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沈从文的家庭出身和都市人生体验方面,分析了沈从文的"乡下人"身份意识的形成及自我认同过程.认为正是因为有"乡下人"身份意识,沈从文才能以都市边缘人的身份对都市人生进行深刻的观照与审视,完成一个知识分子对现代性的反思.  相似文献   

2.
沈从文一直以"乡下人"自居,其主要作品也以描写"湘西"的乡村生活闻名于世.但其本人却通过自身的努力,逐步进入现代文明社会,成为了"作家"、"教授",身份发生了极大的变化.现代文明社会的复杂与污浊与"湘西"世界的单纯与质朴形成了巨大的反差.沈从文身披"作家"、"教授"的外哀,内心却认同"乡下人"的世界,形成了他的尴尬的身份观念.  相似文献   

3.
《从文自传》是作家沈从文在20世纪30年代对自己20年人生的总结。它通过白描的方式描写了烙印在作者脑海中的湘西生活。《从文自传》的功能常常表现为一份用来参照的原始资料,但此篇论文旨在强调《从文自传》本身的意义:作者在自传中运用自己最擅长的乡村生活的题材,以“乡下人”的视点来承担起一份自己重塑民族传统的责任。同时《从文自传》对于理解沈从文创作中的主题走向、人生意蕴和叙述模式都具有重要的启示性意义。沈从文一生写作所执着的眼光,所不可割弃的情结,所自明于心的责任也都在这一部自传中有所表现。  相似文献   

4.
“希腊神庙“是沈从文理想的栖息之所,在“边缘身份“意识的导向下,沈从文完成了对“湘西生命“的展现和对“希腊神庙“建构的思考.在现代文明的渗透和自身缺陷的“共谋“下,诗化的湘西生命由“常“到“变“,沈从文开启了现代之思:重造经典,对理想的民族人格进行冥想.他把目光投向了湘西自然的生命形态.这种寻找生命之根的意识是对“现代民族国家“建构的一种想像方式.  相似文献   

5.
抱着自命为"乡下人"的角色认知,沈从文创造出丰硕的文学成果,成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重要的京派小说代表作家,他用小说和散文建筑起的"湘西世界"更是文学丛林中一抹淡雅的风景。其最负盛名的代表作《边城》成为他所构筑的湘西世界的坚固柱石。小说中,沈从文努力描绘了一个充满自然人性的世外桃源,塑造出闪烁着人性光辉的率真、美丽、虔诚的人物形象,以此来表现一种理想、健全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通过叙述一个凄美的爱情故事来展现这个充满人情美、自然美和风俗美的湘西世界,以此来哀叹和反思"现代文明"中人性的扭曲。  相似文献   

6.
沈从文一生从事报刊编辑工作近40年,主编、参编了20余种报纸副刊、文学期刊。从研究沈从文的相关资料中梳理其编辑实践,展现出一位在幕后默默奉献、富有编辑业绩的"编辑沈从文"。  相似文献   

7.
京派和海派因为"京海之争"的存在,一直以来被定义为相互对立的2个流派,京派对"乡土"的执着和海派对"都市"的专注,似乎也证明了二者的对立性.但是,细读文本我们发现,京派作品中也存在"都市"书写,海派作品中也有对"乡土"的指涉.以"乡下人进城"和"城里人下乡"为着眼点,可以窥见京派和海派文人对"乡土"和"都市"的双向审视.  相似文献   

8.
高校政工干部身兼大学生政治辅导员、人生导师和知心朋友等多重身份,既不同于专业教师,也不同于普通管理者,要提高工作实效,亟待增强八种意识,即信仰意识、学习意识、服务意识、问题意识、伯乐意识、创新意识、品牌意识、前瞻意识。  相似文献   

9.
经济全球化迅猛发展使人们国家意识淡化、民族身份消解。爱国主义教育也应随之深入了解经济全球化时代大学生的国家意识总体情况,提高国家意识教育的有效性、针对性。调查发现,大学生具有较强的爱国认知和强烈的爱国情感;大学生道德价值取向以社会为主,以个人为主的取向不占主流,但也占相当比例;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归依具有肤浅性;大学生对国家的认同感集中体现于认同振兴中华的历史使命,但也有相当比例的学生向往国外更高生活水平。为此国家意识教育要把"国家意识"的宣扬和灌输放在首位;要大张旗鼓地进行主导价值观的宣传;国家意识教育方式应注重由抽象理解爱国知识上升为在现实中具体把握;经济全球化时代国家意识教育应具有开放性,应增强大学生的"开放意识"。  相似文献   

10.
沈从文笔下存在着两组截然不同的女性形象:湘西女性和都市女性。沈从文一直致力于揭露都市的虚伪与罪恶,因此都市贵妇也难逃其咎,在他笔下不免陷入了精神困境。借助女性主义理论深层分析,这些都市贵妇作为女性镜像的反面,因破坏了男权社会固有的秩序而引起了男性的不安和恐慌,成了被妖魔化的"恶女"。  相似文献   

11.
通过借鉴"女性批评"(gynocriticism)理论,它强调对女性作家女性经验的研究。追寻凯瑟琳·安·波特独特的人生经历及其创作思想的发展,从而挖掘波特从一个平凡南方女孩而成长为一名成功艺术家的艰难一生中所表现出的独特女性意识。  相似文献   

12.
沈从文的小说对当时占主导地位的理性启蒙文化传统提出了质疑与批判。他不满于现代中国从底层到上流社会感性主体普遍缺失的状况,试图用审美精神激发生命,使生命的自然性得到升华,使本能转化为创造性力量,获得一种诗意的人生形式。沈从文的审美启蒙是对现代理性启蒙的推进与完善。  相似文献   

13.
20世纪2 0年代走上文坛的沈从文与20世纪80年代享誉文坛的莫言,他们在人生经历和创作立场上都有着某种程度的相似性。但梳理他们的创作脉络却发现,他们基于民间创作视野下存在迥异的风格和个性:一是创造了两个不同的民间:"湘西"和"高密东北乡"。沈从文的"湘西"世界是一个封闭的精神家园,莫言的"高密东北乡"王国是一个开放的乡土世界。二是表现出两种民间态度:建构和解构。沈从文是建构的、审美的,表现为对生命常态的维护;莫言是解构的、"审丑"的,表现为对生命变态的张扬。三是表现出两种民间视点:沈从文侧重于描写人性之善,并以此来求证理想人生形式;莫言侧重于描写人性之恶,并以此来思考人性的本质。  相似文献   

14.
上海空间书写在郁达夫的小说中占据重要地位.他对上海空间的书写,涉及都市公共空间和都市边缘空间.都市公共空间与人物心理空间交融混合,营造出一种落寞感伤的情绪;都市边缘空间为我们呈现了上海底层民众的真实生活图景.对徘徊在都市空间的"漫游者"的书写,折射出一种自我身份认同的焦虑.  相似文献   

15.
沈从文生活在水乡,以水为伴,于是水训练了他的想象力;水教他切近生活原态,浸入生活底层去亲近和认识各式各样奇异的人生;水给他的作品带来流动的乐感和宁静、孤独的格调.笔者将从"宁静"与"孤独"两方面来解读沈从文湘西作品的"水性".  相似文献   

16.
《南昌水专学报》2015,(5):80-84
小说《莫斯卡特一家》讲述了犹太青年阿萨从偏远的小镇辗转至大都市谋求新生活的故事。文章运用空间叙事理论及文学伦理学批评方法,阐述了主人公阿萨从闭塞乡村到喧嚣都市、再从喧嚣都市退守避世书房的失败人生经历,认为主人公的生活空间与其伦理追求息息相关,空间的转换昭示着主人公伦理意识的蜕变。从某种意义上说,阿萨的伦理迷失不仅是个人梦想的破灭,对于具有相对独立伦理体系的犹太群体来说,这种迷失更是犹太人在现代化进程中无法逃避的悲哀和无奈。  相似文献   

17.
进入新世纪以来,以进城乡下女性作为叙述对象的小说构成了当代“乡下人进城”文学叙述的一大看点。这些小说集中展现了乡下女性进城后在城乡文化冲突中,陷入身份危机、身体失陷、灵魂漂泊的生存因境和心路历程,其背后承载着作者对进城乡下女性这一弱势群体的同情与关怀,隐含着作家对中国现代化的思考和探寻。  相似文献   

18.
刘庆邦的小说在诸多方面受到沈从文的影响。从人物心里描写的角度来看,两人都擅长人物内心世界的细致描摹而很少采用外貌描写,都通过意识冲突、梦境、人物言行、景物衬托等来揭示人物内心世界,但沈从文往往有着深层人生哲理意味的追求,刘庆邦的心理描写则仅仅停留于生命状态的展示。刘庆邦还以开放的心态接受了茨威格心理解析法的影响,这又使他区别于沈从文而形成自己心理描写的特色。  相似文献   

19.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杨刚的小说创作少有人关注。她以左翼作家的身份登上文坛,发表了一系列表现日常生活中的女性生存悲剧的小说,并形成了"人生就是悲剧"的悲剧观。抗日战争爆发后,她曾努力使自己的小说为抗战服务,她本质上是一位有着自觉的女性意识的作家。  相似文献   

20.
“生命“作为沈从文湘西小说的艺术维度之一,是解读沈从文湘西小说的突破口.“湘西生命“的精神内核是“人与自然相契“,是沈从文孜孜追求的理想的生命“常性“.这种精神浸透到了它的生命形态、命运观念、处世精神之中.具体而言,“自然性爱“、“未凿童心“、“血性强力“是湘西生命的自然形态;“死亡“与“爱情“相邻体现了湘西生命的自然抉择;在“守势“与“超脱“处世姿态中生命的“自足“、“澄静“,展现了湘西生命的人生情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