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低剂量螺旋CT扫描技术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收集儿童鼻咽部患者57例作为研究对象,分别应用常规剂量与低剂量螺旋CT机进行扫描,比较两种剂量扫描图像质量及其对患者的辐射剂量。结果:低剂量CT扫描与常规剂量扫描对于鼻咽部解剖结构以及各类病变的显示效果、定性诊断结果无明显差异(P>0.05);低剂量扫描CT剂量加权指数为6.57Gy,显著低于常规剂量的13.13Gy(P<0.05)。结论:低剂量螺旋CT扫描对儿童鼻咽部疾病的定量以及定性诊断结果均与常规剂量相当,但辐射剂量更低,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对东芝Activion16排螺旋CT低剂量管电流恒定技术(CCC)在胸部扫描中的应用效果进行评价分析,为今后的临床诊断工作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信息。方法:选择2013年1月-2015年6月间我院收治的接受东芝Activion16排螺旋CT机胸部扫描的临床患者100例,将其按照扫描剂量分成四组,分别定义为50m A组、30m A组、20m A组、对照组,50m A组,30m A组,20m A组患者接受16排螺旋CT低剂量管电流恒定技术扫描,对照组患者接受自动曝光控制技术进行扫描。结果:经统计发现,CCC扫描组患者的图像质量与对照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50m A组,30m A组,20m A组扫描所得图像质量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30m A组与20m A组图像噪声较对照组发生一定程度的提高(P0.05);CCC各组间噪声比较存在明显差异(P0.05)。结论:采取16排螺旋CT低剂量管电流恒定技术进行胸部扫描可获得质量良好的图像,并且辐射剂量明显低于自动曝光控制技术,在今后的临床诊断中应对其给予足够的重视。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低剂量CT在颅脑疾病复查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0年11月至2013年1月于我院首次进行颅脑CT检查发现明确异常并于2年内复查次数为3次及以上的患者256例,其中128例为对照组,用120k Vp、200m As,低剂量组三次复查计量分别为120k Vp、160m As,120k Vp、120m As,120k Vp、100m As,对比图像质量及辐射剂量。结果:随着m As的下降图像质量也在下降,但在120k Vp、100m As时图像仍可用于诊断,辐射剂量与对照组相比下降了50%,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在有明确颅脑疾病的患者的复查中可使用120k Vp、100m As低剂量CT进行扫描。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CT低剂量扫描技术应用于新冠肺炎筛查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3月-2020年12月我院收治的100例疑似新冠肺炎患者的首次CT影像资料,其中CT常规剂量扫描50例,设置为常规剂量组,CT低剂量扫描50例,设置为低剂量组。两组影像数据进行多平面重组,对新冠肺炎患者进行分期以及影像图像评分,统计分析两组初检时剂量长度乘积、CT容积剂量、有效辐射剂量,同时对比两组多次复查CT的总剂量长度乘积以及总有效辐射剂量。结果:两组新冠肺炎筛查中,早期检出率、进展期检出率以及危重期检出率并无显著差异(P0.05)。两组肺窗图像质量评分、纵膈窗图像质量评分数据比较并无统计学意义(P0.05)。低剂量组剂量长度乘积、CT容积剂量、有效辐射剂量均明显低于常规剂量组(P0.05)。低剂量组多次复查CT的总剂量长度乘积以及总有效辐射剂量均明显低于常规剂量组(P0.05)。结论:CT扫描技术是新冠肺炎流行期间高效且准确度较高的一种诊断技术,CT低剂量扫描不仅能获得较好的图像质量,同时能减低辐射剂量,提高诊断安全性,有利于新冠肺炎的筛查,有助于有效控制疫情。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多参数设置对低剂量胸部CT扫描图像质量及辐射剂量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低剂量胸部CT筛查的100例患者,设定低剂量胸部CT的管电流为17mAs并对所有扫描图像IMR重建。对比不同参数设置低剂量胸部CT扫描的图像质量和辐射剂量。结果:A、B组的肺窗、纵隔窗IMR图像质量的评分高于C组,且C组高于D组;A、B、C、D四组的IMR图像的SNR值从高到低依次下降,P0.05。辐射有效剂量B组和C组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当低剂量胸部CT的管电流为17mAs时,参数设置在100KV管电压,IMR重建方式和自动曝光控制扫描获取的图像质量更好、辐射剂量更低。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观察低剂量扫描在螺旋CT(64排)头颈动脉成像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螺旋CT(64排)扫描,观察组患者采用低剂量扫描。结果:观察组的有效辐射剂量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采用螺旋CT(64排)头颈动脉扫描时,采用低剂量扫描方式,可以降低头颈动脉CT造影中的有效辐射剂量。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究应用大螺距联合FAST CARE扫描模式在肺部成像的辐射剂量和图像质量。方法:对在2021年12月至2022年3月期间大庆油田总医院行肺平扫检查的132例患者进行前瞻性研究,随机分为A组常规扫描条件,B组为大螺距联合FAST CARE扫描条件,C组为低管电流扫描条件。每组44例患者,分别测量3组图像的CT值及噪声并计算信噪比,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各组间的测量值、扫描时间、辐射剂量指标等,并对图像质量进行客观及主观评价。结果:大螺距联合FAST CARE模式的扫描时间、CTDIvol、DLP及ED值均明显低于常规扫描组,B组的平均ED值为(1.30±0.04)mSv,辐射剂量较常规扫描模式下降约4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图像质量方面,B组与A组的SNR、SD值及主观评分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与C组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大螺距联合FAST CARE扫描模式既能降低辐射剂量又能保证图像质量,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低剂量螺旋CT扫描在早期肺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6年3月-2018年3月65例早期肺癌患者,均采取螺旋CT低剂量、常规剂量扫描,观察两种扫描方式的肿瘤形态、辐射剂量。结果:常规剂量CT早期肺癌准确率(96.92%)与低剂量准确率(93.85%)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低剂量与常规剂量对毛刺征血管集束征、分叶征、空泡征的检出率无明显对比差异(P0.05);低剂量检查的最大有效辐射剂量、CTDIw、DLP均少于常规剂量,差异显著(P0.05)。结论:低剂量螺旋CT扫描在早期肺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较高,且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究自动管电流调制技术(ATCM)在颈部CT检查中的图像质量及辐射剂量控制中的价值。方法:选择本院于2014年12月-2016年11月间收治的87例颈部CT检查患者为研究主体。划分为A组和B组,分别是44例与43例。结果:A组的上颈部图像质量评分低于B组,下颈部图像质量评分高于B组,对比差异明显,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87例患者的图像质量均在诊断要求范围内。A组的上颈部客观噪声水平高于B组,下颈部客观噪声水平低于B组,对比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的管电流大小并无明显变化,A组的上、下颈部管电流对比,有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的CTDIvol(容积CT剂量指数)低于B组,对比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ATCM技术与固定管电流技术相比,可以明显控制患者颈部CT检查中的辐射剂量,且图像质量较佳,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价比较胸部能谱成像与常规CT扫描辐射剂量与图像质量。方法:选择我院2017年9月-2018年6月收治的需进行胸部CT检查的45例患者作为观察对象,均予以常规CT扫平扫以及胸部能谱成像扫描,对两种CT扫描方式图像质量、辐射剂量方面的差异进行评比,以确定最佳扫描方式。结果:常规CT平扫的CTDlvol、DLP、ED与能谱动脉期成像进行比较,差异无明显的统计学意义(P0.05);常规CT平扫的上述指标与能谱静脉期成像进行比较,具有显著性统计学差异(P0.05);常规CT平扫的图像噪声评分、总体图像质量评分与能谱动脉期呈现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与能谱静脉期成像之间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相比于常规CT扫描,胸部动脉期能谱成像辐射剂量与之相当,虽然胸部静脉期能谱成像辐射剂量较高,但图像质量良好,临床可根据患者病情需要合理选择扫描方式。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急性胸痛诊断中64排128层螺旋CT联合三联检查的应用效果。方法:将2021年9月-2022年12月我院收治的急性胸痛住院患者68例作为研究对象,分别采用64排128层螺旋CT三联检查以及常规CT扫描,将进行64排128层螺旋CT三联检查者纳入观察组(n=68),常规CT扫描者纳为对照组(n=68)。对比两组图像质量、扫描参数并绘制ROC曲线,分析64排128层螺旋CT联合三联检查对患者的诊断效果。结果:金标准诊断出阳性64例,阴性4例,其中急性冠脉综合征者52例,肺栓塞6例,主动脉夹层6例;128层螺旋CT三联检查共诊断出60例阳性,阴性8例,其中急性冠脉综合征者50例,肺栓塞6例,主动脉夹层4例;常规CT扫描共诊断出54例阳性,阴性14例,其中急性冠脉综合征者48例,肺栓塞3例,主动脉夹层3例;观察组扫描长度、有效剂量以及剂量长度乘积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常规CT扫描的AUC值为0.906 0,灵敏度为81.30%,特异度为50.00%,95%CI为0.789 0-0.835 0;128层螺旋CT三联检查的AUC值为0.953 0,灵敏度...  相似文献   

12.
目的:讨论并分析在肺部扫描检查中低剂量螺旋CT的临床效果,并体现出其在肺癌早期普查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10年4月-2013年11月期间收治的40例已经确诊为肺部肿瘤的患者为研究对象,分别使用常规剂量(195m A)和低剂量(20m A、30m A、40m A)对本组30例患者进行扫描,然后对扫描出的结果进行综合的分析和对比,比较的内容主要包括:纵膈内的小淋巴结检出率、图像扫描的整体质量、肺内小的转移灶。结果:将常规量扫描与低剂量扫描进行对比,结果发现低剂量扫描对患者的辐射影响最小,其次,扫描检查出来的结节的实际大小、数量和部位与扫描检查肺内的小病灶基本一致。结论:低剂量螺旋CT在肺部扫描与常规量扫描的结果基本一致,但是,在质量相当的情况下,低剂量螺旋CT扫描最大程度的降低了对患者的辐射影响,因此,在临床实践中该方法值得借鉴并予以推广。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CARE Dose4D技术在低剂量CT胸部体检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健康体检者160例,随机分为ABCD四组,各40例,参考管电流依次降低,然后评价四组图像质量,并计算有效吸收剂量(ED)。结果:BCD三组有效剂量均较A组降低,图像噪声增加,图像质量有所下降但不影响诊断。结论:采用该技术在可得到满足诊断的CT图像时大幅降低辐射剂量。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限制性通气障碍高分辨率CT(HRCT)低剂量扫描能否达到常规扫描的诊断要求。方法:选取2013年4月-2015年3月在我院就诊的部分限制性通气障碍患者,进行低剂量以及常规HRCT扫描,对比不同扫描方案下图像质量和伪影情况。结果:27例常规HRCT扫描图像质量Ⅰ级16例,Ⅱ级8例,Ⅲ级3例,而低剂量HRCT扫描图像质量Ⅰ级18例,Ⅱ级7例,Ⅲ级2例,低剂量HRCT图像质量与常规HRCT相当(P﹥0.05);常规HRCT图像中,15例无伪影,轻度伪影5例,中度伪影4例,重度伪影3例,而低剂量HRCT图像中,16例无伪影,轻度伪影6例,中度伪影4例,重度伪影1例,低剂量HRCT图像伪影情况与常规HRCT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限制型通气障碍患者低剂量和常规剂量HRCT扫描图像质量及伪影情况相当,但低剂量HRCT扫描减少了病人的辐射剂量,降低对病人的辐射损伤。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低剂量螺旋CT诊断肺结核的临床价值。方法:观察分析50例疑似肺结核患者,均接受常规组剂量螺旋CT检查、低剂量螺旋CT检查。结果:50例疑似肺结核患者确诊41例(82.00%)。但是相较于常规剂量螺旋CT诊断结果而言,低剂量螺旋CT诊断肺结核所获得的影像学表现与其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低剂量螺旋CT诊断价值高,不仅剂量小,而且辐射低。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螺旋CT扫描技术在肺结节患者诊断当中的应用情况,为临床诊断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10年2月~2012年2月经CT技术诊断的60例肺结节患者的临床资料,分别给予常规剂量螺旋CT检查以及低剂量螺旋CT检查,并对两种检查方法的检查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两种扫描方法在图像效果、发现结节的数目、肺结节形态学的特征以及对其进行定性的结果方面比较差异均没有显著性(P均>0.05).结论:低剂量螺旋CT扫描技术与常规剂量螺旋CT扫描技术在结果上没有显著差异,而且低剂量螺旋CT扫描技术降低了患者辐射的危害性,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64排螺旋CT低剂量扫描对结肠癌诊断及分期的价值。方法:选取我院疑似结肠癌患者50例,进行64排螺旋CT低剂量扫描,与手术病理结果对比,观察诊断结果。结果:经手术病理检查,50例患者均为结肠癌,64排螺旋CT低剂量扫描检查50例结肠癌,诊断敏感度为100%。手术病理检查A期5例,占10.00%,B期15例,占30.00%,C期18例,占36.00%,D期12例,占24.00%;64排螺旋CT低剂量扫描检查A期8例,占16.00%,B期17例,占34.00%,C期14例,占28.00%,D期11例,占22.00%,两种检查结果对比,P0.05。结论:在结肠癌患者诊断中应用64排螺旋CT低剂量扫描,能有效提高检出率,确定结肠癌分期,安全有效,值得借鉴。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双层探测器光谱CT单能量成像联合低流速低用量对比剂对肠系膜下动脉图像质量的影响。方法:分析70例在苏州永鼎医院行全腹部CT增强的患者图像,分为两组,A组为实验组,对比剂流速2.5-3.0ml/s,剂量60-70ml,B组为对照组,对比剂流速4.5-5.0ml/s,剂量90-100ml。利用星云工作站将A组图像重建出40keV、50keV、60keV、70keV、80keV、100keV单能量组六组图像,测量并比较A组、B组常规混合能量组和A组的六组单能量组图像肠系膜下动脉CT值、噪声(SD)、信噪比(SNR)、对比噪声比(CNR)的差异,运用五分法对肠系膜下动脉主观图像进行评价分析其差异。结果:A组常规混合能量组的CT值、SNR、CNR均小于B组常规混合能量组,Z=7.20、3.20、2.87,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40keV组的CT值、SD、SNR和CNR显著高于其他单能量组和常规组(Z=200.84、140.27、85.78、193.84,P<0.001),A组40keV单能量组的CT值、SD和CNR大于B组常规混合能量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6...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腕关节外伤患者应用单排螺旋CT扫描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3月-2014年3月收治的腕关节外伤患者94例,分别开展单排螺旋CT扫描与腕部X线检查,观察不同检查方法的确诊率、敏感度与特异度。结果:本组患者共117处骨折,不稳定或脱位共11处,X线对骨折的确诊率为84.6%,不稳定或脱位情况的确诊率为72.7%,明显低于CT扫描,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CT准矢状位扫描对骨折与不稳定或脱位的确诊率明显高于CT轴位扫描,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CT准矢状位扫描的敏感度与特异度最高。结论:针对腕关节外伤患者,开展单排螺旋CT具有更佳的诊断效果,在具体开展过程中可依据患者的实际情况选择更适合的扫描方式,能够提高临床诊断的准确程度。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腹部低剂量CT技术的临床应用。方法:选择2014年7月至2015年12月在我院被确诊并接受治疗的60例腹部内脏疾病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常规组患者采用常规影像学检查方式进行检查,实验组采用低剂量CT检查。记录并对比两组患者在接受临床影像学检查和低剂量CT检查时的检查结果以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两组患者的检出率均为100%,不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常规组,差异显著,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部低剂量CT技术的临床应用价值显著,低剂量可以有效降低对患者的身体影响,并且不影响图像质量,可以作为腹部检查的常规手段,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