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荀子与孟子是不同的儒者,不能因荀子的思想与孟子的思想不同而认为苟子是歧出之儒.认为荀子是歧出之儒的种种理由值得商榷.事实上,在儒学中苟子与孟子的思想是互补的关系而不是对立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淮阴工学院学报》2017,(6):13-17
经过李侗的点拨与开导后,朱熹认识到儒学与佛学有着是否客观理性面对现实这样根本不同的社会态度。然而当时儒士们在应对现实事物的过程中却掺杂着类似于佛学主观体悟的非理性方法。为此,朱熹根据对《中庸》《大学》的重新解读,提出未应对事物时(未发)应保有对客观事理的敬重,应对事物时(已发)尽全力探求事物客观真理的理性的原则。与农业社会相比,当代社会变得更加复杂多变。一部分人消极避世类似于佛教中的默照禅,另一部分人高估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而不顾客观随意解读现实、扭曲现实,类似于佛教中的看话禅。重新审读朱子对儒佛之异的辨识,对于当代人建立合理的人生观、价值观都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4.
刘澈 《武汉纺织工学院学报》2012,(2):31-34
在荀子那里,天人之分与性伪之分二者间具有内在的连贯性和一致性,共同奠定了他的政治思想的理论基础。具体来说,荀子提出"明于天人之分"思想的主旨在于论证吉凶由人,将人世治乱的重心放在人自身和对礼义的推崇上面。由此更进一步,荀子从"察乎性伪之分"引发出性恶论和化性起伪的思想,解答了礼义的起源问题和政治上贵重圣王礼义的缘由。进一步讲,天人之分和性伪之分的内在关联,还表现在对天生人成的主体精神的张扬和对圣王礼义之于国家社会的合理性的论证。 相似文献
5.
本文探讨柳宗元的“统合儒释”思想,着重从儒、释观入手,分析其兼容并包佛教众多宗派思想的行为,并由此来解释他反对天命论、反对迷信、反对祥瑞的思想与其佞佛思想的矛盾性。 相似文献
6.
孟庆丽 《辽阳石油化工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3)
荀子以“性恶”说和“法后王”这两块思想基石为依托,建构了自己的言意理论.他的言意论集中体现在他的“正名”理论中,他要求一切言论行动都要合乎“道”,并提出了由天道到心意,由心意到辩说,由辩说到言辞的理想化语境. 相似文献
7.
张秋平 《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12(6):94-95
《孟子》中的"之"、"乎"、"者"、"也"的运用方法多种多样,在文言文中赋予的含义也是各不相同。本文主要从《孟子》中"之"字的角度发展,来探析"之"字在《孟子》中的运用、用法和含义等等。 相似文献
8.
论荀子的社会管理思想 总被引:1,自引:4,他引:1
廖永红 《重庆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20(9):42-45
荀子在其“人性恶”的人性假设之上,以“明分使群”为理论基础,以维护封建等级制度为出发点,系统地提出了“隆礼重法”的社会管理思想。强调以礼义道德为根本,以法律制度为辅助,将礼治与法治紧密结合,以保证整个社会的井然之序,对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产生了深远而深刻的影响。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致力于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其思想中也有许多值得我们借鉴和启迪之处。 相似文献
9.
熊红瑾 《云南工业大学学报》1992,(3)
本文研究的目的在于发掘凝藏于文化及艺术遗产中的中国传统城市设计思想,并根据现代人的生活特点、思想行为、审美要求,寻求历史传统与未来风格的和谐共存与连续性,建立有我国社会主义特色的城市. 相似文献
10.
盂庆丽 《辽阳石油化工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18(3):78-80
荀子以“性恶”说和“法后王”这两块思想基石为依托,建构了自己的言意理论。他的言意论集中体现在他的“正名”理论中,他要求一切言论行动都要合乎“道”,并提出了由天道到心意,由心意到辩说,由辩说到言辞的理想化语境。 相似文献
11.
李志琴 《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5(5):129-131
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明代社会出现了士商渗透、官商融合、弃儒就贾之风。这种社会现象也反映在了文学作品中,明代白话短篇小说"三言""二拍"就真实地再现了这一社会现状。明代社会经济的发展、思想文化领域重商观念的出现、科举考试竞争的白热化都是造成这种社会现象的原因。中国特有的儒商精神也在商业经营活动中逐渐形成,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2.
历史上的刘备是一个充满王霸气质的“枭雄”,但作为文学形象,刘备则“有德”而平庸,缺乏文学感染力。这个人物文学形象和历史形象的大异其貌,恰恰是作者在中国古代文化“重伦理”的儒家精神的深刻影响之下不断“醇儒”化的结果。《三国演义》中的刘备成为某种抽象道德观念的化身,极大地损害了作品的艺术真实性。 相似文献
13.
马丽娜 《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7):25-26,32
儒家思想在战国时代面临式微的困境,要求儒者强化儒学的政治性和现实性,荀子提出"法后王",对此作出了回应。分析了荀子"法后王"的思想内涵及其对后世儒者与儒学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叶宗宝 《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16(3):94-96
儒学与墨学的消长构成了“五四”思想启蒙的另一幅思想图景。墨学复兴与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危机的历史语境和“回应”西学有着深刻的内在关联。“尊墨抑儒”现象则说明“五四”思想启蒙并没有越出传统文化自我调整的结构边界。 相似文献
15.
16.
周永平 《重庆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23(1):105-106
关于语言是自然的产物还是约定俗成的,唯名论派和唯实论派的争论由来以久。国内学者大多将苟子归为唯名论者。仔细研读荀子的《正名》篇,苟子当属唯实论者。通过分析《正名》中苟子有关命名的言论,阐述其内涵,尤其是“约定俗成”的新解,指出苟子的名实观是“唯实”观/自然观,其名实观是与当今认知语言学的象似观相近的。 相似文献
17.
杨霞 《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8(1):18-20
分析了东汉末年杰出的哲学家、思想家仲长统的代表作品《昌言》、《乐志文》、《乐志诗》,探讨了仲长统思想中呈现出的儒、道、玄思想的交杂与转化,考查了汉末魏晋时代士人复杂的思想动态。 相似文献
18.
董晓红 《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9):25-25,45
分析"君子远庖厨"的命题意义,结合儒家易学的"天人合一","天人同诚"观,阐述孟子"仁民而爱物"的思想.指出孟子的性善论启示在于有仁爱之心的民众才会去爱护万物,人类取之于自然须有造福于民的生态责任意识. 相似文献
19.
侯丽菲 《河南机电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9,(2)
孟子的"以意逆志"说,就其本人用意来讲,最初是为解《诗》而提出的,其解《诗》立场也合乎儒家"善"的范畴,即儒家所认同的道德伦理范畴。从历代学者对"以意逆志"的内涵分解诠释中,得知孟子的"以意逆志"就是要用读者的思想情志去推求作者的思想感情和意图,而这一过程正需要我们主动去"推心"。西方文论里以文本为中心的"新批评"和以读者为中心的"接受美学"的某些内涵诠释正与"以意逆志"说不谋而合,同时又反证了其诠释的不充分性,而我们运用"以意逆志"所探求到的永远都只是一个无限靠近作者原意的阐释。 相似文献
20.
淮安作为"运河之都",其文化内涵包括"运河水利文化、漕运文化、城市商业文化、榷关文化"等,其特征包含"沟通交流、开放包容"等.对这些文化内涵的阐释及其特征形成过程的探讨,将有利于促进淮安的文化建设和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