6.
煤炭气化气流床气化炉的数学模拟   总被引:11,自引:4,他引:7  
简要介绍了煤炭气流床气化的原理,总结了到目前为止煤炭气化气流床气化炉数学模拟情况,包括简单平衡模型和动力学模型(一维或多维),给出了这些数学模型模拟的主要内容(对气化过程流化力学、热力学、化学反应和质量、能量及动量平衡考虑情况)和模型的主要结论,以及典型气流床气化炉的模拟煤气组成和煤炭转化率数值与实验值或实际操作值的比较情况,结果显示主要组分模拟误差较小。  相似文献   

7.
<正> 一、煤的气化煤气化工艺的关键部位是气化反应装置,分四种:1.移动层型气化炉:从炉顶连续供给煤粒,以很慢的速度下降,水蒸汽和含氧气体从炉底吹入,使煤和气体逆流接触并起反应。2.流动层型气化炉:是通过水蒸汽和氧气使煤流动同时气化的装置。3.气流层型气化炉:把微粉煤直接以水煤浆状态用喷咀喷入高温炉,使煤瞬间气化。4.熔融层气化炉:向高温熔融的矿渣表  相似文献   

8.
欧洲煤炭气化工艺技术、设备及合成油技术考察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洋  陈硕翼 《煤化工》1997,(1):11-16
欧洲煤炭气化工艺技术、设备及合成油技术考察报告王洋张建民张碧江(中国科学院山西煤炭化学研究所030001)陈硕翼(国家科委工业司能源处)0引言中国科学院山西煤炭化学研究所气化技术考察团于1995年11月12日至12月3日对欧洲从事煤炭转化技术研究与开...  相似文献   

9.
郭楚文 《煤炭转化》1995,18(2):64-67
本文根据实验室模型试验结果,以及湍流模型的计算结果,详细分析了地下气化炉通道内煤堆的作用,认为在通道同设置煤堆可以对其气孔反应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并提出了较合适的煤堆间距。  相似文献   

10.
苏联煤炭地下气化考察报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 苏联煤炭地下气化发展概况煤炭地下气化的概念,1868年提出,1912年进行现场试验。1931年苏共中央通过关于煤炭气化试验方案的决议。1932年到1935年苏联先后在莫斯科近郊顿涅茨克煤田等地建成五个简单的地下气化试验站,从1936年起进入工业试验阶段。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停止了试验。50年代末恢复试验,煤炭地下气化的工艺技术基本过关并投入了工业生产。利用这种煤气发电  相似文献   

11.
提出煤炭地下催化气化新工艺的概念,研究利用高压雾状催化剂-水蒸气带入装置并以钙基化合物为催化剂进行煤炭地下催化气化.在小型模拟地下气化炉中,以大雁褐煤为煤样,选用氢氧化钙水溶液(质量分数为5%,10%,15%)为催化剂进行纯氧气化.结果表明,添加氢氧化钙水溶液气化后的煤气与不加催化剂、添加10%CaCO3气化后的煤气相比,煤气中甲烷组分可以达到7.58%,煤气热值提高到5.43MJ/m3~7.87MJ/m3,产气率提高28%~69%,且可以稳定产气.催化剂组成(质量浓度)以添加Ca(OH)2为10%~15%之间进行气化效果最佳,为提高煤炭地下气化的稳定性开辟了一条全新的路径.  相似文献   

12.
为了考察煤炭地下气化工业试验基地废水的催化活性,探究利用该废水进行地下催化气化工业性试验的可行性,对乌兰察布褐煤进行了不同压力下的活性评价实验.结果表明,煤炭地下气化废水对乌兰察布褐煤的气化起到了良好的催化效果,在添加一定量煤炭地下气化废水后,其碳转化率由80.19%提高到89.82%;煤气产率由4.2m3/kg增加到5.2m3/kg,增加了原来的23.8%.随着反应压力的提升,碳转化率及煤气产率均呈现不同程度的降低,煤气组分中H2,CO和CO2含量也呈现不同程度的降低;而CH4含量随着压力的提升持续增加.  相似文献   

13.
雪佛龙德士古公司已在中国技术转让了 1 6套气化设施 ,其中 8个以煤炭为原料 ,8个以渣油为原料。据称 ,已投用的1 1套设施累计每年减少 2 0 0 0万t的二氧化硫、二氧化氮、二氧化碳及可溶性固体废物排放量。德士古气化技术以水煤浆为原料生产合成氨、甲醇等化学品已在鲁南化肥厂、渭河化肥厂、上海太平洋化工公司焦化总厂、淮南化工总厂等成功应用。鲁南化肥厂采用水煤浆加压气化生产合成氨新工艺 ,使原生产 1t合成氨需消耗优质无烟煤 2 2t减少到仅消耗普通原煤1 4t,生产成本降低 1 8%。中国石化集团公司接受雪佛龙德士古公司气化技术转让 …  相似文献   

14.
煤炭气化的国内外技术进展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标准化为主线,结合工业及企业的发展历程,以珠三角地区企业发展为轨迹,将企业发展“五步战略”具体分解为企业发展“八化战术”,企业标准化工作始终贯穿其中。  相似文献   

15.
本文简要地介绍了国内外煤炭地下气化技术开发的概况,并根据国情提出了我国开发这项技术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Tome.  J 林文元 《煤炭转化》1990,13(3):91-95
1反应器流程及设计条件波兰冶金动力设备研究院(IEiUH)于1979~1986年间进行了煤炭气化用流化反应器研究,该反应器的处理能力为每小时50公斤煤.流化反应器内装有热交换器.每公斤干煤可获得0.074公斤中热值煤气,其热值为16MJ/m~3,含有18~30%H_2,18~24%CH_4,20~22%CO,10~21%CO_2和2~5%N_2.  相似文献   

17.
煤炭地下气化中控制CO2含量的辅助气化工艺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刘淑琴  梁杰  余力 《煤炭转化》1999,22(4):50-53
通过现场试验研究了控制CO2 含量的辅助气化工艺: 压抽相结合、反向供风气化及双火源气化. 试验结果表明: 采用上述辅助气化工艺, 可降低CO2 含量10% 左右, 同时增加煤气中其它可燃气体的含量, 提高煤气热值.  相似文献   

18.
两阶段煤炭地下气化温度场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杨兰和 《化工学报》2001,52(3):273-276
引 言煤炭地下气化过程实际上是一个自热平衡过程 ,依靠煤燃烧产生的热量使地下气化炉内建立起理想的温度场 ,进而发生还原反应和分解反应 ,产出煤气 .因此 ,在地下气化过程中起关键作用的是炉内的温度场 ,尤其对于两阶段地下气化更是如此 .两阶段气化是一种循环供给空气和水蒸气的地下气化方法 ,每个循环由两个阶段组成 :第 1阶段为鼓空气燃烧蓄热 ,生产空气煤气 ;第 2阶段为鼓水蒸气生产地下水煤气 .只有在第 1阶段积蓄了足够量的热能以后 ,才能使第 2阶段水蒸气的分解反应得以顺利进行 ,从而产生高热值地下水煤气 ,同时煤层热分解的程度…  相似文献   

19.
从1988年2月开始工作的“下一代煤炭资源利用研究委员会”提出了关于对采掘条件极为恶劣的煤层进行地下气化的方法寄予浓厚兴趣的报告.根据这个报告,提到了西德(原)拥有大量的煤炭储量,但其大部分用现行的采煤方法一直不能开采.例如,从北德意志平原向北延伸至北海的广大煤田,它的深度超过5000m,然而,那个煤田保有能量之大,超过欧佩克(OPEC)组织各国所有石油的总和。  相似文献   

20.
郭汉贤 《煤化工》1990,(2):45-49
本文介绍了1989年第六届匹兹堡国际煤炭会议情况。指出当前国外煤炭主要作为能原利用。从气化及间接液化、直接液化和净化等方面介绍了国外的最新动态。本文提出了我国煤化工应发展的特色,并从“大化工”的角度同能源方面联合开发。要重视生态环境及工艺环境的治理,积极开发煤气化联合循环发电技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