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天然气水合物是蕴藏于海洋大陆架及陆地永久冰土带的碳氢化合物,将来可能成为人类的重要能源之一。为此,阐述了天然气水合物的分布和形成机理,对比研究了天然气水合物的降压法、热采法、化学试剂法、水力压裂法等几种不同的开采方式,提出了尽快开展室外天然气水合物钻采方法研究以及我国南海和东海海区天然气水合物勘查研究工作的建议。  相似文献   

2.
天然气水合物已越来越成为油气工业关注的热点。近年在资源领域的研究和实地勘探、试采以及模拟研究中得到较快发展。通过分析目前几种水合物开采技术的优缺点,探讨了不同天然气水合物储藏形式下的开采方式,并介绍了国外实地试采研究中几种开采技术的使用情况和国内水合物藏不同开采方式的模型模拟研究,为今后天然气水合物的开采和研究提供了一定的方向和启示。  相似文献   

3.
天然气水合物开发潜力巨大,世界上多个国家对天然气水合物开采的关键技术展开了研究和探索。文章对国内外水合物试采以及研究进展进行阐述,明确了天然气水合物开采过程中面临的主要问题。针对各国的开采现状,对开采过程中的关键技术进行了分析,在防砂技术方面,天然气水合物大多位于海底黏土质粉砂或淤泥质沉积物中,开采过程中出砂问题严重,主要防砂措施为机械防砂、加装防砂网、射孔砂筛防砂、Geoform防砂系统等;在能量补充技术方面,水合物开采过程中地层需补充能量,主要方式有注热水或热蒸汽法、微波加热、电加热和太阳能加热法;在气液分离技术方面,水合物分解后的分离方法主要分为重力沉降法和旋转分离法。在上述综述基础上提出了天然气水合物开采关键技术瓶颈及发展方向,以期为天然气水合物高效安全开发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海域天然气水合物是一种非常规天然气资源,以固态形式赋存于深海沉积物中,分布广、储量大,被视为未来石油与天然气的重要替代能源.美国、日本、中国等国家均对该能源出台了相应的的法律法规并开展了科研攻关.目前中国海域天然气水合物开采技术主要包括降压法、固态流化法等,这些技术各有优缺点,但均难以满足商业化开采的需求.建议中国海域...  相似文献   

5.
天然气水合物藏注热开采敏感参数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天然气水合物作为一种潜在的未来能源,其开采已经成为天然气工业新的研究热点。基于水合物藏热力开采的机理,建立了数学模型并编制了软件,对影响水合物藏注热开采效果的参数进行了敏感性分析。结果表明,分解前缘移动速度和累积产气量主要受孔隙度、注热温度、初始水合物饱和度、水合物藏初始温度、分解区导热系数和热扩散系数的影响,而未分解区的热力学参数对注热开采影响不大,该研究对今后水合物藏的注热开采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
利用地热开采海底天然气水合物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天然气水合物在资源、环境和全球气候变化中具有重要意义,因而引起各国的高度重视,已成为当代地球科学和能源工业研究的一大热点。近年来,能源短缺日益严重,油气价格居高不下,使得很多国家都更加关注具有能量密度高、储量大和分布广等特点的天然气水合物,纷纷加大天然气水合物勘探和开发研究的力度。海域中发现的水合物数量占绝大多数,因此开采海底天然气水合物是未来研究的重心。现有的多种天然气水合物开采方案,如热激法、减压法、化学抑制剂法、置换法和混合开采法等,都不同程度地存在一些问题。文章在对这些开采方法优缺点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利用干岩地热开采海底天然气水合物的设想,并给出了相应的简单生产模型。只要解决好漏失、循环通道和换热面等人工地热储构建问题,利用地热开采海底天然气水合物将是未来商业生产的一个不错选择。  相似文献   

7.
天然气水合物是本世纪最具开发前景的替代能源,如何有效开采、合理运用是水合物研究的关键。文章针对国外现在研究比较广泛的二氧化碳非常规储存的研究,和CO2法开采甲烷水合物的技术思路,提出天然气水合物藏绿色开采的概念。借鉴CO2开采煤层气取得的一些实验室和工业经验,探讨了绿色开采天然气水合物的技术。认为一旦CO2置换CH4技术从热力学方面取得广泛理论成果,将探索出一条既能开发能源、又能保护环境的可行途径。  相似文献   

8.
地面分解法开采海底天然气水合物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在海底和永久冻土地带天然气水合物的储量巨大,很多国家加大了对海底天然气水合物的勘探和研究力度。由于受物理化学特性的影响,天然气水合物在压力、温度改变的情况下会发生分解,海底天然气水合物的开采难度大。热溶法、抑制剂刺激法等理论方法都不适合于海底表层天然气水合物的开采。介绍了地面分解法这一天然气水合物开采的新方法,该方法利用海底采矿技术,将水合物通过管道输送到海上平台,加以分解利用。该方法在理论上克服了海底天然气水合物在海底分解时吸收热量使周围环境温度降低而无法继续进行的困难,也克服了不能用传统的减压法开采等缺点,具有简单、经济适用,能长期工作等特点。但在实际生产中,需要对工作参数的合理确定、沉渣排放对海洋环境的影响等问题进行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9.
微波开采天然气水合物气藏技术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微波加热技术作用速度快,设备简单,灵活性高,不对储层造成任何污染,适合于开采各类型天然气水合物资源。研究了微波开采天然气水合物气藏的机理,如加热作用、造缝作用和非热效应;总结了微波开采天然气水合物气藏的实验研究成果;指出微波加热开采天然气水合物气藏的3种方法:一是微波对由地面注入地层的水或盐水加热,二是微波通过直井对储层加热,使地层温度升高,三是微波通过多分支井对储层加热。  相似文献   

10.
深水浅层天然气水合物固态流化绿色开采技术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天然气水合物主要分布在极地和深水陆坡区,约95%储存在深水区,目前冻土和海域试采目标区为成岩天然气水合物矿体并多伴有下覆游离气,可采用降压、注热、注剂和CO_2置换等方法进行开发;储存在深水浅层的细粒裂隙型、分散型天然气水合物虽总量大,但因其埋深浅、非成岩、胶结性差,开采方法尚属空白。根据世界其他海域和我国海域天然气水合物取样进展,首次提出了深水浅层天然气水合物固态流化绿色开采技术,即将深水浅层不可控的非成岩天然气水合物藏通过海底采掘、密闭流化、气液固多相举升系统变为可控的天然气水合物资源,从而保证生产安全,减少浅层水合物分解可能带来的环境风险,达到绿色可控开采的目的。文中重点论述了该技术提出的背景、技术原理、数学分析方法及主要技术核心等,以期为深水浅层天然气水合物开采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1.
实验研究和现场结果表明,具有独特优点的热力采油技术已成为提高原油采收率(EOR)的主要方法。其中,注蒸汽在开采稠油领域中明显地占据着领先地位。蒸汽吞吐是注蒸汽热采工艺的先导,是提高最终采收率的蒸汽驱方法的必经阶段。作为注蒸汽工艺主要设备的蒸汽发生器的各种改进,是热力采油方法的主要发展方向之一。  相似文献   

12.
蒸汽凝结水回收系统改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中国石油化工股份公司西安石化分公司凝结水回收系统运行存在的问题,分析了原因,提出改造措施:蒸汽输送管网优化改造,增加分汽稳压站;调整疏水设备后的凝结水流向;装置仪表伴热增加疏水器;调整凝结水自动回收泵的动力;调整凝结水回收管道连接方式;增加凝结水与软水的换热系统等。取得了良好效果,多回收凝结水11t/h,回收率从28%提高到60%,节能减排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3.
二甲胺与二甲基甲酰胺溶剂回收流程改造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实验研究了二甲胺(DMAM)在二甲基甲酰胺(DMF)溶剂回收系统中对甲酸生成的抑制作用,得到了DMF焦油酸度随二甲胺加入比例的变化规律;对实验数据进行了回归,得到了对实际生产具有一定指导作用的通用性方程式;提出了DMF溶剂回收过程的工艺流程改造方案。  相似文献   

14.
微生物提高采收率理论模型   总被引:12,自引:3,他引:9  
从微生物生长动力学出发,得到了微生物新陈代谢表达式和生长方程;在物质平衡原理基础上建立了微生物运移、基质浓度分布和代谢产物浓度分布方程;在研究微生物与油藏流体作用基础上,得到了微生物作用引起流体性质变化的我度方程和毛管力方程;在考虑岩石对微生物吸附条件下,得到了油层孔隙度、渗透率、流体饱和度变化方程;以黑油模型为基础,得到了油、气、水渗流方程。该模型基本包括了微生物驱油过程中发生的生物、化学、岩石流体物性、渗流等现象,可用于微生物驱油的油藏数值模拟计算,预测微生物驱油过程中菌体的生长、运移及提高采收率程度。参7(雷光伦摘)  相似文献   

15.
硫磺回收装置扩能改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理论计算找出两套硫磺回收装置扩大处理量的瓶颈所在,并结合经济技术分析,确定改造第二套硫磺回收装置,改造后使其生产规模由0.5×10~4t/a提高到1.0×10~4t/a,满足了全厂加工总流程的要求。  相似文献   

16.
油田的开发方式决定着油气采收率的高低,该文从这个高度出发,阐明了一次采油、二次采油和三次采油的本质特征,认为它们分别代表了不同的油田开发方式。油田开发的历史,也是油田开发方式不断发展、不断革命的历史。从人类社会对于石油的需求以及油田开发方式的发展趋势来看,三次采油将成为21世纪普遍工业应用的主导开发方式。这是因为三次采油作为一种开发方式,它可以把油气采收率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并且是二次采油(注水开发)所不可能达到的。实现开发方式的转变(革命)具有极重要的战略意义,也是石油工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因此采取相应的扶持政策也应该成为当务之急,三次采油是对废弃储量的再利用,应减免资源税。在管理层,应对人才、资金、装备等方面加强投入或引进,采取激励科研人员的政策,对有前途的“不成熟技术”加强研究。  相似文献   

17.
何思琦 《石化技术》2020,(2):41-41,47
本文分析了三次采油阶段提高采油率的发展,探讨其在目前油田开采当中的具体应用。  相似文献   

18.
我国微生物采油技术现状及发展前景   总被引:27,自引:6,他引:21  
我国大部分油田已进入高含水开发阶段,提高采收率技术的研究和应用迫在眉捷。国内各油田和一些研究单位已开展相当规模的微生物采油技术研究和试验,结果表明该项技术可适合于一定的油藏范围,但目前仍存在许多技术问题。分析该项技术的特点和国内研究现状,指出发展微生物采油技术存在的问题,并论述其今后发展方向。参49(汪卫东摘)  相似文献   

19.
Petroleum recovery methods basically consist of fluid injection aiming to displace the oil out of the rock pores. Among the methods used in enhanced oil recovery, chemical methods, which may involve microemulsion flooding, are cited. In this work, injection assays have been carried out with two types of microemulsion: one was prepared with a commercial surfactant (MCS) and another contained a surfactant synthesized in laboratory (MLS). The experiments basically consisted of the injection of fluids into cylindrical plug samples from the Assu Formation (RN, Brazil). During the microemulsion flooding, samples were collected as a function of time and the mass of oil recovered by the microemulsion was determined. From the results obtained, one could conclude that the use of microemulsion prepared with the commercial MCS allowed for recovery indices as high as 87.5%, whilst the use of the MLS microemulsion permitted recovery indices as high as 78.7%. This was mainly due to the difference in viscosity between the two microemulsions used.  相似文献   

20.
该文通过分析地质、开发等因素与采收率的关系,得到一种新的计算采收率的方法。该方法把影响采收率的主要因素划分五大类,若干个子因素,根据油田实际资料,得出各种因素的修正系数,按研究所得的公式预测采收率的值。该方法切合实际、操作简便、精度较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