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有因行为主要指债权行为,无因行为主要指物权行为。区分物权行为和债权行为,有助于减少交易成本,保障交易安全。但物权无因性理论将当事人的地位由物权请求权人贬为债权请求权人,会产生权利失衡的情况。当原因行为无效时,处分行为的实质结果将对原因行为中的某一方造成损害。  相似文献   

2.
物权行为理论中的核心问题是物权行为无因性理论.目前,我国并不承认物权行为理论,更不承认其无因性,但是在解决实际问题中,亟需构建一种完整的物权行为理论框架,并在这一基础上,配合善意取得制度来更好地解决现实中的问题.我国应从国情出发,采取两者并存的立法形式,让二者在现实社会中发挥更充分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在物权形式主义制度下,物权行为往往是产生无权处分从而适用善意取得的前提.对物权行为与善意取得关系的认识,不必考虑无因问题,只需要认清或判定物权行为效力即可.善意取得于存在无处分权事实时才能发挥作用,物权行为无效时无法保护交易安全,二者相互协调,实践着共同的旨趣.但当物权行为制度能发挥作用时,根本没有善意取得制度适用的余地.仅仅基于物权行为无因性与善意取得的功能效用的比较就得出舍弃物权行为无因性的结论是狭隘的.物权行为无因性原理虽然适用于双方当事人间,其保护交易安全的功能是通过该制度在两个有关联的法律行为中适用而实现的,从而实现对第三人保护.  相似文献   

4.
我国物权变动模式争议之评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我国即将通过的物权法草案,分析了其物权变动模式拟采用债权形式主义引起的重大争议,指出了争议双方的不足,并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5.
善意取得,最初是罗马法中为了保护非法律行为条件下第三人的正当利益而设的理论和制度,后来演变成一切物权变动条件下对第三人保护的理论和制度。在我国法制史上善意取得经历了一个从不被承认到逐渐最终确立为物权法中一项重要制度的过程。但是,善意取得作为一项法律制度与物权行为理论相比有其自身的缺陷,只能发挥有限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从分析代理权的含义与性质入手,以界分法定代理权和意定代理权为基础,指出代理权授予行为只存在于意定代理,代理权授予行为与其基本法律关系的相互独立,进而阐释代理权授予的无因性及其对我国民法理论及民事立法的影响与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7.
善意取得起源于古罗马法,本来仅限于动产,根据我国现行《物权法》106、107条之规定,不动产亦有适用之余地。本文讨论的是动产善意取得之范围,具体是讨论盗赃物能否适用善意取得以及怎么适用(在可以适用的前提之下)。  相似文献   

8.
关于无权处分效力问题,我国《合同法》第51条与最高人民法院的《关于审理买卖合同纠纷案件适用法律问题的解释》的规定存在分歧。分析了关于无权处分情况下合同效力问题的三种观点,认为高院的司法解释实际应用了物权行为理论下无权处分制度的相关规定,弥补了合同法的部分缺陷。应当在承认物权行为的基础上,遵循物权行为的基本原则具体分析无权处分的效力,从而平衡无权处分各方当事人利益,实现实质正义。  相似文献   

9.
围绕不动产买卖合同效力是否与善意取得有关联的问题,介绍并分析了学界存在的不同观点.认为有必要明确界定物权法和合同法中的“无权处分”等概念,主张将不动产无权处分合同拟制为有权处分合同,将合同有效作为不动产善意取得的前提之一.  相似文献   

10.
无权处分合同效力的认定,是一个需要众多民事法律制度配合,进行体系化调整的复杂法律问题。我国《合同法》将其规定为效力待定合同,与善意取得制度,合同相对性理论等民法原理和制度发生矛盾和冲突。对《合同法》第51条的规定进行了检讨,指出无权处分合同的效力的认定应以物权变动模式为其制度前提。  相似文献   

11.
我国法学界对抵押权的物权性已有充分认识,但现行立法的规定却比较模糊,没有真正体现抵押权的物权性,这直接影响到抵押权各项法律制度设计的合理性,影响到抵押权担保功能的发挥.建立和完善抵押权公示制度、登记制度及善意取得制度是完善抵押权物权性立法的重要前提.  相似文献   

12.
物权变动是物权立法的核心问题。而选择何种物权变动模式,则不仅需要立法者考虑到物权双方的利益均衡问题,还必须同时充分考虑到对物权变动第三者的保护问题,为此各国立法先后采用了物权行为、善意保护等制度。本文在比较分析物权行为和善意保护制度的基础上,提出我国立法应在采用物权行为理论的基础上,结合善意保护制度共同保护物权变动中的第三人。  相似文献   

13.
贺婧 《商品与质量》2012,(S5):256-257
物权法颁布后,对规范社会生活中的物权法律关系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物权变动的效力上,我国物权法采用登记生效主义。但此种登记生效主义是否意味着承认独立的物权行为理论。本文首先考察了各国关于物权变动的不同立法例,在此基础上,介绍了德国物权行为理论的理论基础和基本原则,认为我国物权法应采用物权行为理论,对于民法理论和实务都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物权法》107条规定了所有权人和其他权利人如何追回遗失物的问题。笔者认为:此条规定与善意取得制度无关,我国立法对于遗失物完全不适用善意取得制度。  相似文献   

15.
池骋 《商品与质量》2011,(S7):152-153
票据是商品经济高度发展的产物,随着现代商业的发展而发展。票据的无因性是现代票据制度的关键所在,因此,发达国家在票据立法的过程中,普遍将票据的无因性视为其基本原则。本文从票据无因性概念入手,以比较法的视角对比中外票据立法中关于无因性的规定,从多个角度剖析了我国票据立法中的不足,并提出了自己的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6.
论无权处分合同效力的认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无权处分合同效力的认定,是一个需要众多民事法律制度配合,进行体系化调整的复杂法律问题。我国《合同法》将其规定为效力待定合同,与善意取得制度,合同相对性理论等民法原理和制度发生矛盾和冲突。对《合同法》第51条的规定进行了检讨,指出无权处分合同的效力的认定应以物权变动模式为其制度前提。  相似文献   

17.
无权处分素有"法学精灵"之称,关于其法律效力的探讨也向来为民法领域争议的热点。本文将以买卖契约中的无权处分合同为典型,以《合同法》第51条为基础,分析无权处分合同在各种情况下的法律效力,并阐释其与善意取得等概念的关系。  相似文献   

18.
善意取得制度是物权法是物权上的一项重要制度,是世界各国尤其是大陆法系国家普遍确立的一项民事制度。传统善意取得制度,将标的物限定为动产。《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则对善意取得制度作了最为完整的规定,其中将不动产及所有物权载体纳入善意取得,是立法上的重要突破,但其利弊仍然是值得探讨。  相似文献   

19.
不动产善意取得制度在法律上得到明确的认可是我国物权法的一大亮点.从不动产善意取得的渊源和外国立法例入手,分析我国不动产善意取得制度建立及其意义,并进一步研究在我国适用不动产善意取得应该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20.
善意取得制度,是一种牺牲财产所有权的静的安全为代价,来保障财产交易的动的安全的制度。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善意取得制度将在我国社会经济生活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我国立法应及早加以明确,以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