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3.
利用小康矿现有地质资料重新进行分析,运用地质力学原理,研究探讨了本区“无煤带”构造特征、组合规律及力学成因,确立了本区特有的“无煤带”构造形态,对生产建设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地面钻探资料表明,朱集东煤矿东二(11-2)盘区存在较大范围的11-2煤层不可采区,首采面两巷实际揭露了3条条带状煤层缺失带。通过对无煤带岩性、分布特征的分析,结合三维地震解释及部分属性分析资料,确认了该无煤带形成原因为砂岩冲刷,原圈定的不可采区范围得到了进一步修正,为工作面回采及盘区设计合理化提供了较可靠的技术依据。 相似文献
5.
亭南煤矿主要可采煤层为延安组下段8号煤层,厚度一般在0.80~18.75 m之间。由于受三叠系基底古隆起影响,厚度变化亦较大,在矿井开采中,也发现了这一现象。本文试途通过矿井开采资料,结合以往勘查成果进行分析,以期找到某些规律,从而更好地为矿井生产服务。 相似文献
6.
分析了彬长矿区文家坡井田4#煤层的煤质特征,探讨了煤的利用方向,指出就地对煤进行气化、液化、制造成水煤浆或发电为其最佳利用途径。 相似文献
7.
主要从影响巷道稳定性的因素、巷道失稳破坏的特征出发 ,对 30 # 煤层回采巷道的失稳状况进行分析 ,制定出维持回采巷道稳定的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8.
通过在小康煤矿掘进施工中应用三维地震成果,详尽分析了“无煤带”这一特殊地质构造对掘进施工的影响和在实践中采取的对策,保证了安全生产。 相似文献
9.
崔家沟煤矿主要可采煤层为4~(-2)煤,其上发育了一系列的北东和北西—北西西向的褶皱构造,这些褶曲大多对称出现,向斜煤厚,背斜煤薄规律明显,背斜两翼倾角大小控制着煤层厚度变薄速度。为准确勘测薄煤无煤带位置,采用三维地震勘探煤层反射波T0控制4~(-2)煤起伏形态,通过煤层反射波振幅变化预测4~(-2)煤厚度变化,根据这2个特点圈定了崔家沟煤矿三盘区由基底引起的薄煤无煤带范围。经过井下巷道揭露和定向钻验证了三维地震解释的薄煤无煤带范围,证明了该方法在黄陇侏罗纪煤田基底控煤和煤厚变化快的地区的有效性,为三盘区后续工作面布设和巷道掘进提供了有效的地质依据。 相似文献
10.
11.
12.
通过对冯家塔煤矿三采区补充勘探中煤层对比特征的研究分析,总结出了在该矿区勘查施工进行煤层对比的方法,该方法可靠、简便、实用,对在陕北石炭二叠纪煤田进行勘查施工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3.
14.
15.
16.
在对沁水盆地郑庄井田3~#煤层形成背景分析的基础上,本文详细研究了3~#煤层的煤质特征。研究结果表明:井田内3~#煤层形成以后迅速被上三角洲平原分流河道、决口扇、溢岸沉积所替代,于分流间湾上发育泥岩沼泽、分布有限;3~#煤层为井田的主力煤层,且所处构造环境较为简单,水文地质条件较好;3~#煤为低硫、高热稳定性、特高热量值煤,定为无烟煤二号(WY2)和无烟煤三号(WY3)。该研究对于指导3~#煤的生产开采以及充分利用3#煤的经济价值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根据地质勘查及矿井生产资料,总结了暴雨山井田二1煤层分岔、合并的一般特征,提出了二11、二21、二31为二1煤层分岔煤层的证据,并对其成因进行了分析研究,认为沉积环境的变化是引起煤层分岔与合并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8.
19.
小康煤矿在掘进施工和综放回采中应用三维地震成果,详尽分析了“无煤带”这一特殊地质构造对采掘施工的影响和明确在实践中应该采取相应的对策,既保证了安全生产,又对推动工程地质专业技术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