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食品中丙烯酰胺的危害正日益受到人们关注。本文采用GC-MS法测定了采用6株不同种乳酸菌发酵制备饼干所产生丙烯酰胺的差异,结果表明经乳酸菌发酵制备的饼干中丙烯酰胺含量较对照组336.77μg/kg均显著降低,其中由植物乳杆菌CCFM382制备的饼干中丙烯酰胺含量仅为100.63μg/kg。对比发酵前后面团以及饼干中的影响丙烯酰胺合成的底物含量发现它们在发酵过程中均有增加,但其加工后损失率显著低于对照组。这一结果证实了通过乳酸菌发酵降低丙烯酰胺合成底物而降低终产品丙烯酰胺的设想不成立。不同乳酸菌在面团中的产酸能力不同,经4 h发酵后面团的pH值具有差异,而丙烯酰胺的生成量与面团pH值呈正相关。采用化学酸化手段同样可达到降低产品中丙烯酰胺含量,可以推测乳酸菌发酵降低饼干中丙烯酰胺含量的原因主要是由乳酸菌在发酵过程中所产生的有机酸抑制了丙烯酰胺的合成。  相似文献   

2.
以5 株乳酸菌(Lactobacillus plantarum ATCC8014、L. plantarum 1.0665、L. plantarum 806、L. casei ATCC393、L. acidopilus KLDS 1.0307)作为研究对象,比较其灭活前后对丙烯酰胺的吸附能力,及5 株乳酸菌吸附丙烯酰胺所形成的复合物在无菌去离子水、不同有机溶剂(甲醇、乙腈-水、丙酮)及体外模拟胃、肠道环境中的稳定性。结果表明,5 株乳酸菌的高压灭活组对丙烯酰胺吸附能力均强于其活菌组。其中植物乳杆菌ATCC8014的高压灭活组对丙烯酰胺吸附率最高,为96.53%;5 株乳酸菌-丙烯酰胺复合物在有机溶剂中均可稳定存在;在无菌去离子水中均有少量丙烯酰胺释放;模拟胃、肠环境实验证实pH值、胆盐质量分数、胰蛋白酶及作用时间会影响乳酸菌-丙烯酰胺复合物的稳定性,导致少量丙烯酰胺释放。整体看,高压灭活后的植物乳杆菌ATCC8014与丙烯酰胺形成的复合物在上述环境中具有非常好的稳定性,为食品中丙烯酰胺的毒性抑制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3.
丙烯酰胺是一种潜在的致癌因素,产生于淀粉食品焙烤、油炸或烘烤过程中。在2002年,科学家们在瑞典食品管理局首次报道了碳水化合物丰富的食物中,意外发现含有高水平的致癌物质——丙烯酰胺。  相似文献   

4.
以4株乳酸菌肽聚糖(Peptidoglycan,PG)为生物吸附剂,探讨其对丙烯酰胺(acrylamide,AA)的吸附特性.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法考察不同因素(pH、温度、时间、PG浓度、AA浓度及钙离子浓度)以及模拟胃肠环境下PG对AA吸附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随pH、温度的增大,4株乳酸菌PG对AA的吸附率均呈先增加...  相似文献   

5.
乳酸菌质粒基因表达载体系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乳酸菌是一类重要的工业菌株。近年来对于乳酸菌的遗传学和分子生物学的研究成为热点,并在一些方面取得了突破性成果。本文介绍了乳酸菌食品级表达载体的安全要求和食品级选择标记以及乳酸菌质粒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6.
柏杰  朱雨辰  陈芳 《食品科学》2022,43(21):332-340
丙烯酰胺是一种广泛存在于热加工食品中的危害物,咖啡是其重要的摄入来源之一。本文阐述了丙烯酰胺肝脏毒性、神经毒性、生殖毒性在动物和细胞水平上的表现,总结了咖啡豆高温烘焙过程中生成丙烯酰胺的主要途径。在咖啡原料选择、烘焙加工至萃取冲泡的过程中,影响丙烯酰胺形成的因素包括咖啡豆种类、烘焙温度、烘焙时间、贮藏条件等,且不同品类咖啡的加工方式也会造成丙烯酰胺含量差异。本文归纳了抑制咖啡中丙烯酰胺形成的有效措施,可为食品工业化生产中丙烯酰胺的控制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7.
王瑶  韦云路  李平兰 《食品科学》2017,38(13):269-276
乳酸菌是食品发酵工业中重要的益生菌,利用分子生物学技术构建的菌种对食品产业发展及人类健康具有重要影响。本文主要通过介绍乳酸菌食品级系统的基本要求、食品级质粒的元件组成、食品级质粒构建策略及其应用的研究进展,展示了乳酸菌食品级分子操作系统的建立对乳酸菌的深层次开发利用所具有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乳酸菌是一类广泛使用的工业菌.近几十年来,乳酸菌作为同源和异源蛋白表达的宿主菌的潜在应用已得到深入研究,在此基础上建立和发展了乳酸菌食品级基因表达系统.首先介绍了乳酸菌食品级表达系统的一些基本条件,表达和标记系统的适用原则,然后追踪其前沿应用进展情况,对乳酸菌食品级基因表达系统的最新应用进行了归纳,根据此表达系统在当前食品经济中的位置,对其在食品工业、医药和保健品等领域的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9.
本文从乳酸基因工程菌、载体选择标记和表达系统的构建方面介绍食品级乳酸菌表达系统,以及乳酸菌基因表达系统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0.
构建食品级载体是开发乳酸菌潜在应用价值的关键。筛选标记是载体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目前乳酸菌遗传学研究领域的一个热点。本文对国内外已构建的食品级筛选标记系统,包括抗性筛选标记系统、互补型筛选标记系统进行了综述,以期对食品级筛选标记系统的进一步研究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随着乳酸菌的功能特性和应用研究的深入,利用分子手段研究乳酸菌的功能基因已经成为最新研究热点。研究者构建众多不同特性的基因表达载体,本文从载体使用的安全性角度对已经报道的载体进行总结,并介绍各类基因表达载体在发酵产胞外多糖、酶制剂、疫苗制备等方面的应用。  相似文献   

12.
丙烯酰胺是一种二类致癌物,主要通过食物进入人体.咖啡及其类似制品作为丙烯酰胺的主要来源之一,长期、过量的摄入将危害机体健康.本文通过阐述丙烯酰胺的危害及防控措施,旨在加深人们对丙烯酰胺的认识,促使企业改进加工工艺及建议国家出台丙烯酰胺限量标准等相关政策,控制咖啡中丙烯酰胺的含量,从而减少咖啡饮用对人体造成的危害.  相似文献   

13.
贺松  龚芳红  张德纯  郭亚楠 《食品科学》2009,30(23):352-355
目的:为了观察Nisin 对乳酸菌的抑菌效果,探讨Nisin 作为食品级载体筛选方法的最佳抑菌浓度和持续时间。方法:采用试管稀释法和纸片扩散法检测Nisin 对乳酸菌的抑菌浓度,并根据乳酸菌的OD600nm 作出生长曲线,以研究Nisin 对乳酸菌的抑菌效果。结果:Nisin 对乳品工业常用乳酸菌具有较强的抑菌作用,仅某些乳酸乳球菌对Nisin 表现出抗性;Nisin 对乳酸菌有较持久的抑菌效果,可达30~48h 以上。结论:该实验为Nisin 作为食品级载体筛选方法的最佳抑菌浓度和持续时间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4.
研究了玉米粉、小麦粉、马铃薯粉、小米粉、豌豆粉等几种谷物与杂豆粉经过挤压加工后的丙烯酰胺含量,结果表明马铃薯-小麦混合粉挤出物中丙烯酰胺的含量最高。并以马铃薯-小麦混合粉为基础原料,研究了添加大豆脱脂蛋白、淀粉、蔗糖等对挤压加工过程中丙烯酰胺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大豆脱脂蛋白、淀粉、蔗糖等组分对马铃薯-小麦混合粉挤出物的丙烯酰胺含量均有显著影响(p<0.05)。其中,添加大豆脱脂蛋白8%、淀粉5%、蔗糖12%时,挤压产品中丙烯酰胺含量均达最大值。  相似文献   

15.
研究了玉米粉、小麦粉、马铃薯粉、小米粉、豌豆粉等几种谷物与杂豆粉经过挤压加工后的丙烯酰胺含量,结果表明马铃薯-小麦混合粉挤出物中丙烯酰胺的含量最高。并以马铃薯-小麦混合粉为基础原料,研究了添加大豆脱脂蛋白、淀粉、蔗糖等对挤压加工过程中丙烯酰胺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大豆脱脂蛋白、淀粉、蔗糖等组分对马铃薯-小麦混合粉挤出物的丙烯酰胺含量均有显著影响(p<0.05)。其中,添加大豆脱脂蛋白8%、淀粉5%、蔗糖12%时,挤压产品中丙烯酰胺含量均达最大值。   相似文献   

16.
由于丙烯酰胺对人体有神经毒性和潜在的致癌性,在美国,咖啡烘焙、咖啡粉末和速溶咖啡中丙烯酰胺都有限量。目前测定咖啡中丙烯酰胺的方法较多,每种方法各有利弊。主要介绍测定咖啡中丙烯酰胺的4种方法:气相色谱法,高效液相色谱法,气相色谱串联质谱法和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总结在各种类咖啡中丙烯酰胺含量检测方法的最新进展。  相似文献   

17.
乳酸菌的开发与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18.
干酪在成熟过程中会涉及一系列复杂的生化反应,从而使得不同品种的干酪具有独特的风味和质构.因此,为明确乳酸菌在干酪风味形成过程中的关键作用,对干酪风味形成的蛋白质水解、脂肪水解和乳糖酵解等代谢途径进行详细综述,以期为能够通过控制干酪中的微生物群从而使其增强特定风味或快速发展新的特色风味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9.
丙烯酰胺均聚物和共聚物的开发应用拓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介绍了丙烯酰胺均聚物和共聚物国内外生产技术的进展,应用及前景展望。  相似文献   

20.
食品中丙烯酰胺形成机理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综述了当前研究富含淀粉的食品在油炸、煎炸和焙烤等高温加工工艺形成丙烯酰胺的几种可能的反应机理.目前获得的公认研究结果是:天冬酰胺酸与还原糖发生美拉德反应,是大量的丙烯酰胺形成的主要途径;另外食品中的油脂、蛋白质和碳水化合物等成分在高温下条件下反应,生成丙烯醛,进而形成丙烯酰胺,是其在食物中存在的另一原因.本文希望通过揭示高温食品中丙烯酰胺形成的机理,能促进关于食品中有效地抑制/消除丙烯酰胺形成研究的进一步开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