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阐述了利用神经网络建立结构损伤辨识系统的过程,并针对结构损伤识别中训练样本多、难以取舍的情况,采用了一种基于正交设计思想的样本选取方法,来构造网络训练所需的“最小”样本集。通过对缺陷板结构损伤识别的实例分析,说明了基于人工神经网络的损伤辨识系统的正确性。  相似文献   

2.
系统介绍了现有结构损伤识别反演方法,阐述了各反演方法的原理及特点,分析了现有反演方法的优缺点,并对结构损伤识别反演方法的发展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3.
用神经网络方法识别结构损伤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首先提供了结构损伤前后固有频率的变化包含了损伤位置的程度信息,研究了利用动态响应和神经网络技术进行结构参数识别的方法,并确定了结构损伤的位置与程度,建立了一个BP网络结构损识别模型,计算结果表明,该BP网络能准确实现结构损伤判别与定位,说明该方法有效,可靠。  相似文献   

4.
建筑结构损伤诊断方法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提出了建筑结构损伤诊断方法的任务,讨论了结构与环境的信息采集和处理,区分了诊断知识的种类,并归纳了常用的损伤诊断方法。  相似文献   

5.
识别一个结构在震状态下的变化,在结构监测中是十分重要的,神经网络就非常适用于这种目的。本文研究了使用可分析的学习样本来训练神经网络的可行性问题,神经网络从损伤状态训练产生,然后用于诊断一个五层钢框架在一系列震动模拟中的状态。结果表明,使用神经网络可使在线结构诊断更加可行。  相似文献   

6.
曲率模态识别桁架梁损伤位置方法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基于曲率模态识别结构损伤位置的方法具有测试简便,曲率对损伤的比较敏感等优点.详细说明了曲率模态识别损伤位置的具体方法:首先建立了桁架粱的有限元模型,用以计算正常情况下的动力特性:其次通过现场布拾振设备,采集实测数据,利用模态分析技术,获得实际结构的自振特性;再次将无损模型分段,假设某段破损,计算出自振特性,与实测结果相比较,从而判断出损失位置.最后作者介绍了一个识别例子.  相似文献   

7.
识别一个结构在震动状态下的变化,在结构监测中是十分重要的,神经网络就非常适用于这种目的。本文研究了使用可分析的学习样本来训练神经网络的可行性问题。神经网络从损伤状态中训练产生,然后用于诊断一个五层钢框架在一系列震动模拟中的状态。结果表明,使用神经网络可使在线结构诊断更加可行。  相似文献   

8.
利用摄动原理探讨了基于振动模态分析的结构无损检测技术,并把频率变化平方比和正则化频率变化率应用于连续梁,从理论上验证了频率指纹是结构损伤位置的函数。利用该方法对连续梁进行了数值模拟试验,总结出利用梁频率的正则化频率变化率进行损伤定位的步骤。方法简单可行,可为解决工程实际问题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结构损伤识别的耦合神经网络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基于误差传播算法的BPNN和基于自适应共振理论的ART神经网络,提出一种耦合神经网络的三级识别模型,以实现对结构损伤的自主识别,方法 采用分步识别的思想,利用ART神经网络首先识别出有损伤的层,然后用遗传算法搜索最佳的BP神经网络结构来分别识别结构损伤的具体位置和损伤程度.结果 通过对结构健康监测基准问题的计算表明。提出的耦合神经网络的识别模型能够自主识别结构损伤的发生,正确识别结构损伤的具体位置和损伤程度.结论 基于误差传播算法的BPNN和基于自适应共振理论的ART神经网络组成的耦合神经网络识别模型具有自主识别结构损伤发生的能力。且识别速度快,能够正确识别结构损伤发生的具体位置和损伤程度.适宜于在线监测。  相似文献   

10.
空间网架杆件的损伤程度识别是网架结构健康检测中十分重要的环节,对网架结构的安全性和适用性起到决定性作用。在定位损伤杆件的前提下,通过模型试验和数值模拟手段,提出应用瞬态响应动力分析方法对四角锥网架杆件进行损伤程度识别,获得不同损伤程度杆件两端节点的位移时间历程曲线,应用Matlab对该曲线进行拟合分析。结果表明:在不同损伤工况下,损伤杆件两端节点的位移时间历程曲线可以近似拟合成直线,通过对该直线的斜率与杆件损伤程度的分析,分别得到上弦杆件、腹杆、下弦杆件两端节点的位移时间历程直线的斜率值与杆件损伤程度的关系式,通过该关系式可以较准确的识别出四角锥网架杆件的损伤程度。  相似文献   

11.
根据机构学的杆组理论,针对游梁式抽梁机的共性建立相应的数学模型和动特性仿真子程序,在动平衡优化设计中采用了二次平衡原理,有效地降低了能耗,改善了系统的受力情况,大大缩短了建模和编程时间。  相似文献   

12.
用H型钢梁截面惯性矩较精确的近似计算公式来代替其精确计算公式 ,从而建立了楔形H型钢梁内力分析的传递矩阵法。此方法简便、实用 ,计算效率较高。  相似文献   

13.
复合材料层合梁结构在线损伤检测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复合材料层结构在服役过程中关键部位的裂纹或分层损伤累积发展到一定程度,常出现损伤突变现象,导致结构局部刚度突发性降低和结构性能下降,通过粘贴或埋入复合材料结构中的小型电片构成结构动态响应的激励和检测系统、以小波分析技术从应信号中识别结构损伤信息,可主动在线检测服役中的复合材料结构力学性能的突变,准确捕获结构突发损伤的时刻,这项研究将为许多在役中人们无法直接观察或量测的复合材料结构的在线健康监控提供新的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4.
为了找到对小损伤较敏感的参数,在结构自由振动微分方程基础上,利用广义逆和矩阵投影定理,导出了识别效果很好的残余向量投影范数.确定了损伤单元,计算了该损伤单元的损伤因子.算例分析发现,该参数对结构损伤非常敏感,能识别出结构中的微小损伤,而且不受损伤位置的约束,仅需要结构的前几阶模态就能达到很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5.
利用数值模拟技术,建立了两个单跨两层钢筋混凝土连梁和钢桁架连梁的剪力墙结构的有限元模型,对比了二者在循环荷载作用下的受力性能,并分析了轴压比、连梁截面尺寸对剪力墙结构的承载力和变形性能的影响规律.分析结果表明:钢桁架连梁的剪力墙较钢筋混凝土连梁的剪力墙,其承载力虽有所降低,但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剪力墙的应力和损伤,且其耗能性能和延性均有大幅的提高;轴压比的增大对剪力墙承载力有所提高,但不成比例;钢桁架连梁腹杆截面尺寸对剪力墙结构的承载力有很大影响,弦杆截面尺寸的影响不显著.研究结果对剪力墙的抗震性能的设计计算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6.
对传统设计方法推导经济梁高的几个近似假设做一些变换,可得出一些常用翼缘厚度对应的经济粱高计算公式.截面选择时,用所推导的公式计算的结果选用腹板高度;在满足构造要求、翼缘局部稳定条件下,尽量增加翼缘宽度;可得出给定腹板厚度的用铜量较少的截面,将几个较优截面进行比较,便可得到符合工程经验、用钢量较少的工字形钢梁截面.算例表明,所提出的截面选择改进方法,与电算优化结果相近,可供有关专业人员参考.  相似文献   

17.
一种梁杆结构稳定性分析的精确有限元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插值理论下,给出了梁杆系统在常规有限元方法中描述的切线刚度阵。由二阶理论和随动坐标法建立了梁杆系统精确几何非线性有限元增量平衡方程和切线刚度阵。针对有限元方法在结构稳定性分析中的应用,对常规有限元方法和精确方法进行了比较,用实例说明,精确方法较常规方法在计算精度、工作量方面有着巨大的优势。  相似文献   

18.
This paper proposes vibration-based damage identification method, termed as substructure potential energy (SPE) method, which is capable of accurately estimating the damage magnitudes of multiple members. While other existing damage severity estimation methods require the information of several unabridged modes of the structure, the new method utilizes only a few lower mode shapes of substructures measured from the damaged solid. The performance of the proposed method is compared with one existing damage detection method, using a set of numerical simulations on a lattice material beam based on synthetic data generated from finite element models. Supported by the National Basic Research Program of China (“973”) (Grant No. 2006CB601206)  相似文献   

19.
提出一种基于应变模态的空间杆系结构统计损伤识别方法。为了减少待识别单元的数量,根据相似度对所有单元进行分组,从而将结构的损伤识别分两步实行:首先识别出所有可能损伤单元的范围,然后再进行结构损伤的定位和损伤程度的估计,其中,对于较深程度的损伤,采用应变模态的修正摄动矩阵,最后采用数值仿真分析进行了验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