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霍桑的短篇小说<年轻的古德曼·布朗>描述了主人公布朗的一夜森林之旅,展示了一个年轻人的心理成长历程.按照"成长小说"的情节模式,从诱惑与出走、考验与挣扎、顿悟与迷茫三个方面阐述了布朗的成长过程,揭示了霍桑对社会、哲学和宗教的思考.  相似文献   

2.
在英美文学中,"成长"既是一种小说类别,也是一个普遍主题,贯穿于各个时期的文学作品中。美国华裔女作家谭恩美的第二部长篇小说《灶神之妻》主人公是一位成长在中国旧社会的女性,以正面形象和反面形象出现的引路人在她成长的过程中极大影响着她与命运不懈的抗争和自我身份的追寻。她经历了成长和成长的仪式,并从中获得了如何确认身份的顿悟,《灶神之妻》是一部典型的成长小说。  相似文献   

3.
《红色的英勇标志》中的自然主义、印象主义一直是学术界研究的热点。该小说也被看成战争小说和心理小说。然而,该小说蕴含的成长主题却很少有人深入讨论。事实上,该小说的成长主题与美国当时的社会变革密不可分,它是以一个年轻人的心理发展为主线而展开的。作者通过对主人公心理发展的描述,揭示了一个年轻人在考验中成熟的过程。克莱恩通过该小说旨在引起社会对青年人成长问题的关注和思考。  相似文献   

4.
从主人公艾克成长过程角度解读福克纳的小说<熊>,分析主人公及其主人公成长中有影响的人和物.在艾克成长过程中至少有两次精神上的顿悟对其人生现、价值观和世界观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其一是对大自然的认识,其二是对其家族史的发现.这两次不同寻常的心灵感悟促使艾克做出了放弃祖传的家业去追寻自己的理想的抉择.  相似文献   

5.
伊迪丝·华顿的《夏季》描述了女主人公切丽缇与2位男性的情感历程,展现了她从诱惑、反叛、逃离到考验、迷茫、顿悟并认识自我的成长过程.小说内容上契合了成长小说的叙述模式,具备成长小说的基本特征,凸显了成长的主题.同时,小说体现了作者对女性生存状态的关注和作者自身的成长体验.  相似文献   

6.
船作为维系人与自然-水的中介,成了沈从文作品中人物活动的舞台,它因此被赋予了“生命”,从船的命运沉浮中我们可以窥见人的命运的兴衰。为作家提供了接触人事的直接工具和窥探人类命运的微型窗口。  相似文献   

7.
《饰》2009,(4):109-109
灵感来源于不断变幻的思维。以追忆的视角扫描过去,过去是渐行渐远的现在。以进化的感官触摸未来,未来是无数未知的过往。抓紧手中的现在,回味逝去的现在,承接全新的现在。  相似文献   

8.
日本小说<关于莉莉周的一切>以网络对话的方式,讲述了两名初中生因家庭、学校和社会多重的不幸而扭曲的成长经历,并以两人为中心展开了一幅以"暴力、欺侮、忧郁、援交、沉迷虚拟世界"为主题的青春画卷,揭示了成长中的虚幻、迷茫和残酷的一面以及不同人群不同方式的抗争.  相似文献   

9.
以成长小说特征为理论框架,分析了美国著名作家马克·吐温的小说《哈克贝利·芬历险记》中的哈克的心理成长历程。  相似文献   

10.
在男性话语依旧强势的当代,女性"成长"仍是一个在路上艰难跋涉的历程。陈染的《私人生活》为世人打开了一扇窗户,透过窗户我们看到了作者对于自我身世狂热般的叙述,以及对女性"成长"这一永恒主题孜孜不倦地关注与追求。从"成长事件"、"成长困惑"、"成长意象"、"成长叙事"四个方面解读《私人生活》的女性"成长"主题。  相似文献   

11.
《芒果街上的小屋》是美国一部成长小说。小说生动描绘了芝加哥移民社区里西语裔移民群落中一个羞涩而敏感的少女的成长经历,并通过女主人公埃斯佩朗莎特有的族裔、阶级及女性视角,展示了一种丰富而具有普遍性的成长体验。成长中感受的耻辱时刻是女主人公成长转折点;成长特有的渴望和梦想是成长的动力;自我身份的审视和认同是脱离童真、融入社会的标准。  相似文献   

12.
通过考察有关文献,认为诗的音乐有风、雅、颂之分,而一诗可配多乐,人们以所配乐曲归属来论定其所属。"雅乐"是指符合雅、颂标准之乐,为"古乐",其音中正平和。孔子所谓"郑声淫"之"郑声",是指"王官失业"以后郑人用来演唱"诗三百"的"新乐"。用"新乐"为《郑风》伴奏,把原本可以用于庙堂的《郑风》变成了俚俗野曲。孔子因此"恶郑声",要"放郑声",而使"雅、颂各得其所"。  相似文献   

13.
《南昌水专学报》2016,(5):80-84
综合运用文学伦理学批评方法与神话原型理论对《彼得·潘》中的童话奇境和人物形象进行考察,发现《彼得·潘》在本质上是一个童话版的伊甸园故事,有助于儿童读者通过阅读他人的成长故事来鉴照自身的成长。与偷食禁果之前的亚当和夏娃一样,彼得·潘及其伙伴在伊甸园般的永无岛上自由快乐但蒙昧无知,处于伦理混沌蒙昧状态,缺乏认知自己与世界的智慧和理性。如果失去伊甸园是人类始祖摆脱蒙昧、走向文明的起点,那么温迪等儿童长大的前提则是离开惬意安适的永无岛,进入现实世界接受社会的教化与现实的砥砺。  相似文献   

14.
随着我国素质教育的深入开展,对大学生的人文素质培养显得尤为重要。从成长小说这一角度切入,结合人文素质的特征,分析当前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现状和重要性,探讨英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查尔斯·狄更斯的几部成长小说的独特性对当今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15.
为揭示成长小说中成长引路人在青少年成长中的重要作用,探讨《紫颜色》中的人物关系,对《紫颜色》中女主人公西丽成长的正反两方面引路人对其成长所产生的深远影响进行了分析。为当代人如何做好青少年成长的引路人起到一定的警示和启迪作用。  相似文献   

16.
从青年教师自身需求的角度出发,探寻高职青年教师“双师”成长模式。“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是高职教育的灵魂所在,青年教师又是高职教育发展的生力军。青年“双师”的培养,不能单纯从社会发展需要的层面提出“要求”。如何激发教师自身的需求,从需求的角度出发,把“被动的培训灌输”变成“自身需求的成长”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7.
哈代的小说《远离尘嚣》中巴丝谢芭是一个独立、自信,有思想、有个性,不甘于平庸的女性,在经历了以鲜血为代价的洗礼之后,终于大彻大悟,明白了生活的真谛:平淡是真,珍惜拥有。她心甘情愿的远离尘嚣,最终找到了幸福。  相似文献   

18.
《孟子》中的"之"、"乎"、"者"、"也"的运用方法多种多样,在文言文中赋予的含义也是各不相同。本文主要从《孟子》中"之"字的角度发展,来探析"之"字在《孟子》中的运用、用法和含义等等。  相似文献   

19.
在"美利坚"这个新世界被意大利探险家亚美瑞格·韦斯普奇发现后,千千万万的人为着所谓的"美国梦"涌向那里并定居下来。从此,"美国梦"便成了该民族永恒的话题。"美国梦"让人们相信在美国,不论种族、性别和阶级,只要不懈努力就有可能获得成功,人们必须通过自己的决心、勇气以及勤奋实现理想。因此,上百年来,"美国梦"几乎成了所有渴望成功的美国人的精神支柱和动力源泉。美国剧作家阿瑟.米勒的代表作《推销员之死》便深刻地反应了"美国梦"在一群普通民众的生活中是怎样被塑造、被极力追寻的。他们之中,有的人成功了,实现了自己的梦想,过上了更好、更富裕、更幸福的生活;还有的却经历着一代又一代的失败与毁灭。  相似文献   

20.
"顿悟成佛"是禅宗的重要标识.从三个角度解析"顿悟成佛":首先,性本身并无顿渐,"顿悟"是就见性方式而言;其次,"顿悟"是就大根大智者而言;最后,成佛化约为见性,见性归结为体悟当下清静之一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