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2.
3.
新型人工骨支架结构及其功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提出新的具有渐变性孔隙率特性的同心圆人工骨支架结构,建立数学模型并且编写结构设计和仿真软件。通过宏观把握孔隙率变化,建立人工骨支架结构与自然骨之间的对应关系,建造复杂的、高孔隙率、相互连通的微孔道立体结构,并显示三维图像指导支架内部结构的设计。由软件生成IGS文件导入其他三维辅助设计软件如 PRO/E等生成STL文件,结合快速成形技术直接制造。最后讨论该支架结构与Kammer股骨三维桁架理论结构模型之间的关系,以及该结构对骨再造和人工骨支架结构设计前景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5.
6.
7.
基于增量制造的再生骨支架制备方法在生物制造领域表现出巨大应用潜力,也越来越受到重视,其中制造路径规划方法直接影响到制备的支架的结构特点,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后期支架的细胞培养以及组织修复效果。目前典型的面向工业以及民用领域的增量制造工艺的路径规划方法不能完全适用于骨支架的制备,无法获得能够有效模拟细胞外基质结构特征的三维贯通结构。针对这一问题,提出一种面向生物增量挤出成形技术的再生骨支架制备路径规划方法,将材料成形过程中出现的尺寸变形的补偿融入到路径规划方法的设计中,能有效满足骨支架制备时对复杂外轮廓和梯度孔隙结构的需求。在此基础上,给出再生骨支架增量挤出成形系统的软件系统架构,实现方法及结果,并通过支架成形试验验证支架的性能,研究成果对自主开发生物增量制造装备具有重要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8.
9.
《现代仪器》2016,(5)
目的 :分析人工骨混合自体骨用于骨肿瘤骨切除后填充的临床效果,探讨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以我院收治的65例接受骨切除的骨肿瘤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患者填充方式,将接受人工骨混合自体骨填充的患者纳入观察组(n=29),将接受自体骨填充的患者纳入对照组(n=36),比较两组患者植骨量、愈合情况、骨材料降解率,比较其临床效果及安全性。结果 :观察组与对照组平均植骨量为(9.9±1.6)m LVS(7.6±1.8)m L,观察组植骨量稍高于对照组,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平均愈合时间为(8.9±1.5)个月,对照组平均愈合时间为(8.7±1.6)个月,两组患者植骨愈合时间、愈合情况、骨材料降解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均未见伤口感染、不愈合、排异反应等并发症发生;观察组末次随访MSTS评分为(28.71±6.26)分,对照组末次随访MSTS评分为(28.50±6.33)分,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人工骨混合自体骨能够有效填充骨肿瘤骨切除后缺损区域,该方案能够在减少自体骨移植量的基础上保证良好的填充效果及安全性。 相似文献
10.
壳聚糖纤维/磷酸钙骨水泥复合材料人工骨的力学性能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提出采用壳聚糖纤维为增强体来改善磷酸钙骨水泥的力学性能,并模仿天然骨的结构制造具有同心圆结构的壳聚糖纤维/骨水泥复合材料人工骨.利用快速成形技术制造精密树脂模具,在模具的支持下制备两种规格的人工骨(φ20 mm×20 mm和(10 mm×20 mm),分别进行人工骨初始强度试验和体内强度试验.试验表明,由于纤维的存在,复合材料人工骨的初始强度为11~26 MPa,明显高于磷酸钙骨水泥4~10 MPa的强度;同时在犬股骨髁缺损修复的过程中,随着壳聚糖纤维的消失而逐渐形成的多孔结构和孔隙并没有降低复合材料人工骨的力学性能,而是通过形成的多孔结构促进骨长入来维持人工骨的强度,使得人工骨多孔结构与强度的矛盾关系得到缓解. 相似文献
11.
12.
13.
14.
基于RP技术的激光诱导选择性化学沉积微细加工技术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介绍快速成形技术以及微机电系统与微细加工技术的基础之上,对比分析了一些基于快速成形技术微细加工方法的优缺点及其最新研究成果。对于激光诱导选择性化学液相沉积快速成形技术的研究,首先从整个的系统原理到工艺流程进行详细地论述,并指出此技术所存在的一些优缺点。在普通玻璃上进行了激光诱导选择性化学液相沉积铜的试验,成功地沉积出点、线和面并实现了分层累加的沉积。在从激光诱导化学液相沉积技术的沉积原理和反应机理的分析到反应速率及沉积速率模型的建立的基础之上,进一步论证了激光诱导选择性化学沉积快速成形技术在三维微细加工方面的应用上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5.
以光固化快速成形过程中的零件变形为研究对象,详细分析了收缩力产生的根源及其作用原理,根据树脂固化时必然产生的收缩及层累加的特点,提出了收缩力、面分布载荷的概念;根据零件在成形过程中结构变化的特点,提出时变刚度的概念。基于此,建立了零件成形过程中的力学模型,利用有限元法分析了零件变形的趋势,揭示了成形过程中零件变形的本质问题。通过试验研究了零件的变形问题,试验结果证明了理论分析的正确性。由此提出了改进扫描工艺的分区域扫描策略,显著的减小了成形过程中零件的变形,提高了成形零件的精度。 相似文献
16.
正确确定本构模型中的物性参数是金属成形过程准确分析和模拟的基础。以Hill非二次屈服准则为基础,应用人工神经网络(ANN)技术建立了材料在变形过程中不同应力状态下物性参数m值的识别方法,并在MTS试验机上进行了薄壁管拉扭试验,通过试验中各阶段的实际应变增量值与m值识别前后计算所得理论应变增量值的比较,验证了识别所得m值以及根据识别所得m值进行应变控制的正确性。 相似文献
17.
新的激光快速成形方法及应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针对目前主要激光快速成形方法的优缺点,提出一种基于三维实体边界分割的激光快速成形新方法.该方法将叠层实体制造(LOM)法主要进行激光二维轮廓线扫描和选择性激光烧结(SLS)法能够加工多种覆膜粉末材料的优点有机结合,能够克服SLS法加工效率低,成形件致密度、硬度、精度和表面粗糙度等性能较低的缺点.利用自主开发的快速成形系统,采用热像仪测温与Ansys模拟激光能量输入模型相结合的方法对工艺参数进行确定,对基于三维实体边界分割激光快速成形方法进行应用研究,实现三维实体的快速成形及金属零件的快速铸造,并通过无模具快速铸造的手段获得金属齿轮铸件.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