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3 毫秒
1.
叠加法静校正采用叠加原理 ,充分利用地震数据中的折射波信息、反射波信息以及目前使用的功能较强的地震数据交互处理系统 ,分别求取炮点和检波点的相对静校正值 ,以消除静校正对地震数据叠加成像的影响 ,提高地震数据处理分辨率。本文就该方法的原理、实现过程以及运用效果加以介绍。  相似文献   

2.
黄土塬地震资料具有低信噪比、静校正比较突出等问题。在应用静校正方法后记录的剩余静校正量依然较大,针对这个问题,提出了分别计算炮点和检波点剩余静校正量的共地面剩余静校正方法。实际数据的测试表明,这种方法可以解决低信噪比资料的较大剩余静校正问题。  相似文献   

3.
中东某稀疏三维工区表层条件复杂,工区中部折射层不稳定且部分缺失,工区东部有一地表异常区带,模型静校正和折射静校正都未能很好地解决该区的静校正问题。将二维炮检域迭代直接静校正技术推广应用到该区三维资料处理中,取得了很好的应用效果。该技术在共炮点叠加剖面和共接收点叠加剖面而不是在CDP叠加剖面上拾取成像层位,适合于CDP覆盖次数低的稀疏三维。由于对拾取的参考模型层位具有很强的依赖性,使用该方法解决中长波长静校正问题时,参考模型层位的拾取必须有解释人员的参与和认可。  相似文献   

4.
炮检域迭代直接静校正方法及应用效果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不同地区的表层结构往往有其特殊的复杂性,由此产生的静校正问题是困扰野外采集和资料处理的关键技术难题,甚至成为制约资料品质提高的瓶颈。研究工区内,由于广泛分布冲沟、悬崖等特殊地表,使得资料处理面临的一个主要难题就是静校正问题。根据该区的资料特点和表层结构特点,提出了炮检域迭代直接静校正方法,通过共炮点叠加剖面和共接收点叠加剖面直接求取高程静校正的修正量,成功地解决了该区存在的复杂静校正问题。  相似文献   

5.
初至叠加相对静校正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初至叠加相对静校正方法是在共炮点道集和共检波点道集记录上,先用某一速度将初至波校平叠加,分别得到共炮点和共检波点道集初至波叠加剖面,若存在静校正问题时,则初至相位出现上下错动;然后将错动的初至相位再校正到一条光滑的“趋势线”上,以获取相应的相对静校正量。该方法主要解决常规剩余静校正方法所不能求取的大干1/2周期的剩余静校正量的问题。实际资料处理表明,这一方法是改善表层条件复杂地区地震剖面质量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6.
共炮(检)点剩余静校正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针对低信噪比、剩余静校正量较大的地震资料,提出了分别计算炮点和检波点剩余静校正量的共地面点剩余静校正方法。该法基于经过动校正后的共炮点数据集和共检波点数据集分别求取检波点剩余静校正量和炮点剩余静校正量,并分别将共炮、检点道集动校正后的叠加道作为模型道与道集内各个道进行互相关,求出各个炮、检波点的剩余静校正量。理论和实际数据的测试表明,这种方法可以解决低信噪比、剩余静校正量较大地震资料的静校正问题。  相似文献   

7.
折射波剩余静校正方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山地、沙漠及其他复杂地表地区地震资料的线性散射噪声和随机噪声很强,有效反射信号弱,资料信噪比较低,静校正问题严重,使用常规剩余静校正方法难以见效。本文利用折射波信噪比高的特点,将反射波剩余静校正方法应用于折射波资料处理,通过交互手段,逐段估算折射波的速度,用合适的速度对地震记录进行线性动校正,在共炮点或共中心点道集上,用相关方法计算各道与模型道时差,再用统计方法计算出炮点和检波点剩余静校正量。将该方法应用于信噪比较低、反射波剩余静校正方法难以奏效的复杂地表区,获得良好处理效果。  相似文献   

8.
六盘山区域因为地表条件复杂而使得解决该地区的静校正问题比较棘手。文中采用综合静校正方法,首先通过应用基于能量法的初至拾取方法拾取到准确的初至,然后应用层析静校正解决因为地形起伏和黄土沉积厚度变化而引起的较大量的静校正问题,进一步应用初至波剩余静校正解决反演模型与实际地表模型差异所造成的静校正问题,最后应用反射波剩余静校正解决残存的剩余静校正量。通过综合应用多种静校正方法之后,该地区的静校正问题得以解决,最终处理的剖面在信噪比、连续性、波组特征、分辨率等各方面均能够满足后续解释的需要。  相似文献   

9.
静校正评述     
与济阳坳陷不同,胜利新区地表条件复杂,近地表速度静校正已成为胶莱、鲁西南以及南方山地丘陵、西部戈壁沙漠地区地震数据处理中最突出的问题;另一方面,胜利老区济阳坳陷的高精度勘探也不再允许常规处理中的静校正误差。为此,胜利物探研究院加大了资料静校正的研究力度。专题攻关小组杨淑卿等人广泛调研了国内外有关文献,向大家隆重推荐DaveMarsen的"静校正评述"[1 ̄3]。该文图件丰富、概念清晰、系统性强、重于实用,对广大从事地震勘探管理、处理、解释以及采集的人员会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0.
利用大庆油田喇嘛甸区块三维三分量地震数据,依据静校正量由大到小分层次解决的思路,首先采用模型法解决了与基准面有关的长波长静校正分量问题,然后在共检波点叠加剖面上利用纵波和转换波的反射信息解决中长波长静校正分量问题,最终应用地表一致性剩余静校正解决短波长静校正分量问题。实际应用结果表明,喇嘛甸区块三维转换波成像剖面与纵波剖面在构造、断层上的形态一致,而且波组保持了纵、横波各自的特点,为后续利用纵、横波联合进行储集层物性分析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1.
由于横波的低速带厚且不均匀,转换横波速度又比较低,因此转换波静校正量大且横向变化剧烈。针对这种情况提出一种简单又易于实现的转换波静校正方法。根据多分量微测井资料求取低速层纵、横波平均速度比,利用纵波检波点静校正量和该速度比来求取转换波长波长静校正量。在动校炮集上拾取较清楚的反射层时间,再通过拟合抛物线时间与实际拾取反射层时间的差来求取转换波短波长静校正量。实际数据处理表明,该静校正技术能解决转换波静校正问题,转换波记录质量得到了明显提高。该方法已经用于川西三维三分量转换波处理,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2.
模拟退火静校正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模拟退火静校正技术摆脱了常规静校正方法的框架,它采用非线性反演技术——模拟退火,求解地表一致性静校正问题,能较好地克服低信噪比、大静校正量引起的周期跳跃。分析了常规剩余静校正方法的欠缺,阐述了模拟退火静校正技术的方法原理和在现有计算机运行速度条件下,求取全局最优解的可能性,并通过理论模型验证了该方法的可靠性。经实例分析证实,此方法在解决复杂地表结构引起的大静校正问题时,优于常规静校正方法。  相似文献   

13.
正交迭代静校正方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方法以野外获得的表层调查资料和野外静校正量作为初始条件,经初至拾取,道集分选后,以高速层顶板为基准面。在共炮点,共接收点和共炮检距三个域内分别提取剩余时差,进而对大量的数据体进行统计,利用正交迭代求限出全局最优化的剩余静校正量。  相似文献   

14.
能否有效地解决静校正问题是复杂地表地区地震资料处理的关键。对所存在的静校正量值根据空间变化可分解为长波长静校正分量和短波长静校正分量。不同分量对资料的影响各不相同。本文针对各种静校正方法的优缺点及应用条件,总结出一套利用现有的静校正技术,依次解决长波长静校正分量—大的短波长静校正分量—短波长静校正分量的静校正方法处理流程,并提出了相交测线闭合问题的解决方法。  相似文献   

15.
在地震勘探中,模型法、折射法、层析法等是目前常用的基准面静校正方法。对各种静校正方法的基本原理与适用条件归纳分析发现,它们都以地表一致性和地震反射垂直穿过近地表地层为前提,然而,在复杂地质条件下,尤其在长波长静校正存在的地区,不能满足地表一致性假设。实际上,近地表存在速度异常区时,地震波则很少垂直传播,静校正量与射线穿过近地表的距离和速度密切相关,在反射地震勘探中,远近偏移距的反射波穿过近地表时会产生不同的静校正量,利用这一点将目的层的异常作为近地表异常的判别准则,可以解决表层异常区的长波长静校正问题。对这一方法进行了论述,应用生产后较好地解决了因近地表异常造成的静校正问题。  相似文献   

16.
地震数据处理中静校正对动校正速度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传统静校正方法具有垂直时移的特征,经过静校正处理后各地震道的反射时间由浅至深产生了一个相同的时移。尽管各反射to时间在静校正处理后发生了变化。但在静校正过程中并没有改变反射波同相轴的形态,这就使得动校正速度(通常称之为叠加速度)发生了变化。动校正速度的变化量往住取决于静校正对反射1o时间的改变,而反射to时间的改变又往往与静校正基准面和地震数据处理基准面的选取有关。在表层结构相对简单地区,所求取的动校正速度与实际观测到的地震反射波视速度比较接近,但在表层结构复杂、地形起伏较大的地区.经过基准面静校正后,特别是经过区域静校正后,静校正对动校正速度的影响非常明显。在这种情况下,其动校正速度用于构造解释和地质解释会产生很大误差。通过理论模型的研究,定量分析了静校正对速度场的影响。为以后基准面的确定、基准面静校正的应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7.
塔里木盆地沙漠地区静校正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塔里木沙漠地区,静校正技术是地震资料处理的一项关键技术。文中对该区静校正问题进行了分析,从低、降速带的分层,浮动基准面的建立,静校正中高频分量的处理方法以及剩余静校正等方面做了一些探讨,提出了用分偏移距地表一致性剩余静校正方法解决该区剩余静校正问题。实际资料处理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8.
地表及近地表地质体岩性的纵横向变化是需要对不同波长进行静校正的重要原因之一。在复杂地区的地震勘探中进行常规静校正时,由于受地震微测井或小折射控制点数量的限制,加之相邻控制点之间的岩性变化,致使深度、速度关系差异较大,有时无法准确地建立地表及近地表速度—深度模型,甚至不能求取准确的静校正量。采用瞬变电磁法(TransientElectromagneticMethod),通过连续观测,可以获得地震勘探区地表及近地表结构的电性剖面,利用岩性与电性的关系,建立地表及近地表地质模型。在此基础上,有目的地部署地震微测井或小折射控制点以获取相应的深度、速度数据,从而建立地表及近地表速度—深度模型,可以求取准确的静校正量。这种以表层地质模型为基础建立的地球物理速度—深度模型,其静校正量的求取具有唯一性。  相似文献   

19.
对常规的剩余静校正反演方法进行了分析,找出了大静校正量使剩余静校正反演产生“周波跳跃”的原因,发现模型道的质量与地震波的视周期有关,大静校正量是一个相对量,当静校正量大于地震波视周期的一半以上时,模型道质量变差,线性反演方法会出现“周波跳跃”现象,据此建立了合理的基于模型道的多尺度剩余静校正方法,该方法通过尺度变换,把小尺度下的大静校正量问题转变为大尺度下的小静校正量问题,从而避免“周波跳跃”的产生,同时考虑大尺度的静校正精度低的问题,采用多尺度逐步校正方法实现大静校正量的计算。实际资料的试算表明该方法是有效的,具有线性反演方法的较高计算效率特点,便于处理人员使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