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战国策"派是滥觞于1940年抗日战争时期,活跃在大后方昆明、重庆等地的一个文化派别.林同济为"战国策"派文艺方面主要代表人物,他旗帜鲜明地提出了自己的文艺观,在他"恐怖、狂欢、虔恪"的美学意念中,表达了他对生命意义的理解,对刚与力的文学的追求,对西方现代文化精神的追求.  相似文献   

2.
介绍了战国策派兴起的社会和文化历史背景以及他们的主要思想主张。认为在民族危难之实际,战国策派着眼于塑造中华民族团结的精神、强健的体魄,而主张恢复战国时代的"大夫士"精神、文武兼备"兵"的文化,树立战士式的人生观,形成国民"刚道的人格",这对数千年来养成的文弱的国民性格是一副清醒剂,为增加民族自信心,团结抗战,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海明威既是一位伟大作家,也是一位杰出记者。他作为记者而进行的新闻写作实践活动,几乎伴随他一生的写作。他长期的新闻实践经历产生了大量风采独具的作品,而且对后代新闻记者也有较大影响。他写出"永存的记录"的理念,以及他在新闻写作上的建树,见证了他一生对真实而又生动地写新闻的不懈追求。  相似文献   

4.
他对圆的追求达到极致的境地。他希望一切圆满成功,希望大家小家都团圆,也希望源源不断地弘扬中国传统家具文化,源源不断地创新技艺。"源源红",圆圆满满中国红。作为中国红木家具对圆追求到登峰造极的旗手,源源红董事长兼总经理唐绍聪先生,一度把"圆"文化的经典发挥到极致。唐先生说"源""圆"同音。顾名思义,对"圆"的追求,含圆满之意。希望一切圆满、顺利、成功,希望大家小家都团圆,源源不断地弘扬中国传统家具文化,源源不断地创新产品和技艺。  相似文献   

5.
余秋雨的散文经常写到众多历史文化名城,其中包含了他在文化层面上对城市意义的拷问、对城市发展的思考以及对城市特色的反思,由此体现出他用文化"濡化"城市、以精神"灌输"城市的城市观。  相似文献   

6.
亚当·斯密是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鼻祖。在他的名篇《国富论》中,他论证了人对个人利益的追求是社会财富的根源;经济秩序是由上帝的"看不见的手"来安排的。在此基础上他倡导自由竞争,反对政府干预经济。这一经济自由主义思想对后世带来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7.
詹姆斯的"国际主题"是跨文化且动态发展的,历经了从早期强调欧美文化冲突到晚期探索完美人性的演变过程。从文化和人性双重视角分析詹姆斯早、晚期代表作《黛西.米勒》和《金碗》,可看出其"国际主题"发展的轨迹。詹姆斯对文化和人性的研究体现了詹姆斯对集文化融合和人性完美为一体的人类理想文明孜孜不倦的探索和追求。  相似文献   

8.
文化发展的一般规律和中国文化的近代命运告诉我们:近代以来暂时的文化劣势地位并不等于中国文化就是劣质的;中国道路绝不是简单的"中体西用"式文化拼凑的翻版;"五四"新文化运动赋予了中国文化新的使命和精神追求,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形成指明了正确方向。  相似文献   

9.
虽然孙中山与新文化派在总的目标上是一致的,但孙中山疏离新文化派。其主要原因有:孙中山忙于从事政治军事斗争,没有精力顾及新文化运动;他与新文化派之间对革命的道路和对传统文化的态度上存在分歧;新文化派有意回避孙中山及其党人。  相似文献   

10.
五四运动前后,中国是继续保留几千年来的传统文化,还是选择朝气蓬勃的近代西方文化,面临着文化的选择。面对如此现状,国粹派、学衡派、东方文化派及新儒家提出了文化调和的主张,他们客观地审视中西文化的优劣,期望通过两种文化的优势互补来发展中国的新文化。这对如今中国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有着积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1.
历代很多学者都发现《战国策》"不尽信",对《战国策》的史书性质产生了怀疑.近代帛书《战国纵横家书》的发现使史学界对《战国策》的部类归属问题更加聚讼纷繁.实际上,《战国策》一书乃刘向杂采多本"中书余卷"汇编而成,在刘向汇编时非信史就已经存在于《战国策》之中了.可以说是刘向给了非信史的《战国策》史的形制、史的规模,从而引发了这千年公案.  相似文献   

12.
自秦汉数千年以来,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发展模式在明朝发生了很多新的变化。随着人们"本末"观念的更新,商品意识增强,商业性农业获得了空前的发展,商业日趋繁荣,在这种大的社会环境和风气的影响下,人们逐渐抛弃了陈旧的儒家"重义轻利"价值观,不再耻于谈利,反而以发家致富作为自己追求的目标,很多久试不第的"士子"们转而走向"弃文从商"的道路。在伦理思想界,李贽认为对基本生活标准的追求是人无从指责的正常需要。他对人的欲望和私心都给予了极大的肯定,因这些观点适应了逐渐崛起的市民阶层的心理需求,得到广泛传播,在社会上形成极大的理论影响。  相似文献   

13.
自秦汉数千年以来,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发展模式在明朝发生了很多新的变化。随着人们"本末"观念的更新,商品意识增强,商业性农业获得了空前的发展,商业日趋繁荣,在这种大的社会环境和风气的影响下,人们逐渐抛弃了陈旧的儒家"重义轻利"价值观,不再耻于谈利,反而以发家致富作为自己追求的目标,很多久试不第的"士子"们转而走向"弃文从商"的道路。在伦理思想界,李贽认为对基本生活标准的追求是人无从指责的正常需要。他对人的欲望和私心都给予了极大的肯定,因这些观点适应了逐渐崛起的市民阶层的心理需求,得到广泛传播,在社会上形成极大的理论影响。  相似文献   

14.
从《新移民》到《花鼓歌》,剧作家黄哲伦不管是在中国京剧元素的运用手法上还是在对华裔美国人身份属性的追求和探索上,他的创作思想都经历了很大的发展与转变。京剧运用手法的日益娴熟,反映了黄哲伦与族裔传统文化的关系由疏远变得亲近。此外,黄哲伦对华裔形象真实性的追求也经历了巨大的思想转变,他对文化真实性追求的转变反映了他在构建身份属性态度上的转变。  相似文献   

15.
翻译"等值"或等效问题是译学界长期争论的焦点问题。语言学派和文化学派分别从语言学角度和文化视角对此提出了各自的见解。比较文学变异学将翻译中的变异作为研究支点,"跨语际变异研究"成为译学研究的新范式,通过研究不同国家之间文学现象交流的变异状态,探究并揭示文学变异现象的内在规律性,对翻译研究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6.
叶朗 《饰》2014,(2):53-55
本文是北京大学哲学社会科学资深教授、北京大学艺术学院名誉院长叶朗先生对彭斯的绘画作品及其艺术创作精神的总结。探究出画家对于"永恒的一"的追寻来源于其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和传承,并在一些最灿烂处已经多次无限地接近了这一目标,重要的是,他还正在成长过程中。  相似文献   

17.
中西文学中都存在弃妇形象,它们有着众多的共相,但更有众多的"异相"。这种异相表现在对爱情的追求、被弃后的反抗态度及对待命运的观念等方面。差异背后隐含的是文化价值观念的差异。  相似文献   

18.
英国儿童文学作家罗尔德·达尔常常在其作品中颠覆成年人的权威形象,因此为一些评论家所诟病。达尔在作品中所颠覆的成年人权威主要是充满暴力、虐待孩子或对孩子的成长漠不关心的成年人形象,他同时也塑造了一些理想的善待孩子的成年人偶像。达尔作品的"反权威"主题与他青少年时期的生活遭遇密切相关,反映了他追求成年人与儿童之间平等、友好、和谐关系的愿望。  相似文献   

19.
早期海派绘画在社会历史文化情境和经济形态背景下,呈现出由传统到现代的嬗变。其"现代性"一方面体现为"偕俗性"制约下生成的"新特质",另一方面体现为对"自由"的主体精神的追求与形式上的自律。此外,这种"现代性"同时也反映为对传统的继承与开拓。在这些因素的共同作用下,早期海派绘画实践着由传统向现代的转型。  相似文献   

20.
庄子与萨特以艺术欣赏与创作来实现精神的自由安顿与独立自存,这就把美从艺术的领域延伸至现实世界。在东西方两种异质文化冲撞的背景下比较二者思想,可以发现他们在自由的概念、追求自由的方式以及对现实的态度三方面有惊人的相似,也存在很大不同。庄子的"逍遥游"与萨特的"自由"同具有反异化、追求绝对精神自由的特征;也都希望通过想象、体道等主观方式去达到自由之境界;而他们对束缚自由的现实所采取的态度却截然相反,前者主张迴避,后者勇于反抗。这些异同为"艺术化人生"的研究提供一个参考语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