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小妹 《江苏陶瓷》2012,45(2):33-33
托物、言志、寄情是中国文人最喜欢的表达方式,作为中国文化综合体的紫砂创作也不例外。新时代的紫砂艺人,在传承和创新中创作的作品越发具有强烈的使命感与责任感。紫砂创作者在展示个性、表达创作理念方面只有追求不拘一格,表现方式更为缤纷,展现的壶艺才会更为精彩。  相似文献   

2.
范君浩 《江苏陶瓷》2014,(1):63-63,67
正紫砂陶的发展,尤其是紫砂花货艺术的兴起,与宜兴储藏着得天独厚的原料、历代艺人宝贵经验息息相关。创作一件完美的紫砂花货,必须有完美的构思、适合的泥色、高超的制作技艺以及对泥质与火候操控有深入的了解,作品才会与众不同。江南宜兴,山水富饶。自然界中有着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创作源泉,紫砂艺人将自然界中物体的形态进行艺术上的加工提炼,成为高于生活的艺术品来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因此,在创作过程中需注意艺术上的变化与内涵,气势上的生动  相似文献   

3.
紫砂壶是因为茶而诞生的,因此对于品茶之人来说,是最为理想的茶具不仅有着优越的实用性,还有着独特的观赏性以及文化性,使人赏心悦目的 同时又能感受到深刻的文化内涵.紫砂壶是出自于宜兴的丁蜀镇,在这里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地理条件,更是人文荟萃之地,因此紫砂壶深受其地域文化的影响,饱含了自然灵秀、古雅素朴的气质,受到了人们广泛的...  相似文献   

4.
周英 《江苏陶瓷》2020,53(1):35-36
花器作为紫砂三大造型类型之一,其作品取材自然而又高于自然,独具特色的仿生器皿色彩斑斓绚丽,相较于光器与筋纹器的素然,它给予人直接的艺术视觉冲击和观后无限想象的空间。花器的美轮美奂源自它富有特色的创作形式,看上去直白的塑器造型装饰往往却有着超越实体之外的文化寓意,因此探究紫砂花器艺术要从它的创作特色与文化寓意开始。  相似文献   

5.
葛政豪 《佛山陶瓷》2013,(12):52-53
壶综观具象意,大象有吉祥之音,即寓意为“万象更新”。古人以象为吉祥,一元复始,万象更新,象寿命极长,可达二百余年,被人看做瑞兽。象,也喻好景象。美好的寓意,既是笔者的自勉,更是寄托着笔者对人们的深深祝福。  相似文献   

6.
雕塑艺术有着十分悠久的历史,在紫砂雕塑出现之前,在西方雕塑艺术便已经流行了起来,因此,中国的雕塑艺术便受到了西方雕塑的一定影响,但在思想意境方面也形成了自己独一无二的体系.在造型方面,紫砂雕塑将紫砂陶材质优良的可塑性进行了充分的利用,并融合了多种艺术形式于一体,比如写实、夸张、变形等各种造型以及装饰手段,满足了现代人们...  相似文献   

7.
紫砂壶的外表看起来十分的质朴,且摸起来会感觉到十分粗犷的颗粒感,令人感到十分的惊讶,但也正是因为此,在紫砂壶上面进行一些装饰是再合适不过了,比如一些书法、绘画、陶刻、诗歌等等,就连雕塑的工艺也能够与紫砂壶相结合,再加上紫砂壶的泥料有着良好的可塑性,因此,制壶艺人便可以将所想的造型完美地呈现出来,而紫砂壶艺术也正是因为这一独特性以及所蕴含在内丰富且深厚的文化内涵以及人文情感,不仅在国内繁荣旺盛地发展着,更是在国外也远近闻名,所取得的紫砂艺术成就更是令世人瞩目。本文便主要以紫砂"佛手壶"为例,谈谈它的造型特征以及吉祥寓意。  相似文献   

8.
吴暗华 《陶瓷》2021,(12):61-62
在中国传统的陶瓷艺术世界之中,紫砂壶可谓是其中一朵耀眼的奇葩,从中不仅能够看到陶的纯朴,也能够欣赏到型的多样,同时紫砂壶身上所具有的实用功能更是其它一般陶瓷茶壶无法比拟的,得以在众多茶具之中脱颖而出,成为世间茶具之首.在不断的发展过程之中,紫砂壶艺术也呈现出了新的艺术特征,丰富且深厚的文化内涵蕴含其中,多了一份艺术...  相似文献   

9.
在北宋的时候,宜兴紫砂得以萌芽产生,到了明代的时候便兴盛了起来,一直繁荣发展到现在,已经历经了几百年的历史,而为什么宜兴紫砂壶能够成为所有茶具之首,其先天的因素占据了很大的一部分,宜兴具有着独一无二的紫砂泥料,而且有着悠久的茶文化以及陶文化,于是宜兴紫砂陶器与茶文化的结合就显得更具优势,再者制壶艺人在紫砂壶中融入了自己的一些思想和情感,更是将各种文化艺术形式也都融入进来,使得紫砂壶不仅有着较强的实用性,更是成为了文化的载体,变成了一件艺术品。本文便主要以紫砂"鸳鸯对壶"为例,谈谈它的造型特征以及文化寓意。  相似文献   

10.
我国的饮茶文化以及陶瓷艺术都有着十分悠久的历史,而当这两者融合在一起的时候,所诞生的产物便是当今最为盛行的紫砂壶艺,在中国的工艺门类之中占据了十分重要的一席之位,在一把紫砂壶之中,我们不仅能够看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更能够看到其中的大众情怀,不少文人雅士都对此给予了高度的评价,作为日常生活用品中的饮茶器具,紫砂壶因为独特的材质以及丰富多彩的造型而脱颖而出,再加之其与传统文化的融合统一,更是成为了雅俗共赏的艺术品类,深受人们的喜爱与追捧。本文便主要以紫砂壶“三足春意”为例,谈谈它的造型特征以及寓意内涵。  相似文献   

11.
紫砂壶历经数百年的发展,创造出了辉煌的陶瓷历史篇章,历代紫砂艺人不断创新出脍炙人口的作品,成为了与茶文化紧密连接的茶元素之一,紫砂壶的造型以丰富见长,其中以花货的造型设计最为突出,通过仿生的刻画手法将自然界中的景物演绎出来,这不仅需要紫砂艺人有扎实的基本功,还需要艺人善于发现生活中的美,善于将传统元素加以创新,与紫砂艺...  相似文献   

12.
许成安 《陶瓷》2021,(5):76-77
紫砂将我国传统的文字、书法以及绘画艺术等都渗透了进来,在其中更是蕴含了儒、释、道等各种文化精神,并牢牢地扎根于民间,因而一种清新质朴的气质从紫砂手工工艺之中由内而外地散发了出来,这都是紫砂艺人们对于美好生活强烈追求的体现,同时也彰显了人们对于亲近自然的本质,也正是因为此,才造就了紫砂独一无二的灵魂——紫砂文化,以及现有...  相似文献   

13.
14.
紫砂壶除了是传统手工艺术品之中的一类之外,更能够将其称之为一种造型艺术品,在经过了几百年的历史发展之后,在造型艺术方面更是变得丰富多彩、精彩纷呈,产生了许许多多的种类,比如几何形体是造型中最为简单和常见的一种,或者是以动植物为原型进行创作的造型设计,再者则是以瓜果蔬菜作为原型称之为筋纹的造型,无论是哪一种造型种类,其灵感来源都是来自于大自然和日常生活之中,是制壶艺人对其深入的思考与感悟,并融入所产生的思想和情感,从而打造出独一无二的紫砂壶,也使得其内涵意境得到了一定的升华。本文便主要以紫砂"春秋问渡壶"为例,谈谈它的造型特征以及人文寓意。  相似文献   

15.
范秀红 《陶瓷》2021,(6):62-63
宜兴紫砂壶的诞生是因为茶,因此,自始至终宜兴紫砂壶都与传统的茶文化相依相生、相辅相成,那一把把的紫砂壶在茶水长期的滋养下,以及双手千百遍的抚摸之下,经过岁月的沉淀,在表面呈现出一种明亮而又光润的包浆,散发着茶香的同时给人以无穷的回味,有着较高实用价值的同时,也有着较大的审美价值.从起源一直发展到如今,紫砂壶历经了很大的...  相似文献   

16.
仿古壶是对传统壶最好的继承和发挥,该壶壶色浑厚深沉,莹润如玉,造型古朴端庄,稳重,气度不凡,充分再现了邵大亨精妙绝伦的壶艺技术。  相似文献   

17.
范秀红 《江苏陶瓷》2021,54(5):78-79
宜兴紫砂壶发展自民间手工艺,不仅有着精彩纷呈的造型,还蕴含了十分浓厚的中国传统民族特色,更将许多文化艺术形式融于一体,造就了如今这一完善的造型艺术体系,工艺价值可以说是相当的高,在中国传统文化之中更是十分重要的瑰宝.品茶对于中国人来说是十分重要的一大乐事,因而紫砂壶的存在不再只是简单的实用器具,而是成为了茶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让人们在一壶一茗之中感受到无限的意境,以及岁月静好的幸福,提高了品茶的氛围.本文以紫砂清风细竹壶为例,谈谈它的造型特征以及内涵底蕴.  相似文献   

18.
自从宜兴紫砂壶诞生之日起,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艺术之中便是以一颗闪耀的明珠所存在,一代又一代的紫砂艺人们十分珍惜自己脚下所孕育着的紫砂泥料,并将其在自己巧夺天工的双手之下,打造成一件又一件精美绝伦、千变万化的紫砂壶作品,无不令人称赞连连,随后又有了文人雅士的参与制作,更加推动了紫砂壶的快速发展,使得紫砂壶找到了属于自己的...  相似文献   

19.
饮茶已经不仅仅是简单的一种解渴的行为,更多的是一种净化心灵、禅悟人生的修为,在涤烦疗渴的过程之中,世间茶具称为首的紫砂壶更是起到了相得益彰的效果。宜兴紫砂壶和茶叶相互交融,共同构成了绚丽多彩、包罗万象的紫砂文化。宜兴的紫砂艺人也把宜兴茶叶带来的愉悦和灵感注入了紫砂艺术的创作之中,让我们感受到了壶茶同誉、享誉神州的无穷魅力。从整体上来看这组紫砂套壶"祥莲",工艺上面采用了筋纹的装饰和仿生的手法,呈现出动人的韵律感和节奏感,一壶两杯的设计也非常的实用,使用此壶喝茶品茗,能够感受到紫砂艺术的和谐统一之美,宛如佛音袅袅,内心莲花盛开。在如今忙绿的生活节奏之中,能够拥有这样艺术和审美水准的传统匠心手作,幸福感油然而生。  相似文献   

20.
周金华 《江苏陶瓷》2012,45(1):31-31
自然界的万事万物总是给予我们无尽的美感,若没有了自然,我们也就失去了发现和创造美的源动力。紫砂艺术属于形而上学的艺术,在吸收和借鉴自然诸形之外,还要求紫砂艺人不被物体的表象性征所迷惑,切不可见壶不见人,必须要在紫砂艺人的心灵浇灌下方能有美妙的壶艺产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