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位于渤海湾第三纪裂陷区的黄骅坳陷是一个复杂的叠置型裂谷盆地.前裂谷期中生代盆地构造格架制约了黄骅坳陷第三纪裂陷运动的发展,并对盆内潜山形成分布产生重要的影响.据地震资料分析,黄骅坳陷区中生代经历了印支及燕山两大造山构造幕,形成了叠加在印支期NWW向宽缓复式褶皱背景上的近南北向走滑构造系统.这些走滑挤压构造系统,构成了黄骅坳陷"残留型"及"叠置型"潜山的基本构造格架,并对新生代断块山的形成起到了重要的影响.而中生代构造热演化事件则控制了黄骅坳陷区潜山圈闭特点、储集条件、油气类型及形成油气田的规模,是潜山勘探选区重要的评价依据.  相似文献   

2.
奥陶系碳酸盐岩潜山是黄骅坳陷主要勘探领域之一,也是较为独特、成因复杂的勘探对象.以千米桥、港西、孔西及乌马营等潜山为例,在应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系统分析潜山成藏理论,研究了黄骅坳陷奥陶系潜山的构造演化、圈闭类型、储层特征、烃源岩的形成演化以及时空配置关系,在"新生古储"和"古生古储"2类成藏分类的前提下,结合潜山的发育部位、构造样式、供储方式和成藏作用等因素,建立并完善了该区反转逆冲断块"新生古储"、盆内高位断块"新生古储"、盆缘高位残丘山、反转逆冲断块"古生古储"及深埋逆冲断块"古生古储"5种潜山成藏模式.  相似文献   

3.
黄骅坳陷孔西潜山推覆构造的发现及意义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印支-燕山期的推覆构造在华北地台的北缘、南缘及内部台褶带都已有发现,但在地台东部广大的盆地地区,至今未见有报道。本文通过地震剖面解释、钻孔资料等研究,厘定了黄骅坳陷孔西潜山推覆构造,并分析认为郯庐断裂带的左行剪切运动为其发生、发展的动因模式。这一发现对指导黄骅坳陷及临近盆地基底中进一步的油气勘探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4.
张多文 《录井工程》2005,16(3):69-72,80
该文从研究孤西低潜山地质构造特征入手,通过分析下古生界低潜山成藏条件及南北高点油气藏含油气差异性对比,指出低潜山油气成藏主要控制因素为油源距离、运移通道,距油源越近,油气越富集、成藏规模越大,油性越好、成藏条件越有利,境易于成藏。为孤西地区的进一步勘探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5.
黄骅坳陷王官屯构造带白垩系火山岩发现了多口高产井,油气较为富集。为了探讨该油气成藏的主控因素,分析王官屯构造带火山岩油气地质特征,结合包裹体及埋藏史,明确了油气成藏的期次和成藏模式。结果表明:王官屯构造带油气来源于孔店组孔二段暗色泥岩和页岩;火山岩储层岩性为熔岩、火山碎屑岩和火山碎屑沉积岩,可划分为4类岩相、7种亚相;原生储集空间主要包括气孔、晶间孔、粒间孔及收缩缝,次生储集空间主要为高孔构造裂缝及溶蚀孔隙,发育两大类有利储层;火山岩具有2套储盖组合,即地垒构造圈闭及断鼻构造圈闭;油气充注期开始于晚渐新世,持续至今,为典型的“新生古储”侧向供烃油气成藏模式。该区油气成藏主控因素为:供烃窗口控制源岩侧向供烃,构造缝与溶蚀作用改善储集性能,构造样式及演化控制油气保存与聚集。  相似文献   

6.
鉴于目前济阳坳陷桩海下古生界碳酸盐岩潜山已有油气井的发现,利用平衡剖面原理分析了潜山的形成演化,并划分为6个时期.古生代-中生代潜山经历了多期构造运动和长时期的抬升剥蚀,受风化侵蚀和大气淋滤作用的影响,岩溶作用广泛发育,形成了多套下古生界碳酸盐岩内幕储层.古近纪以来的拗陷期潜山上覆了巨厚的新生界,为潜山提供了油源和盖层条件.但由于碳酸盐岩储层的非均质性和构造的复杂性,制约了潜山油气的进一步勘探.通过产油井构造部位结合演化分析,发现断层带附近的高部位是潜山最有利的勘探区域.  相似文献   

7.
黄骅坳陷各洼槽区断裂发育,深潜山带构造类型多,分布面积广,且沙二—三段和石炭系—二叠系两套烃源岩热演化程度高,成藏条件有利;下古生界储集岩受潜山上覆地层分布范围及受剥蚀程度差异、断裂发育程度和潜流带发育程度这3种因素影响,其部分深潜山构造带上碳酸盐岩岩溶带也比较发育,故下古生界深潜山带具备了油气聚集有利条件。尤其是深潜山还具备5个有利成藏因素:即油气充注期较早,油气运移距离近,多期捕获油气,深层气多、储集条件要求较低,油气后期保存条件优越;但该区深潜山形成油气富集的关键因素取决于"供油窗"的存在或发育程度。南大港和港东两个深潜山带是重点目标区,但要解决的关键问题为:前者是南大港断裂和歧北断裂一侧下古生界碳酸盐岩地层是否存在"供油窗";后者是奥陶系潜山圈闭是否落实。  相似文献   

8.
辽东湾坳陷辽西低凸起潜山构造特征与油气聚集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辽东湾坳陷辽西低凸起具有明确的南、中、北3段构造分段特征,潜山构造样式呈典型的翘倾断块状态,潜山地层结构由太古界变质岩、寒武-奥陶系碳酸盐岩和中生界火山岩构成3层复式结构.辽西低凸起潜山油气聚集主要与两个因素相关:一是古近系是否发育储层,二是辽中凹陷油气资源是否充足.因此,大规模的潜山油气聚集多是在主断槽油气供应充分、且潜山上覆古近系缺乏优质储层的情况下发生的.  相似文献   

9.
黄骅坳陷构造应力场演化光弹模拟实验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本文以黄骅坳陷前新生代基底构造为基础进行光弹模拟实验,研究该坳陷喜山期构造应力场演化,分析构造形成机制,揭示区域地层分布,进而分析生储油条件、油气运移驱动力、油藏类型主控因素,从而展示油气聚集规律。  相似文献   

10.
黄骅坳陷中部潜山具有含油层系多、勘探程度低的特点,利用新三维地震数据体,对中部潜山进行构造落实、圈闭类型及成藏模式研究,明确了该区潜山发育受控于印支—燕山期挤压构造及喜山期盆缘伸展断裂,存在背斜潜山、翘倾断块潜山和走滑隐伏潜山3种类型。背斜潜山主要发育在沿岸走滑带以东,勘探层系为奥陶系;翘倾断块潜山夹持于沿岸与孔西走滑带之间,勘探层系包括二叠系、中生界;走滑隐伏潜山发育在孔西走滑带两侧,勘探层系为二叠系及中生界。结合潜山供烃及内幕结构特点判断,认为中部潜山勘探主攻方向应集中在两大领域:其一是喜山期扭张运动中发育的翘倾断块潜山,紧邻歧口主生油气中心,双源供烃,油气源充沛,重点预探"新生古储型"南大港潜山,突破意义重大;其二是与潜山内幕存在的盲冲断层相关的走滑隐伏潜山,中、新生代经历了断裂改造,储层发育,着重探索"古生古储型"孔西走滑隐伏潜山油气藏,甩开勘探意义大。  相似文献   

11.
黄骅坳陷东部构造带新生代构造沉降史分析   总被引:14,自引:2,他引:14  
黄骅坳陷东部构造带包括岐东构造带、白东构造带、新港构造带。新生代构造沉降史的恢复是基于对3个井区的回剥分析进行的。构造沉降曲线表明,黄骅坳陷东部构造带在沙河街组沉积时期快速沉降,为裂陷时期。东营组沉积时期,沉降速率减小,为裂陷坳陷过渡时期。馆陶组明化镇组时期,沉降量明显减小,为坳陷时期。对3个构造带位于同一测线上的3口探井的比较表明,南部岐东构造带的QK17-2-1井区新生代构造沉降量最大,中部白东构造带的BD1-1井区构造沉降量次之,北部新港构造带GH3-1井区的构造沉降量最小。盆地构造沉降量的变化趋势基本反映盆地基底的伸张量变化趋势,两者具有正相关关系。而伸展量的大小与裂陷发育的程度具有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2.
鄂尔多斯盆地中新生代构造应力场与油气聚集   总被引:8,自引:7,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大量野外、井下节理、断层和褶皱观测以及构造形成序列确定,开展了鄂尔多斯盆地中新生代构造应力场研究,并分析了构造应力场与油气聚集的关系。鄂尔多斯盆地印支期主压应力场主要呈NW—SE向、NNE—SSW向和SN向,控制了古生界油气的第一次运聚与成藏;燕山期主压应力场主要呈NW—SE向,盆地西南缘呈NE—SW向,控制了古生界油气的第二次运聚与成藏;喜马拉雅期主压应力场主要呈NNE—SSW向,该时期为油气运聚调整和最终就位期。  相似文献   

13.
川西坳陷洛带构造沉积成岩作用对油气聚集的控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油气的聚集是以储集空间为基础的,对于川西坳陷的碎屑岩储层来说,油气聚集的储集空间以孔隙为主,裂缝次之.孔隙空间的发生、发展和演化严格受沉积成岩作用的控制,而油气的聚集则取决于有利孔隙、裂隙发育的深度及部位.从川西坳陷洛带构造(J2s)所发现的气藏来看,皆具有三高一低即高致密度、高含水饱和度、高异常流体压力及低孔渗的特征.储层非均质性强,常被分隔成孤立的、独具压力系统的"储集体".研究表明,有利的沉积作用控制着储层的展布,而差异成岩作用则控制着储层储集性能的优劣,也是形成储层非均质性的主要原因,从而导致储层在纵向上、横向上油气丰度的差异性.文中以洛带构造上沙溪庙组(J2s)为例,阐明沉积成岩作用对油气聚集的控制性,进一步查明该区有利的沉积成岩相带的展布,为预测油气的潜在分布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4.
吐鲁番坳陷温吉桑油气聚集带成藏机理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温吉桑油气聚集带是吐鲁番坳陷的主要油气聚集带之一.该区油气分布是同一套烃源岩两期生烃、成藏的结果.中燕山运动时期,丘东凹陷的生油岩进入生油门限,以生成轻质油为主,通过断层向位于生油凹陷中的温吉桑构造带供源.此时丘东背斜尚未形成,油气由北向南方向运移,轻质油在运移过程中以氧化作用占主导地位.喜山运动时期,丘东凹陷和温吉桑构造带进一步深埋,烃源岩以生成凝析气为主,同时由于挤压作用形成了丘东背斜.油气沿由北向南方向运移,凝析气运移过程中以地层层析作用为主.同期形成的丘东背斜只捕获了该时期生成的凝析气,形成纯的凝析气田.米登背斜由于聚集了中燕山运动时期形成的轻质油,只在其较深的层系中形成凝析气藏.  相似文献   

15.
黄骅坳陷南区古生界天然气聚集的构造约束条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黄骅坳陷南区古生界天然气主要源于同期的海相―海陆交互相煤系地层。该区古生界天然气经历了复杂的运移和充注过程,这些过程贯穿在整个中生代和新生代构造演化史中。气藏的聚集过程和充注机制以及重组期间的迁移路径不可避免地受到印支、燕山和喜山旋回构造的约束。印支―早燕山阶段古生界逆掩和走滑构造是研究区煤系烃源岩排烃和中生代、新生代早期油气藏分布的关键约束条件――为天然气聚集提供着必要的驱动应力和充注通道。而第三纪断块翘倾和构造反转活动则约束着天然气的再充注形式和控制着早期油气藏的改造与重组。黄骅坳陷南区天然气藏的最终分布、聚集特点及分布形式受古生界复杂断裂体系和储层非均质性的影响,并表现出了隐蔽油气藏的某些特点,但与第三纪晚期定型的构造圈闭无关。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以黄骅坳陷前新生代基底构造为基础进行光弹模拟实验,研究该坳陷喜山期构造应力场演化,分析构造形成机制,揭示区域地层分布,进而分析生储油条件、油气运移驱动力、油藏类型主控因素,从而展示油气聚集规律。  相似文献   

17.
酒泉盆地普遍发育了晚白垩世-始新世的不整面合,该期构造变形在花海地区表现尤为明显。花海地区的晚白垩世-始新世变形主要表现为NW向的向斜和背斜,顶部遭受了不同程度的剥蚀。通过镜质体反射率法和泥岩声波时差法对花海地区晚白垩世-始新世的剥蚀量进行了计算,结果表明该时期的剥蚀量大于后期沉积的新生代厚度。因此,该期变形不仅对早白垩世晚期形成的油气圈闭起到了破坏作用,而且使新生代形成的构造圈闭未能得到油气供给。  相似文献   

18.
通过区域性平衡地质剖面的构建与定量恢复,揭示出辽河盆地中部构造演化经历了晚中生代初始伸展、古新世-始新世强烈伸展、渐新世右旋张扭改造及中新世以来坳陷萎缩等4个阶段,并计算了每个阶段的地壳伸展量、伸展率、伸展速率等参数,为演化过程提供了详细的定量约束。中央凸起南部倾没端古潜山断裂构造特征指示其可能是起源于晚中生代郯庐断裂带左旋走滑派生的次级剪切破裂,但受新生代强烈伸展作用影响,张性增强,提高了油气运移和储集能力。渐新世郯庐断裂带发生右旋走滑,派生了新的EW向张性断裂,控制了油气的分布。结合该区石油地质特征,推断古潜山表层不整合面上的局部构造高点以及古潜山内幕大断裂端点、拐点、交汇点可能是古潜山油气成藏的有利区域。  相似文献   

19.
大港探区中生代盆地构造特征及演化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大港探区中生代构造样式有伸展、挤压、走滑、调节以及与火山岩有关的构造样式。早、中保罗世构造亚层以挤压为主,以发育孔西潜山构造为特征;晚侏罗世-早白垩世构造亚层以弱伸展为主,断坳、盆地共存,并有强烈的火山活动;晚白垩世构造亚层以弱隆起为主,盆地分布局限。侏罗纪-白垩纪的盆地时空分布和变形特点与盐山-歧口-新港隐伏断裂带和中生代论东断裂带有关。变形动力学受控于伊泽奈崎板块的小角度斜向俯冲和扬子板块与华北板块陆陆碰撞造成的挤压背景。   相似文献   

20.
通过对冀中坳陷上第三系油气藏成藏条件的系统分析认为,馆陶组和明化镇组下段产油层段以曲流河沉积为主,河道砂体砂层厚度大、物性好,是有利的储集体;油气主要来自下第三系沙河街组一段和三段,油气供给较为丰富。上第三系油层具有埋藏浅、产量高、开发效果好等特征。油气藏可分为4类6种。油气聚集成藏的主控因素是油气资源的丰富程度、供油断层发育程度、圈闭位置、古河道砂岩储集性能及保存条件。油气分布于逆牵引背斜带、(凹陷内)挤压背斜带、披覆背斜带和斜坡带等4种油气聚集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